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表现在认读、理解、分析、欣赏、评价与创造等五种能力上,其中关键的是理解与评价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结果,是阅读思维力的主要表现,阅读理解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己有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阅读评价是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的正误、优劣、美丑做出理性的鉴别与结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法、语言、文风、作家的写作思维倾向等进行客观的评价。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其所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运用,都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是一种思维力在运作在训练,有时是多种思维力交叉着在运用在训练。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拟综合地说清阅读教学进行的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方法。

一、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

阅读教学要正确而高效进行思维,必须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正确阅读教学观,具体如下:

1.变“重知识轻智能”的观念为“知识与智能并举”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统的阅读教学常把“传授语知”放在第一位,把“培养智能”放在第二位,有些人甚至将“智能”丢在一边不理不睬,这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旨在提高和运用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变“重讲(灌)轻读轻练”的观念为“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必须靠学生在教师指导『“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

3.变“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的观念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思维培育研究的卫灿金先生曾说过:“我们说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是语文的内在本质,就是它的根本属性。”对此说我们是赞同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称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两者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4.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学生为主人”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自觉参与学习的教学观。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最近与唐晓云先生在访谈对话中深情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深切感到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可悲的是把学生变成操练机器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架操练的机器,没有了思想,忘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育,不知不觉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倒霉的岂止是学生!……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不是一两个精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于老师这段学生“主人”观的谈话,是说得十分精辟而独到的。我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以主人的姿态去读,去练。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很强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要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必须自觉坚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抓“咬文嚼字”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刘国正先生在为于漪老师著的一书作序中这样说:“‘咬文嚼字’一语,一般认为是贬义的,但是,就语文教学来说,却应该奉为圭桌,大大提倡的。”我们认为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到语文教学的点子上。于漪老师上阅读课实施“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时,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是“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

郦道元的《三峡》,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獭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特级语文教师蔡忠贤老师在教读这一课时,凭借教学经验,意识到一般学生读到“清荣峻茂”,很容易一带而过,不能形成具体的形象。他便抓住这四个字,首先指出这是四个形容词,又是省略了主语部分的四个主谓短语。接着蔡老师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先用手遮住“青”露出“氵”,问学生“清”指什么清?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是“水清”。以下三个字也利用字形结构进行启发,学生很容易知道是“木荣”、“山峻”、“草茂”。主语补充起来了,学生便比较顺利地用现代汉语把“清荣峻茂四个字有了透彻的理解和形象的感受。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部分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关键词语”的教学。为此,苏立康教授很有见地,她提出了4种具有关键意义的词语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是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词语;二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三是一般文章中很少用到的新鲜而生疏的词语;四是在文中具有对照、比较和呼应关系的词语。我们认为苏教授的概括是很科学而实用的。在阅读教学中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个“咬文嚼字”,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还能强化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抓“思路”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阅读教学有个“思路教学与教学思路”的问题。思路教学,即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教学思路,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策划与安排。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又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个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绝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四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甚至强调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由此可见,叶老把思路的教学与训练看得很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思路的教学与训练是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如有位老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就抓住了“思路”教学,指导学生去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头绪。他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伊始,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依次提了几个问题:(1)请围绕“新装”概括出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示新装——小孩揭新装)(2)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3)小孩为什么能揭露骗子的骗局?(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整个教学过程就着围绕着作者的思路来展开的,前后衔接紧密,推进合理。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思路教学指导下,思维得到了顺畅的发展,顺利地读懂了课文,把握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其不同的“思路”(谋篇布局)特点,议论说明体的课文主要用抽象 (逻辑)思维来谋篇布局,记叙体的课文主要用形象(直感)思维来谋篇布局,文学体的课文除用形象思维外主要用灵感思维来谋篇布局。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或今人力作,它们文体多样、齐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狠抓“思路”的教学与训练,就能牢牢抓住并突出“思维训练”这条主线,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3.抓“问题教学”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学日的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心理学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的巧妙提问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在什么地方设疑问好呢?最好的有如下儿个地方:一是在既重要而学生最易忽视的“似懂非懂”的地方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风和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在教学的重点处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抓主要矛盾的读书习惯和对重要问题精心思考的思维习惯;三是在既重要而学生理解不一,有争议的地方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什么时机抛出问题最好呢?抓住学生心理处于“愤”、“啡”之时抛出问题为最佳时机。孔子说:“不

愤不启,不徘不发。”“愤”者,即指学生心求通而不得之状(通俗说,即指学生心里急切想知道、想明白却偏偏不知道不明白的状态);“徘”者,即指学生口欲言而不得之貌(通俗说,即学生心里急切想说出来却偏偏找不到恰当而准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的神情)。切中学生“愤”、“啡”之情来精心设计并抛出提问,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状态,探索问题的兴趣就浓。如全国著名的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教读《背影》一课时,从中间的文眼段着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人物肖像从正面写人物面部比较容易把握,而朱自清先生为何却偏偏选父亲的“背影”来写呢?意义何在?这个提问既新颖又有思维力度、思维价值,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议论纷纷,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完全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老师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后,学生最后取得了共识:父亲转身去给儿子(朱自清)买桔子,儿子眼看到的只是父亲的“背影”,这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背影”—即肥胖的背影、瞒珊的背影、努力往上撑的背影;另一方面因朱自清是男孩子,男孩子向父亲、母亲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较隐蔽,而不像女孩子那么外露,那么直接。(这也许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写更表达出朱自清与父亲的深情: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心中深深地敬仰着自己的父亲,非常准确地表达出全文的主题。从两个答案来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选材剪裁的写作技巧,更学会应如何仔细地观察事物,把握事物 (人物)的特点与本质,从最佳的角度切入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这样精采的牵动全篇的课堂提问,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4.抓“比较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俗话说:“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厂‘泛,通过比较,人们思想开窍,能准确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比较法也被广泛融入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阅读不仅形式灵活,而且效率高,它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比较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有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有同一题材写成不伺文体的比较,有一篇作品内的局部比较,有两篇作品的对比比较,有多篇作品的比较,有求同比较,有求异比较,有原文与修改稿的比较等等。我们语文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比较形式。如有位老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孙梨的《荷花淀》进行比较,在学生学过《荷塘月色》,领略了其中的美妙情境后,到学生学习《荷花淀》时,他引导学生对两篇的描写进行比较,展开形象思维:

《荷塘月色》的描写:

荷叶—“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荷花淀》中的相似描写:

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荷花—“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两相比较,学生发现《荷塘月色》对荷叶、荷花的描写呈现阴柔之美,《荷花淀》中的描写,则给人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前者给人以柔情美的享受,后者则给人豪情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经过一番对比、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体验,又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又如有位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对杨朔写的《茶花赋》和《荔枝蜜》进行比较:

《茶花赋》借茶花抒发对祖国热爱的心情,《荔枝蜜》借蜜蜂表明甘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愿;前者线索不是茶花而是“我”寻求爱国之情的寄托和慰藉的情感历程,后者的线索不是蜜蜂,而是“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轨迹。比较可见,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而珠连引起感情变化的外部事物,在张弛起伏中,编织成寓意深刻的篇章。通过比较,充分体会出杨朔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巧于构思没有模式化,善于立意没有概念化,精于营造创设诗情画意美。这对训练、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是很有裨益的。

总之,比较阅读,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语文教师可从教

学实际出发灵活加以运用。

5.抓“评价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所谓“评价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评价活动。具体来说,是对文章(课文)的内容、形式(语言与写法)、写作风格、作者写作态度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评价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亦可由学生自我进行。

评价,有对单篇课文的评价,亦可有多篇课文的对照评价;有对课文本身的评价,亦可有对教师教读课文的评价。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读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构思技巧进行评价,学生经过深刻思考,便七嘴八舌的评议起来,有个学生说:小说的构思清晰而巧妙,全文分为“爱虚荣”、“得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还债务”、“明真相”七个主要情节,高潮在“失项链”,妙在结尾点出项链是假的。这使人感到意外,啼笑皆非,讽刺性极强,深化了主题。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教师借机问:“如果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就说明这根项链是假的,对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样写好不好?”教师话音未落大多学生都说:“不好!”,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个学生说:“如果明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就不会那么自我陶醉,虚荣到极点”;有个学生说:“如果明知是假的,即使丢了项链路瓦栽夫妇不会如此惊惶失措”;有个学生抢着说:“明知是假的,路瓦栽夫妇就不会为赔项链而四处借钱”;有个学生说:“明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就不会变得连佛来思节夫人都难认”;……教师认为学生评议得很精采,基本意见说了出来,便与学生一道做了一个总结: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写讽刺小说的大师,在情节的安排上,他绝不会让佛来恩节夫人一开始便说出这个“假”字,假如真的让她说出“假”字,那么路瓦栽夫人就既不能飘然而自乐,更不会魂悸而生悲,因而就不能形成“一夜侈华,十年艰辛”的绝妙讽刺和跌宕起伏的引人入迷的情节。一句话,就完全失去了莫泊桑小说的风格。……教师这样来组织学生评价作品,给学生一个“假设”情节安排,巧妙地反证出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说,评价性阅读训练,如果安排得当,指导得法,学生的思维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快速的提高。

6.抓“预测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预测阅读”就是指对所学课文不要急于看到底并思考一番,而是浏览一下课题与开头之后,即闭目静思:假如这个题目让我来写,该怎样谋篇成文,该怎样记叙、怎样描写、怎样议论,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拿它来与原文对照,认真找出差距,又要把自己独到之处弄明白。这就是自我预测阅读法,使用得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有利于养成“虚心学习、博取众长”读书习惯。如有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笑的武器》一课,这篇课文是谈华君武的“动物”漫画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直接看华君武先生的漫画,讨论喻义,口述对漫画的说明,学生大多只注意漫画的表面,而深入不到画的内涵,往往只注意漫画的大概内容,而忽略了一些小的细节,更不善于将几个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再细读《笑的武器》一文,学生就会顿悟,感到《公牛挤奶》是多么滑稽可笑;《转败为胜》中对乌龟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这位老师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有着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值得效法。

7.抓“创造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创造阅读法,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的是指给某篇课文续个结尾或改变故事结局的方法。这种阅读法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思维的创造性主要是靠想象来完成的。如有位教师教读《卖炭翁》一课,在即将收讲时,向全班学生发问:“卖炭翁卖的赖以维持生计的炭,被酷吏强抢豪夺去了,叫他怎样过冬呢?他回到家中将会怎样呢?大家能给课文续个合情合理的结尾吗?”这个问题正问到学生的心坎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抢着要说,一位学生说:“老翁气坏了,一时想不通,真是‘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气之下便上梁自悬了……”另一位学生马上抢着说:“不!老翁是条硬汉,现在被‘迫上梁山’了,他一回到家中,立即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大刀抽出来,到后屋嚷嚷磨利大刀,上山结义,准备报仇……”又一个学生接着冷静地说:“上面两种结果都有可能,但我认为最可能的是,老翁是个老实人,他心想‘天下乌鸦一般黑’,要斗也斗不过当官的,只好忍下来继续烧他的炭……”以上三种续尾均属预测性的虚构,但都有合理的因素,有相当的代表性,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坚持训

练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得到提高,学生会更自觉的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去。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上七种训练方法可操津性强,是最主要最有效的。

主持《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试验课题的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在给他的实验班的学生讲“悟”字,认为“悟”字是“思之吾”与“吾之思”的结合,亦即思考和思维的统一。他的一个学生给自己定的座佑铭:“没有创造,不如死去’,。据此,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抓住一个“悟”字,花大力气去开发学生的“悟”性—即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摘要:时代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敢于否定权威,敢于陈说创见,使他们的思维开出最美的花朵,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只有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思维训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问题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看书,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肤浅地提高、分析,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天长日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状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人手,激发他们乐于动脑,善于动脑。以下是几点思维训练的方法。

1、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读者对语言的感知、摄取、内化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来,读进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把读书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以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 2、掌握阅读思维的方式 常言说“多读胸中有书”,可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走出繁说细讲的分析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1]。首先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什么渠道来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一般思路。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教师精细组织学习过程,讲课后让学生反思,得出如下学习步骤:(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作者的写作顺序;(三)理清段落;(四)写作重点;(五)运用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确通常学习一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结构到重点语句的把握到体会其思想。学生掌

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容提要】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教学目标,本人提出“三读懂、三结合、三利用”的观点。 【关键词】 三读懂三结合三利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此难点,当然最好是从中低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首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扬个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

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本人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道理,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对学生三方面“实情”的了解程度,要求做到三读懂。 (1)读懂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航标灯。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明确“标”,把握“度”,降低或拔高要求,都是舍本求末。 (2)读懂教材。二期课改教材按单元分主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教师读懂教材就是要先通读全册教材,把握主题单元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课,发现教材的阅读价值,大胆取舍,合理确定教学容。无论是最基本的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文本思想的解读与感悟,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都要了然于胸。如此的解读,才能避免了盲目性和走过场,预案针对性强,才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读懂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生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好思维特点、身体素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起点也不同,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阅读教学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因材设教”。这里的“因材设教”既可有目标的差异,也可有进度的差异,还可有指导方法的差异。 二、过程“三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

一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一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语文课标》对小学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黄毅老师更是提出“每年的阅读量在15万字”的目标要求。切实落实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是我们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今学期,我校各年级都开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收到一定的效果过,下面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进行读书动员 学生和家长只有在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动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在实施阅读计划前,在家长会上重点和家长们进行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指导”的探讨,并请一位家长代表进行亲子阅读的经验介绍。然后在班上开展读书动员大会,通过举例说明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自己也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自己读书的故事。请班中爱读课外书的小朋友,向全班学生演讲他们读书的乐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动员,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读书环境 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

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教室里设立图书柜,摆放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黑板报上专设读书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指导读书方法 三外阅读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精读和细读相结合。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共同阅读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除午间12:20-12:40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天回家安排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尝试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笔记的具体要求是:每周2篇,每篇包括10个好词,3个好句。 四.推进“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课外阅读活动得于顺利实施的保障,需要每一位家长都能为这一项活动出一份力。课外读物里的许多词语学生不能理解,要边读边与家长探讨读懂的。像成语故事,学生的感想更多了,其实其中的许多故事他们都是似懂非懂,需要家长放下手中的事与孩子一起探讨,把难懂的故事再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一次。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单、家访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这一特殊的读书活动,倡导他们尝试亲子阅读,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

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

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第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智能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同时充分利用媒体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图、有声、有色的教学场景。最后,我还安排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中的诗句,当一回小诗人。由于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启发,生活中许多景物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柳树绿了,它对燕子说:‘我是春天’。”“知了叫了,它对湖水说:‘我是夏天’。枫叶红了,它对小鸟说:‘我是秋天’。”……在学生表述时,我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当一个同学的知识构建遇到麻烦或障碍时,教师不要直接针对该学生进行相关解释,而要抓住机会,“顺水推舟”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这样,所有学生便可以共同就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其间互动中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解决问题中体现的团结合作精神甚至拼搏竞争意识,都是新思维品质的灌输和培养,对学生而言是终生受益的。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三)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

小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单位东阿县大桥联校第三联办小学作者于现喜

小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大桥联校第三联办小学教师于现喜 在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积累,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搞好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教师可通过做游戏、编儿歌、多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想搞阅读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小学中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升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语文教学如何抓住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阅读方法的探究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方法因人而异。采用何种阅读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来定,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 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章,可采用精读法。比如,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报纸上的重要社论或评论,决策人的重要讲话,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科技论文,各级政府的法律条文等,都应采用精读法。精读不一定是每一句话都读到,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学生要获取知识,最好采用精读法。 2、略读法 略读是指为获得大意或者总体印象而进行阅读。略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就象我们看报纸时,由于一份报纸有数十大张,实在不可能一字不漏地读,只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主题,略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与主题不甚相干的部分,只知道大概内容即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不要把眼睛盯在具体的每个单词上而是要看篇章中的主题句或者是从篇章的结构着手,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对文章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主题。略读的关键是"略"。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大意,而不是细节上。略读不同于仔细阅读,善于略读的人会有选择地阅读,完全跳过一些句子、段落甚至是整页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其他书籍或者报刊时,可以采用略读法。 3、浏览法 浏览法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有些代章,不需深钻细研,有些书只需要知道个大概内容即可;有些书只需从中选择一些有用的资料而已。这时候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浏览。浏览也是初读,是精读的准备,以便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精读的内容。通过浏览,读者可以丢开一些书中不值得读的部分,这样就省下了时间细读真正需要的学习材料。浏览阅读的四个方面 1、推敲篇名 2、浏览序,目录,提要,题解,要点,索引。 3、浏览全文 4、浏览完毕,要合上书回忆所得,形成总的印象。如果发掘有值得深究的问题,应及时捕捉,或做卡片记下,或进一步阅读。 可见,浏览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要使用很多书,而又不能把它们细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自我”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 析的过程,下面是关于阅读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 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 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 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 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 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 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

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 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 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 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 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 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 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 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 渐渐地涌动起来。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了深入实践开展本校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织开 展了“群文阅读第一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上课、评课、议课交流活动,自己对“群文阅读”这个全新的概念有了几点 粗浅的体会: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 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中学田国兴 〔摘要〕文章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针对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形式问题,探索以不同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的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寻求思维训练的途径,对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形式多样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合作、开放性的学习开辟道路。这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是,我们有不少教师,只注重了思维结果的教学,而忽视了思维过程的训练。课堂形式仍停留在一问一答之中。他们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提问,学生自己找答案,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这种做法,注重的是思维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重在训练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而这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并非就在一问一答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认识事理的活动之中。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初回春,人们还未觉察到春的暖意,鸭却最先感受到了暖流。因为鸭常处水中,能亲身体验出水温的细微变化。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形象的说明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悟出知识的真谛,才能探索出探究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才把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重要的问题,

四年级语文:有效的阅读教学案例-《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有效的阅读教学案例-《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 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 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 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21、乡下人家 一、建构话题 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老师也非常喜欢,我把课文写到的情景连成了一首小诗:乡下人家 青藤绿叶红瓜 鲜花绿竹笋芽 鸡在竹林 鸭戏桥下 归鸟微风红霞 饭菜门前摆下 月明人静 虫唱入梦

风景独特迷人 乡下人家 二、研读课文,体会语言 课件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怎么才能欣赏到那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抓关键词进行品味,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就要注意这样几个词—— 课件二: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体会到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赏心悦目,后面的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课件三: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仔细体会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攀、爬——蹲、竖一对、两根——一个个 青、红、碧绿——

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三步阅读法”阅读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是个广阔的天地,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许多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效果不理想,因此,适时地、有计划地对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读书习惯有很大的好处。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总结出了“三步阅读法”,即:略读、精读、赏读。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第五册第一单元写景的文章后,进行的补充拓展。在学生大量搜集描写美丽风光的文章后教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了解“三步阅读法”,并能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名家名篇中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领略大自然的秀美风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读书的兴趣,并为写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略读、精读、赏读“三步阅读法”并会运用。 2、使学生在名家名作阅读欣赏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通过这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先略读再精读最后赏读的方法阅读优美的写景文章。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及《小学生语文报》等报纸。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类的书?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1、喜欢读科普读物。《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边看图边读文字,能记住大概内容。 2、喜欢读漫画类的书。这类书图画多,主要通过看图想象书中的故事情节。 3、喜欢童话类的书。我拿来就看,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着读,能大概明白故事的内容,有时陶醉其中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一晚上看很多页。 同学们谈得真好,有的同学读书方法还是很不错,你想让自己读书收获更大吗?老师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读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谈话,学生乐于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思维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它是以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想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它需要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高三语文复习的实践,使笔者深深感觉到,尽快地,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就决不能是孤立的、片面的。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上,应体现出“系统性”。 一、体现在词语教学上 一般说,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把每个词准确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适用范围,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并逐步学会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词语教学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教授给学生的词要精心选择,科学安排,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下面这些方法,可以逐步传授给学生。 1.由本及枝。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有扩大、有缩小、有转移、有弱化,从感情色彩上讲还有褒贬之分,因此,有些词语,教师要先讲清它的本义,再讲清它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这样可以防止简单化和避免发生误解。《高三语文总复习》“萧伯纳的幽默”一文中,写萧伯纳在笔会上所作的幽默演说有这样几句:“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这里的“班门弄斧”一词本义是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颂,带有贬的意味,用在这里,则很好地表现出萧伯纳谦逊的美好品德。可见,这个词在这样的语文环境里,感情色彩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2.比较对照。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对照,可以使学生具体领会到用词的精当、巧妙。如小说《守财奴》一文的结尾写葛朗台几小时地“盯”着桌上的金路易,“盯”是个普通的熟词,而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位置上,真是巧妙到极点,试用“瞅”“看”去取代它,都不如“盯”这个词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吝啬的本性。 3.讲清用法。有些词语,只限于讲清词义是远远不够的,在讲清词义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用法。诸如运用的对象、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通常跟哪些词语搭配,常在句中作什么成分等。如“范畴”、“范围” 都有种类范围的意思,但“范畴”常用于理论等抽象的事物,而“范围”用于具体事物。再如“选择”、“抉择”都有“挑选”的意思。“抉择”的词义要重一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经常性的科学的词语教学,把词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解词方法交给学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体现在句子教学上 句子教学,包括了辨析句子的正误,句式的变换、句子的组合、句子的理解、还原句子、调整句序等。结合句法教学,可逐步训练学生对句群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三语文总复习》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要求: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

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来指导阅读,比如,在四年级上册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仔细品读,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脑海中要有画面,如读第一自然段“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提醒学生脑海里一定要有画面,孩子们虽没见过桂树,老师可告诉他们桂花和刺槐花有点像但是它是黄色的,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不再表面的、浅层次的。通过这种要求,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让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了让他们进一步的理解课文,这时我故意说,同学们如果把这段去掉行不行?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不可以,因为第一段是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你看让学生边读边想重要吗?弄懂了第一段讲什么,接下来我再次提出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会说台湾青年为小钱捐献骨髓的事,答案显然不准确,但这是我也不妄加论断,而是顺势提问小钱怎么了?你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通过默读,同学们很快抓住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刚满18岁”“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些词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写小钱是病态时是如何描述的,细读之后同学们不难发现作者仅抓住小钱的脸色、年龄,然后用了比喻句写了小钱的现状和感慨,语言简练生动。我觉得语文课应该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因此常常把写这一主要教学任务穿插其中,为此常常使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有点凌乱,但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自己阅读的技能,老师肯下功夫,学生自然阅读能力会慢慢提高。还有让学生补白,也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办法。 另外我还常常利用阅读时间与学生共同阅读名著,那时我在教三年级语文,我和同学们一起读《三国演义》,先读小学生版本,后来我就开始读成人版本的,我边读边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陶醉其中。学生课后私下里给我说:“老师你给我们讲故事时真像易中天。”我听了后真的感觉挺好,觉得这大抵就是做老师的幸福吧。在这样的引领下,好多孩子都喜欢上了阅读,我们班的小三国迷真不少呢。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也就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限的,我们不但要交给他方法,必要时还要做示范,要引领孩子,和孩子们一起读,慢慢让他们学会阅读并享受阅读,使他们感觉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然后让他们在阅读中积累事件、事例、语句,以便达到会写作的目的。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最新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纲: 一、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1、思维能力的定义2、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中西方教育中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异同2、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 三、怎样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1、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的几方面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⑴善用动机营造氛围⑵制造冲突设疑问惑⑶思维延续纵横阶进⑷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想”,培养学生独立正确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法可循的。教师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中的方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途径。 关键词: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基本概念重要性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与文化伟人的灵魂的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更占有重要地位。 一、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②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等等。比如阅读的理解力指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既有对词、句的理解,又有对段、篇的理解;既要通过课文言语认识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而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是对阅读的基本要求,其中的要点有两个,一是理解应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提高阅读理解力,就要确立语境观念,提高在语境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理清思路。要根据词序理解句子,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③理解一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根据各段间的关系来理解一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在《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这则故事主要通过对话

小学语文阅读优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校长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黄红兰 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登山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课堂上要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一座是思维的高山,一座是情感的高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问鼎这三座高山。每学期观摩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比赛课、公开课甚多,在课堂上感同身受执教老师带领学生登知识、情感高山,遗憾的是对“思维的高山”常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的是主动思维。《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千万不能当“袋鼠妈妈”,把学生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理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要务之一。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谈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学会质疑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一般来说,每课教学之前,都要布置学生预习,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应成为预习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初读课文,读到哪里,想到哪里,这个思维过程都比较随意、散乱,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充分的重视。教师不妨设置一份“预习作业单”,从字、词、句、篇上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写下来,使一些自以为有价值但又无法

自我解决的问题得到梳理,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1.在题眼处质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眼犹如人的眼睛,它是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不可轻视。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预习中要求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在重点处质疑。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无需也无法面面俱到,往往扣住一句话、一个词便能领悟主旨,体现所叙对象的特点。那么,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时扣住文中某一个重点句中的用词展开质疑。 3.在矛盾处质疑。某些文章随着叙述内容的展开,作者巧设重重矛盾,吸引学生去品味、琢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末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文中两个“幸福”意思一样吗?她的生活那么悲惨,怎么说曾经那么幸福。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幸福的幻象”和“痛苦的现实”的对照质疑。 4.在空白处质疑。空白所起的效果往往是无中胜有,表达了一种隽永和含蓄之韵,在此处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金子》一课,“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的“全部精力”是什么?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质疑。 质疑问难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多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怎么也闲不下来,总是不停地和饶有趣味地比较、归纳、揣摩、体会,读书的过程也就充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引导学生弄清小拱的总数及其与大拱的位置关系,认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好处,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不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培养阅读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是落实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前提,否则阅读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 一、阅读有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之分 对于阅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现代汉语词典》);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李锦英)。 这里所谓的“内容、意义、思想感情”就是文章负载的信息。那么,上述的说法也可以表述为,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其负载的信息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言,这定义是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以此来审视前文提到的“大拱、小拱”的教学,确乎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就阅读的性质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以文字为载体的作品的阅读,读者从中获得的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或生活的信息。二是语文阅读。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

语文阅读与文章阅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书面言语在其中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在文章阅读中,书面言语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在语文阅读中,书面言语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通过阅读让学习主体感悟、理解、吸收、内化书面言语,学习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同时,要相机了解书面言语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组段成篇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功能,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感性的语文经验得以升华提高,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文章的读写技能。而上述三个关于阅读的定义则忽视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的根本区别,其所指只是文章阅读,而不是语文阅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阅读定然只重引导学生获取书面言语负载的信息,如前文提到“大拱、小拱”的教学,自然只是文章阅读。借助“大拱”、“小拱”、“两肩”、“各”这些文字准确地还原出赵州桥的桥型,把握其设计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肩”换成另一个词,通过对比,学生便明白“肩”字用得何等准确,何等形象!让学生讨论删去“各”行不行,若不用“各”原意该怎样表达,学生便会体会到“各”字的使用何等精当,何等简明!这里施教者依然没有忽视让学生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但重点已放在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这才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 二、阅读能力有文章阅读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