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合集下载

择生与择死

择生与择死

择生与择死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

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我当如何?幼稚之中,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

这种非学者化的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

它令我出入古今,带给我一生的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所有。

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非学者式思考存在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缠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献身的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身为“楚臣”,三闾大夫,楚国的高级官员和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庭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回的狂澜,惟一的坚持。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日寇及友军俱不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的滋味体会尽致。

从屈原到司马迁亦谈生死

从屈原到司马迁亦谈生死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楚国的屈原曾在与渔父的对话中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看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西汉的司马迁这样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司马迁看来,死要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如鸿毛般轻易死去,而今我也从屈原和司马迁两人身上谈谈他们及现代国人的生死观。

一、屈原与司马迁之生死对照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国杰出的政治家。

因被奸人所害而流放,楚亡后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面对汨罗江,选择了“悲壮”之路,用死亡来捍卫自己心中的神圣。

只给人们留下了《楚辞》和《离骚》,留下了他不屈的性格和纯白无暇的人格。

而他本人也被后世公认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38岁时他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太史令官职,经多年苦心准备,正式开始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

后司马迁因同情降将李陵,被处以残酷的宫刑。

面对奇耻大辱,他选择了在狱中含垢隐忍,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有人说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武汉的人生沧桑。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无论是屈原的死还是司马迁的生,他们皆是胜利者,都让世人看到了他们流传百世的一面。

二、古人之生死观所谓生死观,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那么面对生死,靠什么评价,又依赖于什么呢?1.以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评价生死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可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了不朽的理论。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立德、立言、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可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于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为了实现不朽这一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因为引进了不朽理念就万事大吉,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你说这古人的生死观啊,那可真是千奇百怪,但要说特别有代表性又让人深思的,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可就得好好唠唠了。

咱先说说屈原。

屈原那可真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楚国那是一片赤诚之心啊,就像一个深陷热恋的人,爱得那叫一个深沉热烈。

楚国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容不得一点污点。

可是呢,这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像一艘破船,四处漏水,那些个奸臣小人就像蛀虫一样,把楚国蛀得千疮百孔。

屈原满心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还被排挤、被陷害。

在他眼里,这楚国要是没救了,他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你看他写的那些诗,满满的都是对楚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

他就觉得自己的清白之身不能被这污浊的世道给玷污了,所以呢,“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汨罗江。

他这一死啊,可真是惊天动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敬仰。

他的生死观就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命的价值和理想、和尊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要是理想破灭了,尊严受损了,那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宁可在最美的时候凋谢,也不愿意在风雨中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这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就像两个极端,但又都让人敬佩。

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的抗议,他用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司马迁的生是一种坚韧的抗争,他用活着来书写伟大的历史。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并不是简单的活着或者死去,而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理想、使命紧密相连的。

有时候,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有时候,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咱啊,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没他们那些遭遇,但也能从他们的生死观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像屈原一样宁折不弯,还是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呢?这可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呀。

从现代的角度看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从现代的角度看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从现代的角度看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屈原选择死以明志,司马迁选择隐忍著书。

古人义举可钦可敬。

而我们当代人又要选择怎样一种生命观呢?屈原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他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他认为美政就是看君主能否解决民生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正是因为他的爱民、忧民、为民,他才为人民所爱戴。

而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存,用完全的屈辱铺写的生存,一种令肉体与精神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

假如就为此而死,按照他的话来说,也算是“重于泰山”,但是,他还有必须活下来的理由,他要完成史记,他要完成自己最终的理想,在生死面前,他选择了为事业而隐忍苟活。

我从一个当代人的角度看来,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之时,他的死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任何的影响。

既然屈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所针对的是广大的百姓,为的也是使平民能够安居乐业。

而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依靠君主的权利,也就是说君主只是一种工具。

朝代在变,伴随着君主也在变,但人民是不变的,屈原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目的,也应该是不变的。

所以他没有必要为一个朝代的灭亡,而灭亡自己。

相反,他应该找准时机,选择适合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就像魏征,他也是前朝的大臣,为什么又对李世民尽忠职守?他为的也是人民,而不是为一代君主是否能够流芳百世。

死亡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这是逃避现实。

屈原的死,没有换来盛世,反而会使他的政敌暗暗窃喜。

社会失去了一个醒着的人,一个清白的人,只会让社会更加的混浊,众人更加的昏迷。

关于生死抉择的素材

关于生死抉择的素材

关于生死抉择的素材
生死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生中的许多关键抉择,包括职业选择、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死抉择的素材:
1. 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面对国家危亡和个人生死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的《离骚》一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生死抉择的典范。

2. 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完成《史记》的撰写。

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也成为了生死抉择的典范。

3. 抗日战争时期的烈士: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烈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也成为了生死抉择的典范。

4. 新冠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抗击疫情而奋斗。

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也成为了生死抉择
的典范。

生死抉择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生中的许多关键抉择。

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

关于司马迁求生屈原求死的作文说起生死这档子事儿,还真挺让人琢磨不透的。

就像司马迁和屈原,一个求生,一个求死,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值得咱们好好扒拉扒拉。

先说司马迁,那家伙可是经历了一场大难啊!李陵之祸,让他直接被扔进了命运的大坑。

被处以宫刑,这在当时,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可司马迁愣是没选择一死了之,他求生的欲望那叫一个强烈。

为啥呢?我觉得啊,他心里头装着的东西太多啦!他要完成那部,那可是他的心血,他的梦想。

就好像一个建筑师,好不容易画好了大楼的蓝图,正准备一砖一瓦盖起来呢,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拍拍屁股走人吗?不能啊!司马迁也一样,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要是就这么两腿一蹬,那可就真成了泡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他的求生,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对自己使命的坚守。

他要把历史的真相、人物的兴衰都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想象一下,他在那牢房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咬着牙,攥着拳头,心里头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打气:“司马迁啊司马迁,你不能倒,还等着你呢!”那种煎熬,那种挣扎,一般人真受不了。

再说说屈原,这也是个让人心疼的主儿。

他满心满肺都是对楚国的爱,爱得那叫一个深沉。

可楚国的那些个当权者不争气啊,把个好好的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呢,一腔热血没处洒,满心的抱负实现不了。

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找不到出路了,对楚国的未来彻底绝望。

他的求死,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绝望中的抗争。

就好比你一心一意对一个人好,为他付出了一切,可他就是不领情,还把你往死里伤,你说你心里啥滋味?屈原就是这样,他的心被楚国伤得透透的,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投身汨罗江的时候,心里估计是又悲又愤:“楚国啊楚国,我是没法救你了,就让我以死明志吧!”那江水冷冰冰的,可屈原的心更冷。

他是带着满心的不甘和无奈走的。

咱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瞅瞅,其实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也会面临类似的抉择。

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干脆放弃?比如说,你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可前期筹备的时候,资金不够,手续麻烦,各种问题一股脑儿地涌过来。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司马迁屈原两⼈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离骚》、《九问》、《楚辞》等,⽽司马迁最⼤的成就是《史记》。

同时司马迁屈原的命途也都⽐较坎坷,司马迁受宫刑下狱,屈原被贬谪流放,然⽽不同的是两个⼈的背景、地位以及⾯对坎坷命途的态度。

屈原画照屈原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爱国词⼈,同时也是⼀个⼿握实权的⼤⾂。

⾯对奸⾂⼩⼈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却⽆能为⼒,忧国忧民的他想⽤死来唤醒当权者和⽼百姓。

被流放的屈原⾝⼼遭受着巨⼤的痛苦,他始终不肯变⼼以从俗,世⼈皆浊,唯有⼰清,这种孤独让他每⼀天都⾝处煎熬之中。

他只能以死明志,对于屈原这种杀⾝成仁的做法,我们也应当表⽰钦敬,他可以⽣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是⼀个并没有多少实权的史官,但他对历史却是⼗分了解,他能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完成史记,可以看出他的⼈⽣观与价值观同屈原有着很⼤不同。

没有民族⼤义负担的司马迁更能够做好⾃⼰的本分⼯作,全⾝⼼完成《史记》。

如果他选择死亡,后世将没有《史记》,司马迁也不会流芳千古。

但司马迁终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活着的价值,他要给后⼈展⽰⼀个完整的历史。

司马迁屈原虽然有着不同的命运结局,但两⼈都是后⼈传颂的对象,也将永远值得后⼈敬仰与怀念。

鸿门宴鸿门宴司马迁故事介绍《鸿门宴》是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本纪》中的⽂章,它对项⽻宴请刘邦的故事做了⼀个详细的描述,具有⾮常⾼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影视剧中的司马迁陈胜吴⼴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股⼒量,其中包括楚国的贵族项梁、项⽻叔侄,和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量刘邦。

刘邦投靠了楚国,项梁在⼀次战役中战死。

公元前207年。

楚怀王派项⽻去解救被秦国军队包围的赵国,另外⼜派了刘邦带兵去攻打函⾕关。

⼤军临⾏之际,楚元王与⼆⼈约定谁先⼊关,谁就能被封为关中⼤王。

司马迁和屈原生死观异同PPT课件

司马迁和屈原生死观异同PPT课件

司马迁已因“李陵之祸” 而被施以宫刑,“负下未 易居,下流多谤议”, “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 先人”,任安也因戾太子 事件被判为腰斩,即将行 刑。由此可见,这个阐明 人生意义的罕见的譬喻, 是司马迁从自己独特悲惨 的命运中感悟得出的。
屈原被人陷害,遭到 流放,看着祖国被破, 他毅然选择了自杀, 保持自己的忠贞节操。
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终于 “三千越甲可 吞吴”。也如 鲁迅所说:请 愿是不在其中 的,更何况是 徒手。
项羽为刘邦所 败,自刎于乌 江;文天祥受 俘,元世祖以 高官厚禄劝降, 却宁死不屈, 从容就义。
不赞成无 谓的死, 那样既糟 践了生命, 也于社会 无益。
他们以 一死, 照亮了 中华民 族的节 气。
故 我们也可以说:屈原的生死观 是彻底积极的. 他以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对待事业、对待理想,对待一切, 连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他的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是爱 --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和人 民的挚爱、对美的至爱.
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 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不是浑浑噩噩如同行 尸走肉一般踽踽而行,最后落得一个低到尘埃里 的结局。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成为闲 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总结道:“西伯幽而演《周易》;仲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 所为也。” 这些都是忍辱发愤的著名例子。司马迁自身在这方面也有极其深 刻的体会,屈辱受宫刑,“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匆匆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为的正是 著书立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他 绝不是提倡怯辱苟活,而是考虑让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发挥出它的 更大能量,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与死的抉择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但,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同。

有的人选择自杀,比如屈原,有的人选择坚强的活着,比如司马迁。

人在一念之间会决定很多事,有时,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完全不同。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继续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佩,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这是他的选择。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一阵阵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他身上。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无所作为,即使他肢体健全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所以,他选择继续勇敢坚强的活下去。

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
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

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向汉武帝证明了他的勇气与坚毅。

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实际上也把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了比较。

司马迁和屈原,一个忍辱苟活,写下千秋巨著,一个愤然投江,系个人生死于国运兴衰。

事实上,他们都胜利了,屈原的死成就了《离骚》,司马迁用活谱写《史记》。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确实,生与死的抉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尤其是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想到过死,只是没有人去做而
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活着的责任,不能轻易放弃自己。

但屈原不同,他在明白楚国的情势后,不愿做亡国之臣,他头戴着巍峨之冠,身披着兰草香服,高吟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身一跃进了汨罗江。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司马迁得罪皇上后不得不遭受难以想象的痛苦,受到宫刑,但他为了完成《史记》这部著作,毅然选择了接受宫刑。

他如果像屈原一样赴死,也不失为一个壮烈的举动,但他没有。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生。

有时,死是一种牺牲,生也是一种牺牲。

屈原抱着他对楚国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与悲凉的心投身汨罗江。

他不愿意看到被别人践踏的楚地,他不能够也绝不会选择苟且偷生,不如选择干净的死。

“生是楚国人,死亦楚地魂”,屈原死得崇高。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宁可接受宫刑。

对于那时的男人而言,宫刑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耻辱,遭受着如此羞耻和痛楚的宫刑,司马迁还是使尽浑身气力去撰写《史记》,这成为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这凝注着他的心血和刻骨铭心的痛。

死有时倒比生容易得多,司马迁选择生,可谓悲壮矣。

为什么有人择生,有人择死?孰是孰非?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遵循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选择无处不在,尽管我们未必能遇上这么重大的抉择,但当哈姆雷特的疑问回荡在你身边时,你应该,勇敢的遵从自己的心灵,勇敢地在你选择的路上迈开脚步,并且铭记,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参考书目:
1.屈原《离骚》,来自网络原文
2.司马迁《报任安书》,选自《古代汉语》中册(修订本),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