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理论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关于智力的基本理论,你了解多少呢?知道如何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一.智力的结构说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2.弗农(P.E.V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
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对于智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充满活力的课题。
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试图揭示智力的本质和结构。
其中,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独树一帜,为我们理解智力提供了全新而深刻的视角。
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传统的智力观念过于狭隘,仅仅侧重于学业成绩或智商测试所衡量的能力。
他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则包含了三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是我们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它涉及到对信息的分析、比较、评估和逻辑推理。
比如说,当我们做数学题、解谜题或者进行逻辑论证时,所运用的就是这种智力。
这种智力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构成、规律以及相互关系。
以解决数学难题为例,我们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运用所学的公式和定理,通过一步步的推理来找到答案。
分析性智力让我们能够在既定的框架和规则内,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
创造性智力则侧重于创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鼓励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独特而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具有高度创造性智力的人,往往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比如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独特的画作、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假设,或者企业家开创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都离不开创造性智力的发挥。
创造性智力使我们能够超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开拓新的领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性智力则与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实际情况的能力息息相关。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或者选择合适的环境。
一个实践性智力高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动机,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例如,在工作中,能够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这就是实践性智力的体现。
实践性智力让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智力理论——精选推荐

智力理论提出者主要思想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S因素代表一个人的特殊能力。
瑟斯顿(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智力是有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美国心理学家[智力的三维结构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到1984年人们已经发现了105种。
在他的理论中,操作真正代表智力的高低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解释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一般在20岁后,流体智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年龄没有密切关系。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美国心理学家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
可能一方面是天才,其他方面是蠢材,可能每种都很一般,但是组合在一起,解决某些问题是会很出色。
1.语文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能说会道、妙笔生花,作家、演说家)2.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数学家)3.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画家、雕塑家、建筑师)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多为天赋)5.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并和睦相处的能力。
(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7.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神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8.1999年他提出第八种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这是观察、辨认和洞悉自然,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其他物体加以认识和分类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当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
强调智力应该反映人类认知加工的过程,从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3个方面描述智力。
主要观点:由美国心理学家R.J斯滕伯格于1985年提出。
他认为,过去关于智力的研究过分倚重心理测量,这种思路的最大问题是只考察了智力结构中方便操作的部分。
因此,斯滕伯格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智力应该包括3个部分: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成分智力是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斯滕伯格认为成分智力包括3种成分:①元成分。
是个体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例如,在阅读时,好的阅读者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
这一决定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
②操作成分。
是个体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
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
③知识习得成分。
是个体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在成分智力的3种成分中,元成分位居核心位置。
·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斯滕伯格认为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个体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许多操作的过程。
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
例如,有经验智力的个体比无经验智力的个体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即使是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有经验智力的个体也能够较好地分析情况,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
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经验智力的个体就能不假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
·情境智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斯滕伯格认为智力也包含了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9个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9个智力1、语言(Verbal/Linguistic)2、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Visual/Spatial)4、身体-运动(Bodily/Kinesthetic)5、音乐(Musical/Rhythmic)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扩展资料:对教改的意义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
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代智力理论及其特点

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智力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智力理论
早期智力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认知、思维、学习等方面的普遍性特征,如智力测验的编制和应用。
现代智力理论
现代智力理论更加关注智力的多元性和动态性,提出了各种新的智力理论,如多元智力理论、实践智力理论等。
智力理论的发展趋势
未来智力理论将继续关注智力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探讨智力的更多层面和影响因素,同时注重跨学科的 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想象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加工外界环境中的信息。
02
智力信息加工论强调认知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存储、
加工和使用,认为智力是对信息的处理和操作。
03
该理论主张智力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通过计算
机程序模拟实现。
智力知识建构论
智力知识建构论认为智力是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 对外界事物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知识是智力的基础,智力是通过已有知识对外界 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智力组合 和表现方式都是独特的,存在个体差异 。
强调个体差异的智力理论主张因材施教,根 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 ,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并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教 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 们的潜能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 能力。
06
当代智力理论的发展趋势
04
智力应用理论
智力教育应用
评估学习风格
智力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 生的学习风格,从而提供更符合
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定制化教学
通过智力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 的智力类型和能力水平,制定个性 化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
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指的是智力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视觉智力、语言智力和空间智力,这些类型的智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关于人类智力的复杂性。
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瓦特·科普曼提出的,他认为认知能力是由三个独立的智力类型决定的,这三个类型分别是视觉智力、语言智力和空间智力。
科普曼认为,人类智力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智力,而是由这三种智力的组合而成。
视觉智力是指人们理解和使用图像、图标、图表和图形的能力。
语言智力指的是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这包括语音、文字、文化和言语。
最后,空间智力指的是人们理解和使用空间结构、几何形状和关系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智力的复杂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发现不同的智力类型,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智力优势和不足。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设计课程,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
总之,三元智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智力优势,并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设计课程。
这是一种极其有用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和利用人类的智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结构说
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2.弗农(P.E.V 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
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
1.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
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
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
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
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五.真正智力理论
Perkins( 1995) 提出了真正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有三个基本方面: 神经的, 经验的和反的。
六.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
Ceci( 1996) 提出了一种生物生态学的智力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多种认知潜能, 背景和知识是个体表现差异的最基本原因。
七.智力的层次理论
Carroll( 1993) 和Horn( 1994) 提出智力层次理论, 认为在智力层次结构中, 位于上层的是更接近于一般能力的能力, 位于下层的是更接近于特殊能力的能力。
Carroll( 1993) [ 7] 的智力层次模型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很多特殊能力; 第二层包括由多因素组成的能力,; 第三层是一般智力。
1.情绪智力
由加德纳提出,后来(Mayer&Salovey,1997;Mayer et al.,2000)将其定义为四个主要成分:⑴准确和适当的知觉、评价和表达感情的能力;⑵运用感情、促进思考的能力;⑶理解和分析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⑷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2.成功智力
斯滕伯格(R.J.Sternberg)( 1996) 提出了“成功智力”的概念,即适应、改造和选择环境来达到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目标的能力。
他认为其包括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3.沙拉维(P.Salary)和梅约(J.Mayer)(1990)提出情感智力,用于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戈尔曼(Goldman,1995)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他将其界定为五个方面:⑴自我觉知;⑵管理自己的情绪;⑶自我激励;⑷移情;⑸处理人际关系。
西方智力测验的发展
1.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1905 年, 是智力测验的萌芽和准备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心理能力的测量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 其中Galton、Catt le、Spearman 等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2.从1905 年到本世纪中期, 是智力测验的诞生与发展时期, 这一时段内, 诞生了比奈——西蒙量表( 1905) 、斯——比量表( 1916) 和韦氏系列智力量表( 1939) 等一系列著名的智力测验及其修订版本; 产生了智龄( mental ag e) 、智商( intelligence quot ient , IQ) 、离差智商( dev iation IQ) 等智力的衡鉴指标; 发展了信度( reliability ) 、效度( v aliadity ) 、常模( norm) 、标准化( standardlize) 等一系列的测验编制与评价技术。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团体智力测验得以迅速成长; 而同时期因素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也对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直接导致了智力的因素理论和多元性向测验的诞生, 并带来智力评价方式的变化。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 智力测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基本成熟, 在体系上也初具规模。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
反过来, 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
3.本世纪60、70 年代到目前, 可以看作智力测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作为智力测验理论来源的智力领域和测验领域, 都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譬如系统的智力认知理论的提出, 项目反应理论( IR T ) 的深入发展,概化理论( GT) 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CFA) 的提出和实践等等。
特别是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取向, 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
这些都正在对智力测验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地影响, 使它们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智力测验的新趋势。
如何看待智力测验结果
Herrnstein 和Murray( 1994) 合写的<The Bell Curve>一书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论点如下: 常规的IQ 测验对智力的测量, 至少是接近智力的真实值的;IQ 是成功生活的重要预测因素; 假如预测是成功的, 那么测验能够并且应作为录用的依据: IQ 大部分可以遗传, 通过基因一代传给一代, IQ 的遗传力约在5 - 8 之间。
心理学家绝大部分认同书中提出的社会政策, 即要求对那些IQ 低的人进行隔离和家长式管理。
Sternberg( 1995) 提出了疑问。
首先,Herrnstein 和Murray 承认在他们调查的成功领域中, 只有约10% 的个体IQ 有变化。
而其它90% 或更多的变化仍然没有得到解释。
第二, Herrstein 和Murray 提到的一些结论可能是使用IQ 式测验的结果, 而不是智力本身的个别差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