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合集下载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研究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研究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研究刘霞,张巧利,吕安康①(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内科,重庆400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㊂方法筛选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入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定,总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实施临床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心理障碍评分变化情况㊂结果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心理障碍者200例,发病率40.00%,女性发病率62.50%,显著高于男性37.50%,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65岁患者发病率最高,50岁~64岁次之,<50岁最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本科及以上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干预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㊂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年龄越大㊁受教育水平越低发生率越高,给予其临床干预有助于解除心理障碍,改善睡眠质量㊂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理障碍; 发病情况;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20)05-0080-03作者简介:刘霞(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㊂从事心力衰竭的诊治及规范管理㊂①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科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病症类型〔1〕㊂‘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2〕指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㊂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且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㊁致残率高㊁致死率高㊁再住院率高等特点,在死亡以及经济负担双重影响之下诱发心理障碍而形成 双心疾病”〔3-4〕㊂ 双心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推迟和降低完全康复的几率;患者预后不良㊁社会功能衰退;提高抑郁以及自杀风险;阻碍心理和社会发育;丧失家庭以及社会支持;中断就业;存在反社会性㊁攻击性㊁对立违抗性行为;出院后多次再住院;丧失自尊和自信〔5-7〕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在甄别并对症治疗各种 危及生命”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外亦需要早期发现并干预 危险”的心理状态〔8〕㊂然而,由于 双心疾病”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知识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和薄弱之处,所以围绕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展开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次研究围绕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展开深入分析,内容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筛选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入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259例㊁女241例;年龄44岁~74岁,平均年龄(59.50±1.50)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150例㊁冠心病174例㊁高血压117例㊁风心病59例;病程时间2.5年~10年,平均病程时间(6.25±1.05)年;合并症:高血脂134例㊁糖尿病111例;吸烟史:有234例㊁无266例;酗酒史:有167例㊁无333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89例㊁Ⅲ级359例㊁Ⅳ级52例㊂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疾病者;(2)认知功能良好,无认严重精神障碍者;(3)6个月内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者;(4)未合并恶性肿瘤㊁感染性疾病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者㊂排除标准:(1)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者;(2)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或)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㊂1.2 方法 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收入院后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定,单号项目及双号项目得分>7分为存在焦虑㊁抑郁㊂收集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㊂ 双心疾病”的临床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 双心疾病”护理原则㊂①顺势:顺着患者的话以及想法来应对及处理,尽量不纠正他或与其产生争执㊂②转移注意力:运用患者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其对某些事情㊁想法或者是观点的执着㊂③转弯:当一种干预措施不起作用时转换另一种方式㊂(2)临床干预㊂①注意语言交流㊂避免给出抑郁症㊁焦虑症诊断,而是给予抑郁状态㊁焦虑状态的诊断,以缓解患者负性心理状态㊂交流期间对患者病情表示理解,对患者病痛表示同情,耐心倾听和接受患者对疾病的描述,促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㊂②提高社会支持㊂组织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患者的日常照护工作中,通过志愿者的陪伴来消除患者存在的孤寂感,打破患者故步自封状态㊂同时组织病情较轻的患者承担志愿者角色,在平时辅助医护人员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忙调试电视机㊁做CT 检查时帮忙推轮椅等措施,利用病友间的无缝隙交流给重症患者们带来信心㊂③用药指导㊂敦促患者按时㊁按剂量用药,包括原发病治疗用药㊁抗焦虑药物㊁抗抑郁药物等,围绕所用药物予以详细讲解,预见性告知可能会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及相应处理措施,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的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当出现漏服情形时根据距离下次服药时间长短决定是否补服,即:漏服时间距离下次用药时间<1/2者足量补服,超过该时间段则不予补服,下次足量用药〔10〕㊂④对症护理㊂高热者体温不超过39℃时叮嘱其大量饮水,采用温水擦浴㊁腋下㊁腹股沟㊁头部等部位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降温处理㊂体温超过39℃时采取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物处理㊂出现呼吸困难时予以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2L,吸入湿度80%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叩背排痰,如有必要实施雾化吸入,解除患者病情发作时存在的濒死感㊂⑤中医特色护理㊂(1)饮食调护: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理气解郁功效的食物,如㊁金橘㊁柚子㊁黄花菜㊁菊花㊁大麦等,避免摄入收敛酸涩的食物,如柠檬㊁南瓜㊁泡菜等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添加食疗方,如行气解郁的三花茶;疏肝解郁的黄花菜瘦肉汤等㊂(2)情志调摄㊂敦促患者与其他人相处,心境低落时及时向其他病友或者是护理人员倾诉㊂平时于病房内播放节奏欢快㊁旋律优美的音乐曲目,看适宜的喜剧㊁励志剧㊁轻松愉快的相声㊂(3)穴位保健㊂选取合谷穴㊁太冲穴,以指揉的方法按摩以上穴位,每个穴位2min~ 3min,每天1次~2次㊂⑥组织群体性娱乐活动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组织其参加 发泄式”锻炼,如慢跑㊁太极拳等,也可参与下棋㊁打牌等娱乐活动,分散其注意力,每周3次~5次㊂⑦睡眠干预㊂于病房周围醒目区域张贴警示标识,提醒来往人员注意保持安静,为患者营造一个静谧的病房环境〔12〕㊂缺乏安全感的患者由临床干预小组成员陪护左右并轻拍患者,助其入眠㊂1.3 观察指标 取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㊁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观察指标,其中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包括总体发病率㊁不同性别㊁不同年龄㊁不同受教育程度发病率;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焦虑程度㊁抑郁程度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15〕测定,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为0分~21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6〕测定,总分0分~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㊂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 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心理障碍者200例,发病率40.00%,女性发病率62.50%(125/200),显著高于男性37.50%(75/200),存在统计学差异(χ2= 12.500,P<0.05)㊂>65岁患者发病率52.00% (104/200),50岁~64岁患者发病率30.00% (60/200),<50岁患者发病率18.00%(36/200),三者发病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004,P< 0.05)㊂本科及以上患者发病率27.00%(54/200),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患者73%(146/200),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2.320,P<0.05)㊂2.2 干预前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计量指标对比 干预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㊂表1 干预前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计量指标对比(⎺x±s,分)时间段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干预前(n=200)16.00±1.0015.00±1.0017.25±1.25干预后(n=200)8.50±1.508.00±1.0010.00±1.00 t58.83570.00064.050P0.0000.0000.0003 讨论 本次研究中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心理障碍者200例,发病率40.00%㊂苏丹丹等〔17〕在对12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调查后证实, 双心疾病”发病率为20.60%,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㊂由此结果提示, 双心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问题㊂在不同性别发病率比较上,女性发病率62.50%,显著高于男性37.50%,>65岁患者发病率最高,50岁~64岁次之,<50岁最低,表明心血管内科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几率高,且性别㊁年龄对其发病具有重要影响关系㊂原因在于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心思更为细腻,受到疾病及外界刺激时心理状态更容易发生波动〔18-20〕㊂然而,除了以上因素外,本次研究进一步指出,本科及以上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患者,表明受教育程度与 双心疾病”的发生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成为全文创新点之一,缘由在于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其对心理障碍的认知水平越高,对抗负性心理状态的能力也就越高㊂双心疾病”患者存在的负性心理以焦虑㊁抑郁常见,并且此种负性心理状态直接削弱其睡眠质量,所以采取的临床干预措施亦需要围绕以上内容开展㊂在 双心疾病”干预效果方面,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表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措施行之有效,而临床干预举措亦属于创新点㊂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年龄越大㊁受教育水平越低发生率越高,给予其临床干预有助于解除心理障碍,改善睡眠质量㊂参考文献:〔1〕 王鹏,徐铎源.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3):36.〔2〕 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3〕 刘梅颜.双心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发心脏损伤〔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1):857.〔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659.〔5〕 余国龙,邓云龙.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50.〔6〕 寇威,王景春,王晓雪,等.临床药师参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1):4.〔7〕 王春,白严峰.一例中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交感风暴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193.〔8〕 黄秀钦.心理护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心理障碍及病情改善的作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79.〔9〕 朱宁.双心医学病例解析 重视双心医学的双向相关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2.〔10〕 BLACKBURN R,OSBORN D,WALTERS K,et al.Sta⁃tin prescribing for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st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Cohort studyin UK primary care〔J〕.Schizophr Res,2018,19(2):219.〔11〕 马文林.GICR-IACPR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最佳心理实践意见书精要〔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51.〔12〕 韩雷.双心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㊁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77.〔13〕 TOUKHSATI SR,JOVANOVIC A,DEHGHANI S,et al.Low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EurJ Cardiovasc Nurs,2017,16(1):64.〔14〕 王玲,黄碧霞.睡眠障碍与心血管不良代谢有关联 2016年AHA睡眠时间和质量对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健康影响的科学声明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2):135.〔15〕 王银芝.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9):99.〔16〕 李玉东.双心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㊁睡眠质量和意外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02.〔17〕 苏丹丹,程小军.我院心血管内科不同人群双心疾病发病率调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0):115.〔18〕 胡大一.让"双心医学"服务模式落地 充分重视精神心理问题的医生教育和科普〔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50.〔19〕 陶贵周,张川海.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J〕.医学与哲学,2017,38(6):16.〔20〕 郜琳,王倩,刘永政.抑郁对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情转归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42(9):1071.(收稿日期:2019-11-10;修回日期:2020-01-30)。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疗效研究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疗效研究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安全有效。

标签:冠心病心理障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Study on curative effect of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HAO Peng,HAN Guo-jie,YANG Da-wei,GAO Zhan-yi(Hebei cangzhou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Hebei Cangzhou 061000,China)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提高。

因该病常反复发作,患者需反复住院治疗,临床上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本研究以33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心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常规的内科治疗为基础,再辅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观察其两组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评分。

焦虑抑郁:①HAMA≥7分,②HAMD≥8分。

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临床效果及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临床效果及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临床效果及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作者:袁娟洪海燕邹锋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31期【摘要】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临床效果及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6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冠心病常规治疗及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黛力新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及躯体化症状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及躯体化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可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情绪障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心理状态DOI:10.14163/ki.11-5547/r.2017.31.080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主要包括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效果。

若冠心病治疗中未及时疏导患者的情绪障碍,则易造成恶性循环,提示临床上仍需不断探讨冠心病伴情绪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案[1]。

为探讨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临床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在本院就诊的6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心理疏导和常规基础上黛力新治疗两种方案进行对照性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18±4.8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09±0.97)年;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5.23±4.81)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病程(2.11±0.97)年。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摘要】黛力新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和焦虑抑郁障碍的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通过分析黛力新的药理作用以及在治疗冠心病和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发现黛力新对这一患者群体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进一步探讨了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机制,并总结了临床研究结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黛力新在这一领域的临床疗效,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黛力新、冠心病、焦虑、抑郁、合并障碍、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疗效机制、临床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焦虑和抑郁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抑郁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态度和治疗依从性。

针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治疗,近年来黛力新作为治疗药物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患者心血管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黛力新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2.探讨黛力新在治疗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3.分析黛力新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具体疗效表现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4.总结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分析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而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等症状。

这两种疾病的共同存在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如何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西医药物为主,但随着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疗效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

一、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发生与气血失调、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等密切相关。

气血失调导致心脉失养、心神不宁;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瘀血内生;肝郁化火导致热毒留结。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关键是调和气血、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之源,血是气的载体。

气和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心脏的功能,因此调和气血是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首要任务。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黄、人参等。

2. 疏肝解郁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可导致肝郁,肝郁可生内火,内火上炎可致心火上炎。

疏肝解郁的药物有枸杞子、柴胡、郁金等,可以舒肝理气,散郁宽中。

3. 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热毒内蕴可致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可生瘀血,瘀血内生可引发心脉瘀滞。

清热解毒是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栀子、金银花等。

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心血管症状,但对焦虑症的疗效有限。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症状,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通过调和气血、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而西医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焦虑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10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10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10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选取了10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示,该药物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减轻症状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治疗方案简单易操作,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在疗效观察中,大部分患者表现出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心理评估结果也显示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加强随访观察,以更全面地评估其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冠心病、情绪障碍、患者、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心理评估、有效性、临床应用、前景展望、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气促和心悸等。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冠心病患者中伴有情绪障碍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情绪障碍不仅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对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100例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和心理评估,分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者情绪状态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比较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与传统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和心血管功能方面的差异;3.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4.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治疗冠心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参考和指导。

氯硝安定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观察

氯硝安定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观察

氯硝安定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5-07-13T08:40:26.65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尚江涛[导读]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进行处理,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尚江涛【摘要】目的:对氯硝安定辅助常规药物在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1月至2012 年12 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100 例,其中有高血压患者60 例,冠心病患者40 例,对患者应用氯硝安定辅助常规心血管疾病常规药物开展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通过对患者开展氯硝安定辅助常规药物开展治疗,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都得到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评价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氯硝安定辅助常规药物开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氯硝安定;常规药物;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中图分类号】R3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02-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研究发现,心理精神障碍等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上,积极为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对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0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予以简单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间收治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100 例,其中具有男性患者65 例,女性患者35 例,患者的年龄处于35 岁到70 岁之间,其中有高血压患者60 例,冠心病患者40 例。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精神障碍的对策探析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精神障碍的对策探析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精神障碍的对策探析作者:谌利民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根据本文选取资料综合分析心血管患者存在的心理精神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110例患者都伴随有恐惧或抑郁等精神障碍。

我院对这些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之外还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和治疗。

结果患者经过详细的心理治疗之后,心理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只有3例患者由于病情比较严重转院治疗。

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精神障碍;综合治疗现代的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低下。

心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凶手。

而且由于患者无法实现大脑的充足供血和供氧,很多患者伴随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不仅要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及时治疗还要具体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并对患者进项细致的心理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者全部伴有心理疾病,其中男性患者有60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47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9岁;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20例,大专以下但是在小学以上的有70例,其余的20例患者属于小学或者小学以下的学历;患者中有33例属于心绞痛,25例患者属于心肌梗死,12例患者属于心律失常,20例患者属于心脏瓣膜病,20例患者有高血压疾病;有32例患者有吸烟史,15例患者有饮酒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

这些患者有20例患者伴随抑郁症,50例患者伴随有恐惧,40例患者伴随有抑郁症和恐惧症。

1.2方法1.2.1临床诊断患者入院之后,我院先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5-11-05T14:36:15.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关义松张红艳
[导读] 四川长城肾脏病医院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涉及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关义松张红艳(四川长城肾脏病医院 610041)
摘要:目的:对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2011 年7 月至2013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对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心态均得到了明显改善,90%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10%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对患者长达半年的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率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结论:将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应用到心血
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态,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治疗效果;心理障碍;心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32-01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涉及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不健康的饮食、肥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理障碍疾病会加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因此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1 年7月至2013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 年7 月至2013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这98 例患者患者中有38 例患者为女性患者,60 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35 岁到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1±6.53)岁,其中有43 例患者为高血压,35例患者为冠心病,20 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且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1.2 心理评估方法采用心理评估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评估,其心理评估量表包含了:专门性量表和综合性量表,其专门性量表又包含了:90 项症状清单、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其综合性量表主要是对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治疗效果、功能水平、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鉴定的量表[1]。

1.3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1)其药物治疗的具体方法为:在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伴随有抑郁的患者则选用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对伴随有焦虑的患者则选用氯硝西泮、舒乐西泮、阿普唑仑等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在对患者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时,药物的使用剂量应从少到多慢慢进行加量,从而有效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2)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为: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抗、绝望、应激、猜疑、忧虑等不良心理,然而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会刺激患者末梢神经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观察,并主动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多关心和安慰患者,给予患者行为上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以便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有效指导,鼓励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时刻保持开朗的心境,坚持持续治疗[2-3]。

2 结果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心态均得到了明显改善,90%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10%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对患者长达半年的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率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3 讨论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涉及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易发于高龄人群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一旦患者的内分泌、生化、神经等临床指标发生改变,则会引起患者心电异常、心肌缺血加重,由此可见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忧郁状况可能存在某种相关联的病生机制,同时患者的身体因素与心理因素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反应,进而引起患者应激能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患者不能够对机体的这种调节反应进行有效适应,则会导致患者正常情况下的应激反应逐渐发展成为疾病状态,最终引发患者出现慢性的广泛性惊恐与焦虑障碍,如果想通过单纯的某种诊治手段或者某种药物进行治疗来有效改变上述的疾病状态与应激反应,其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将综合性的治疗应用到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显得特别重要[4]。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所有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积极有效治疗,对存在忧郁心理障碍的患者使用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对存在焦虑心理障碍患者使用氯硝西泮、舒乐西泮、阿普唑仑等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给予患者行为上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有效指导,鼓励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时刻保持开朗的心境,坚持持续治疗,研究结果得出,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心态均得到了明显改善,90%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10%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对患者长达半年的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率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综上所述,将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应用到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态,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1] 赵鹏,王艳娉.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6):427-429.[2] 谢艳红.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26(15):516-518.[3] 徐祥凤.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9):351-353.[4] 马明辉,马丽丽,苗玉梅,等.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精神障碍的治疗[J].中国厂矿医学,2012,24(17):364-3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