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考点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根底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效劳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以效劳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根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展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 出行,区〔间〕出行OD 调查的概念2()f jK QV KK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间〕出行区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城市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知识点城市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人们出行需求,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计划,以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停车管理等,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城市交通规划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它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规划方法,确定城市道路的数量、布局、等级以及各道路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
在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中,需要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宽度、交通组织形式等因素,以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二、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
公共交通规划的目标是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
在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线网规划、站点设置、服务水平等因素。
三、非机动交通规划非机动交通规划是指对步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以促进城市低碳出行。
非机动交通规划需要确定步行和骑行的道路网络和设施,提高非机动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增加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四、停车管理规划停车管理规划是指对城市停车场和停车设施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提供方便的停车环境,引导合理停车。
停车管理规划需要确定停车位的数量和分布、停车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措施,综合考虑城市交通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安排停车资源。
五、出行行为调查出行行为调查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和研究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信息,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出行行为调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GPS定位等方法,获取全面、准确的出行数据,并结合交通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六、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交通规划需要兼顾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广低碳出行方式,提高交通系统的能效和环保性。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交通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制定出合理的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以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下面是关于交通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1.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交通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以达到整体优化。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交通规划应该满足当代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能力。
公平性原则要求公平分配交通资源和服务,照顾各类人群的需求。
适应性原则要求交通规划具有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2.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分析是交通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人口、用地、经济活动、交通流量等数据的研究,确定不同交通模式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为制定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交通需求分析包括交通流量预测、出行特征分析、出行模式选择等内容。
3.交通网络设计交通网络设计是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果,通过规划和设计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服务,构建交通网络的全过程。
交通网络设计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自行车道网络等,要考虑交通设施的布局、交通流动性和连通性等因素。
4.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是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的过程。
公共交通规划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整合,确定线路布局、车辆配备和调度方案等。
同时,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5.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交通规划不仅仅是设计交通设施,还需要制定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措施。
交通管理包括交通组织、交通安全、交通监测等内容,旨在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交通控制则是通过交通信号灯、引导标志、交通警察等手段,对交通流进行引导和控制。
6.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交通规划需要注重推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提倡交通拥挤,减少交通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交通规划是指通过制定适宜的交通组织措施,来合理利用交通资源,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流动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一种规划工作。
下面是关于交通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1.交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目标:交通规划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
-原则:交通规划应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人口健康等多重考虑。
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包括人们出行的目的地、出行模式和出行时间等因素。
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出行量、出行距离和出行速度等指标,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3.交通模式选择:-交通模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汽车等。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结构等因素,确定适宜的交通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道路的布局、尺度和等级等方面。
合理的道路网布局可以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道路等级的设定可以根据交通需求和地域条件决定,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支路等。
5.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选择。
在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涉及线网布局、站点设置、服务频率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考虑。
6.停车管理规划:-停车管理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停车位的规划和管理等。
合理的停车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7.环境保护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应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发展公共交通和推广电动车等措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8.交通模拟和评估:-交通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通模拟和评估方法对交通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交通模拟可以模拟交通流的运行情况,评估交通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规划设计课本知识点

交通规划设计课本知识点交通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交通运输的便利性,更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交通规划设计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交通规划的概念交通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决策,制定出适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系统。
它考虑到交通需求、交通流量、道路网络、交通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二、交通需求预测交通需求预测是交通规划设计的基础,它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居民出行习惯等因素,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预测结果一般包括出行量、交通流量、交通状况等信息,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三、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主干道、支路、环线等不同级别的道路规划。
合理的道路网络规划可以有效疏导交通流量,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交通设施规划交通设施规划是为了满足不同交通需求而设置的配套设施规划。
包括公交站点、停车场、地铁站、自行车道等各种交通设施的选址、布局和设计。
合理的交通设施规划可以方便居民出行,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
五、交通环境设计交通环境设计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交通运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它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人行道、绿化带等各种交通环境要素的设计。
良好的交通环境设计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升市民的交通出行体验。
六、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车辆尾气排放等各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策略。
七、交通规划评价交通规划评价是对交通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评价内容包括交通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合理的交通规划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总结:交通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1.交通区:在交通规划过程中,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被称为交通区.交通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3)保持区内出入之完整(4)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5)考虑路网的构成,区域重点可取为路网中的节点(6)分区大小合理,小范围的分区约为3000—5000人,大范围的分区约为5000—6000人,面积1~2km2(7)分区数量适当,中等城市≤50个,大城市不超过100~150个。
小区形心:交通区出行端点(发生或吸引)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
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交通区重心间的直线,是交通区之间的最短出行距离。
其宽度表示交通区之间出行的次数,由期望线组成的期望线图,又称OD图.主流倾向线(综合期望线):系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突出交通的主流方向.分隔核查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
境界线: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
OD表:表示各交通区之出行量的表格。
3。
境界线内OD调查分类:客流OD调查、货流OD调查和机动车出行OD调查.4。
居民出行的特征:1)居民人均日出行次数(单位:次/人·日):总体特征、不同年龄出行者人均日出行次数、收入因素、职业因素。
5。
道路交通规划可分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交通规划两大类,具体调查内容都可分为:基础资料、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现状四类。
6.OD调查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1.城市道路网络方案技术评价指标(pg151-152)道路面积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推荐的城市道路面积率为8~15%,对于规模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人均道路面积: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的推荐值为7~15m2/人(其中道路为6~13m2/人,交叉口、广场为0.2~0。
5 m2人,公共停车场为0。
8~1。
交通规划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3.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4.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5.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6.延误:由于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7.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交通规划: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9.交通:通常被广义的的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10.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11.道路网密度: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12.干道网间距:两条感到之间的间隔,对道路网密度起决定作用13.路网结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合理性14.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15.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16.道路网可达性: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二.填空1.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2.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3.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标号法和矩阵迭代法。
4.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5.当交通发生于吸引总量不一致时可采用总量控制法,调整系数法。
6.分布预测中增长系数法包括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
交通规划考点概要

第一章1、交通的定义(哪些位移不算)p2广义: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在交通网络上的位移。
狭义:人、货物的地点间、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在交通网络上的位移。
哪些位移不算交通:流水、下雨、刮风、泥石流等物体间的单纯地点间的位移不属于交通的范畴。
2、交通规划的定义p3交通规划是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
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p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1)需求要素:位移的意识决定主体----个人、团体;位移的对象----人、物(2)供给要素:交通工具----汽车、轨道车辆、飞机、船舶交通网络----道路、轨道交通、水路、航空、车站、枢纽、停车场)运行系统: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指挥中心经营系统:交通服务的组织、管理、运营、执法(3) 市场要素:市场调节系统----经营主体和市场框架(运营管理、收费、相关法律、政策)交通规划的分类p51.按位移的对象(1)旅客交通规划(人的位移)(2)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1)综合交通规划(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3)公路交通规划(4)铁路交通规划(5)港湾交通规划(6)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1)交通网络规划:航空、高速公路、道路、轨道交通、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专用道(2)交通节点规划:立体交叉、站场、停车场、交通枢纽、机场4.按交通服务分类(1)公共交通规划----公共电汽车、新交通系统、轨道交通(2)特定用户交通规划----交通弱者(中小学生、伤残、老龄人)(3)特定交通服务规划----急救、避难5.按交通服务对象的空间规模分类(1)国际交通规划(2)全国交通规划(3)区域交通规划(4)城市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1)近/短期交通规划。
3-5年。
可实施性最强(2)中期交通规划。
5-10年(3)远/长期交通规划。
10-20年(4)远景交通规划。
20年以上。
宏观性、方向性最强7、规划主体(1)政府主导型政府部门为规划主体而进行的区域性交通规划,并且以近、中、长期的综合交通规划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含义、意义以及作用?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2、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
3、交通规划的分类:按移动对象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按交通方式分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
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用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长期交通规划(15年以上)、中期交通规划(5——10)、短期交通规划(5)4、交通规划的内容:交通调查(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动调查、机动车OD调查、新面交通量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布局规划和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5、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30~1950年)第二阶段(1950~1960)、第三阶段(1960~1970)、第四阶段(1970~1980)第五阶段(1980~1990)第六阶段(1990~现在)6、交通规划的新方法:应对短期交通问题对策的调查方法;节省时间和费用的调查方法;基于居民出行意识的调查;交通调查的自动、动态、时间序列化。
交通规划方法的新改进:基于个人出行的动态交通分析方法;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交通规划方法的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通规划方法与系统的建立;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交通分析预测。
第二章交通调查1、交通量调查: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市主/次干道、主要交叉口的流量流向(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在主要行人集散地调查行人流量。
)2、车速调查:城市主次干道机动车平均行驶速度(地点车速观测、路段上的区间车速观测)。
3、交通密度: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km。
车道)表示。
4、相关交通调查方法:路段交通量调查: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floating car method)、机械计数法交叉口交通量调查:人工观测记录、车辆牌照法观测(适用于多路相交交叉口或畸形交叉口)地点车速的调查:人工测量法、雷达测速法、道路检测器测量法、摄像法区间车速调查:车辆牌照法、跟车法交通密度调查:出入量法、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航空摄影观测法路段行车延误调查:跟车法、输入输出法交叉口延误调查:停车时间法(点样本法)、行程时间法(车辆牌照法)OD调查方法:家访调查法、路边询问法、收发明信片调查法、电话询问调查法等交通调查的新技术:流量自动调查设备、基于移动体通信的交通调查技术、RP/SP调查5、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
基本术语:出行、出行起点、出行终点、境内出行、过境出行、内外出行、小区形心、境界线、核查线、期望线、OD表。
6、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7、出行起点: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出行终点:一次出行的结束地点。
境内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小区形心: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内所有的出行从该店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境界线: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割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的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OD表: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8、交通小区的划分:一般来说,交通小区并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
若交通小区的划分过大,则数量过少,将影响整个OD调查成果的精度;若交通小区的划分过小,则数量过多,将大大增加调查的难度和数据处理时的工作量。
区域交通规划中的小区划分一般与行政区划一致。
对于城市交通规划而言,划分的小区应突出其用地性质,反映出调查目的。
9、区域交通规划的小区划分原则:(1)国家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地区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个地区为一个交通小区,全国约400个地区,即约400个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以周边国家为单位,一个国家一个交通小区。
(2)省域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县为单位,大中城市内以区为单位,一个县(区)为一个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周边省份以省区为交通小区,非周边省份以大片区为交通小区。
(3)市域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乡镇为单位,城市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为一个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周边以县为交通小区,非周边以省区、地区、大片区为交通小区。
(4)县域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主要经济区(主要厂矿、开发区、工厂、一个村或几个村)为单位,城市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分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周边以乡镇为交通小区,非周边以地区、县为交通小区。
10、城市交通规划小区划分的原则:(1)同质性:小区内土地使用(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区)、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相一致;(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人工屏障作为分区界限;(3)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能利用行政区政府现成的统计资料;(4)小区的划分还应与路网相协调一致,仅可能地使小区的形心位于路网节点上;(5)分区数量适当,以100~500个小区最为适宜;(6)小区的规模大小应适宜,小区人口适当,约10000~20000人,小区面积靠市中心的小些、靠市郊的大些;(7)小区内部的出行应尽量少;(8)所划分的小区不应重迭;(9)各小区发生和吸引的出行最好大致接近。
11、OD调查的抽样率的确定:(1)母体越大抽样率可越小,调查对象越复杂抽样率应越大,调查统计分析的目标越多抽样率越大。
(2)可以利用试调查或其它城市或区域已经拥有的OD 调查资料,考虑调查对象的母体数量、调查统计分析的目标以及抽样的方法,用数理统计的原理,通过分析抽样的误差确定。
(3)也可以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确定。
12、OD 调查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13、对于OD 调查,一般来说,如果误差<5%,表明OD 调查符合要求;如果误差在5%~15%之间,表明调查基本可接受,但必须调整;如果误差>15%,则说明原来的OD 调查有误,或所进行的调查分析的工作过程有误,应该检讨返工。
常用的检验OD 调查成果精度的方法有:分隔查核线法、抽查法、相互核对法。
分隔查核线法:主要用于机动车出行OD 调查。
分隔查核线通常将调查的对象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在这几个部分之间只有几条必经之路(如桥、隧等),在查核线上仅有的这几处必经之路实测交通量,将之与原OD 调查所得的机动车在该路段上的流量分配值进行比较。
抽查法:对某些调查项目在个别分区另选样本再次进行调查,此时样本率应该定得高些如25%,然后放大至总体,看与原先调查数据放大后的结果的误差是多少。
相互核对法:如果不同调查项目包含同一个指标,则可以对这个指标进行比较,以确定调查的质量。
如:利用居民出行OD 调查可以获得某两个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人数,公交随车调查也可以直接获得这个指标,可将两者进行比较来反应OD 调查的精度。
第三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1、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结合。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
3、1991年3月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居住用地(R ) 道路广场用地(S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绿地(G )特殊用地(D )水域和其它用地(E )公共设施用地(C )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 )对外交通用地(T )4、土地利用模型是指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动以及作为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土地利用模型的分类: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依据模型构造目的和出发点的不同进行划分)5、汉森(Walter G . Hansen )模型――预测模型 目的是预测各小区的居民住户数。
基本思想:以一个分区到城市里其它分区的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 )、该分区本身可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量作为自变量,将整个城市规划年新增居民住户数向该分区进行分配的模型。
人口的增加—— 导致住宅的需求—— 依据各小区的可达性和土地量进行分配 。
在可达性计算公式的基础上,Hansen 得出了小区在规划年的新增住户数计算公式: ∑∑==jj j i i j jj i i t i O A O A O D O D P P 7.27.2 Pi ——小区i 的新增住户数;Pt ——全市t 时点的新增户数;Oi ——小区i 的新增住户可能比;Oj ——小区j 的新增住户可能比。
Hansen 模型特点: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时间距离不明确;适用于短期预测。
6、可达性定义为: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7、劳瑞(I. S. Lowry )模型 :模型概述:该模型由美国学者Lowry 于1964年在匹兹堡市的交通规划中提出,相对于Hansen 模型,Lowry 模型更为细致,它不仅预测规划年各小区的住户数,还预测小区内的各类就业岗位数。
模型假设:①研究的对象地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即对象地域与外界不存在人员的流动);②单方向作用(即基础产业部门人数及配置对非基础产业部门和住户的就业人数及配置产生影响,反之则不然);③未来的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条件已知或可预测。
模型方法: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对各土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表达,对决定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结构所需的住户数和就业岗位数的分布加以确定的模型。
土地利用活动主体的分类:在对象地域内,Lowry模型将具有一定目的的土地利用者称为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分为三类:基础产业部门、非基础产业部门、住户部门。
模型的基本思路:假定基础产业部门的用地规模和就业人数是已知的,通过“工作-居住”的出行分布确定各个小区的住户数,再由住户数和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确定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由此产生新一轮的城市活动和新的住户,如此循环迭代,直至收敛。
8、Lowry模型的评述Lowry模型虽然比较细致,但与客观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①就业者不一定都是先确定好就业地点,然后再确定居住地点的;②一个住户中可能有多个就业者,他们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工作;③就业者常常在一个城市内不同小区的工作单位之间跳槽流动;④Lowry模型假定对象城市的交通系统作为已知条件,因而只适用于未来交通设施变化不大或为已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