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有什么口诀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什么口诀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
1昼夜长短怎幺变化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计算——看“特点”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求D点的夜长。因D点所 在的夜弧(即CD弧线) 跨经度120°,故D点夜 长为8小时。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 所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 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 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 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 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越大。如下图所示: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专题(图文)

2.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空间图示
出现极昼时,太阳的运转轨迹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α ± β︱
α=当地纬度 β=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①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 地纬度之差; ③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 为两地纬度之和。
6.22前后 次年6.22前后
3.21前后
9.23前后 次年3.21前后
12.22前后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 ,冬 至日时影子最 长 。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北回归线 0 南回归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 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例2、惠安县(25°N,118ºE)为了相应国家节能 减排的政策,决定引进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以满足 师生日常热水供应。
1、9月23日,为使热水 器有很好的效果,调节支架 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 角为:
25°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 北两侧递减。
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 晨昏线:等于0°。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②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上节回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秋二分、夏至、冬至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五篇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的文章,欢迎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直射点(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 越长,所以三点中C点白昼最短;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长短相同,日出日落 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规范解答】(1)画图略 (2)A C (3)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② 南 (5)BC
(3)昼夜长短的计算 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的经度数,然后用下面公式计 算昼长或夜长:
昼长时数
昼弧所跨经度数 1小时 15 夜弧所跨经度数 夜长时数 1小时 1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 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 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 逐渐变短 正午最短 逐渐变 长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日影长短的方法 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离直射 点所在纬度越近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2.五带划分
读图,完成(1)、(2)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说一年中,地球上南北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预期学生活动]
【回答】
天门升旗时间和日出时间相同/
每个月的时间不一样,夏天升旗时间早,冬天比较晚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会绕着太阳公转。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我们可以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它的存在,导致形成晨昏线并不时时刻刻与经线圈重合,继而产生二分二至点,与不同的季节。
从北极上空来看,又会有怎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从北极上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春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极圈以北地区都是出于白天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极昼现象就是一天24小时都处于白天的现象。而且极昼范围从北极点逐渐达到北极圈。相反,南极上空来看,南极出现了极夜现象。
题目:第一章第三节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课标中是“分析”二字,表明了,学生要达到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课标中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仅要分析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该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加重要。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地球的运动(7)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北票高中2017—2018上学期高一地理学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7)昼夜长短变化及计算制作人孙涛校对人: : 王梅使用时间:2017.10 领导签字______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利用光照图判读晨昏线,分析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状况,能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
【自主预习】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图1 图2 图3夏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日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________分为昼弧和夜弧。
(2)变化规律①______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____;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②北半球夏半年(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各地昼____夜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夜______;夏至日昼夜长短差异达到______,北半球昼______夜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内有______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9月23日前后至来年3月21日前后),昼夜长短情况与夏半年正好相反。
③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______。
④春、秋分日,全球各地__________,均为12小时。
【重难点探究】【重难点解析1】昼夜长短的变化1.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看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相反。
(如图,以北半球为例)2.从晨昏线的倾斜上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3.昼夜长短变化的几个规律(1)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相反。
(2)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3)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巩固练习1】1、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地方是()A、南极和北极B、南北极圈C、南、北回归线D、赤道上2、太阳直射的地方()A、昼夜等长B、全都昼长夜短C、昼最长、夜最短D、除赤道外,昼长夜短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至 6.22 北回归线 秋分 9.23
赤道
昼夜平分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冬至 12.22 南回归线
我们光山县一年中昼夜长短有哪 几种情况呢?(用专业术语)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昼夜等长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我们光 山县的昼夜长短的状况是怎样的?此 后几天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光山的昼夜长短将怎么变化?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3~5题。
3.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C.c
【答案】 D
B.b D.d
4.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5.当c地昼最长时 ( )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7、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变化幅 度越小,反之越大。
1、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B、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全球昼夜平分 D、以上说法均不对 2、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关于北半球的昼夜长 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北半球昼夜平分 D、以上说法均不对
D
A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24—夜长 =(日落时间—12)×2 =(12—日出时间)×2 夜长= 24—昼长 注:同一纬线地区昼长、夜长相同,日出、 日落时间相同。
3、昼夜长短的计算
(2)根据昼弧的经度差÷15/时 夜长 =夜弧的经度差÷15/时
二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
思考:
二分日全球各地昼 夜长短情况有什么 规律?有无极昼极 夜现象?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分割昼夜 弧长发生变化。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 点纬度 春分 3.21 赤道 昼夜长短情况 昼夜平分
(
)
【答案】 B
【答案】 C
广东高考)[双选]读下图,回答(1)~(3)题。 6 (2009·
(1)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 地是 ( )
A.甲地
C.丙地
B.乙地
D.丁地
【答案】 CD
(2)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A
B
3、当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时,下列时间 段正确的是( ) (以下均为北半球的节气) A、从春分日到秋分日 B、从夏至日到冬至日 C、从秋分日到春分日 D、从冬至日到夏至日 4、当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昼长夜短 的时间为( ) A、3.21—6.22 B、6.22—9.23 C、9.23—12.22 D、12.22—3.21
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 起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 化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即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同地不同时) 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反(即一地的
昼长等于另一
地的夜长)。
巩固反馈: 1、6月22日,下列城市中,白昼最短的是 A、上海 B、广州 C、北京 D、哈尔滨 2、9月14日这一天 A、太阳直射点已向北移动,但仍在南半球 B、南半球昼渐短,但昼长于夜 C、太阳直射点已在赤道北侧,赤道上昼长于夜 D、30°N比30°S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
)
【答案】AD
节气时间段 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极昼极夜范围 变化情况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扩大
春分至夏至 夏 昼 白昼逐渐变长 半 长 夏至至秋分 年 夜 短 白昼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缩小
秋分至冬至 冬 白昼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极夜 昼 半 范围逐渐扩大 短 冬至至春分 年 夜 北极圈内极夜 长 白昼逐渐变长 范围逐渐缩小
1
、 昼 夜 长 短 变 化 的 原 因
夜弧
昼 昼弧 昼长夜 夜 短 直射点 23°26´N 长 昼夜等长 短
极夜 昼短 夜长
昼半球和夜半球
极昼
N 夜弧
昼弧
夜半 球
S
昼半 球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除发生极昼极夜的区域外,所有纬线 圈均被晨昏线分成两段弧,属于昼半球的一段称为
昼弧,属于夜半球的一段称为夜弧。由于黄赤交角
规律:
1、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2、同一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 纬同长),南北半球同纬度,同一天 昼夜长短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幅 度越大。 4、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相反。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 返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思考: 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 短情况有什么规律?有 无极昼极夜现象?
全球越向南昼越长。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全年 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全年 昼最长夜最短。赤道地 区昼夜等长。南极圈及 其以南(极昼)
夏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
思考: 夏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 短情况有什么规律?有 无极昼极夜现象? 全球越向北昼越长。北半 球昼长夜短且全年昼最 长,夜最短。南半球昼 短夜长且全年夜最长, 昼最短。赤道地区昼夜 等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二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情景创设
思考:
路灯开关的时间能否随 季节调整,既方便居民 的生活又合理用电? 讨论: 如果你是这一建议的受理 人,你将如何答复市民的 提问?你的依据是什么? 夏季昼长,路灯开启时 间应推迟,冬季昼短, 路灯开启时间应提早。
课堂讨论:
(1)同一天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怎样?
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长。 (3)为什么二分日昼夜等长?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 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平分每一条纬线。 (4 )为什么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晨昏线和赤道都是地球大圆,球面上任意两 个大圆都相互平分。
例:下图为北半球某纬线圈的昼夜分割情况, 其中AMB为昼弧,AM=MB,α等于20°。 此时,M点昼长为( A.9小时20分 B.7小时20分 C.13小时20分 D.14小时40分 )
A
(3)根据南北半球纬度值相等的两地昼夜 长短的对称性计算 同一时间,南 北半球纬度值 相等的两地昼
夜情况正好相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南 昼变短,夜变长
北半球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
3月21日 春分
昼夜平分
太 阳 直 夏至 射 北 6月 回 22日 归 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太 阳 冬至 直 昼最短 12月 射 夜最长 22日 南 回 归 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