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梁祝 名词解释

梁祝名词解释
梁祝是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主人公。
故事讲述了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途中结识梁山伯,两人同窗三载,感情深厚。
但最终梁山伯因疾病离世,祝英台为他送葬,两人化为蝴蝶飞走了。
梁祝故事源远流长,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体中,梁祝故事被改编成各种版本,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故事本身,梁祝还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即爱情的无私和牺牲。
故事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这种爱情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梁祝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
文言文梁祝故事梗概

文言文梁祝故事梗概1. 梁祝故事梗概您好!梁祝故事梗概如下: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万松书院求学,途遇梁山伯,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
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儿身,英台因接到家信促其速归不便明言,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 情信物。
山伯知情后,赶去祝家,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她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
马家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经山伯墓前,坟墓爆裂,她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
故事影响《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2. 求梁祝故事的概括>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3. 《梁祝》内容简介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梁山泊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也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梁山泊故事的主人公是梁山泊上的英雄豪杰,而梁祝故事则是另一种风格的故事,它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
梁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传说,也是中国戏曲、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的经典题材。
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大约在2000多年前的一个古老的国家中。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关于梁山泊出现在梁祝身上的悲剧爱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它讲述了梁山泊的女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是一个富家子弟,祝英台则是一个贫苦的女孩。
两人在一次相识后,相互倾慕,彼此相爱。
但是,由于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的差异,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遭到了阻挠和打压。
最终,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一起。
梁山伯被迫去当兵,祝英台被迫嫁给了他人。
梁祝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它讲述了梁山泊的女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是一个富家子弟,祝英台则是一个贫苦的女孩。
两人在一次相识后,相互倾慕,彼此相爱。
但是,由于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的差异,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遭到了阻挠和打压。
最终,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一起。
梁山伯被迫去当兵,祝英台被迫嫁给了他人。
尽管他们被迫分离,但是他们的爱情却一直没有熄灭。
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都因为爱情而死去,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永远留存在了人们的心中。
梁祝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爱情观念。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一个人的婚姻和爱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遭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这也让人们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爱情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的来说,梁祝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它通过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遭遇,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人们的爱情观念。
梁祝是哪里的故事

梁祝是哪里的故事
梁祝是中国古代的一段美丽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梁祝故事的发生地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
梁山伯是当地一个书香门第的子弟,祝英台则是当地的一位富家小姐。
两人在青楼上相识,相知,相爱,最终因家族反对而双双殉情。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婺州,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婺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东临杭州、台州,南接丽水,西连金华,北靠绍兴,是浙江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浙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婺州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倾斜,属江南丘陵地带。
境内有山川、湖泊、水库等自然景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婺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孕育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南宋诗人杨万里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
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婺州,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摇篮,婺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而梁祝故事也是婺剧中的经典之作,被传颂不衰。
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婺州,还有许多与梁祝故事相关的文化景点,如梁山伯祠、祝英台祠、梁祝园、梁祝文化广场等,这些景点都是
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
总的来说,梁祝是中国古代的一段美丽爱情故事,发生地是中
国浙江省婺州市,这个地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婺州,以其独特的
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
要符号之一。
梁祝的故事

梁祝,又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有情人的爱情悲剧。
他们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以及当时社会的保守观念,最终无法走到一起。
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字梁鸿,是东晋时期的一个书生,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勤奋努力。
祝英台,则是富家千金,聪明美丽,才艺出众。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识,彼此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他们的身份差距,以及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
祝英台为了能够与梁山伯在一起,决定女扮男装,进入书院学习。
他们在书院里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然而,这段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有一天,祝英台被家人发现女扮男装的事实,她被迫回家,与梁山伯分别。
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依然坚定不移。
梁山伯为了能够再次与祝英台相聚,决定放弃仕途,前往祝家提亲。
然而,当他到达祝家时,却得知祝英台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马家。
梁山伯悲痛欲绝,他在祝家门口吹起了箫曲,表达了自己对祝英台的深切思念之情。
祝英台在得知梁山伯的消息后,也感到了深深的悲痛。
她决定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回到书院与梁山伯相见。
然而,命运弄人,她在回程途中遭遇了暴雨,最后因病去世。
在她临终前,她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梁山伯,并嘱咐他一定要完成他们的心愿——结为夫妇。
梁山伯在得知祝英台的死讯后,悲痛欲绝。
他在祝英台的墓前吹起了箫曲,表达了自己对祝英台的无尽思念。
他的箫曲感动了天地,使得他们的坟墓相连。
后来,他们的灵魂终于得以团圆,化作了一对蝴蝶,永远在一起。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作。
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畏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保守观念和家族观念对人们生活的束缚,使得许多有情人最终无法走到一起。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让真挚的感情得到圆满的结局。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梁祝是中国传统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爱情的经典故事之一。
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大约在公元4世纪。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是一个读书人,家境富裕,温文尔雅,有才华。
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她的父亲是当地的知县。
两人在青梅竹马的时候相识相知,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在祝英台家中相遇,从此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然而,梁山伯的父母为了家族的利益,决定让梁山伯和祝英台分开。
他们将梁山伯送到了远方读书,祝英台则被迫嫁给了他人。
梁山伯在外求学期间,一直思念着祝英台,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回到了故乡,希望能够再次见到祝英台。
然而,梁山伯的家人却告诉他,祝英台已经嫁给了他人,并且生活得很幸福。
梁山伯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如刀割,他决定去祝英台的坟墓前祭奠她。
在祝英台的坟前,梁山伯悲痛欲绝,他的哭声震动了整个山野。
就在这时,祝英台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从坟墓中跳了出来,她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和别人生活在一起。
两人在坟前相会,他们的爱情被上天感动,天降奇雨,阻止了祝英台的父亲要将梁山伯赶走的行动。
他们终于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祝英台的父亲得知了他们的事情,非常生气,他将祝英台带回了家,并且将她软禁在一个僻静的地方。
梁山伯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决定去救出祝英台。
他化身为一只蝴蝶,飞到了祝英台被软禁的地方。
然而,他的行动被祝英台的父亲发现了,他将梁山伯追赶出了家门。
梁山伯在离开的时候,化作了一棵柳树,他和祝英台的爱情被永远地镌刻在了这棵柳树上。
梁祝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它传达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坚贞。
梁祝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梁祝的故事,永远流传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梁祝与中国古代传说文化

梁祝与中国古代传说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通常被称为梁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对相爱的男女。
梁祝这个故事在中国传说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古代爱情传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梁祝与中国古代传说文化的关系。
首先,梁祝作为中国古代传说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故事内容深入人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讴歌,还被曲艺、戏曲、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加以演绎。
梁祝故事让人们对古代爱情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情感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爱情一直是一道微妙而美丽的风景线,梁祝恰恰是这道风景线上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在梁祝故事中,很多人通过哭红了双喝相,而这种情感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人性内在本质的深刻思考。
其次,梁祝故事中的情节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
例如,梁祝故事中常常出现的“烟雨蒙笼”、“戴花的女子”等景观元素,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熟悉的符号,能够直接让人们想到古代的画卷,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学作品。
这些符号在梁祝故事中得到了更深入的展现,为梁祝故事增加了更具有古色古香的美感。
此外,在梁祝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比如对婚姻、亲情、友情等方面的看法。
在梁祝故事中,男女之间的感情被放置在了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命运被大多数人看作是注定的。
但是,梁祝并没有接受这种命运,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最终用生命践行了对爱情的坚定信仰。
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品德和美德,梁祝故事的传承也是对这些价值观的一种表彰。
最后,梁祝故事的流传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传说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梁祝故事成为中国文学传承的重要田地,其故事形态在不同夭被重新诉说、重新演绎,描绘趋于多样,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祝故事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文学、艺术流派结合,得到了各种新的表现。
总之,在中国古代传说文化中,梁祝故事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文学艺术,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
民间故事梁祝简介

民间故事梁祝简介嘿,大家来听听梁祝的故事,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又感动又揪心的民间传奇呢!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叫祝英台。
这祝英台啊,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却向往天空的小鸟,她不想像其他女孩那样只在家中学习女红,心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主意,女扮男装,就像玩一场刺激的换装游戏,瞒着家人去求学啦。
在求学的路上,她遇到了梁山伯。
这梁山伯啊,是个憨厚老实又特别有才华的小伙子。
他们俩一见面,就像两块磁铁一样,彼此吸引。
两人结伴同行,一路上有说有笑,谈天说地,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那感觉就像遇到了知己。
梁山伯还不知道祝英台是女的呢,就把她当成了好兄弟。
到了学校,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祝英台心里喜欢梁山伯,可又不能说,就只能默默地关心他。
有一次,梁山伯生病了,祝英台可着急啦!她像个小护士一样,细心地照顾梁山伯。
她给梁山伯熬药,那药在锅里咕噜咕噜地翻滚着,她就一直守在旁边,眼睛盯着药锅,心里盼着梁山伯能快点好起来。
她还把自己的被子给梁山伯盖上,怕他着凉。
梁山伯看着祝英台忙前忙后的样子,心里觉得暖暖的,可他哪里知道,这个“好兄弟”对他的感情可不一般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祝英台要回家了。
梁山伯送她,一路上两人都舍不得分开。
祝英台就暗示梁山伯,说家里有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妹妹,其实啊,就是她自己啦,希望梁山伯能来提亲。
可梁山伯这个榆木疙瘩,愣是没明白,祝英台真是又气又无奈。
等梁山伯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啦。
祝英台的家人要把她许配给别人。
梁山伯急急忙忙赶到祝英台家,可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了。
两人见面,那真是泪眼汪汪,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
最后,梁山伯郁郁而死,祝英台得知后,在梁山伯的坟墓前哭得死去活来。
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坟墓裂开了,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
然后啊,从坟墓里飞出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它们翩翩起舞,仿佛梁山伯和祝英台终于在一起了,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再也没有人能把它们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梁祝》又名 《新梁山伯祝英台》, 是中国台湾(中视) 2000年首播的电视剧。 主演罗志祥(饰 梁山 伯),梁小冰(饰 祝 英台),导演徐进良。
陈俊良 出品时间:2006
制片地区: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 导演:马楚成 编剧: 编剧:马楚成,杨 倩玲,吴家强, 陈宝骏 主演: 主演:吴尊,蔡卓 妍,胡歌, 类型: 类型:爱情/古装/ 武术
中国文学史之
梁祝
简 介
•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 《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 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 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 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 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 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故事梗概
•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祝员外之女英台, 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之才学,恨家无良师, 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之才学,恨家无良师,故一心 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之,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 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之,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其父 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其女乔扮男装, 曰:"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其女乔扮男装,一无 破绽,为不忍使其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 破绽,为不忍使其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 途中,邂逅赴杭求学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 学。途中,邂逅赴杭求学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于草 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至杭州城万松书院, 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至杭州城万松书院,拜师入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窗三年,情深似海。 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窗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 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其是女子,只念及兄弟之情, 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其是女子,只念及兄弟之情,并无特殊感 祝父思女心切,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 受。祝父思女心切,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 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 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 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 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 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 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 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 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 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 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 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 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 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 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 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 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近代古体诗
近人福山有《梁祝》诗,咏梁祝爱情悲剧,叹今 人爱情的失落,对《梁祝》一曲的风格和当时地 位的把握比较准确。其诗凄婉感伤。附诗:
梁祝
吾爱梁祝婉转曲,凄凄美美有悲音。 纵使草桥能相见,中间又有谁伤心。 自古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 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
影视作品
1994年徐克导演的电影, 由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 讲述一个传说至今的爱情 故事,东晋时期是一个动 荡的年代,爱情在这个年 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英俊潇洒,憨厚的 梁山泊与沉鱼落雁,闭月 羞花的祝英台这对天注定 的姻缘相遇在崇寄书 院。...
音乐版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常简称为《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于1958年创作完 成(何曾是一名越剧戏班二胡手)。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 院进行首演,小提琴独奏为俞丽拿[1]。 • 首演后,此曲备受好评。不仅在中国,在外国华人聚集区也相当受欢 迎,“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2]。 • 《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还得益于盛中国和西崎崇子。盛中国被 誉为海外演奏《梁祝》最多的人,从1980年在悉尼歌剧院后,共演出 达上万场[3][4]。西崎崇子及其丈夫(Naxos老板克劳斯 海曼 克劳斯·海曼 克劳斯 海曼)对 《梁祝》的商业推广不遗余力。“The Butterfly Lovers”之名即出自 他们。西崎崇子版《梁祝》获得4次香港的金唱片奖 金唱片奖,总共发行数百 金唱片奖 万张。
乐曲段落
• 呈示部
– 引子与主题 – 同窗共读 – 十八里长亭相送
• 发展部
– 抗婚 – 楼台相会 – 山伯临终 英台投坟
• 再现部
– 化蝶 尾声
传统戏剧
• •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 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 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 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 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 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 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 奖,陈书舫获演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 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 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 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 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 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 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 《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 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 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 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 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 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 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电影名:梁山伯与 祝英台新传 导 演:刘国权 编 剧:郎文耀 刘国 权 主 演: 胡慧中、 濮存昕、程前、陈 小艺、谢莉斯、王 洁实 、景岗山、 潘 婕 上 映:1994年 地 区:中国大陆
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导演:蔡明钦 配音:萧亚轩 刘若英 吴宗宪 类型:爱情 动画 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国语 片长:95分钟 出品日期:2004-0116
重要意义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 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 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 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 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 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 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 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 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 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 的抗争。
史料记载
• • • • • • • •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 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 《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 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 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 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 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 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 《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 ‘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 ‘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 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 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 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 化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