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学与建筑的关系
文学为建筑增辉——文学与建筑关系漫谈

文 学 中 对 建 筑 的 描 写 自 古 有 之 。 《 经 _J ・ 干》写 道 : 约 之 阁 阁 , 之 橐 橐 。 ” 诗 ,雅 斯 \ “ 筑 “ “ 版 捆 扎 安 装好 , 声 橐 橐 用 力 敲 。” ” 殖 其 庭 , 觉 其 盈 。 “ “ 庭 那 么 平 又 正 , (墙 筑 )殖 有 (前 柱 楹 高 大 直 挺 挺 。 ” ” 描 写 古 人 用 版 筑 墙 的 劳 动 , 造 好 房 子 的 赞 美 。又 赞 美 建 造 好 的 房 )就 对 屋 的 屋 顶 :如 乌 斯 革 , 晕 斯 飞 。” 如 乌 翱 翔 展 翅 膀 , 雉 奋 飞 五 彩 新 。革 , , 膀 。晕 , “ 如 ( 如 翼 翅 野 鸡 , 色 光 鲜 。) 乌 翼 般 展 翅 欲 飞 的 屋顶 , 人 轻 快 飞 动 的 美 感 , 流 畅 自然 的 曲 线 改 毛 如 给 使 变 了 方 正 框 架 的 呆 板 。 因文 学是 写 人 为 主 的 艺 术 , 建 筑 是 人 生 活 的 重 要 空 间 , 以 写 人 而 所 少 不 了 要 写到 建 筑 。而 且 文 学 中 各 种 体 裁 , 歌 、 文 、 说 、 曲 都 对 建 筑 有 所 涉 及 和 描 诗 散 小 戏 写 。其 中 尤 以诗 文 描 写建 筑 较 多 , 宋 亭 台 楼 阁记 散 文 写 建 筑 尤 为 学 文 学 者 所 熟 悉 。 唐 亭 , 独 立 一 间 的建 筑 , 是 一 种 有 顶 无 墙 , 门无 窗 , 间开 敞 , 外 通 透 , 制 灵 巧 是 “ 无 空 内 形 别 致 , 象 鲜 明 飘 逸 的 独 立 建 筑 物 。 [ 平 面 多 为 各 等 边 形 , 围有 檐 , 集 高 顶 。 是 古 形 ”_ I 其 周 中 本 人 设 在路 旁 供 旅 行 者 休 憩停 留 的 处 所 , 来 其 功 能 发 展 演 变 。秦 汉 时 , 后 亭成 为 地 方 治 安 的 基 层 组 织 , 朝 开 国 皇 帝 刘 邦 曾 担 任 过 泗 水 亭 长 。 亭 , 是 一 个 行 政 辖 区 的标 志 性 建 筑 。 汉 就 以后 功 能 很 多 , 用 来 观 瞻 、 念 、 宴 、 饯 、 渡 、 水 、 殇 等 , 为 无 实 用 价 值 的 精 可 纪 游 迎 待 贮 流 多 神 文 化 功 能 。 据 《 今 图 书 集 成 》 书 记 录 , 史 上 有 名 亭 8 0多 个 。 现 在 北 京 陶 然 亭 公 古 一 历 0 园 , 一 些 历 史 名 亭 集 中建 于 园 内 , 供 观 赏 。 将 以 台 , 土 而 高 者 叫 台 , 供 观 赏 眺望 的 土 筑 方 形 高 平 建 筑 物 。 台的 结 构 大 抵 是 台 和 榭 积 是 的组 合 体 。 高 出地 面 夯 土 为 墩 叫 台 , 上 木 构 房 屋 为 榭 , 一 种 只 有 柱 、 而 没 有 墙 壁 的 台 是 顶
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

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1. 引言1.1 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公认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述了中世纪时期巴黎市民与教会权力之间的斗争、爱与宽恕的故事。
这部小说融合了文学和建筑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对建筑特征和文学元素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二者之间卓越的交汇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主要部分来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
首先,我们将探讨文学与建筑在这部小说中如何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然后,我们将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并解读其与建筑意义之间的关联性。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其构造特点,并探讨它如何影响了小说情节和角色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中的主要观点,并对《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与建筑交汇之处进行综合分析。
1.3 目的通过本文,我们旨在深入探究《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和建筑之间的独特关系。
我们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和建筑特征,探讨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并揭示它们在故事叙述、角色塑造以及象征意义方面的重要性。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巴黎圣母院》,并对文学与建筑交汇之作产生更多思考。
2. 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2.1 小说背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
该小说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埃斯梅拉尔达与教堂司祭克洛德之间的爱情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中世纪巴黎社会的残酷和黑暗面。
支撑整个故事情节和氛围的正是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巴黎圣母院。
2.2 建筑风格分析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杰作,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垂直线条、尖顶、复杂而精细的装饰和彩色玻璃窗等特征。
它体现了哥特式建筑追求垂直向上的意象,代表着中世纪宗教信仰、文化与艺术的高度发展。
此外,在小说中,雨果还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广泛而详细地描写,将其内部结构、钟楼、飞扶壁等各个部分都娓娓道来。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 建筑美学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一、引言现代西方艺术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分支,对于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建筑美学作为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中的建筑美学,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现代西方艺术美学的发展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现代西方艺术美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了挑战,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美学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并开始受到重视。
建筑不再仅仅是实用的功能性建筑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这一时期的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中,建筑美学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三、建筑美学的多样表现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中,建筑美学呈现出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新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从抽象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方式。
新古典主义建筑追求对古典建筑美学的回归和延续,通过对称、比例和装饰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了对传统美学的尊重和追求。
而现代主义建筑则更注重功能性和结构性,追求简洁、纯粹的艺术表达。
这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建筑美学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为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四、建筑美学的意义和影响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美学问题,更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和表达。
现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和变革,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形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
建筑美学中的创新和多样性,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美的可能性和选择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建筑美学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五、对建筑美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建筑美学对我来说具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意义。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观赏对象,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艺术。
浅论西方建筑与文化艺术

浅论西方建筑与文化艺术摘要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依赖一定的科学技术,按照一定的建造结构,倾注着社会和时代的审美理想,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在整个系统文化中,一方面受到文化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系统,建筑从文化的概念入手,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依托,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创造出既满足具有文化品位和审美内涵,又符合人类广泛而全面的多元文化的需求。
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不仅仅是人创造的物质对象,而且有思想文化的双重性。
建筑不进本身是一个文化对象,比较全面的与人类文化领域相联系,而且映射着人类其他领域的文化,映射着人类的智慧、哲理、审美以及包括建筑本身内在的诸多艺术。
关键词建筑载体影响文化灵魂艺术(一)建筑与文化的现代概念什么是建筑?凡是以人的的思维来构筑成的而不是靠遗传本能来完成的人类生活环境,并依靠形式信息来流传的称之为建筑。
建筑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人造环境。
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上说凡是超越人本能,人类有意识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二)西方建筑文化的起源西方建筑是为彼岸遥远的神灵建造的寓所:追求的是对此岸世界的无限超越,永恒的神灵与永恒的建筑物同在,建筑物也必须是经久不毁的,而石头自身的质地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所以西方把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形象贴切地道出了西方建筑基本的材料问题。
石头的史书,是因为建筑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希腊、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新艺术、装饰艺术到现代主义的各个建筑风格流派,以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有机主义、髙科技、地域主义等,都是时代文化的鲜明印记。
由这种永恒的概念发展出罗马建筑的拱券结构是必然的。
哥特式建筑把拱券结构的原理大胆地运用来向高空垂直发展,也同样表达了那种超越尘世、追求永恒的倾向。
《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融

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融引言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融汇了文学与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法国巴黎的地标之一,也是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探讨巴黎圣母院这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大教堂,以及它与维克多·雨果所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兼具哥特式和中世纪法国建筑风格,以其精美而复杂的雕塑、尖拱形窗户和扇形拱门而闻名。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赋予了该教堂无可比拟的魅力和独特性。
建筑历史最早记录到公元1163年,当时开始修建这座大教堂。
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重建和修复,巴黎圣母院成为了一座完美融合中世纪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杰作。
维克多·雨果与《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的背景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小说通过塔斯佩克和埃斯梅拉达这两个主要角色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世纪巴黎社会阶层分化、宗教信仰和人性弱点等主题。
文学与建筑的交融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精确而深入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座建筑的氛围和特点。
同时,小说也赋予了这座教堂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法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
巴黎圣母院的影响与价值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世纪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准,被认为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旅游景点作为法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巴黎圣母院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可以欣赏到这座建筑的壮丽与精美,并感受到它所散发出来的文化和历史氛围。
结论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与维克多·雨果创造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相互辉映。
在这两者交融的背后,我们得以了解到中世纪法国的社会现象、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对于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美丽壮观的建筑,更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文学与建筑的交织与融合

一
族起源和族群气质, 甚 至展现了栖息在这一 区域人 � � � � � 源 反映. 在谢默斯� 希尼(S ea H ea e )的评论 集 们的思维方式 .累积起来的建筑逻辑 (庭院 , 地基, � � � � � �写 作的位 置� (Th e Pac e fW i i g (19 8 ) 9) 中, 他描 结构, 装饰 ) 在 人类文化 文本的 组织过 程中也 起到 � � 述 威廉� 勃 特勒� 叶 芝(W . B .Y ea )的 诗歌 �我 的 后 了决定性 的作用 .比如 文学创 作就像 是在建 筑房 � � � � 裔� ( M Dec e da )中使用的八行体如同 "堡垒" .诗 屋, 短语是建筑元素, 段落是建筑结构.加拿大评论 人强有力的诗节如 同堡垒的供型穹顶 , 形成坚 固的
文学与建筑的交织与融合
�明 珠
文学与 建筑现 在很少 放在同 一语境 下进行 讨 论. 但从柏拉图到拉斯金 ( R k i) , 都认为建筑艺术 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建筑与文 学相互交融, 用以 对世界的叙事, 展现, 创造和再创造.室内空间和室 外空间 �� � 房 间, 建筑, 街 道, 社区, 城 市通常 仅被 描述为人类生活的居所, 却忽略了建筑同时 也在记 录人类历史的可见痕迹.建筑已经成为承载人类精 神生活的殿堂. 对于美国人, 9 11 之前原址于纽约市 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世界贸易中心, 不但是在 时间和 空间上有其独特定位, 在美国人的心理和共 同记忆 中也有其独特的定位.世贸中心在一个变化的时代
建成, 作为那 � � � 个时代 � � � 的象征 , 代 表了当 时的时 代精 麦克 尔 � 德 雷顿 ( M ic h ae D a ) 在 �致读 者� � 神.建筑是记忆的载体, � � � � � 建筑将每个人的个体记忆 � , (T h e Rea de ) 中, 用到的八 行体诗节 ( aa i a前 感情空间和视野转变成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作为 美国最大都会的主要建筑,世 贸中心成为 2 0 世纪 7 0 年代美国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耶鲁大学哲学教 授卡斯腾 � 哈里 斯在其 论著 �建筑 的伦理 功能� 中, 强调了建 筑不仅 具有美 学或技 术上的 价值,还 能 "帮 助形成 某种共 同的精 神气质 " .建 筑像文 学一 六句 交替押 韵, 后两行 另成一 组押同 韵 ) 与建筑 中 五 种古典 柱式里 最简 单的一 种�� � 托斯 卡纳柱 式 (T c a) 十分相似. 托斯卡纳柱式简朴优雅. 从形式 上, 托斯卡纳柱简洁, 自由的风格与口 语化, 伸缩性 较大的八行体类似 .从结构上, 托斯卡纳柱的 柱头 直径 为六, 柱基 直径为 二, 与八 行体的六 二比例 也
建筑风格与文学作品的关联

建筑风格与文学作品的关联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风格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们在传承文化、塑造艺术形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建筑风格与文学作品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一、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建筑风格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以此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大观园中不同建筑风格的描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变化。
此外,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描写也常常涉及到建筑风格,如《水浒传》中对梁山好汉聚会的描述,以及《西游记》中对西天取经路上的名胜古迹的描绘等。
二、建筑风格对文学作品的影响除了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建筑风格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不同的建筑风格可以赋予文学作品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可以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氛,使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而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则可以营造出一种简洁明快的气氛,使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节奏。
其次,建筑风格还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武侠小说中,古朴的庙宇、神秘的古墓、险峻的山峰等建筑风格都可以为故事情节增添神秘感和紧张感。
三、共同体现人文精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建筑风格,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共同体现着人文精神。
建筑风格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式,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体现;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式,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表达和思想探索,展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当代西方美学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西方美学思想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作者:徐珊612081302045刘浩612081302098内容摘要:本文从西方当代哲学、艺术及建筑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代艺术对建筑的影响,阐明了建筑理念的形成与艺术潮流的必然联系,对预测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哲学艺术观念建筑创作正文:美学思想与建筑同属于意识形态,而建筑在整个意识形态系统中处于末端环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政治的革新都会导致上层建筑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到产生新的哲学思想,而哲学的变革又必然会带动艺术与建筑等方面的演进。
建筑是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产物,在意识形态链条中其发展弱于其它方面,跟随在哲学与美学思想之后。
即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变革在经过一定的时期之后,才会波及到建筑,所以建筑思潮变化的源头就在哲学和美学思想。
其中美学思想与建筑更加密切,哲学相对于美学思想和建筑则具有宏观导向作用,美学的世界观对建筑会形成直接的冲击,并在建筑创作中实现自己的理念。
一、当代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史是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
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
在美学的基本观点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的美学理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美就是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美的,一切美的事物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再现,是对生活美的复制。
但是,艺术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抄袭和照搬自然,而是把现实生活中个别事物提高到一般意义的创造成果。
不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把艺术看作是对生活的“苍白的”、“可怜的”再现,认为它“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这就不能正确地解释生活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关系。
与此同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注重文艺的真实性,主张文学艺术作品应当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表现和描绘现实,揭露生活的本质,忠实地反映多种多样的实际生活,强调“在有真实的地方,也就有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8, 6(1), 1-7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18.61001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Zongxiu Dua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Received: Feb. 14th, 2018; accepted: Feb. 28th, 2018; published: Mar. 7th, 2018Abstract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s in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s in constructions one by one with numerous examples in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constructions, and discussions were mainly made on “human and life”, which was the integrating point of them and deeply discuss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constructions. Finally, a view was put for-ward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 creation fields like literature and construction, etc.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irits of China including firmness, culture and confidence.KeywordsLiterature, Architec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People论西方文学与建筑的关系段宗秀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收稿日期:2018年2月14日;录用日期:2018年2月28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7日摘要本文主要以西方文学、建筑的诸多实例为契机,逐一分析了文学中的建筑与建筑中的文学,并且对两者的契合点“人与生活”进行了重点论述,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学与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
最后结合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提出了在文学、建筑等创作领域中要更加注重发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创新意识的观点。
段宗秀关键词文化,建筑,文化自信,人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问题的提出文学与建筑作为创作的不同门类,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如文学是语言艺术,体裁众多,表现形式不被拘束;建筑属于空间艺术,表现方式受到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建筑注重装饰,文学讲究修辞等。
即使这样,但两者之间也并非毫无关系,首先它们都是属于“文化作品”。
黑格尔曾这样评价:“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他人能够懂得。
艺术作品也有这一功能。
艺术家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1]无论是绘画师手中的画笔,还是文学家手中的钢笔或现代书写手段,他们都是铿锵有力地向观赏者与阅读者传达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其绝大部分的创作者都是兼多重才华于一身,以专业为重点且全面发展。
他们融会贯通地将文学、建筑、绘画、科学领域完美结合,给观赏者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与文学作品。
在建筑与文学两者关系中,创作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像米开朗基罗,他既是一名建筑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诗人,如:他曾用一首诗来表达其雕塑作品《夜》中的情感,即“睡眠是甜蜜的,变成顽石更幸福,只要世界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是最大的快乐,因此莫要惊醒我啊!”[2]同时,还存在许多借助建筑物来抒发自己艺术思想的文学家,如英国作家雪莱的名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大部分内容是在万山丛中卡拉卡古浴场残留的遗址上写作的。
他认为那里:“广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门……都是鼓动我撰著这些诗句的灵感。
”[3]由此看来,创作者对建筑与文学之间的联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除此之外两者真正的连接点是什么?下文将分别在文学中的建筑与建筑中的文学两个方面,寻找两者之间的“交往酶”。
2. 文学中的建筑美国学者玛丽·盖塞在《文学与艺术》中总结说:“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姻缘’,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地承认这种姻缘本身就包含着构成、比较、分析基础的对应、影响和互相借鉴。
”[4]这种文学与艺术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补充和配合。
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或一座成功的建筑离不开两者互相交汇营养的滋补。
2.1.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建筑“巴黎圣母院”文学是艺术作品最佳宣传方式之一,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巴黎圣母院”,许多游客都是慕小说之名去参观,感受文学与建筑共同呈现出的饕餮盛宴。
雨果早在二十一岁就说过:“在瓦尔特·司各特的风景如画的散文体小说之后,仍有可能创作出另一类的小说。
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既风景如画,又诗意盎然;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既逼真,又壮丽;它把瓦尔特和荷马融为一体。
”这种看似夸大其词的预言,恰好是他几年之后创作《巴黎圣母院》的注脚。
在小说开篇,读者随着喧闹的人群,观瞻了这座大教堂的内部纷繁装饰,“头顶是双合圆拱尖顶、雕花镶木、绘成天蓝色、衬着金段宗秀黄色的百合花图案;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 [5]。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透过文字领略了巴黎圣母院的宏伟与壮观。
除去对它的直接描述外,雨果还将剧中人物与其紧紧联系起来,如对人见人爱的爱丝美拉达来讲,那里是她的避难所,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心地却善良的卡西莫多则认为它是摇篮与母亲等等(见图1)。
建筑物在文学中幻化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而“象征”正是一种外表形状上就可以暗示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符号。
《巴黎圣母院》正是借助了对建筑环境氛围的描写,利用教堂内部的沉郁空间,塑造了人性压抑的氛围,将建筑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文学与建筑除了像《巴黎圣母院》利用小说作品内容联系起来之外,两者还存在着结构上的共通性。
2.2. 文学的“建筑性”结构西方文学中特别注重“文学的建筑性”,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对于文学中的建筑提出:“一部小说应该像一个活的有机体那么完整,小说里的所有部分——情节、对话、人物和景色——应该浑然一体给人以唯一完整和谐的建筑物印象。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与朋友之间的激烈争论中对“文学的建筑性”做出了很好地释义,托尔斯泰曾说:“我恰巧就是为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衔接得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而这就正是我所致力以求的东西。
这所建筑物的联接不靠情节和人物间的关系(交往),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联系。
”[6]作者正是充分地利用“内在联系”创作出一部又一部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
这就是建筑结构对文学创作提供的一种创新性思路和途径。
但是文学创作中渴求的建筑感,只是寻求两者之间共通的结构性,但不等同于完全遵循建筑的原则进行创作。
文学中的建筑性在创作者、文章内容、结构上都能够很好地体现,那反之文学对建筑的影响在哪几个方面,抑或是如何把握建筑中的文学形象?Figure 1. Outside the Notre Dame de Paris图1. “巴黎圣母院”外景(出处:华梅摄)段宗秀3. 建筑中的文学形象黑格尔曾说:“建筑对于精神来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单凭它们本身就是以启发人思考和唤起普遍的观念。
”[7]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传达着情感、历史和文明,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且为人们回忆、追溯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1. 古希腊神话与建筑建筑物经过文学、神话的洗礼,有了更加饱满的生命力,从而不再是一座冷冰冰的砖墙瓦块堆砌物。
这样的建筑物在西方历史上屡见不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哲学、美学等理论,在建筑、雕塑等领域,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卫城更是登峰造极,这一原因除了在建筑中严格遵循美学原则之外,其注重赋予建筑神话色彩也是功不可没的。
西方历史中诸多神的传说都是来自古希腊神话,诸如神中之最宙斯以及他的老婆赫拉,智慧女神同时也是雅典守护神的雅典娜,农神得墨忒尔、爱神阿佛洛狄忒等等。
古希腊人非常崇拜他们,因此建立了大量的寺庙用来祭拜诸神。
其中献给雅典娜的神庙——帕特农神庙被誉为是整个雅典卫城的中心。
它的创造者、建筑师伊克蒂诺斯和卡列蒂诺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保证遵循对称、均衡、整体统一的美学原则。
其内部有秩序地排列和存放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雕塑作品,包括了20尊神话人物雕像,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思路基本全部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每尊雕塑背后故事的描写让作品充满了无限的蓬勃朝气。
其中最著名艺术品是“雅典娜神像”,其身着铠甲右手持长矛,左手拿盾牌。
与神话中塑造的雅典娜形象极为相似。
但可惜的是帕特农神庙毁于炮火之中,所以只能通过后代的复制模型来观赏如此闻名的大作(见图2)。
3.2. 贝尼尼建筑作品的文学性具有文学性的建筑物不仅仅出现在辉煌古希腊,而且在追求繁复之美的巴洛克建筑中也不难发现文学、神话的影子。
如该时期代表人物贝尼尼为波尔盖兹主教所作的《阿波罗与达芙妮》正是取材于西方神话故事,表现了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达芙妮求爱的故事,作品中男女恋人那飘逸升腾的优美姿态,激发了人的情感,令人动情陶醉[8]。
在1647~1652年,贝尼尼为罗马蓬·腓力教皇的宫殿前设计了“四河喷泉”,“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象征欧洲的多瑙河;象征亚洲的恒河;象征非洲的尼罗河;象征美洲的拉堡拉他河。
其中代表尼罗河的人物造型遮住了头部,暗喻当时还不清楚尼罗河的起源。
这四尊雕像各具特色与寓意,从造型上看似乎带有某种暗示性。
比如那尊象征恒河的人体,向河神一般手持一根杠杆,侧身斜坐注视远方,有人认为它像极了希腊晚期的拉奥孔,原因是贝尼尼特别钟爱拉奥孔的造型,而其人物的美丽集中体现在他的躯干[9]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