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概况(吴新华)-1

合集下载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一、引言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概述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特点2.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领域三、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1. 结构设计与分析2. 空间布局与功能集成3. 材料选型与组合4. 模块制造与工序控制四、装配式建筑的创新点1. 全生命周期考虑2. 环境友好与可持续性3. 智能化与自动化五、结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高效、环保、灵活的建筑形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装配式建筑技术因其效率高、质量可控和变化灵活等优势,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热门选择。

本文将围绕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展开讨论。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概述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特点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元件在工厂或制造场所预制完成后,进行运输和现场组装的建筑方式。

与传统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质量可控、资源节约、施工噪音小等优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2.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领域装配式建筑技术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建筑、办公楼、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

在住宅领域,装配式建筑能够快速满足大规模房屋需求,例如在灾区重建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应用广泛。

在商业建筑和办公楼中,装配式建筑可以提供更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功能集成。

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1. 结构设计与分析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与分析需要考虑如何将多个模块进行连接和组装,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结构设计还需满足建筑的承载能力、抗震性及抗风性等要求。

采用先进的建筑模拟软件和仿真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准确地评估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性能。

2. 空间布局与功能集成装配式建筑的空间布局需要兼顾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效率。

设计师需要灵活运用模块化空间单元,以便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组合和拆分。

此外,装配式建筑还可以集成多种功能,例如通风、隔音、供暖、排水等,使建筑的功能更加完善。

3. 材料选型与组合装配式建筑的材料选型和组合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和性能。

设计师需根据建筑的功能、运输条件和施工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组合方式。

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简述

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简述

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简述一、介绍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代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在工厂进行预制制作,然后在现场组装安装的建筑方法。

它以高度集成化、高效快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项目。

本文将对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二、现代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特点1. 高度集成化:现代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构件,在工厂内完成结构、电气、水暖等系统的集成,并进行标准化加工。

这种高度集成化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质量。

2. 高效快速:相对于传统施工方法,现代装配式建筑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和生产,通过标准部件的快速安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

3. 环保节能:由于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废弃物减少处理,而且在使用阶段可以提供更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因此具有较低的碳排放和节能效果。

三、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1. 节约时间:现代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都是在工厂内预制完成,到达施工现场后只需进行简单组装。

这不仅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提高项目进度,还可以减少施工期间的噪音和环境污染。

2. 提高质量:由于预制构件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严格控制和检验,其质量相对稳定且可靠。

而且在现场组装时,由于使用了精确设计和模具加工,能够保证构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减少人员成本:相比传统建筑施工,现代装配式建筑需要的施工人力更少。

因为标准化构件只需要少数技术人员进行安装操作,而非现场整体砌筑所需的大量劳动力。

4. 降低风险:现代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一些传统施工方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例如高空作业事故、碰撞事故等。

同时,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可以较好地避免变形、裂缝等问题,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四、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面临的挑战1. 移植调整:由于每个建筑项目都具有独特性和特殊要求,装配式建筑需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的移植调整。

这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2. 供应链管理:现代装配式建筑需要涉及到多个供应商,并对其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以确保标准化构件的质量和交付时间。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科技进步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科技进步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科技进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不断膨胀,传统施工方式在满足住房需求和缓解土地资源压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并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性,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科技进步。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概述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在生产线上预制构件,再将其组装到现场来快速搭建建筑物的一种先进施工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现场加工和浪费。

而且,由于模块化设计,可以灵活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并且易于扩展和升级。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2.1 设计创新装配式建筑要求对产品进行标准化设计,使得构件在不同项目中具有通用性。

目前,设计软件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设计,帮助设计师更快地完成结构设计和细节设计。

此外,为了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和环保性能,在设计阶段对建筑进行能源模拟分析和生命周期分析也非常重要。

2.2 材料创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对材料的要求更加严格。

传统施工方式往往需要多种材料,而装配式建筑则需要材料具备轻、强、隔热、耐腐蚀等特性。

目前,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如钢结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构件制造创新在传统施工中,构件往往需要现场加工,工期长且易出错。

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数字控制技术,装配式建筑可以在厂房内实现大规模生产,并利用自动化系统来快速定位和定位精度确保构件质量。

此外,与传统浇筑混凝土相比,预制混凝土构件具有更高的质量控制和面向质量的安全管理。

三、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3.1 施工效率提高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厂房内预制构件,使得施工现场的人员和机械数量大大减少。

此外,由于装配过程高度标准化,可以提前做好很多施工准备工作,大大节约了时间。

据统计,相较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可以提升30%以上。

3.2 成本降低虽然装配式建筑在投资成本上会比传统方式稍高一些,但由于省去了现场加工和浪费的环节,以及减少了人员和机械使用次数,整体成本仍然能够较为明显地下降。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工艺解析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工艺解析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工艺解析一、装配式建筑的概述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利用工厂预制构件,在现场进行现代化安装和组合而成的建筑形式。

相较于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更短的工期。

在过去几十年中,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走向成熟。

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1. 模块化设计与制造:装配式建筑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整个建筑划分为多个模块,通过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

这样可以实现批量定制,满足不同项目需求,并降低生产成本。

2. 工厂生产与集约加工: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预制构件,在规模化的生产线上进行集约加工。

这种方式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带来的进度延误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原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3. 现场快速组装: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主要包括模块运输、现场吊装和组装。

通过优化吊装工艺和设备,可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安装。

此外,现场组装的过程可多次重复利用相同的模块,在减少浪费的同时提高了建筑的可迁移性。

4. BIM技术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BIM技术,可以对整个建筑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设计与协作,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演练,提前解决潜在问题,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三、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1. 地基处理:地基是保证建筑物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在装配式建筑中,需要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地质勘测分析,采取适当的地基加固措施,确保承载能力满足需求。

2. 模块制造与运输: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和制造预制构件,并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方式将构件从工厂运送至现场。

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构件免受损坏,同时确保货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现场吊装与组装:通过吊车等专业设备将预制构件安全地从运输车辆上卸载,并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准确的组装。

在吊装过程中需确保吊装操控准确、平衡稳定,以及预防人员和设备的碰撞事故。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施工工艺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施工工艺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施工工艺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一、装配式建筑概述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构件和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在现场进行快速组装而成的建筑方式。

其优势在于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资源节约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要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创新与技术进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设备先进化与自动化1.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使用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组装、焊接、涂料等操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可以采用无人机进行喷涂作业,避免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人进行故障检测和维修,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2. 智能模具制造智能模具制造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之一。

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来打印出各种定制化的模具,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大幅减少制造成本。

此外,智能模具还可以实现一次成型,在预制过程中直接完成各种管线、电器等设备的安装,提高施工效率。

三、信息技术应用1. 数据管理与共享装配式建筑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

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精确控制。

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多个施工现场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质量,提高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

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设计师更直观地展示装配式建筑效果,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在施工中为工人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安全提示,降低操作难度和风险。

四、专业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1. 专门课程设置推动装配式建筑领域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才。

这些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和技术。

2. 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学者、设计师和施工方等各方代表进行座谈会或研讨会,分享经验和发现问题。

装配式建筑新技术分析报告

装配式建筑新技术分析报告

装配式建筑新技术分析报告随着人们对高品质、高效率和环境友好型建筑需求的增加,装配式建筑技术正逐渐成为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应用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装配式建筑技术概述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工厂化生产方式在工地上组装预制构件完成建筑物。

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质量可控、减少人力资源和噪音污染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3D打印、机器人施工等新兴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

二、3D打印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3D打印作为一种创新性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能够精确控制材料的运输,实现设计师想象中复杂形状和结构的构件制造,且制造过程不受材料、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开始尝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建筑物的墙体、屋顶等部件的生产,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资源节约等特点。

三、机器人施工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机器人施工是指通过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机械设备代替人力完成建筑施工任务。

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并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机器人施工可以实现模块化构件与主体结构的高精度对接,确保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目前,一些公司已经成功应用了机器人施工技术于大型建筑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新材料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逐渐成为装配式建筑领域采用的重要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化以及耐久性好等优点,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能够减轻建筑负荷,提升整体性能。

此外,这些新材料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五、装配式建筑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装配式建筑技术在高效率和环境友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制造预制构件需要大量投资和复杂的生产流程,其成本仍然较高。

其次,在一些特殊场所如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历史城区等无法实施规模化应用。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案简介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案简介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案简介一、装配式建筑的概述装配式建筑,又称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将建筑材料在工厂中预先制造好,再进行运输和快速组装的建筑方式。

与传统的现场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灵活多样等优势。

本文将从技术方案的角度,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简要介绍。

二、装配式建筑的工艺流程1. 设计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案开始于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初步的可行性分析、结构设计和平面布置等工作。

设计师还需考虑建筑的功能和外观设计,确保装配式组件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2. 材料制备:在工厂中,建筑材料将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制备。

这些材料包括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墙板、屋顶构件等。

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规格达到设计要求。

3. 装配式组件制造:经过材料制备后,将对装配式组件进行加工和制造。

这些组件可能包括墙体、楼板、模块房间等。

生产线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组件的精度和质量。

4. 运输和组装:装配式组件制造完成后,将被运输到工地并进行组装。

通过专用运输工具将组件运送至目的地,然后经过吊装、连接等操作,将组件按照设计方案组装起来。

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稳定和精度的控制,确保装配的正确性。

三、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1. BIM技术:装配式建筑中,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BIM软件,设计师可以进行虚拟建模、协同设计和碰撞检测等操作,提高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性。

BIM还可以与制造工艺相结合,实现无缝衔接。

2. 自动化生产技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之一是工厂化生产,而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采用机器人加工设备可以精确控制材料的切割和加工,从而提高组件的精度和一致性。

3. 轻型材料的应用: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可搬迁性和节能环保性,轻型材料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

例如,轻钢龙骨可以替代传统的木质结构,陶粒混凝土可以替代传统的砖墙构造。

这些材料不仅重量轻,而且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

剖析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剖析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剖析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创新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剖析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包括其概念、优势、技术要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概述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然后通过现场组合与安装的建造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现场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具有优势明显:(1)提高施工速度:装配式建筑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流程,大幅度缩短了施工周期。

(2)降低人力成本:由于加工过程主要在工厂完成,现场需要的人力较少,并且减少了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

(3)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在工厂条件下进行组装和调试可以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4) 环境友好:减少浪费物料的使用以及减少空气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国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创新:装配式建筑需要使用特殊的建筑材料,以保证构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目前,已经有人工合成混凝土、轻型钢结构等材料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以满足不同项目对于强度、防火性能、耐久性和隔热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2. 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完善。

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设计与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装配式建筑更加高效和精确。

例如,3D打印技术被逐渐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可以实现复杂形状构件的快速制造。

3. 组件设计创新:装配式建筑需要将各种构件进行组合拼接,在组件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通过优化构件设计,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维护成本。

此外,模块化设计也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创新点,能够实现构件的标准化和复用,提高整体装配效率。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值得关注: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在装配式建筑中发挥更大作用。

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对施工全过程和生产管理的监控与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总里程达到45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3万 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2.5万公里, 仅次于美国,其中高 速铁路超过2.2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 在超高层建筑、大坝、高铁、核电、海上超长距离桥梁、 深水港口建设等方面已具备了世界一流施工能力。



2016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 从业人员达到5000多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5%,勘 察设计监理等400万人。而建筑业农民工2016年达到5516万人, 占全国外出务工人员的19.7%。
个方面20项具体措施。 • • 意见定位: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两个结论:支柱产业+大而不强

其中:改革两项任务——优化资质资格管理,完善招投标
制度 • 对工程管理具有较大影响——完善工程组织模式——推行
工程总承包、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以及建筑工业化、信息 化、装配式

1995年-2016年,全社会房屋累计竣工超过500亿平方米, 其中住宅超过315亿平方米; 2010年-2016年建设城镇保 障性安居工程4600多万套。 目前世界上建成及在建的高度超过528米的超高层建筑 中,我国大陆占近70%, 设计建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施工和全装修专项调研,推动
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全产业链发展 加强装配式建筑队伍建设 指导各地结合建筑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PC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力
度;合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
建筑业“十三五”规划 《规划》提出6大主要目 标和9项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0 年末,全国装配式建筑 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
• 26.6%。 • 32.9㎡; 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1㎡增加到37.1㎡
• 活在城镇。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
公厅以2013年1号文的形式 ,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 发〔2013〕1号 附件1),文
件重点要求充分认识开展绿
一、国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开创(主要是前苏联技术)
20世纪60~80年代:发展
20世纪90年代:低潮
21世纪:恢复、发展、创新
27
一、国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50年代主要结构形式
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 下,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了第 一套住宅通用图。
——“二型住宅”(1955年)
主要结构组成: 苏式密排屋架坡顶 预制钢筋混凝土方孔板 预制楼梯踏步板、休息板
“二型住宅”户型平面
28
一、国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60年代主要结构形式
——振动砖板住宅
施工原理:在施工现场用大
尺寸的模式,将砖一块块预先码 放在模板上,经振动使浇注的砂
浆均匀,制成一大块墙体,整体
• • • • •
例达到15%;
住建部发布标准
2017年1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1417号、第1418号、第1419号公告, 分别发布国家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3-2016、《装配式钢结 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2-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实施日期2017年6月1日。
2017年,全省设区城市规划区内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 置住房等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造, 政府投资工程应使用装配式技术进 行建设,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 积比例达到10%左右;到2020年, 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 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济南、青岛 全省装配式民用建筑新开工面积 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3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市) 1402.91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 务的70.1%,施工面积2349.49万 分别达到25%、15%以上;到 平方米,已竣工81.7万平方米,累 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 计实施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 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 66个,9个已竣工,43个正在施 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 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工。
北京前三门住宅
30
一、国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90年代后主要结构形式
现浇结构体系
发展背景
建筑形式逐步多样化,标准化构件不
足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商品混凝土、施工机具及设备快速发
展,现浇作业施工更简易;
施工现场
现浇结构体系发展迅速,相对装配式 结构体系更可靠,抗震性能更优秀;
31
一、国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21世纪新形势
建筑业需要消耗建材、冶金、机械、化工、纺织、轻工、电 子、交通、电力等50多个关联产业、 2000多个种类、 3万多 种规格的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据测算,每增加1亿元的建筑业营业收入,将带动社会其它 产业增加2亿元以上的营业收入。

企业实力: 我国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超 过4000家,有65家企业进入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公布的 2017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入选企业 数量居全球首位。 • 业务规模: 截至2016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已累计 完成营业额1.2万亿美元, 新签合同额1.7万亿美元, 2016年对外承包工程人员有40多万人。 • 市场范围: 对外承包业务遍布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 区。
色建筑行动,并将“推动建 筑工业化”被列为十大重要 任务之一。
城市工作会议
2016年3月住建部发布——《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
期间
新建建筑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
保障性安居住房
“十三五” 2016-2020
比例20%以上,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 30%以上
采取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40% 以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 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 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 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 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 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 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
吊装上墙以提高效率。
振动砖板住宅试点
特点:施工简易,但质量 难以控制,最终未能推广
29
一、国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程 70年代后主要结构形式
——大模、大板体系
1976年,北京前三门高层住
宅结构采取“内浇外挂”做法, 大模现浇内墙,预制外墙板,构配
件标准化。
特点:建立统一建筑参数的
定型构件和一套节点构造。
• 在这一趋势下, 建筑生产必然要走进工厂, 装配式混凝 土建筑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方向。 与传统建筑相比, 装 配式建筑就是改变传统的制造模式, 通过标准化设计, 工业化方式生产, 机械化施工安装, 变湿作业为干作业, 保证建筑质量, 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 环境污染, 节约自 然资源。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
工业化建筑定义: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 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
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装配率
《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201 6年12月 27日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装配式建筑工程消 耗量定额》 。 2017年3月 1日 起实行。
发展背景 建筑功能和质量要求提高:可实现外装修、内装修与混凝土受力构件 一次制作,提高使用功能和工程质量;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步退出,2012年适龄劳动人口首次下降, 现场劳动力匮乏、成本大幅提高
大幅度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噪声污染,节约用水,降低劳动强度,改 善作业条件; 技术逐步成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响应国务院、住建部号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努力将建筑装配率 提升至30%以上。
预制装配是核心
3
1 2 3
4
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及政策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PC砼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PC砼生产技术与工艺
5
6
PC砼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现场安全控制
• 2月 2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7〕 19号文印发了《关 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 《意见》提出了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思路和7
“十四五” 2021-2025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 比例50%以上
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60%以上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2016年3月份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钢结 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 2016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 务院办公厅于9月27日印发执行(国办发〔2016〕71号) 。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 • 了重要贡献。

• •
2015年建筑业缴纳营业税5136亿元,占全国营业税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增加到 城镇化率从1978年17.92%发展到2015年的56.1%。2016 年底,全国设市城市达到657个, 7.7亿人生
工作目标: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 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 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 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 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 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 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30%。 同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技术 标准和监管体系,推动形成一批设 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 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 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 化技能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