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语言的主观性及主观化研究述评

语言的主观性及主观化研究述评

文_学术探讨301摘要:本文概述目前关注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成果,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国内关于主观性、主观化的研究加以梳理,揭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总结此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认知;语法化…一、引言近年,学界内关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原因在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使得语言学“人文主义”复苏,这威胁到之前占据主流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倡导的所“科学主义”。

新兴学派明确表明,语言除了阐明客观的、命题式的表达,还应反映言语主体的感情、态度及观点。

二、主观性和主观化概念“主观性”指的是一种语言的特性,即说话人“自我”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话语之中,换言之,说话人在话语行为进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情、态度、立场涵盖进话语中,进而将自我的表现成分印刻在话语中。

“主观化”指的是,语言为了表达主观性,因而使用某种结构成分或使其发生相应的演化历程。

“主观化”可以理解为共时层面的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历时的——表达主观性的成分怎样由其它结构成分历时衍变而来。

三、主观性和主观化相关研究1、从认知角度对带有主观性的语言成分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主观性标识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共时分析,吴一安(2003)得出,汉、英物指空间指示语能够在语义结构上、叙事体语篇结构以及面对面的会话中集中体现语言的主观性。

关于指称移用的主观性研究,王蕊(2004)用语言的主观性特性对人称代词移用现象进行阐释,认为人称视角的选取是由言语主体对对谈论对象的感情、态度等决定的,此外,主观性与对客观性的理解密切相关。

因为针对主观性自身来说,言语主体自我的表现成分主要包括立场、情感及态度,下面对主观性语言标识的研究的综述主要按这三点进行。

文旭、伍倩(2007)对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说话人可以按照不同的语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时体,进而表示对谈论对象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听话人也可以凭借说话人的选用的时体对其立场、态度和情感进行推测。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主观性特点。

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使得它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把字句的主观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以期揭示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表现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概述,明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和比较,探讨把字句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主观性特点。

本文还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把字句主观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揭示其与人类思维、认知的紧密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理解,也有助于揭示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机制和特点,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特点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

这种句式的核心结构是“把+宾语+动词”,其中“把”字起到了将宾语提前并标记为受事的作用,使得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更加明确地作用于这个宾语上。

把字句强调的是宾语所代表的受事成分。

在普通的主谓宾句中,宾语往往是动词行为的直接承受者,但在把字句中,通过“把”字的引入,这种承受关系被进一步突显和强调。

例如,“我把书读完了”中,“书”作为受事成分,在“把”字的引导下,成为了句子关注的焦点。

把字句中的动词往往具有处置性。

这意味着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是对宾语进行的一种处理或操作。

这种处置性可以是实际的物理操作,如“我把苹果吃了”,也可以是抽象的行为处理,如“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动词都带有一种对宾语进行操作的意味。

把字句还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

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
0 0 O 0 O 0 0 O 0 0 O O 4 O 1 8 7 5 8 3 3 O O 0 l 4 6 3 4 1 8
研 究 引 起 了汉 语 学 者 们 浓厚 的 兴 趣 , 类 专 著 、 文 层 出不 各 论 穷 。 据粗 略 统 计 , 2 0 从 0 1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月 , 《 语 在 外 教 学 与 研 究 》 外 国语 》现 代 外 语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 发 表 《 《 《 上 的 有 关 论 文 和 来 自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的 相 关 论 文 就 有 1O篇 , 自于 中 国 优 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和 中 国 6 来 博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 的有关学 位论 文有 5 3篇 。我 们 将 以 上 三 个 数 据 库 的 2 3篇 论 文 以研 究语 料 为 标 准 分 为 三 1 类 : 英语为语料 、 以 以汉 语 为 语 料 和 以英 汉 对 比 为 语 料 ( 见 表 1和表 2 。按 研 究 对 象 为标 准 分 为两 类 : 言 现 象 研 究 ) 语
在语 法 结 构 的 演 变 以及 结 构 单 位 的嬗 变 方 面 , 内 学 国 者 重 点 研 究 了 语 言 中 的 指 示 语 ( 一 安 ,0 3 、 入 语 ( 吴 20)插 骆
美婵 ,0 6 、 复 ( 艳 华 ,0 9 、 体 标 记 ( 旭 、 倩 , 20)重 李 20 )时 文 伍 2 0 )以 及 各 种 关 系 复 句 ( 盛 桓 、 淑 静 ,0 5 。 经 过 统 07 徐 李 20)
三 、 观 化 研 究 对 象 主 从 研 究 对 象 来 看 , 究 主 要 从 两 个 角 度 展 开 , 是 主 观 研 一 化 的现 象 研 究 , 是 主 观 化 的 理 论 研 究 。而 前 者 明 显 多 于 二

2021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范文

2021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范文

2021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范文 【第四篇】论文题目: 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摘要:文章研究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表述功能和表情功能.当"N所V"结构表示判断、陈述一个客观事实的时候,就体现了语言的表述功能;当"N所V"结构表示被动、表达一定的情感, 即表达不如意或如意的主观感觉时, 就体现了语言的表情功能.表示判断的用法最先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所"字的功能发生变化, 叙事视角发生改变, 导致说话人的情感发生转移 (移情) , 从而使"N所V"结构可以表达不如意或如意的主观感情, 这是"移情"这一主观化的产物.这种用法较多见于汉译佛典, 与梵文原典有直接的关系, 佛经翻译对于"N所V"结构表示被动的用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主观化;N所V; 判断; 被动; 移情; 一、引言 古代汉语有一种"N所V"结构,如: (1)背施幸灾, 民所弃也. (《左传·僖公十四年》) (2)嗜欲在外, 则明所蔽矣. (《淮南子·说林》) (3)易初本由兮, 君子所鄙.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由所杀蛇白帝子, 杀者赤帝子, 故上赤. (《史记·高祖本纪》) 关于这种结构的性质,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上面的"N所V"结构是一种表示施动关系的叙述句, 如:程亚恒;[1]144-156一种观点认为上面的"N所V"结构既可以表示判断 (如例 (1) 、 (4) ) , 也可以表示被动 (如例 (2) 、 (3) , 再如:董秀芳、[2]50-55方有国、[3]57-73何亮、[4]75-80朱冠明[5]1-9,95) . 同一种结构形式,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这就充分体现出分析具有主观性的语言所采用的主观化结构形式的视角、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学者侧重它的历时, 有的学者侧重它的共时. 二、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一)"N所V"结构表示判断, 体现语言的表述功能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N所V"结构出现得很早.据董秀芳、[2]50-51方有国、[3]67-69何亮[4]75-76等学者的研究, 这些最早出现的"N所V"结构几乎都是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如: (5)所乐者,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 贫贱夭恶也. (《庄子·至乐》) (6)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 (7)丘之所言, 皆吾之所弃也. (《庄子·盗跖》) 出现在判断句中的"所"与后面的V组成名词性的词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字结构, 其中的"所"是结构助词.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明确地指出,[6]115-117利用"所"字的词组(也即"所V") 构成判断句式:一类是让含有"所"字的词组做句子的谓语, 如上举例 (6) ;一类是让含有"所"字的词组做句子的主语, 如上举例 (5) ;一类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都用"所"字的词组, 如上举例 (7) .这些判断句式都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的事实, 不带有主观感情, 这就体现了语言的表述功能. (二)"N所V"结构表示被动, 体现语言的表情功能 随着"N所V"结构的广泛使用,有一些"N所V"结构用在含有消极意味、且表示受事的句子中时, 其中的"所"已不再是结构助词, 而是变成了没有任何词汇意义和明显的句法结构上的意义, [2]53成为一个表示被动的助词, "所"置于动词V之前.有以下几种情况: 1."N所V"结构的"N"是受事,即"N受+所+V", N受作句子的主语.如: (8)嗜欲在外, 则明所蔽矣. (《淮南子·说林》) "明所蔽矣"即"眼睛被遮蔽了"."明"是句子的主语,是受事. (9)世火星月明, 日曜崑仑光.释梵殿所照, 是定明过上. (后汉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 15/454c) "释梵殿所照"即"释梵的宫殿被照亮"."释梵殿"是句子的主语,是受事. 就目前文献所见,没有歧义的"N所V"结构表示被动的句子, 当是《淮南子·说林》里面的一个例子.这样的用例在同期的文献中不多见, 后来多见于汉译佛典中.如上面所举的第 (9) 例就是早期汉译佛经的例子. 2."N所V"结构中的"N"可以承前省略,只出现"所V", 即"所+V".如: (10)王有大臣, 最所敬重. (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一, 4/354a) "最所敬重"承前省略了主语"大臣",句子的主语"大臣"是受事."最所敬重"即" (大臣) 最被敬重". (11)虽复读诵众经, 而不通利, 多所忘失.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 9/4b) "多所忘失"承前省略了主语"众经",句子的主语"众经"是受事."多所忘失"即"很多(经典) 被忘记了"."所忘失"对译梵文antardhiyante.antardhiyante是梵语动词antar-√dhā (消失) 的第三人称、复数、现在时、被动语态.[7]110 3."N所V"结构中的"N"是"N受+N施",即"N受+N施+所+V", N受是句子的主语.如: (12)犹如初月, 烟雾所覆, 无有光明. (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上, 3/58a) "初月烟雾所覆"即"初月被烟雾覆盖"."初月"是句子的主语,是受事;"烟雾"是施事. (13)是诸众生三毒所恼, 流转生死, 无有脱期. (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中, 3/63c) "是诸众生三毒所恼"即"这些众生被三毒恼害"."是诸众生"是句子的主语,是受事;"三毒"是施事. (14)一切饿鬼饥火所逼, 身心燋恼. (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中, 3/59a) "一切饿鬼饥火所逼"即"所有饿鬼被饥火逼迫"."一切饿鬼"是句子的主语,是受事;"饥火"是施事. N施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例 (12) 的"烟雾", 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如例(13) 、 (14) 的"三毒""饥火". 4.在"N受+N施+所+V"中, N受作为句子的主语可以承前省略, 只出现N施, 即"N施+所+V".如: (15)王见惶怖, 疑解心伏, 即出诣佛, 叩头自悔:"禀性空顽, 恶意向佛.愚人所误, 幸唯原之." (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 3/461c) "愚人所误"承前省略了受事N受,只出现了施事N施.句子的主语是"我" (也就是"国王") , 承前省略了;"愚人"是施事."愚人所误"即" (我) 被愚蠢的人贻误". (16)朝禀暮讲, 经戒不释于口, 世尊所叹, 众智所敬.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三, 3/11c) "世尊所叹""众智所敬"承前省略了受事N受,只出现了施事N施.句子的主语是"朝禀暮讲, 经戒不释于口"这种行为, 承前省略了;"世尊""众智"是施事."世尊所叹, 众智所敬"即"被世尊称赞, 被众多的智者尊敬". (17)尔时佛赞波斯匿王:"善哉善哉!于亲非亲, 心常平等, 贤圣所赞." (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一, 4/207c) "贤圣所赞"承前省略了受事N受,只出现了施事N施.句子的主语是"于亲非亲, 心常平等"这种状态, 承前省略了;"贤圣"是施事."贤圣所赞"即"被贤圣称赞". (18)山林之中是闲静处, 仙圣所乐. (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中, 3/59a) "仙圣所乐"承前省略了受事N受,只出现了施事N施.句子的主语是"山林", 承前省略了;"贤圣"是施事."仙圣所乐"即" (山林) 被贤圣喜欢". 5."N所V"结构中的"N"之前可以是一个句子,即"S+N施+所+V", S的主语是受事.如: (19)仁德至重, 诸天所敬. (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下,3/470c) "仁德至重"是一个句子,它的主语"仁"是受事, "诸天"是施事."诸天所敬"即" (仁) 被诸天尊敬". (20)大兄年高, 智慧明远, 国王臣民所共宗事. (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 4/151c) "大兄年高,智慧明远"是两个句子, 它的主语"大兄"是受事, "国王臣民"是施事."国王臣民所共宗事"即" (大兄) 被国王臣民共同尊重奉事". (21)大婆罗门修清净行, 智人所赞. (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上, 3/52b) "大婆罗门修清净行"是一个句子,它的主语"大婆罗门"是受事, "智人"是施事."智人所赞"即" (大婆罗门) 被智人称赞". (22)佛必独大尊, 天神所敬, 非凡品也. (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3/479a) "佛必独大尊"是一个句子,它的主语"佛"是受事, "天神"是施事."天神所敬"即" (佛) 被天神尊敬". 上面所举的用例有些带有褒义的色彩,如例 (10) 、 (16) 、 (17) 、 (18) 、(19) 、 (20) 、 (21) 、 (22) ;有些表示不幸、不愉快的语义, 如例 (8) 、 (11) 、 (12) 、 (13) 、 (14) 、 (15) . 当"N所V"结构表示被动时,带有消极不如意、不愉快的主观感受或者表达赞赏、如意的主观感受, 这就体现了语言的表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 受事N受出现, 但也可以承前省略;施事者N施可以出现, 也可以不出现. 三、问题讨论 (一)关于"N所V"结构的性质 据戴庆夏、胡素华研究,[8]264-269在藏缅语中有一种强调式施动句, 施动助词放在施事者之后, 受事者可以不出现, 如果受事者出现的话, 受事者在施事者之前, 受事助词在受事者之后, 形成这样的句式:即N受+ (受事) 助词+N施+ (施事) 助词+V.程亚恒以藏缅语里面的这种强调式施事句作为立论的依据, 认为古代汉语的"N所V"结构是一种强调式施事句.[1]144-154其实, 用藏缅语里面的强调式施动句不能够解释古代汉语的"N所V"结构只出现受事者、没有施事者的句子, 如上举例 (8) 、 (9) 、 (10) 、 (11) . 对于这种只出现受事者、没有施事者的"N所V"句子,程亚恒引用石毓智、李讷的观点"一个语法标记产生以后, 其应用的范围会扩大, 这也是语法化常见的现象"[9]121来解释, 并举例古汉语中的"S为A所V"式被动句.他认为"S为A所V"被动句, 最初主语S 在语义上是V的受事, 但中古时期出现了少数主语S在语义上是V的施事的被动句式, 如:楚王少女为魅所病 (《列异传》) .有妇为魅所疾 (《列异传》) .比丘白言:"为病所恼." (《贤愚经》卷四, 4/375b) 他认为这几个句子跟《庄子·盗跖》中"申徒狄谏而不听, 负石自投于河, 为鱼鳖所食"之类的被动句颇有不同.由此推导出"所V"结构中的"所"也一样, 是它标志施动关系功能扩展以后偶尔出现在"受事+所+V"结构中的用例. 我们分析程文所举的四个例子,四个句子的主语"楚王少女""妇""比丘""申徒狄"分别是动词"病""疾""恼""食"的受事, 施事者"魅""魅""病""鱼鳖"都出现在动词"病""疾""恼""食"之前, "楚王少女被魅祸害""妇被魅祸害""比丘被疾病恼乱""申徒狄被鱼鳖吞食".也就是说, 这几个句子的结构是:受事+为+施事+所+V.因此, 我们认为他所举的例证仍然不能解释古代汉语"N所V"结构中只出现受事者、没有施事者的文献用例. 事实上,戴庆夏、李洁在《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哈尼语、景颇语、仙岛语、阿昌语、载佤语等语言的强调式施动句之后得出结论:藏缅语的大多数语言是没有被动句的, 这些语言通过强调式施动句表达被动语义, 但这样的句子并不是被动句.[10]112-117这些强调式施动句从语义上看, 它不是被动义, 更无遭受义.只是强调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谁接受的, 也就是表示施受关系的意义.在语法形式上, 大多数语言在施动者后面加上表示施动意义的助词, 如:景颇语加e、哈尼语加ne;也有少数语言在施事者后面不加格助词, 而是仅在受事者后面加上表示受动意义的助词, 如:拉祜语.表示施动意义的助词是一种语法标志, 但不是被动句的语法标志.因为加施动助词是为了使施受关系更加明确, 对施事者起到了强调、凸显的作用.也就是说, 这些语言的助词并不是被动的标志, 它要附着在前面的名词之后的, 即N+结构助词/+V, 而不是N/+结构助词+V. 在汉语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相当发达, 形式丰富多样.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见V"式、"V于O"式, 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其他形式的被动句, 如:为V、为……所……、所V、被V、叫V、吃V, 等等. 依据藏缅语有一种强调式施动句的语言现象就认为古代汉语的"N所V"结构只是一种施动关系,类似于早年潘允中先生在《汉语语法史概要》中所说的现象.[11]245他说, 有的语法学家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认为古汉语是没有被动式的, 而只有由施动形式表示受动意思.这也和历史事实不符.应当肯定, 古汉语先只有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式, 后来逐渐产生几种表示被动的语法形式. 古代汉语的"N所V"结构具有双重身份:既可以表示判断,也可以表示被动, 这不是孤立的现象."A为N所V"结构也具有双重身份:既可以表示被动, 也可以表示判断.[12]21-25,75[13]40-48 (二)关于表示被动的"N所V"结构的来源 对于"N所V"结构的被动用法的来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汉语"为……所……"式被动句的一个变式, 是"为"和"所"结合起来表示被动时偶然用"所"不用"为"的个别情况, 如:刘景农、[14]293何亮;[4]78-80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佛经原典语言影响的产物, 是汉外混合型结构, 如:朱庆之.[15]29-31,45 通过梳理"N所V"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轨迹,我们可以看到:"N所V"结构在上古汉语中主要用于表示判断, 表示被动的用法是后来才出现的.这种被动的用法或许基于上古汉语"N所V"结构之中固有的语义关系.如:例 (1) 中的"民所弃也", 当我们孤立地看待这个句子时, "民"可以看作动词"弃"的施事, 如果分析为判断句, "民所弃"就是"老百姓抛弃的";如果分析为被动句, "民所弃"就是"被老百姓抛弃". 通过调查历史文献,最早的确切无歧义的"N所V"结构表示被动的用例当是见于《淮南子·说林》, 同期的中土文献少见而较多见于汉译佛经.从一些学者的梵汉对勘成果来看, 的确可以看到梵文原典的被动语态、过去被动分词、将来被动分词翻译成汉语时多选用"N所V"结构.如: (23)释曰, 是诸有为法, 有已正当行故名世路, 复次无常所食故. (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 29/162c) "所食"对译梵文adyante.adyante是梵语动词√ad(吃) 的第三人称、复数、现在时、被动语态.(7)[16]190 (24)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 9/3a) "诸佛所叹"译自梵文yad(诸) buddhayānam (佛) sugatehi (佛) var?itam (赞叹) , var?itam是梵语动词√v? (赞叹) 的过去被动分词, 表示被动意义.[17]433 (25)释曰, 若有余阴入界等, 于余经中说, 是彼如前所说, 阴入界中随彼性类, 此论中所说, 应善简择摄入其中. (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 29/166c) 前一个"所说"对译梵文ukte□te□u是梵语动词√vac(说) 的过去被动分词ukta的复数、依格形式.后一个"所说"对译梵文vihitam.vihita是梵语动词vi-√dhā (论述) 的过去被动分词形式.[16]192 (26)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 9/8b) "所逼迫"对译梵文sampī?ita.sampī?ita是梵语动词sam-√pī?(逼迫) 的过去被动分词形式.[7]111 (27)具足应言择所得灭. (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 29/162b) "所得"对译梵文prāpyo.prāpyo是梵语动词pra-√āp(得到) 的将来被动分词形式.[16]192-193 (28)若有众生饥渴所恼, 令得种种甘美饮食, 盲者得视, 聋者得听, 痖者得言. (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一, 16/338b) 它所对应的梵文原典是: "饥渴所恼"对译梵文k?uttar?anipī?ita.k?uttar?anipī?ita(被饥渴逼迫) 是由k?uttar?a (饥渴) 和nipī?ita (被逼迫) 组成的复合词.nipī?ita是梵语动词ni-√pī? (逼迫) 的过去被动分词形式. 汉语今译:那些被饥渴逼迫的众生,让他们得到种种食物;让盲人看见种种形象, 让聋人听见悦意音声. (29)人根名德, 生而具足;造成大道, 所作事胜;佛圣善行, 皆已得立;觉意如海, 而皆已入.诸佛咨嗟,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 居维耶离, 矜行权道. (吴支谦译《维摩诘经》卷上, 14/520c-521a) 它所对应的梵文原典是: (表示过去)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对译梵文sarva?akrabrahmalokapālanamask?ta?."sarva?akrabrahmalokapālanamask?ta?" (被一切帝释天、梵天、世界主礼拜) 是由sarva?akrabrahmalokapāla (一切帝释天、梵天、世界主) 和namask?ta (被礼拜) 构成的复合词.namask?ta (被礼拜) 是由namas (礼拜) 和k?ta (被做) 组成的复合词.k?ta是梵语动词√k?的过去被动分词形式. 黄宝生译:他已经立志效力大乘,做事善于思考, 保持佛威仪, 进入殊胜智海, 受到一切佛赞美、歌颂和称扬, 受到一切帝释天、梵天和护世天王敬拜.为了教化众生, 他采取方便善巧, 住在维舍离大城.[18]46 从梵汉对勘"N所V"结构和"N所V"结构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如果说最早的确切无歧义的表示被动的"N所V"结构是出现在《淮南子》中的话, 那么, 汉译佛经中多见而同期中土文献少见, 这不能不看到梵文原典的作用.正是由于梵文原典的被动语态、过去被动分词、将来被动分词的汉译多选择"N所V"结构, 才使得"N所V"结构表示被动多在汉译佛典中出现.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佛经翻译对于古代汉语"N所V"结构表示被动的用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四、结论 古代汉语的"N所V"结构既可以表示判断,也可以表示被动.表示判断的用法最先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所"字的功能发生变化, 叙事视角发生改变, 导致说话人的情感发生转移 (移情) , 从而使"N所V"结构可以表达不如意或如意的主观感情, 这是"移情"这一主观化的产物.这种用法较多见于汉译佛典, 与梵文原典有直接的关系, 佛经翻译对于"N所V"结构表示被动的用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中所用缩略符号说明: Ac.Accusative业格;adj.adjective形容词;adv.adverb副词;conj.conjunction连词;D.Dative为格;f.feminine阴性;I.Instrumental具格;impv.imperative命令语气;indec.indeclinable不变词;L.locative位格;m.masculine阳性;N.Nominative体格;n.neuter中性;P.parasmaipada,active-voice为他, 主动语态;pl.plural复数;ppp.past-passive-participle过去被动分词;pres.present现在时;pron.pronoun代名词;rel.relative-pronoun关系代名词;sg.singular单数;3.third-personal第三人称代名词.。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对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所谓主观性,指的是语言中表达说话者观点、情感、意愿等主观态度的特征。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在语法层面上,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句法结构,用于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

例如,直陈句和祈使句往往比疑问句更能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因为前两种句型更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或观点。

此外,一些语法现象如假设句和感叹句也常常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在词汇层面上,研究发现一些汉语词汇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等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情感和意愿。

情感词如“喜欢”、“厌恶”等也是主观性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些程度副词如“非常”、“极度”等也可以用来增强主观性。

在语用层面上,研究者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用策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例如,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排比等常常用来强调说话者的观点。

还有一些语用词如“我认为”、“我觉得”等可以明确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总之,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达主观性的语言特点。

这些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言现象,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例如,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主观性,因为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也可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常常涉及到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的表达。

同时,现代汉语中的语篇结构也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研究者发现,一些语篇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等可以用来突出句子中的主观性内容。

此外,修辞手法如并列句、对比句等也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同时,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来说,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法、词汇和语用手法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一、本文概述在语言学研究中,词类主观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如何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通过选择特定的词类来传达个人的主观态度、情感色彩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词类的主观性问题,分析汉语中不同词类如何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以及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词类主观性的相关理论,阐述其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如何表达主观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类主观性与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关联,揭示其在汉语交流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类的主观性特点,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汉语教学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汉语词类主观性的表现在汉语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语表达丰富情感和多元视角的独特方式。

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常常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例如,动词“喜欢”“讨厌”等本身就表达了主观的情感态度。

形容词如“漂亮”“难看”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

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汉语中的名词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一些名词如“亲人”“朋友”等,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一些抽象名词如“幸福”“自由”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汉语中的副词、助词等虚词也是表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副词“非常”“十分”等能够强化形容词或动词的主观程度;助词“了”“过”等能够表达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虚词的使用,能够丰富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谓词性成分、名词以及虚词等。

这些主观性的表现使得汉语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三、汉语词类主观性的成因汉语词类主观性的形成,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语言、文化、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_第一章语言的主观性及其视角问题_12_45

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_第一章语言的主观性及其视角问题_12_45

第一章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视角问题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认知主体的主观识解在语言结构和意义中的反映。

系统功能语言学也认为,人类借助语义系统来识解经验是一种主观的过程,说话者/作者的选择就是意义,形式即意义的体现。

而语用学对语言主观性的关注,更多地是和英美分析哲学中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Austin的“言语行为”、Searle的“意向性”及Grice的“合作原则”研究,都突出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向对意义的决定性作用。

可见,这些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发展并成为语言学研究主流的学派和领域,在研究上无不是以作为认知主体、交际主体的语言使用者为中心,而带有语言使用者印记的语言自然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从哲学角度对主观性和客观性进行说明,然后再根据语言主观性的研究概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

1.1 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哲学领域,主观性和客观性一般是作为一对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唯心论和唯物论概念的对应,主观性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特质。

实际上,正是由于意识有主观性,才使人的大脑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想象、预测,设计理想客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王玉樑1993:5)。

可以说,主观性首先指的是用概念进行思维活动的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

因为人和动物都有意识,但只有借助语言进行概念思维的人才能把自身的意识活动和其自身区别开来,从而对其意识活动本身作出赞同或反对的评判。

从这一角度看来,那种力斥主观性而主张“还自然本来面目”的客观反映论思想是有一定问题的。

这种反映论所讲求的客观性将主体排除在外,但这种排除其实本身包含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主体要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反映,就必须排除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主观性作用,才可能达此目的;另一方面,主体又必须参与认识过程,因为没有主体的参与,反映就不可能成立,而主体的参与及主观性的介入对于认识结果又是一种永恒的必然。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 以展 示本专题的研 究概 况, 并对研究的新视 角有一定思考。
关 键 词 : 语 主观 化 ; 究成 果 ; 视 角 汉 研 新 主 观化 理 论 概 述


在语句 中体现 出来 , 最典 型的 例子是 动词 的“ ” apc) 体 (s t 可 e
比较 下 面 两 个 英 语 句 子 : ( ) a oe a M r i gn. ys ( ) r h s oe b Ma a n . y g
0 0年 第 2 1 第月 l 卷 3 1期 1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版)
M r 2 1 a. 0 0
V0. 1 N . 1 1 o 1
汉 语 主 业技 术学院科技 开发 处, 广西 柳 州 5 50 ) 40 6 摘 要: 在介绍主观化理论的研究视 角和研 究成果 的基础 上, 从历 时、 时研 究视 角分 项引入近 年来汉语主观化研 究的成 共
开 了一 次 关 于 语 言 中 “ 观 性 ” “ 观 化 ” 专 题 研 讨 会 , 主 和 主 的
观性” 而言 , 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 。例如 :
( ) h ut em re . 她必须结婚了。 a S em s b ar d ( i )
( ) h ut ar d ( b Sem s b m re . 她必定结婚了 。 e i )
英语情态动词 m s表示 “ 须” ut 必 时属于行 动情态 或道义
情态 ( e oi mo ̄t) 如( ) d m n d i , a 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 c y
为( 结婚 ) 的必 要 ; 而表示 “ 必定 ” 时属于认 识情 态 ( ps m e eie i t
L os yn 到会致开幕词 , 会议论文编集出版 , 书名就叫《 主观性 和 主观 化 》( ujc vy ad S b t i t n S eti n uj i s i ,D.Se & S b it c e vao tn i .
2 说话人的情感( f t . ae ) c “ 情感 ” 一词应作宽泛 的理解 , 括感情 、 绪、 包 情 意向 、 态度
和感情 , 而在 话 语 中 留下 自我 的印 记 ( 看 Lo s17 : 从 参 yn 9 7
7 9 。“ 观 化 ” sbet s i ) 是 指 语 言 为 表 现 这 种 主 3) 主 (ujev ao 则 i tn i
Wr h 主编 , it g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 95年出版) 。
( ) 三 主要 研 究 视 角
m dly , ( ) 说话人 主观人 对命 题 “ o at) 如 b 是 l 她结婚 了” 是否 真 实所 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 ,a 句的 se 句子主语 ” () h 是“ 或 “ 法主语 ” ( ) 语 , b 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 , 还隐含一个高层 次的 “ 言者 主语”, 是说话人认定 “ 她结婚了” 。显然 ,b 句 的主观 ()
强调 , 语言不仅仅 客观地表达命题式 的思 想 , 还要表 达言语的 主体即说话人 的观点 、 感情和态度。 2 纪之初 , O世 布龙菲尔德把语 义的研究排 除在语 法研究 之外 , 而到了世纪之末 , 语义 成了注意 的焦点 , 而人 们对 意义 的认识和运用必然带有很 大的主观性 。这也是 语言 的“ 主观 性 ” 主观化 ” 和“ 得到重视 的原 因之一。19 92年在剑桥 大学 召
等 。一个社会交往 的成功人士无论在情感意义 的哪方面都处
理 的恰到好处。幼儿 虽小 , 也会看大人脸 色行 事 , 同样 是与情
感 意 义 分 不 开 的 。看 看语 言 的表 情 功 能 :
( ) m msigyut r l” a l i n o r b !我可真是想死你了 !在 英 a s e iy
( “ 一) 主观性” 主观化” 与“ 的概念 “ 主观性 ” sbeti ) (ujcvt 是指 语言 的一种 特性 , iy 即在话语
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 人“自我” 的表 现成分 。也 就是说 ,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 的同时表 明 自己对这 段话 的立场 、 态度
() a 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 的一个 动作 ( 丽离去) 玛 及 其结果( 玛丽不 在这儿 ) b 是现在 完成体 , 。( ) 虽然也 是表示 过去的动作 以及结 果 , 但是 还涉 及说 话人 的视 角 ; 说话 人从 “ 现在” 即说这句话的时刻) ( 出发来 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 , 主 观上认为它跟 “ 现在 ” 有关系 , 比如说 , 困为玛丽走 了, 以她 所 帮不上忙 了。因此( ) b 的主观性程度高于( ) a。
语 中, 现在进行时态可 用来表 达各种 感情。句 中说话 人对 听 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而喻 。 3 说话人的认识 (ps mi m dl . eie e oai t “ 认识” 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 副词有关 。就语 言的“ 主
认知语法 的兴起 , 使长期 以来 占主导地位 的结构 语言学 和形 式语言学所主 张的 “ 科学主义” 受到挑战。这些新起 的学派都
观性 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 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 照这 个定义 , 主观化 ” 是一个 “ 时 ” “ 既 共 的概念 , 即一个 时期 的说
话人 采用什么 样的结 构或形 式来表 现主 观性 , 又是 一个 “ 历
时” 的概念 , 即表现 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 同的时 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 主观化理论提 出的背景 二) 尽管主观性作 为语 言的一种 特性客 观存在 , 却被 结构 主 义与形式主义主导 的语言学 领域长期 忽视 。近年 来 , 语言学 家开始对语言的“ 主观性” 主观化 ” 和“ 给予充分的关 注 , 这跟 语言学“ 人文主义” 的复苏有关 , 特别是 功能语言 学、 用学 、 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