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针灸学贡献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1、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内经》中已有八脉的名称并论及八脉的生理功能,如冲脉为血海、跷脉主目开合及睡眠等。
但总体上,《内经》对奇经八脉的论述较为零散,且不连贯和不完整。
《难经》对《内经》奇经理论多有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首次提出“奇经八脉”概念:《二十七难》明确指出:“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
”《二十八难》进一步提出:“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
(2)完善八脉循行理论:《内经》对八脉循行记载多有矛盾之处。
以冲脉为例,《上古天真论篇》、《逆顺肥瘦篇》、《举痛论》、《五乱》、《动输》、《五音五味》、《痿论》、《气府论》、《骨空论》等篇均述及,对于其起点有“起关元”、“起于肾”、“起于肾下”、“起于气街”、“起于胞中”等不同。
《难经·二十七难》对此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对带脉的论述,在《素问·痿论》中仅有“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的记载,其他篇章对带脉均未再涉及。
《难经》则对带脉做了简单而明确的阐述,《二十八难》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难经》对任、督二脉的起止,主要循行部位也作了系统而规范化的概括,补充了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起止循行部位。
(3)阐明八脉生理病理《难经》对奇经八脉生理功能的阐述,远较《内经》深刻。
《二十七难》云:“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复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将正经比作沟渠,奇经喻为深湖,对奇经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做了深刻而明晰的阐述。
奇经理论在《难经》之后,经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对任督二脉的重点阐述,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阴阳纲维统率地位及主要病证的发展,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以奇经论病用药而日臻完善。
2、完善特定穴理论(1)首次提出八会穴概念:《内经》中没有提到八会穴概念。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奇经八脉考 著作 脉学 附方 万历 百药煎 脉诀 艺文志[方案]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奇经八脉考 著作 脉学 附方 万历 百药煎 脉诀 艺文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50e2b74a7302768f993964.png)
李时珍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著作脉学附方万历百药煎脉诀艺文志[方案]经络系统的组成2006-2-26 0:0 【大中小】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见表经络循行完整路线: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4小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23:00-经络胆经~身体准备休息~继续恢复细胞工作。
24:00-是身体生理的最低潮~胆经流向肝脏的阶段。
01:00-经络走到肝经~不易熬夜~对疼痛较敏感~舌中厚黄。
02:00-除肝脏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缓慢~是肝经走到肺经阶段。
针灸学试题

针灸学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A )A、中医理论B、经络理论C、腧穴理论D、刺灸理论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B )A、青铜器时代B、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D、奴隶制度时代E、春秋战国时期3、19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D )A、甘肃B、陕西C、山西D、内蒙古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用具是( C )A、骨针B、竹针C、砭石D、陶针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B )A、薰洗B、针灸C、中药D、食疗E、正骨(二)B型题A、《内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黄帝内经太素》E、《黄帝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A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B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C )A、《伤寒论》B、《曹氏灸经》C、《肘后备急方》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着( C )5、东汉张仲景所着( A )6、唐代孙思邈所着( D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C )8、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A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B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 E、明代10、最上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C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B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D )A、徐凤B、何若愚C、窦默D、李 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B )14、着《针灸大全》的是( A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E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E )A、《素问》B、《灵枢》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B )( E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A )( D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C )( E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爲一门专科 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B )( C )A、阴、阳跷脉B、任脉C、督脉 D、阴、阳维脉 E、冲脉(四)X型题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A )( C )( E )A、《内经》B、《针灸大全》C、《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A )( B )( E )A、《外台秘要》B、《骨蒸病灸法》C、《备急灸法》D、《神应经》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A )( C )A、王惟一B、刘完素C、王执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A )( C )( E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大全》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C )( D )( E )A、《医宗金鉴》B、《神应经》C、《针灸甲乙经》 D、《针经》 E、《明堂图》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2、针刺麻醉(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_______________,创立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穴。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朝代:明朝|作者:李时珍《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
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
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
其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
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较全面地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
《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夏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
《奇经八脉考·八脉》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执考考点要点汇总

6月:能坐; 8月:会爬; 10月:可扶走; 12月:能独走; 18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 24月:可双足并跳; 36月:会骑三轮车。 ♦ 语言发育: 新生:会哭叫; 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 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能发出笑声; 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 等; 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 走、拿等; 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 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 思。 ♦ 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 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 用量。 ♦ 小儿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 ♦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书》:肺炎喘嗽病名 ♦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 痰、喘、煽,是肺炎喘嗽典型症状。 ♦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 特征 ♦ 口疮风热乘脾以口溃烂为主;心火上炎以舌 溃烂为主 ♦ 厌食 :不涉他脏,食欲不振为主,精神尚好; 积滞:厌食+ 脘腹胀满(未伤津)
♦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
♦ 麦芽:回乳消胀
♦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体用兼顾"的药对是柴
♦ 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
胡与白芍
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癣,湿疮。; ♦ 乌梅丸中体现"安蛔"法的配伍特征为 "酸
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
苦辛"并用
♦ 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 ♦ 药味配伍中的"酸甘合化"的主要功用是滋
♦ 大戟1.5—3g、
♦ 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 生化汤
♦ 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0.6g、 ♦ 当归补血汤 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
♦ 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
针灸学基础习题

绪论(一)A型题单选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A.中医理论B.经络理论C.腧穴理论D.刺灸理论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A.青铜器时代B.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D.奴隶制度时代E.春秋战国时期3.1 9 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A.甘肃B.陕西C.山西D.内蒙古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A.骨针B.竹针C.砭石D.陶针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A.薰洗B.针灸C.中药D.食疗E.正骨(二)B型题A.《内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黄帝内经太素》E.《黄帝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A.《伤寒论》B.《曹氏灸经》C.《肘后备急方》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著( ) 5.东汉张仲景所著( ) 6.唐代孙思邈所著(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 8.列出了3 6 1个经穴的著作是( )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E.明代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徐凤B.何若愚C.窦默D.李梃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 1 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 (三)D型题双选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素问》B.《灵枢》C.《足臂十一脉灸经》D.《脉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冲脉(四)X型题多选题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A.《内经》B.《针灸大全》C.《难经》D.《十四经发挥》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A.《外台秘要》B.《骨蒸病灸法》C.《备急灸法》D.《神应经》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A.王惟一B.刘完素C.王执中D.李东垣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大全》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 )A.《医宗金鉴》B.《神应经》C.《针灸甲乙经》D.《针经》E.《明堂图》(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_________________,创立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_ 穴。
针灸学经络总论

整理课件
6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 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医学入门》(明. 李梴)引张子 和语:“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 错。”
清. 喻嘉言:“凡治病不明脏腑 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整理课件
7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整理课件
8
一、十二经脉
(四)奇经八脉的临床意义
整理课件
19
三、十五络脉
1.名称: 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
穴名称作为络脉的名称。
2.分布特点:
3.作用:
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
传注。
整理课件
20
四、十二经别
1.名称:
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
2.分布特点:
什么叫 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
二、根结:
根,根本;结,终结。 马莳:“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 根结理论是根结两者并为论证四肢与躯干 之间的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作 用的一种理论。 《灵枢.根结》论足六经、结部位,指出:
整理课件
29
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在 头胸腹的一定部位。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了十 二经脉的“四根、三结”。
(2)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 足三阴经筋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 腔。
(3)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
聚,以此到底躯干、颈整项理课件、头面部
24
3.作用:
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 活动,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整理课件
25
六、十二皮部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经络腧穴学绪论

汇报人: 2024-11-17
目录 CONTENTS
• 针灸学起源与发展 • 针灸起源 • 理论形成 • 学术发展 • 复习思考题
01
针灸学起源与发展
CHAPTER
针灸学起源与发展
针灸学基础理论 01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 ,针灸学是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
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太素》与《类 成》
唐时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 ,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十三卷,即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 脉合一卷,现仅存第一卷。
宋、金时期具体发展
01
02
03
宋朝的编纂
宋代王朝注重对医书的编纂和校正,早期组织人员编写的《太平圣惠方 》,其第九十九卷称《针经》,第一百卷称《明堂》,后人称之为《明 堂上经》和《明堂下经》,其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经穴图。
金末元初发展
窦默与针经指南
窦默(字汉卿)著有《针经指南》一书,内载《标幽赋》《通玄指要赋》及流注八穴、十四手法等内容,并 对络脉提出新的观点。
钱雷与人镜经附录
明代钱雷《人镜经附录》对络脉也有新的认识,认为十二经脉生出十五络,络再生出百余系络,系络生出百 余缠络,缠络生出三万四千孙络。
喻嘉言与络脉论
《伤寒论》
八会穴与原穴
《难经》还首先提出“八会穴”的 名称,并具体记载了人体气、血、 筋、脉、骨、髓、脏、腑八者与八
穴的关系。
《内经》与《难经》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但《
难经》对《内经》进行了补充和阐
01
发,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经脉病候
、十五络脉等方面。
五输穴的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阴踽脉起 于 内踝 ,上行 下肢 的 内侧 ,与 阳踽 脉 内外平衡 ,共 同协调完成 “ 足行 高” 的踽脉作用 , 举
《 奇经八脉考》发挥了 《 内经》 难经》论奇经 、《
八脉生理 的观点 ,认 为人身经脉 有奇有正 :“ 正经犹 夫沟渠 ,奇经犹 夫湖 泽 ,正经 之 脉隆 盛则 溢 于 奇经
… …
3 针为主、药为辅 ,提 倡择 善而从
《 奇经八脉考》在论述生理病理的基础上 ,对每
条经 脉 ,都进行 了详 细考 据 ,并 收集 了历 代 医 家论 述 ,结 合 自身经 验 ,明确 指 出各 经 的 病候 、辨 证 、 治则 、治法 等 ,并提 出针 灸 药 物并 用 的思想 。在论 述 方法上 ,常两经 同论 ,如二 维为病 、二 踽为病 等 , 充 分表 现了李 时珍 的奇经 八 脉理论特点 。
统地 论述 奇 经八 脉 ,包括 奇 经八 脉 的循 行 、腧 穴 、
泣 ,即是 现在 的 2 穴 。任督 两脉直接参 与气血 的循 , 4 环流注 ,故有 自己独立 的经 脉 和腧 穴 ,与十二 经脉
又统称为 “ 四正经 ” 十 。明确任 督两 脉经穴 ,对奇经 八脉 的应 用 ,具 有 重大 意义 。此外 ,定 冲脉交会 穴 2 个 ,带脉 交会 穴 8 ;阳蹯 脉交会 穴 2 个 ,阴蹯 , 4 个 3
阳维脉交会 穴 2 2个 ,阴维 脉 交会 穴 l 。基本 上 4个
《 奇经八脉考》详细论述 了经脉的起止和循行 ,
特别是具 体描述 了经 脉 所过 的部 位 、器 官及与 他经
奠定 了奇经八 脉腧穴 和 交会 穴 的理 论 内容。虽然 奇
的交会和联系,极大地补充了 《 内经》 难经》对 、《
阳、少 阳始 终相 连附者 ,寒 热 之症 ,惟 二经 有 之 ” , 故对 “ 阳维之病 苦寒 热 ”而 兼太 阳表症 者 ,给予 辨 证治疗 :有 汗可用 桂枝 ,无 汗则 用 麻 黄。对 阳维 脉
身前之 阴 ,带脉 约束 纵行 的诸经 ,使人 体 躯 干 的各
个方面 ,都得到 了紧 密 的联 系 和沟通 ,补 充 完善 了 十二经在 分布上 和功能上 的不 足。
二维 病 :“ 阳维之脉 ,与手 足三 阳相维 ,而足太
,
医不 知 此 , 罔探 病 机 ,仙 不 知 此 ,难 安 炉
鼎。 ”并进一步 分析 了奇经八 脉对人 身各 方位 经脉有 联络 和统领 的作用 :“ 督脉起 于会 阴 ,循 背 而行 于身 后 ,为阳脉之 总督 ,故 日阳脉之 海。任脉 起于会 阴 , 循腹 而行 于 身 之 前 ,为 阴脉 之 承 任 ,故 日 阴 脉 之 海” 。冲脉 : “ 于会 阴 ,夹 脐而行 ,直 冲 于 上 ,为 起 诸脉之要 冲 ,故 日十二 经 之 海” 。带 脉 “ 围于腰 , 横 所 以总约诸 脉者也” 。如此 ,督主身后 之 阳 ,冲任主
使 阴阳维 脉生理 和病 理有 机 相连 ,加强 了 奇经 八 脉
理 论的临床意义 ,也 丰富 了奇 经八 脉理 论 的应用 价
值。
础。因此,《 奇经八脉考》成为后人研究应用奇经八
脉的重要参考 文献 ,也 是 李 时珍 对 针灸学 的重 要贡
献。针家必习之。 参考文献 :
[]唐 ・ 1 王冰注 . 黄帝内经素问 [ ]. M 北京:商务馆 ,1 5 9 . 5 []隋・ 2 杨上善 . 黄帝 内经太素 [ M].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
[]吴富东 . 5 针灸医籍选 [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0 0 3.
[]明 ・ 6 李时珍 . 经八脉考 [ 奇 M]. 京:人 民卫 生 出版 北
社 。15 . 9 8
可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但 《 奇经八脉传》则认为 :
运动病 当是 阴阳踽 脉 的主治方 向。
生理 、病 理 、针 灸治疗 、药 物 治疗 等 ,使 奇经八 脉
理论 的研究进入 了一个新 的阶段 。《 奇经八脉考》对
针灸 经络理论 的发展 和完 善 ,产 生 了重大影 响 ,在 针灸 医学史上也 占有极为特殊 的地位 。
1 论循 行 、定穴位 ,完整奇 经 系统
脉交会 穴 8 ( 个 后人 除外 双然 骨 穴 ) ,实 际是 6穴 ;
发挥 经络治病的最佳效 果。
关 键词 :李 时珍 ;针 灸 ;奇 经八脉
中图分类号 :R 4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9 (O4 4 0O — 2 03 69 2O )0 — O 4 0 间” ,则 是分 别男女生理特点 的论述方 法 ,不但细致 有别 ,而且 极大地 方 便 了临床 应 用 。又有 论任脉 循 行 :“ 起于 中极之下 ,少腹 之 内 ,会 阴之分 ,上行而
的经脉病,则引 《 脉经》 日: “ 颠仆羊鸣,手足相
引 ,甚则失音不能 言 ,宜取 客主人” 阴维之 病主心 。 痛 ,李时珍则认 为多属 少 阴、厥 阴及 任脉 三 阴之 气 厥逆 而发 ,详细辨证 为 :“ 心痛多属 少 阴、厥 阴 、任 脉之气上 冲而然 ,暴痛无 热 ,久 痛 无寒 ,按 之少 止
研诸 家论述 ,认真鉴 别 真伪 ,终 撰 医药 学 巨著 《 本
而分行 ,循面 ,系两 目下之 中央 ,至承泣而终 。 ”是
草纲 目》 ,为 中 国与 世 界 医学 ,建 立 不 朽 丰碑 。此
外 ,李时珍还在 长期 的 医疗 实践 中,深 入研究 了经 脉理论 ,并细 推脉 学 ,详 审经 络 ,编写 出关 于奇 经
者 为虚 ,不 可接 近者 为实 ” 。针剌 当取 阳 白、金 门 ; 药物取 四逆汤 ;兼厥 阴者 ,当归 四逆汤 ;兼 太 阴者 , 理 中汤 ;兼少 有及 任脉 者 ,金铃 散 、延胡 索 散 。如
关于阴阳维脉,《 奇经八脉考》日:“ 阳维起于
诸 阳之会 ,由外 踝而 上行 于 卫分 。阴维 起 于 诸 阴之 交 ,由内踝 而上行于 营 分 ,所 以为一 身 之 纲 维也 ” 。 故 “ 阳维 能主一 身之 表 ,阴维则 主一身之 里” 。此论 之特点是 :阴阳维脉 对人体 的阴阳经脉有 维系作用 , 又与人 体的营卫 之气 密切 相 关 ,这 种关 系 反 映在 病 理 变化 上 ,就 表 现为 “ 阳维 为病 ,亦 苦寒 热 ,盖 卫
考 ,也 成为 目前针 灸教学的主要依 据 。
2 审生理 、查病理 ,明确奇经作用
红 (99 ) 15 一 ,女 ,副教 授 。研 究方 向 :古代针 灸处方 的 规律 及 电子 计 算机 处理 。
维普资讯
吉林 中 医药 20 0 4年 4月 第 2 卷 第 4期 4
奇经八脉论述 的简单和补足 。如论督脉 :“ 其脉起于
肾下 胞 中 ,至 于少 腹 ,乃 下 行 于腰 横 骨 围之 中央 , 系溺 孔之 端。男子 循茎 下 至篡 ,女子 络 阴器 ,合 篡
作 者简 介 :韩
4
经交会穴 的论述 ,在 历史 上 出入 较 大 ,但 《 奇经 八
脉考》所考定的腧穴 ,确为后 人学 习提供了可靠参
气昼行 于阳 ,夜行 于阴 ,阴虚则 内热 ,阳虚则 外寒 ,
此择善而从 ,才能 充分 发 挥针 药 的各 自优 势 ,收 到
治疗 的最佳效果 。
邪气在经 ,内与 阴争则 恶寒 ,外 与阳争则发 热”也 , 治 以解表 的方法 。阴维之脉 :“ 虽交三 阴而行 ,实与 任 脉同归 ,故 心 痛多属 少 阴 、厥 阴 ,任 脉 之气 上 冲 而然” ,治 以温经 的方 法。李 时 珍 的这 些独 到见 解 ,
供 了重要参考 。
《 奇经八脉考》首刊于公元 18 年 ,明・ 58 万历五
年 ;后 在 12 86年 ,清 ・ 光六 年 重 刊 ,即丙 戌 务本 道
堂 《 本草纲 目》刊本。本书再现了 《 内经》 难经》 穴 。定 任脉 2 穴 :起穴会 阴 ,止穴承泣 。后 人对任 、《 7
对奇 经八脉 的认 识 ,并 集各 家之说 ,第 一次全 面 系
( 收稿 日期:20 —1 —1) 03 1 3
( 责任编辑 :王雷威 )
5
[]靳 瑞,郭 3
诚 . 针灸 医籍选 [ . M] 上海 :上 海科技
出版 社 。18 . 9 6
[]王洪图,主编 .内经选读 [ 4 M]. 上海 :上海科技 出版
社 。19 . 9 7
故日:“ 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此外,《 内经》认为阴
阳踽脉交会 于 目内眦 ,还与 人 的睡 眠密 切相 关 ,亦
细情 况 ,包括走行 、交会 、交会穴 、 终止处等 。通过 本书 的详 细论 述 ,使奇 经八 脉 的循 行有始有 终 ,更使整个 系统 清晰 而完整。
八脉 的唯一专著 《 奇经八 脉考》 ,展示 了他在针灸经
络学方 面 的高深 造诣 ,并 为后 人 研究 奇经八 脉 ,提
社 。16 . 95
阴踽脉 《 难经》曾注:“ 踽,捷疾也。言此脉是 人体动足之所由” 奇经八脉考》日:“ 0《 阳踽起于跟
中 ,循外踝 上行 于身 之左 右 ,阴踽 起 于跟 中 ,循 内
踝上行 于身之左右 ,所 以使机关之蹯捷 也” ,大意相
同。但 《 奇经八脉考》对阳蹯脉补入居髂穴,增加
总之,在 《 奇经八脉考》 中,李时珍对历代医 家的见解 和经 验 做 了 有 益 的归 纳 和 吸 收 ,使 《 内 经》 难经》的奇经八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
和发展 。通过其考 证 ,使 奇 经八 脉 在基 本理 论 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