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叙事_的本质究竟是什么_答申屠云峰的_另一种解读_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江西省临川2025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临川2025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对漫画的理解和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关心贫困群众,开展了扶贫攻坚工作,帮助他们走向脱贫之路。
B.少数贫困户把帮扶措施当做慈善,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
C.贫困群众都是因为自身懒情、好逸恶劳和缺乏进取心而导致贫穷的。
D.在扶贫过程中,要教育群众,让贫困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广东东莞麻涌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段考二四校联考高一语文试卷(本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古诗文阅读。
(46分)(一)理解性默写。
(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8分)(1)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感叹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
(3)杜牧《阿房宫赋》中批判秦人极力搜刮又肆意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 ”的胸怀与洞庭月下“ ”的气象交融,体现了坦荡、高洁的人格。
课内文言文。
(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命题特点
①小说叙事艺术分析 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 热点。 ②高考考查有单一与 综合两个角度,以前 者为主。单一考查主 要放在文本的某一叙 事方式及特征上。 ③命题者一般先给出 叙事方式,重在分析 “作用”“效果”。
知识图要
(说明:“叙事艺术”与学案9中的“故事情节”内容有交叉、重合。)
活 动 一 借助教材,理解叙事知识
1.结合所学课文,填写下表空缺内容。
课文
叙事人称/叙 叙事者 叙事者身份
事视角
叙事好处
(1)《祝福》 我
知识分子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限 知视角(见证 人视角)
客观性。 ②见证并参与了祥林 嫂的悲剧。 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
同情与无奈。
课文
叙事人称/叙 叙事者 叙事者身份
事视角
(2)《林教头风
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
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
——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复习任务
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事人称、视角与叙事方式。 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征,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考情微观
年份 2024
2022
2021 2019 2018
卷别 九省联考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Ⅰ卷 浙江卷 全国Ⅰ卷
篇名 《牵手》
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 所以常常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 片段式 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 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 描写,见微知著。
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 紧凑。 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 状态和人物心理。
类别
释义
效果
双线 索式
叙事类文本解题指导

为题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 “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②概括 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③揭示了 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的 情感。③表达了对那些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 老人的敬意的情感。
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作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总结上 文
• 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点题,卒章显志, 升华文章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画龙点睛, 使结构更加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读者联想。
考点: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实战演练:《县城小书店》
•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6分)
•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
候, ①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② →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③
→2012年秋
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 ①“我”读书买书的经历 • ②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 • ③每次春节回家都到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
考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 真题再现:
• 【2015年泰州】《伍铜匠》18.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
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6分)
• 来到盘龙乡→ ①
→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
→②
→③
——创造多个盘龙纪录。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文论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文论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5题)“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答案]对《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答案]对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答案]错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答案]对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答案]对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答案]对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答案]对老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答案]对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
古代叙事学到现代叙事学(Narratology):亚里 士多德、中国古代的金圣叹——普洛普的民间故 事形态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批评、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叙事学等。
频率、时序的各种情况?
(3)人物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论争:情节与人物孰重孰轻? 谁是文本的中心?
人物两类:第一类,“行动元”,即人物是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如言情小说中的追求者、 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等(247页)。
第二类,角色,即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 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合。
“行动元”与角色的关系——不完全吻
பைடு நூலகம்
(4)场景
即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有的作品中,只有一个 贯穿始终的场景,但大部分,会有多次、多个场 景的转换。
B 结构 定义: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分类:(1)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 一部作品可简化为若干主语+谓语(表
语)的陈述句,这些陈述句所组成的序列即表层 结构。例子(249)
另一种分类: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巴尔特)
(2)情节
定义: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例 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与“国王 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同时,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 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 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出人物命 运的变化过程。
(2)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 即文本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呼应结构,
例子(250) C 行动 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成现实——结果(基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