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方案-最新版

哈尔滨城市规划方案简介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省会。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哈尔滨市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要关注点。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力求打造出更加现代化、便利化、宜居化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梳理和分析。
城市规划历史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哈尔滨市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包括:旧城区、中国城区、日本街区、都市建设区。
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方案,包括:1922年推出的《中国城区改造计划》、1947年推出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总体设计方案》、1954年推出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条例》等等。
其中,1947年的城市总体设计方案相对来说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该规划方案以整体性规划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目标和方案。
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动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哈尔滨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哈尔滨市政府在2017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想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科学、先进的指导方针。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于推进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宜居化发展,同时实现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的一体化。
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哈尔滨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城市功能空间规划方案。
根据该方案,哈尔滨市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提升城市现代化综合服务能力。
区域发展规划除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哈尔滨市政府还将推进各个区域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将重点考虑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以及新城市区的建设等问题。
未来展望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方案是一个龙头项目,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心。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都市圈规划

3.1都市圈理论系统构建通过分析综合国内外都市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我们总结出了较系统的都市圈的发展研究基本理论观点。
3.1.1我国都市圈概念与界定的基本标准界定我国都市圈标准的基本原则:①都市圈更强调中心城市发达的城镇密集区域;都市圈圈层结构基本形成,副都心圈发育, 快速交通系统形成,社会经济联系密切;②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不宜太小;③对于我国国情和新时代发展的特征予以充分考虑,如西部开发更需要以中心城市区域来支撑区域发展。
都市圈界定标准的要素:①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等级:我国100万人口的城市或人口不到100万的省会城市均形成了明显的都市圈,故为核心条件;②都市圈外围地区的标准:目的在于确定“日常都市圈”的边界,国外主要以通勤率为主要条件,主要建立在发达的私人交通基础上;我国私人交通不发达,通勤率本身不高,也没有统计数据基础,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交通水平上“一小时左右时距”范围基本为“日常都市圈”范围;但考虑我国多山,不少河谷或山地大城市受地形影响,“日常都市圈”时距略大于“一小时时距”,而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地区的交通条件发展迅速,通行速度在不断提高,“日常都市圈”的时距范围也在扩大,故建议以周边城镇到中心城市“1.5小时左右时距”作为都市圈外围地区进入都市圈的条件;③外围地区划入以县为基本单元,有利于利用统计单位进行研究和管理,都市圈的划定目的主要在于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管理。
在综合参考国内外都市圈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中国都市圈的概念为:拥有一个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且临近150 km 左右半径的范围内至少1个中等城市规模以上的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城市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地区,称为都市圈。
至少以2个相连的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密集区为大都市圈。
大都市圈密集发展的地区可以形成“特大都市圈”,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都市圈为特大都市圈。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哈尔滨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也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涉及的关键领域。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城市规划与发展紧密联系。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哈尔滨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城市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构建创新驱动型发展格局。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与创新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城市规划应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打造宜居城市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交通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市应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提升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便捷性。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地铁、有轨电车和快速公交网络,提升城市的综合交通能力。
同时,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拓宽交通干道,优化道路布局,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城市规划还需注重优化停车场和停车管理,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率。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修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四、城市人口规划与社会发展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人口规划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哈尔滨市应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社会发展政策。
加强人口流动管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注重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服务,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引言哈尔滨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哈尔滨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和重点内容。
二、背景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哈尔滨市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尔滨市决定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
三、目标1. 建设宜居城市: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建筑风格,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四、原则1. 综合规划: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纳入考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适度规模: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密度。
3. 以人为本:以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4.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和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便捷性。
五、重点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2. 交通规划: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建设地铁、轻轨和快速公交等交通设施,完善道路网络和停车设施。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有效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共建”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都市圈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本规划同时指导大都市圈内各级城镇规划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万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近期为2005年。
远景考虑到2040年左右。
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第5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应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密集区,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密集区之一;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具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能力的城市地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的主要载体,实施“省市共建”策略的基本调控空间;哈尔滨中心城与外围地区构建合理经济社会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人为分隔的有效平台。
第6条作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的定位是:东北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寒冷地区国际性城市,世界冰雪文化名城。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讨论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城市空间布局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市中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区。
市中心区位于松花江南岸,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商务中心。
在市中心区,大型商业建筑和高层住宅林立,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城市副中心区则是在市中心区周边逐渐形成的,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投资,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中心区域,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和企业。
二、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方面,哈尔滨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中心区设立了多个公共汽车站和地铁站,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哈尔滨还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此外,哈尔滨还计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三、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哈尔滨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
在政府的引导下,大量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整顿或迁移,同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此外,哈尔滨还建设了众多的城市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四、文化建设哈尔滨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哈尔滨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加强对文化景点的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形象。
另外,哈尔滨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
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哈尔滨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这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为实现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一体化、合理调配区域产业布局、使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互动联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开展了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工作。
成果已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及国内高层专家论证会的鉴定。
点击图纸放大
一、发展定位
1、国际定位:
在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交往与合作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富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2.国内定位:
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国际大通道和协调枢纽,东北地区城市群体中的主要核心群体。
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3.省内定位:
黑龙江省省域经济、城镇发展的核心,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Y"形和"T"形的点轴开发模式的中枢灵魂,在促进全省的"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城镇群体。
二、发展战略目标
发展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化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这一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三、规划范围
哈尔滨大都市圈是指《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肇东市、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棱、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0平方公里。
四、发展规模
1999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20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27万,绥化部分493万
2005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85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65万,绥化部分520万
2020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620万,哈尔滨部分总入口1050万,绥化部分570万
五、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城市类型完备,实现城市规模等级优化;完善城市职能结构,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调整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实现合理布局,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比方向发展;协调规划和合理建设,完善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印经济效益。
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
1、城镇体系职能等级划分为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一般建制镇五个层次。
职能功能规划除确立综合性的多功能城市外,还形成加工工业、贸工农、农贸、商贸、交通枢纽、风景旅游等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类型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2、等级规模规划从区域平衡的视角出发,以哈尔滨市区、尚志市区、绥化市区,远景的方通联合体作为大都市圈东、北、西南及全域的地区的支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3、空间协凋发展规划与模式集中力量建设核心城市;构筑三大圈层分工协作,节点轴线式发展体系和以三大经济区为龙头的建设模式。
调控大都市圈城镇体系整体格局时采用"分散--集中"的空间发展模式以"网络化组合城市"为大都市圈的新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大都市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
七、战略指导意义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承接了《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对其中最重要的哈尔滨经济区中哈尔滨市和绥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同时,对本轮的哈尔滨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市性质、规模和总体布局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的大环境大背景,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城市的规模结构更趋合理化;城市职能结构实现了有序分工和功能互补;强调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协调布局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生态工程、信息网络、文物古迹保
护等区域性的设施,提高城市的核心竞尹力与综合经济效益。
(注:文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