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

合集下载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纳兰性德-翻译、注释、赏析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纳兰性德-翻译、注释、赏析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纳兰性德〔清代〕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

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

倩魂销尽夕阳前。

翻译: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

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

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注释:飘零:飘落零散。

旧游:昔日之游。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

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

才:一作“疑”。

著雨;春雨微著。

柔绿:柔嫩的绿柳。

一说嫩绿的叶子。

此句一作“晚风吹掠鬓云偏。

”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

典出陈玄祐《离魂记》里倩娘离魂的故事。

销尽:茫然若失。

销尽;消散。

赏析:词人在笔下着力表现其伤春惜花的意绪,同时也借花写人,“倩魂销尽夕阳前”既是惜花之凋谢,也是伤人之辞世。

“谁道飘零不可怜”起句就将人带进一个绚烂的暮春时节。

繁花满天,一树树的海棠花竞相开放喧嚷嬉戏,祥宁中飘渺着生命的灵动。

这凄婉的美丽令人怜爱叹息。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

“谁道飘零不可怜”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与下面两句,一写回忆,一写现实,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

一样的飘零,不一样的感觉。

既突出了如今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现在的情景作了铺垫。

词人一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写法,一开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触“谁道飘零不可怜”,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不觉眼前一亮。

第二拍“旧游时节好花天”,词人随即点明这是故地重游,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忆。

但词人并没有描述当时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个字写出了相同的时令和场景。

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断肠。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游览的天气,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下片转入写景,“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用如烟绿柳衬雨后红花。

《浣溪沙》初三

《浣溪沙》初三

《浣溪沙》初三《浣溪沙》是常见的词牌名,初三语文教材中可能涉及多首《浣溪沙》的作品,以下是几首比较知名的《浣溪沙》及其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故而“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

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晏殊·《浣溪沙》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传诵名句。

作者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整首词作者书写了暮春时节对人事变更的无可奈何和惆怅之情。

苏轼·《浣溪沙》原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是清朝词⼈纳兰性德所写的⼀⾸词。

词的上⽚写景来营造氛围;下⽚抒发了词⼈惆怅之情。

全词景清情切,令⼈动容。

下⾯⼩编给⼤家带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家。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处⽉胧明。

我是⼈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忆平⽣。

译⽂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于⽆⼈处也好象朦胧起来。

(世⼈皆醉我独醒)\我,世间哀愁的过客,⾝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你此指容若本⼈,⾃⾔⾃语)痛彻⼼扉地哭泣,在断肠声⾥,回忆⾃⼰凄凉的⼀⽣。

注释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胧明:指⽉⾊朦胧,不甚分明。

简析 本词运⽤了⽼套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法,但景清情切,颇令⼈动容。

就如同⾯对同样的材料,⾼明的厨师和平庸的厨师却能做出天壤之别的两种味道来。

纳兰显然是前者。

上阕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有屈原“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这种感觉⼤抵只能给⼈带来痛苦和茫然。

接着他便抛出“我是⼈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伤⾝世的哀叹。

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的独⾃感慨,⽽不是朋友间当⾯的对谈倾诉。

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

当⼀个⼈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语,⾃怨⾃艾,⾃问⾃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情⾄性之⼈呢?本来词句⾄此,已令读者唏嘘不已,谁知下⼀句“断肠声⾥忆平⽣”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潸然泪下···见惯了哀⽽不伤,隐⽽不发,反⽽更容易被这样痛彻⼼扉的凄绝之美打动。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清代:纳兰性德万里阴山万里沙。

谁将绿鬓斗霜华。

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

生怜瘦减一分花。

标签离别、抒情、边塞译文没有楚天千里清秋。

没有执手相看泪眼。

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

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

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

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

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

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

斗,斗取,即对着。

霜花,谓白发。

强半:大半、过半。

金屈戌: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

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玉鸦叉:即玉丫叉。

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

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

生怜,可怜。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

这出使的几个月,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

于是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

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

词中第一句中“阴山”一方面是实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阴山,但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这一形象,它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它是汉胡分别的地理标志,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也因此,在这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读书人,都会有一种极强烈的失落感,无端而起怅惘,这是一种丧失归属感的表现。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浣溪沙清·纳兰性德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注释:那畔:那边。

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若为情:若,怎。

若为,怎为之意。

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宋晏几道《南乡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

”又,宋毛滂《小重山》:“江山雄胜为公倾,公惜醉,风月若为情。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豪放清远、情感真挚而著称。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浣溪沙》。

这首词以其清新淡雅的词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一番赏析。

《浣溪沙》共八首,其中每一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青衫也。

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词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直接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人生几度新凉,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时光的流逝。

接着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风吹雨,回忆起了往事。

铁马是你,青衫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情感的怀念。

最后一句“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将诗人对往事的感慨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忆当时,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

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

这首词以“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情感的困惑。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难免会有许多的迷茫和困扰,而这种闲愁更是如醉般让人难以自拔。

接着诗人回忆起了往事,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真情感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最后一句“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更是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首:不见,不散。

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

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

这首词以“不见,不散”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情感的坚守和对于爱情的执着。

在这个世界上,情感的纠葛和离别的伤感无处不在,而诗人却依然坚持着对于真爱的追求。

接着诗人描述了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

最后一句“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更是将诗人对于情感的追求和对于真爱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①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②。

一抹晚烟荒戍垒③,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情:何以为情,是怎样的情怀。

③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边地的残堡。

十七世纪的草原,那些身向云山的身影,留给了吹断马嘶的北风。

射中过深秋的箭,挂过边塞的铁钉,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晚烟。

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夕一一的锈。

只有一座旧城,不能再?望,不能再系马。

你黯然地卸了鞍。

你的行囊没有剑。

历史的锁,没有钥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与此一首写作同时尚有《沁园春》(试望一?一山)、《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等词作。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一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一精一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1浣溪沙纳兰性德(清代)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释①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杜甫《秋雨叹》诗:“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④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⑤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参考译文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创作背景在这一年,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离开了人间。

她是纳兰的第一位结发妻子,也有人说她是他遇到的第二个女人。

无论如何,她都是纳兰怀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侣:卢氏。

史书载,他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

新婚燕尔的浪漫与纳兰词人的特质融合,成就了牵魂引魄、游梦天方的醉人生活。

然而短暂的快乐也许就是为了让纳兰El后的回忆更为酸楚。

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卢氏产下一子海亮。

约月余,卢氏因为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纳兰太伤心。

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他浸着泪水的墨笔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他在一首《沁园春》中写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赏析《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本诗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

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

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

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

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
典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

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

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

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整首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

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我们这位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

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

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