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_张玉传

合集下载

精神障碍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精神障碍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精神障碍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近年来,精神障碍和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不仅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同时被诊断为心脑血管病也会对患者的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精神障碍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一、精神障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 精神障碍与高血压许多临床实证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下,人体分泌出过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进而导致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从而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此外,抑郁状态也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同样会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影响。

2. 精神障碍与心脏病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

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会增加患者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另外,慢性应激状态下人体释放出大量的儿茶酚胺等物质,这些物质可引起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

3. 精神障碍与中风抑郁症是中风发病率提高的一个危险因素。

持续性抑郁情绪导致体内cortical-spine受到损害,并且可能引发炎症反应以及凝血系统失调,使中风机制通过多种途径被触发。

二、心脑血管病影响患者的精神健康1. 心脑血管病与焦虑抑郁罹患心脏病或中风的患者常常会经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发生。

另外,心血管病对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更易出现情绪问题。

2. 心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一些临床观察发现,中风后的患者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由于大脑供氧不足或缺血性损伤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可能导致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下降。

同时,心脏病可引起全身性低氧状态,从而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

三、可能存在的机制1. 共同的生物学机制精神障碍和心脑血管病可能共享某些生物学机制。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血管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是人们通过有效的应对心理因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注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深入探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理因素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作用机制、预防、重要性、治疗、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都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焦虑状态下人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病发作。

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了解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时应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发表时间:2015-11-05T14:36:15.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关义松张红艳[导读] 四川长城肾脏病医院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涉及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关义松张红艳(四川长城肾脏病医院 610041)摘要:目的:对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2011 年7 月至2013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对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心态均得到了明显改善,90%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10%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对患者长达半年的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率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结论:将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应用到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态,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治疗效果;心理障碍;心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32-01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涉及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不健康的饮食、肥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理障碍疾病会加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因此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1 年7月至2013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 年7 月至2013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这98 例患者患者中有38 例患者为女性患者,60 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35 岁到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1±6.53)岁,其中有43 例患者为高血压,35例患者为冠心病,20 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且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治疗研究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临床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13 ,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03 043 本文引用格式 :杨锋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治疗研究 川.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3):58—59.
l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资 料
对 我 院在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月所 收 治 的共 70例 心 血 管疾 病 合 并精 神 障 碍 的患 者 作 为 主要研 究 对 象 。按 照 入 院顺 序将 患 者 分 为对 照 组 和 观察 组 ,每组 35例 患 者 。患 者 中共 有 44例为 高血 压 ,另 外 26例为 冠 心病 。患者 均经 过 临床诊 断确诊 ,年龄为 39—75岁 ,共 有男性 36例 ,女性 34例 。 所 有患 者 均发 生 了不 同程度 的焦 虑 和抑 郁 问题 ,例 如情绪 失 落和 紧 张 以及 兴奋 等情 况 。两 组 患者 相 比较 在 一 般 资料 和 疾 病情 况上 并无显 著性差 异 ,因此 具有 可 比性 (P>O.05 o 1.2 方法
计 划 ,减少 工作 开 展 当 中的矛 盾 。同时要 积极 地 与患者 进行 沟 通 ,对 患 者 所存 在 的疑 惑要 及 时地 进 行解 决 ,从而 减 少 患 者 的不 良情 绪 产 生 ,及 时 地掌 握 患者 的心 理感 受 ,将 不 良情 绪 能够控 制在最 低 的范 围之 内 。 . 1.3 观 察指 标
58
World La ̄st Medicine Informat ion fElectronic Version)2018 Vo1.18 No.03
· 临 床 研 究 ·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27108投稿邮箱:sjzxyx88@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分析刘光明(吉林省通化市中医院,吉林 通化)摘要:目的 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诊疗方式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患者为研究样本,共抽取样本80例。

其中,40例为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40例为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在研究中,将前者作为对照组,后者作为研究组。

所有样本的治疗时间均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

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的方式。

结果 通过对两组治疗结果的对比,对照组精神心理障碍人数远少于研究组,前者的发生率为10%,后者为32.5%。

统计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心理状态的效果,治疗有效率也有着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障碍;治疗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4;R74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7.064本文引用格式:刘光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108,119.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LIU Guang-ming(Tonghu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 Tonghua, Jilin)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sych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Methods A total of 8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mong them, 40 cases were psych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40 cases w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mplicated with psych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the study, the former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latter as the study group. All samples were treated between June 2017 and June 2018. The treatment method is the combination of drug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Result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number of psych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far less, in the study group, the incidence of the former was 10.0%, while that of the latter was 32.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al results (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sycho-psy-chological disorde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has also been improved ob -viously.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sycho-psychological disorder;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0 引言本研究主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方法进行探究。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PPT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PPT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病人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2. 为什么需要关注精神障碍? 3. 如何进行心理评估? 4. 如何制定护理计划? 5. 如何进行随访与支持?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 神障碍?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定义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那些同时患有心 血管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患者。
如何进行随访与支持?
关注家庭支持
教育家庭成员如何支持患者,增强家庭的参与感 。
家庭支持在心理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患 者康复。
谢谢观看
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障 碍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流行病学
研究显示,约3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存在精 神障碍。
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且复发风险增加 。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如压力、生活方式、遗传等均可能 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如何进行心理评估?
临床访谈
通过与患者的深入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和生活 环境。
倾听患者的感受是评估的重要部分,帮助建立信 任关系。
如何进行心理评估?
多学科合作
与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合作,形成 综合评估体系。
这种合作有助于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
如何制定护理计划?
如何制定护理计划?
个性化护理
心理支持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为什么需要关注精神障碍?
降低医疗成本
处理精神障碍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住院率 和医疗费用。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可以减少复发和并发症的风 险。
如何进行心理评估?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护理业务学习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护理业务学习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护神障碍的关系? 2. 谁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3. 何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4. 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5.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 的关系?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生理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 康;而精神障碍也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制定综合护理方案。
谁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
谁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患者群体
所有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应接受心理健 康评估。
特别是老年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更需关注。
谁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护理满意度调查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护理服务的效果与质 量。
患者的反馈有助于改善护理服务。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临床结果监测
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心理健康指标,以评估护 理介入的效果。
结合临床数据和患者反馈,进行综合评估。
谢谢观看
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识别和应对精神障碍的能 力,以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
这包括医生、护士及心理咨询师等多专业团 队的协作。
谁需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家庭和社会支持
患者的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也应参与关注, 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
何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定期的回访和心理辅导可以有效预防复发。
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心理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面对疾 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可以通过谈话疗法和团体支持活动实现。
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这就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关系:相互作用,狼狈为奸

这就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关系:相互作用,狼狈为奸

这就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关系:相互作用,狼狈为奸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密不可分,而精神心理问题也常伴躯体症状。

比如,当我们愤怒时身体会发抖、会头晕;生气时会胸闷、会呼吸困难;开心时会手舞足蹈,等等等等。

精神心理对躯体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这些症状的产生,与我们大脑中的边缘系统、海马回和下丘脑的相互作用有关。

这些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使人体情感变化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我们常提到的自主神经系统(也叫植物能神经系统)。

今天跟大家详细谈谈精神心理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精神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咱们一一阐述。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AS)人在焦虑、愤怒、抑郁或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产生“战斗效应”。

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具体表现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入血,使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同时,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炎症因子激活并释放入血、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血栓风险增加。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生理情况下,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使腺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一步使肾上腺皮质生成糖皮质激素。

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糖皮质激素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负反馈抑制功能下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同时,皮质醇分泌昼夜节律也发生改变,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最终导致皮质醇血症。

由于皮质醇的增多,然后再进一步导致体内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出现。

生理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作用,但慢性持续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分泌会导致“激素抵抗”的产生,表现为炎症抑制作用减弱,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慢性炎症有关,由于糖皮质激素的代谢紊乱,会加速血管的粥样硬化,加重患冠心病的机率,也会加重已有的冠心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张玉传李宗清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滨州256603【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510(2012)03-0220-04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

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加重这些危险因素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多种疾病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1,2]。

2011年8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心脏与心理)学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学组组长胡大一指出:“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平台,旨在研究和阐释医学实践的目的和价值,寻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理解的综合。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导致许多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就诊于心内科门诊。

许多患者不重视也不接受“精神心理障碍”诊断,拒绝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辗转在心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医疗资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普及,二级预防的规范化,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纠正代谢综合征等措施已使冠心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但部分患者躯体疾病虽然得到有效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仍认为自己有未治愈疾病或认为有异物在心而反复就诊,对这样的患者,心血管科医生常感束手无策。

本文针对心脏与心理共病的发病机制、识别与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1心脏与心理问题共病多见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理问题和包括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剧病情恶化,二者的共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目前,在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超过半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

除了部分患者是冠心病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外,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是由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所致。

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变化对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

有多个生物学途径可解释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预后之间的联系[3]。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症,焦虑抑郁是高血压或血压升高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5]。

1995年Leung对8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发现,合并焦虑症者94%,抑郁者34%,4%存在重症抑郁。

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

刘梅颜等[6]报道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5.6%和78.9%,稳定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6.9%。

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共病的发生率可达40% 60%。

2004年Interheart研究显示,精神应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7]。

一项经典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发现,即使轻度抑郁(Beck抑郁评分5 9分)也增加患者心肌梗塞死亡率,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而增加[8]。

李曦铭等[9]对673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随访1年发现,无论接受PCI还是CABG治疗,与无抑郁症状患者比较,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4倍。

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患的患者相关症状并不典型,这部分共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

其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及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同时,此类患者更容易具有不良医学行为,易激惹或是敌意较强,单纯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奏效,需要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识别,并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

2双心共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精神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

研究证实,焦虑抑郁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通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相同的神经生化、内分泌和神经解剖的改变。

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即HPA轴兴奋性增加[10],可释放出更多的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素[11],交感神经和肾上腺过度兴奋,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小板受体改变,炎性介质分泌增加[1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性增高[13],这些改变均可进一步导致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和心肌缺血的加重。

心血管疾病发生后出现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一旦与不良情绪结合将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在不正常的心理压力下,中枢神经系统明显降低心室易损期的阈值,使之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现认为自主神经兴奋性改变是导致双心共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可能机制之一。

3抑郁障碍的识别抑郁障碍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

综合医院门诊应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处理躯体疾病的同时,应注意区分患者症状的躯体成分和心理成分。

患者是否存在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现有的客观检查不足以用躯体疾病来解释,应注意患者的情感是否表现为悲伤,是否存在不安、压抑或惊恐,甚至激越的情况,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常常觉得闷闷不乐甚至痛苦不堪。

如果回答是或可疑时,应进一步询问内心感受和主观感觉。

同时注意患者的睡眠情况,有无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或是早醒,其中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的特征性表现。

此外,临床医生应主动询问患者有无消极念头和自杀想法,这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焦虑障碍的识别焦虑障碍亦是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有时与抑郁相互混杂而难以区分,二者均可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悸、失眠和担忧等。

焦虑障碍与抑郁不同,前者表现为更强的交感系统活性,而后者则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

焦虑性障碍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4.1惊恐障碍的识别惊恐障碍是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类型,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

惊恐障碍应与某些躯体疾病相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等。

在系统检查未发现心脏病表现的不典型胸痛患者中,约有40% 60%为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主要有三方面症状:①心脏症状包括胸痛、心动过速、心悸;②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窒息感;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头昏、晕眩、晕厥,出汗,发抖。

惊恐障碍主要以反复惊恐发作为特征,表现为极度的焦虑,在10 20分钟内达高峰,可有呼吸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伴有人格解体、失现实感和濒死体验等。

惊恐障碍可为自发或在特殊场景下诱发,多为慢性,易复发,女性多于男性。

4.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识别广泛性焦虑症又称慢性焦虑症,占焦虑症的57%。

患者表现为缺乏刺激或是与外界刺激不相称的过分担忧,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

典型症状有紧张不安、失眠烦躁、易疲劳、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4.2.1心理障碍表现为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而患者总是担心、紧张和害怕。

尽管知道这是一种主观的忧虑,但患者无法自控。

此外,尚有易激怒、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由于焦虑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如来回踱步或不能静坐。

常见患者疑惧、两眉紧蹙、两手颤抖、面色苍白或出汗等。

4.2.2躯体症状以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吞咽困难、胀气、肠鸣、腹泻、胸紧、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性感缺乏、月经时不适或无月经,此外有昏晕、出汗、面色潮红等。

4.2.3运动症状与肌紧张有关。

有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顶、枕区的紧压感。

肌肉紧张痛和强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

手轻微震颤,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

另外存在不安、易疲乏及睡眠障碍,常表现为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常诉有恶梦、夜惊,醒后很恐惧,不知为何害怕。

5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需要专科医生的治疗,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心血管科医生和精神心理科医生合作。

心血管科医生应加强对于抑郁焦虑的重视,鼓励患者在疾病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止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减低。

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5.1心理治疗耐心倾听病史,尽可能了解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有关因素,仔细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通俗易懂地讲解疾病性质,解除患者顾虑,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充分利用专业医生的权威性对患者进行心理认知治疗和心理疏导。

取得病人信任,千万不能简单说:“你没有病!”不能只治病不治“心”。

过度换气者可辅导其采用腹式呼吸松驰疗法。

5.2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剂常用药物包括阿米替林,25 mg/次,2 3次/d;多塞平(Doxepin,多虑平),25 mg/次,2 3次/d;氯丙咪嗪等。

由于嗜睡、口干、便秘及心脏毒性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差,现应用较少。

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s)常用药物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百优解,优克),20mg/次,1次/d;舍曲林(Sertraline,左乐复)50mg/次,1次/d;帕罗西汀(Paroxetine,赛乐特),20mg/次,1次/d。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SNRIs)常用药物包括文拉法辛(Venlafaxin,凡拉克辛,博乐欣)25mg,2 3次/d;怡诺思等。

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主要有以下三类:硫杂葸类(噻吨类)包括氯哌噻吨(氯噻吨),10 mg/次,1 2次/d,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10.5mg/次,2次/d。

苯二氮卓类包括硝西泮(硝基安定)、劳拉西泮(罗拉)、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等。

这些药物显效快,但只能用于短期治疗(6 8周)。

长期应用可产生步态不稳、记忆力受损,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

催眠药物有佐匹克隆(Zopiclone,忆梦还),为环吡咯酮类的第三代催眠药,睡前服7.5mg。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SSRIs类抗抑郁药的临床作用有了清楚认识。

90年代,SNRIs也逐渐应用临床,成为替代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焦虑症的首选。

这些新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具有副作用小、无潜在成瘾性的优点。

尽管SSRIs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更小,安全性较三环类药物高,但由于通过肝脏P450酶代谢,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在老年患者中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还应注意到该类药起效慢,一般2周开始有效,部分患者因感到服药后乏力、恶心、头晕而放弃治疗。

大多数情况下,SSRIs安全有效应作为首选,并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具体方案。

失眠严重者可服用佐匹克隆。

而在药物显效前的6 8周,可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和氯硝西泮)控制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