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层次分析的目标与内容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分层教学目标的策略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分层教学目标的策略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分层教学目标的策略解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层教学正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主流趋势。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分层教学目标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呢?下面将探讨一些策略解读。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任务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对于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予更深入、更有挑战性的历史知识和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对于成绩一般或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设计更为简单和易懂的历史知识和任务,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分层教学强调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辩论、讨论等更活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更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指导五、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合作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拥有较为全面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层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合作,以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而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团队合作也是实现分层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共同研究历史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目标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旨在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和现象来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应该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合理地分层,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掌握。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缺陷。

一、知识能力层1.初步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了解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分辨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

3.能够理解历史时间的概念,掌握年代、时期、地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4.掌握古代文明和历史人文地理大事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二、思考能力层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加深对当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理解。

2.发现历史中的社会规律,如社会阶层、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革等。

3.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回答历史问题时注意多元文化,剖析历史现象的多种因素。

4.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创新能力层1.能够将历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的联系联系起来,理解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剖析现代社会中各种与历史相关的问题。

2.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当今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能够通过研究历史事实和事件,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分层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初中历史分层次教学工作计划【可编辑版】

初中历史分层次教学工作计划【可编辑版】

初中历史分层次教学工作计划初中历史分层次教学工作计划一、应明确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智力差异、思维差异、学习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等的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状况,达到分层递进、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条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实现目标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应了解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原则1、分层教学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2、分层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有新的提高。

4、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应确定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目标1、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试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3、帮助层学生(后进生,80分以下),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应制定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措施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水平,跟踪学生各个阶段的测试成绩制成详表分析,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学生为优等生,各阶段考试的成绩一般在85分以上,特点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学生为中等生,各阶段考试的成绩一般在80—84分左右,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层学生为后进生,各阶段考试的成绩一般在80分以下,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准确找出优、中和差三个成绩等级的名单,名单确定前应事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并可以结合每一次考试进行流动和变化,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作些调整,即消除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也是鼓励进步的学生,鞭策暂时落后的学生;2分层备课首先是教学目标分层,备课应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的可能性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分层次教学目标。

历史与分析课程设计

历史与分析课程设计

历史与分析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历史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与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与分析的方法,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与分析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与分析的基本概念、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历史与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历史与分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第二章:历史事件与人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分析。

3.第三章: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

4.第四章:历史与分析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与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教师对基本概念、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系统的讲解,学生进行笔记和思考。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选择如下:1.教材:选择权威、经典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参考。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加深对历史与分析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

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

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
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是一种将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需要深入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都是与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风气密切相关的。

例如,清代文学中常出现的律诗文体和传统文人的雅致情怀,就体现了清代时期传统文化的特点。

因此,在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之前,必须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

其次,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需要对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进行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往往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情节则是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则是主题和情节的表现者。

通过逐层分析这些元素,可以深入挖掘作品所表达的历史文化价值。

最后,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需要对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艺术表达进行剖析。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在文化历史层面有所体现,还表现了作者在文学上的艺术追求。

通过对作品中运用的类似叙述、描写、形象、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找到与文学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综上所述,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是一种将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相互融合的和谐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比较深入进行历史文学多层次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发掘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或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高三历史复习的四个层次

高三历史复习的四个层次

高三历史复习的四个层次于文君一.纲举目张:落实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追求真善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四)中心内容: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二.步步为营:完成了高考备考计划(一)掌握了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根据考试范围,掌握了考点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联系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近代科学技术。

高中分层史学方案

高中分层史学方案

高中分层史学方案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需要针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分层,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史学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中分层史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分层史学方案第一层次:基础层(初级层)该层次适用于历史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主要针对初中历史知识进行复习和扩展。

通过这一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理解和运用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这一层次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内容:1.古代史复习:对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进行梳理和复习,例如古代中国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等;2.世界史概览:介绍世界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3.基础史学方法:教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阅读、资料分析等;4.名人传记:介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来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第二层次:拓展层(中级层)该层次适用于历史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思维层次。

通过这一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并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历史研究。

在这一层次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内容:1.深入历史事件: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多因素和复杂性;2.重点时期研究:选择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期,例如中古时期、近代时期等,对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时期特点和演变过程;3.文化史学习:通过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学习,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变迁;4.历史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资料的解读和分析方法,培养他们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第三层次:专题研究层(高级层)该层次适用于历史学习基础扎实且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一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并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

初中历史文化教案目标与内容分析

初中历史文化教案目标与内容分析

初中历史文化教案目标与内容分析历史文化教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丰富的国家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文化教案的目标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标分析初中历史文化教案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具体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初中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应当了解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先秦文化(2)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3)秦汉帝国和中华文化的影响(4)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诗词歌赋(5)发生在清朝末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2.能力目标通过初中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应当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的背景,理解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区分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作品(3)掌握历史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如搜集、整理、分析、比较、评价等3.情感目标通过初中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应该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感性、理性上充分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2)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积极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爱国情怀,拥有文化自信心二、内容分析初中历史文化教案的内容可以按时间顺序和主题分为不同的模块,来教授以下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与中国文明相关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以及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等等。

2.三皇五帝、夏、商、周学习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学生应该了解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这些朝代的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3.秦汉时期学习秦汉时期,学生应该了解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秦始皇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汉朝的文化繁荣、民间艺术的诞生、汉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和导致汉朝灭亡的因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个麻韵三等字“卸”温州读sei5,但是“卸货”义的“卸”读a5。温州开埠以后,货轮大多从上海过来,船主、船工多为上海人。温州搬运工人上船搬运货物的时候,上海人对他们说“ia下来”,他们就学会了这个词。温州口语中平时不说“卸”,这些工人也不知道上海人说的ia就是“卸”字,不过ia这个词很快就在搬运业传开来了,温州话中的“卸”也就多了这么一个异读。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上海的麻韵。
把Edkins(1853)的记录与钱乃荣(1992)作比较,以下的麻韵读音都是近年来借自普通话:
a巴、芭、把、霸、壩、怕、馬、詫、渣
ia家、假、嫁、賈、雅、霞、霞、下、鴉、啞、亞、
ua寡、誇
i些、且
麻韵三等还有读e的,如“舍奢者”,其中的“者”在Edkins的记录中就已经如此。这些字在上海的口语中都不出现,应该是从北京音来的借词。
上海一带麻韵的这种格局在六朝时代已经形成了。下表是根据筑岛裕《日本汉字音史论辑》一书中《观智院本类聚名义抄》的吳音整理的麻韵读音。










ha
ha
me
ta
ke
ka
ke
ke
ge
ke










a
sa
a
a
a
ka
ke
kua
kua
kue
在吴音中,佳韵读音是-e(可能代表当时吴语的),上表中的见组字除“驾”以外都读同佳韵。喉音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些已经变作a(哑、睱),有些还读作e(睱、化),舌齿音都作a。这与上海一带的情况几乎一样。唇音也处在从e向a变化的过程中,“马”字还读作me。这个情况与开化的情况也很相似,开化的麻韵读-,但是唇音读-ie<-e。
内部音变造成的历史层次
据顾钦(2004)调查,上海最新派的读音中有些-o并向-u。这样,麻韵就造成了新的层次,有些读-o,有些读-u。从她所调查的材料看,上海的这个音变显然有两大特点。第一,常用词先变,也就是说变化的是基本词汇;第二,唇韵与舌根音先变,也就是说音变受语音条件制约。这两个特点都与上述的借词特点不符。此外,麻韵在普通话中读-a,上海周围的重要方言中也没有读-u的,所以上海话麻韵从-o变-u自然不是受其他方言影响的结果,而是自身的音变。长元音高化是很普遍的语音现象(Labov 1994),上海话也是同样的情况。上海麻韵的舌音与唇音读-o,合口舌根音读-uo。麻韵从-o变作-u正是上海话元音高化的结果。但是上海话的的歌、模韵已经读-u,麻韵如果再变作-u,就要造成合并音变。当两个音位合并的时候,实际上有两种力量加在同一个音位之上。一种是内部音变的驱动,这里就是高化音变使o变成u的力量。另一种是为了保持音位区别抵抗这种音变的力量,这里是为了保持模韵字与麻韵字的区别,抵抗麻韵从o变成u的力量。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音位的时候,会产生拉锯战,形成词汇扩散,上海的麻韵字就碰到了这种情况,有些麻韵字从o变成u了,有些还留在o的位置。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合并音变发生词汇扩散的例子。
有些方言的文读层次不一定从官话传入,而是来自县治或府治所在地区的方言。浙江苍南蛮话是一种闽东话,但是它的文读则是平阳温州话:
文读
殃i1恙i6
多tu1羅lu2
投dau2鬥tau5
杯pai1梅mai2隊dai6
白读
羊io央
舵dau鑼lau2
抖t3偷th1
輩p5枚m2推th1
其中的文读音与任何一种官话不符,而与温州话相同。
这些日母字如果出现在口语常用词中,就不会读l-。,如“认得”中的“认”、“日脚”中的“日”读Ƥ-,“乳腐”中的“乳”读z-。现代上海的中小学教学用语都是普通话,不仅课堂上用普通话,甚至平时交谈也用普通话。如果用上海话交谈,有些书面用语,可能不知道怎么读,要末用普通话念它们,要末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用比较接近的上海音去代替。上面词语中的日母字就属于这种情况,上海口语中原来没有“人民”,只说“人”Ƥin2,没有“如果”,只说“假使”tia3s。如果在他们的话语中碰到这些词,而且一定要用上海话念它们,他们就会用与普通话最接近的音念它们。日母北京念-,上海话中没有这个音,最接近的音是l-,于是上面两个词就念成ln2min2、lu2ku3。上海话的这个例子正说明方言中文读的形成原因。
但是,某些语言在借用过程中有时候也增加一个新的声母或韵母,如水语中原来没有音位//,为了借用汉语带韵母的词,增加了这个韵母,“思想”读作ssja。但是这种借用的韵母并没有真正地成为这种语言音系的一部分,水语中的//只出现于汉语的新借词,所以它的出现并没有打乱水语固有词的音系结构。
5.借词只是词汇现象,与语音条件无关。如上海话哪些日母字读l-,只与这个字出现在哪些词有关,与这个字的韵母、声调毫无关系。
我们把麻韵与歌韵的演变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元音后高化音变的不同阶段:
a
o
u

见组
19世纪喉音
非见组
最新派部分字

“破拖”白读
19世纪“可”
现代

现代
一种语言内部音变的词汇扩散现象,也有可能造成历史层次。如北京话的歌韵舌齿音读uo,但是“他、那、大”读-a。这是由于这几个字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变化滞后,当其他字随着后高化变作->-o的时候,它们还停留在-的阶段,这个时候汉语音系中已没有韵母-了,于是它们就混入了最接近的麻韵。上海话麻韵与歌韵的音变过程都发生过词汇扩散,“破”pha,“拖”tha(~鼻弟)是歌韵的滞后层,Edkins记录中麻韵喉音变化滞后,还在-的阶段,歌韵“可”还在-o的阶段,后来它们都跟上了音变的步伐。
历史层次分析的目标与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潘悟云
借词造成的历史层次
麻韵三等在温州话中读-ei,但是“车”还读thso1,成为另一个层次。查Montgomery(1893)的温州话记录,“车”只读tshi1,在现代温州话中变作tshei1。这个读音还见于现代温州的一些词语:“油车”jau2tshei1,指搾油的一种工具,温州市内还有地名“油车巷”jau2tshei1u6;“水车”s3thsei1,一种灌溉工具;“车刀”tshei1l2,木工车床;“坐车儿”zo4tshei1,小儿坐具;“风车”1tshei1,一种农具;“风车轮儿”1tshei1le2,一种玩具。“车”的读音tsho1仅出现在“火车”、“汽车”、“车床”、“踏脚车”、“三轮车”之类新名词。这些新名词从上海传入,上海话的“车”读tsho1。在Montgomery时代,温州已经有载人载物的运载工具“车”,Montgomery的记录中英文解释作cart、carriage,但是只注音作tshi1。因为“汽车”、“踏脚车”、“三轮车”逐渐成为主要的运载工具,后来tsho1的读音就用在所有的运载工具,如“手推车”、“板车”中的“车”都读作tsho1。
把这些字除去,我们就得到以下的规则:
二等
三等
开口
合口
舌根音
a家假牙嫁价
o瓜花瓦
喉音
o虾下亚哑
o花华化
唇音
o巴怕爬马
舌齿音
o拿茶查沙
ia姐借写谢斜爹
o遮蔗车蛇舍射奢
二等合口字在Edkins记录中还是wo,后来单元音化了。麻韵在上海话中的分化有严格的语音条件,所以肯定属于内部音变,它就是许多汉语方言都发生过的后高化音变的一部分:a>>>o>u。三等韵因为受i介音的牵制主元音不后化。章组字在上海一带的文章中i介音都失落了,所以也发生了后高化。在Edkins记录中,喉音都还读-,变作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拿”上海话读,但是还有些上海老人至今还读。这些材料都说明,现代上海话-o是从-变过来的,最早是-a,还保留在舌根音的读音中。
3.最小改变原则。借词是对原有土语形式的改变,其改动服从经济原则,改变程度要尽可能地小。上海话的“认识”说成l7,“识”字不变,只是改动“认”字。“认”字读音也只是改动声母与韵母,声调不变。这会给人以假象,以为借词以声、韵、调为单位。实际的情况是借词的单位是服从最小改变原则的词。
最小改变原则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当方言词的语音形式与权威方言相差得不太远,就尽可能不作改动,文读的产生一般限于语音形式相差过大的词。如日母字上海读Ƥ-,权威方言读z-;麻韵三等温州读ei<i,上海话读-o,所以借入的形式不得不作改动。
世界语言中借词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第二类借词成批产生,构成文读系统,却是汉语的特点。
借词所造成的历史层次有以下的特点:
1.借词的基本单位是词,所以借词所造成的不同读音只与具体的词语相关。如温州“车”读tsho1,只出现在“汽车、火车、三轮车”这些词中,上海的日母读l-只出现在“如果、人民”这些词中。
2.借词大都出现于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文化词,基本词汇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不容易借用。
古代一些新的词语大体上是通过知识阶层从中原地区或某种权威方言传入,而且一定是用该方言中最接近的音去代表传入方言中的读音。日母在老派上海话中文读z-,白读Ƥ-,如“人”说Ƥin2,“人民”说zen2min2,其中的“人民”一词从其他方言借入。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它到底从哪个方言传入,但是可以肯定不从北京传入,因为北京话是-,上海人听起来更像l-,所以最年轻一代人会用l-去借用。上海话所借入的方言最有可能是南京或者杭州,“人”在南京念n2,在杭州念zn2。我的看法,更可能是从杭州传入,南宋的首都在临安,临安官话对整个吴语文读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上海古属嘉兴府,与临安更接近。而且从韵母来看也更像杭州,如“日”上海文读念z8,此字杭州的韵母-8,南京的韵母-,上海韵母更接近杭州。日母在其他吴语同样是白读Ƥ-,文读z-,一直到温州方言都是如此,温州方言当然不会从南京借入。
这条原则可以解释方言中为什么有的音类出现文白异读,有的不产生。如上海话鱼韵文读y,白读e(i),而模韵只有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