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电影的创作比较
《中美动画电影叙事比较研究》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二、动画电影的语 言元素
一、动画电影是人 类欲望表达的最自
由语言:...
三、结语
第二章 中美动画电影题材和母 题分析
一、中美动画电影题 材比较研究
二、中美动画电影母 题比较分析
三、中美动画电影题 材和母题差异的原因 分析
四、结语
第三章 中美动画电影的角色比 较研究
二、中美动画角色 性格比较研究
三、“后现代视觉奇 观”与观众的“娱乐” 心...
四、余论
附录1 2008—2012年全球动画电 影...
附录2 美国皮克斯公司与3D动画 的发展历...
附录3 梦工厂与3D动画的发展历 程
附录4 中美动画电影获奖情况一 览表
结语
参考文献
二、论文
一、著作
三、学位论文
后记
谢谢观看
一、中美动画角色 风格比较研究
三、结语
第四章 中美动画电影叙事结构 比较研究
二、中国动画电影: 二元对立式传统戏
剧结构...
一、美国动画电影: 平衡—再平衡的叙
事结构
三、结语
第五章 技术与叙事:中美动画 电影的后现代...
一、技术的本质:满 足需求与接近“真实”
二、3D和真人动画电 影:叙事的变革和 “奇...
011 参考文献
012 后记
本书重点对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全书从动画电影的语言特征、动画电影题 材及母题、动画电影角色、动画电影叙事结构、电影叙述与技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立论严谨,论述充 分,对电影文化研究者、影视行业从业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动画电影的语言特征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美动画电影叙事比较 研究》
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东西方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比较,通过对创作理念、视觉风格、故事结构、角色设计和美学价值观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动画电影的差异和共同点。
在创作理念比较中,东方动画注重情感表达和教育意义,而西方动画更注重幽默和娱乐性。
视觉风格对比中,东方动画追求细腻唯美,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创意和技术表现。
故事结构和角色设计方面,两者在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学价值观比较中,东方动画强调自然、和谐和传统美,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个性、创新和现代审美。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动画之间的文化差异,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创作理念比较、视觉风格对比、故事结构对比、角色设计比较、美学价值观比较、结论、总结比较结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方动画电影以日本动画为代表,注重细腻的画面描绘、复杂的角色塑造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常常融入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
而西方动画电影以迪士尼为代表,追求色彩鲜明的画面、简洁直观的故事情节和明快幽默的表现方式,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乐观豁达和幽默风格。
通过比较研究东西方动画电影的创作理念、视觉风格、故事结构、角色设计和美学价值观,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特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丰富全球动画电影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1.2 研究意义通过比较东西方动画电影的创作理念,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东方动画电影在表现人物情感和描绘自然环境方面往往更加细腻和含蓄,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西方动画电影则更注重动作场面的表现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更加直接和生动。
通过比较不同的创作理念,可以拓展我们对动画艺术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比较东西方动画电影的视觉风格、故事结构、角色设计和美学价值观,可以揭示不同文化对于美学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探究起首,我们来比较中外影视动画的绘画风格。
中国影视动画作品重视线条的运用和颜色的鲜亮对比。
例如中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的画面以线条勾画出奇特的人物形象,颜色饱满而富有层次感。
而在日本的影视动画中,绘画风格鲜亮,颜色饱和度较高。
例如《龙猫》中通过丰富的颜色表达出浓重的季节感以及奇特的自然景观。
而在西方影视动画中,线条较为简洁,颜色饱和度相对较低,例如迪士尼的经典动画《狮子王》中的画面色调以黄、橙、棕等暖色调为主,呈现出一种沉稳而暖和的氛围。
其次,中外影视动画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影视动画作品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偏向于夸张和寓意。
例如,中国电影动画《大鱼海棠》中的主要角色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表达出主题的思想哲理以及人物心里的情感冲突。
而日本影视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则更加重视细腻和真实。
例如《千与千寻》中的主人公千寻的形象塑造分外细腻,通过她的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呈现出一个平凡女孩在面对逆境和成长中的顽强与英勇。
西方影视动画则更加重视角色的可爱性和幽默感,例如《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安娜两个角色形象塑造分外可爱,成为全球观众的心头好。
此外,中外影视动画在故事情节和题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影视动画作品重视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例如《大闹天宫》、《白蛇传》等作品都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故事情节传达出正能量的价值观。
日本影视动画则更加重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例如《怪物史莱克》中的幽默和讽刺将更多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中,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实和时事。
西方影视动画则更加重视故事情节的魔幻和奇幻性,让观众体验到充盈幻想的世界,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奇幻故事以及《疯狂动物城》中动物们建立的友谊与合作。
综上所述,中外影视动画在民族艺术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中国影视动画作品重视线条勾画和颜色的鲜亮对比,强调夸张和寓意的人物形象,以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价值观。
中外动画对比PPT课件

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史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 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抱着创造中 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 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 公主》。
美国动画人物形象的比例与动作十分夸张,线条有棱角,。
例如迪士尼动画中,充当主角的人物一般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在不影 响剧情的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影片中都会塑造一些老少皆宜,滑稽 逗乐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可爱精怪的小伙伴,运用得十分成功。在 《狮子王》中有丁满和彭彭,《花木兰》有木须龙,汉马和幸运蟋蟀。
形 式:
成人(5) 成人(5)
年(5)
儿童(5) 儿童(5) 儿童(5)
中外动画欣赏度对比
中国动画 外国动画
由中外动画看文化差异
L/O/G/O
以中,美,日为例
中国的动画虽然形式多样, 但是题材单一,一般都是 “寓教于乐”,这与中国 文化传统中的的中庸思想 与儒家教育有着深刻的联 系,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 中国的传统素来是“文以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生产的优秀动画长片有:《宝莲灯》 (1999)、《舒克和贝 塔》 (1989~1992)、《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大头 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西游记》(1999)等。 电脑动画和网络 媒体动画飞速发展。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 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 动画片。
浅谈动画:中国动画与外国动画的比较

对中国动画文化的启示
文化传承与创新
外国动画在传承本国文化的同时,不断 创新和发展。中国动画应注重文化传承 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 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 画作品。
VS
总结词
中外动画在故事创作上各具特色,中国更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详细描述
中国动画在故事创作上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讲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说和历史故 事。而外国动画则更倾向于创作具有新颖创意和现代感的剧情,涉及题材广泛。
文化层面的比较
总结词
中外动画在文化内涵方面各有千秋,反映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详细描述
中国动画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美德和价值观。而外国动画则更多地展现其民族文化和传统,形 成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中外动画在全球市场上各具吸引力。
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融合
外国动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融合不同文 化元素。中国动画可以借鉴这种多元文化 融合的方式,拓宽创作思路,让作品更具 国际竞争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动画注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 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如《熊出 没》系列中的环保主题和反贪腐情节 。
独特的美术风格
鲜明的色彩运用
中国动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鲜明 、对比度高的特点,如《大闹天 宫》中的丰富色彩和《黑猫警长 》中的警匪元素。
丰富的画面表现力
中国动画在画面表现力上注重细 节和情感表达,如《猪八戒吃西 瓜》中的幽默诙谐和《葫芦兄弟 》中的情感渲染。
04
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
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3D技术
介绍各国动画电影的特点

介绍各国动画电影的特点
不同国家的动画电影有着不同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美国动画电影:以幽默、搞笑和冒险为主要特点,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震撼的音乐。
美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通常比较夸张,形象设计也比较鲜明,如《冰雪奇缘》《狮子王》等。
- 日本动画电影:以其精美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
日本动画电影通常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并以其独特的动画风格和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如《千与千寻》《你的名字》等。
- 法国动画电影:以其浪漫、奇幻和幽默为主要特点,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法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通常比较优雅,如《美女与野兽》《小王子》等。
- 中国动画电影:以其传统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中国动画电影通常注重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改编,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 韩国动画电影:以其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韩国动画电影通常以家庭为主题,强调家庭、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如《鸡妈鸭仔》《五岁庵》等。
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在视觉表现、叙事风格、角色设计、色彩运用和音乐配搭等方面的差异。
东方动画电影注重细腻的画面表现和深刻的哲思,而西方动画电影则更注重幽默风趣和情感传达。
在角色设计上,东方动画倾向于塑造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角色,而西方则更倾向于展现英雄主义和戏剧性。
色彩运用方面,东方动画多以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过渡展现情感,而西方动画则常用鲜明对比和饱和色彩突出氛围。
本文总结了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主要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动画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的不同之处,为动画电影制作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视觉表现、叙事风格、角色设计、色彩运用、音乐配搭、总结、启示与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背景:动画电影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而东西方对于动画电影的发展轨迹和审美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
西方动画电影受到欧洲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强调写实主义和科幻元素,以及讲述成人主题的趋势。
而东方动画电影则受到东方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幻想与传统审美,多以童话、神话为题材。
在这样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东西方动画电影在美学风格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和特点。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东西方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比较,揭示其不同之处和共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两大地区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和审美趣向,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综合比较东西方动画电影的视觉表现、叙事风格、角色设计、色彩运用和音乐配搭等方面,以期达到对于东西方动画美学风格比较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东西方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差异,探讨其在视觉表现、叙事风格、角色设计、色彩运用和音乐配搭等方面的异同。
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与启示

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与启示【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影视动画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得到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异同。
中西方影视观念来源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延展,因此才会产生中西方不同的观念和相应的影视作品。
通过这方面的阐述,对动画创作创新性思维和动画剧本创新性方向具影视动画创作具有最动人、最传神、最有生命力的艺术。
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艺术家通过影视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立足于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乃至民族文化的探讨,因为这是来自于创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根植于血液中的原动力,创作观念是艺术创作的土壤,没有创作观念的作品就没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以中西方影视动画动画创作观念为切入点,通过论述进而总结出动画创作的思维,使得动画作品的创作具有中国的鲜明民族特色,因此对中国动画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中西方文化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主要来源于思维观念,动画艺术家思维来自本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本土文化的影响对动画创作者影响深远。
中国含蓄思维,强调儒家思想、中规中矩。
西方开放思维,表情夸张。
这种思维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动画创作者。
2 中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中国影视动画的题材来源于神话和民间传说、成语谚语故事、童话故事和反映现实方面的故事。
例如《哪吒闹海》来自中国神话《封神演义》,《鹬蚌相争》来源于中国成语。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利用中国元素动画表现动画的意境美。
中国动画艺术家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忽略了动画本质。
由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儒家思想深度影响中国创作观念,因此,在动画的创作中更加注重的是寓教于乐。
相反,对创新性、文化及受众群体考虑过少。
3 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以美国动画为例美国动画创作观念以经典童话为主,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阿拉丁》的形象夸张,手大脚大的特点,人物形象幽默风趣。
探究其创作观念思维方式主要是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进取性和创新性特征影响着美国动画的文化取向;同时,作为美国文化价值核心的个人主义精神,同样存在于美国动画中,并促进着美国动画的发展;此外,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同时推动了动画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动画电影的创作比较
[摘要] 中国动画电影与国外优秀同行相比,在主题的表达、题材的选择与挖掘、艺术形象的塑造、台词的锤炼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只有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又要发扬民族特色,才能使中国动画电影水平得以提高。
[关键词] 动画电影主题题材艺术形象台词比较
中国的动画电影自上世纪20年代发轫,经历了令人骄傲的黄金时代和可圈可点的白银时代,终于在80年代末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之下逐渐衰微。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人经历了无数的探索和努力,1999年的《宝莲灯》收人了2000万票房,2001年的港产动画片《麦兜故事》为香港的动画电影更增添了一抹亮色。
21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失败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终于在外国动画电源的强劲包围之下,争得了一席之地。
《喜羊羊》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功不可没。
3D技术的日益成熟,制作水平的逐渐提高,与国外电影领域的直接合作,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显著成就。
然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国动画电影仍显稚嫩。
如何才能让它迅速成长和强大起来呢?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同行学习无疑是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
所以,研究外国动画电影,比较中国影视外动画电影创作的差异,才能清楚地看到我们自身的缺陷,才能缩短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中外动画电影创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
影响较大的美日动画电影总是表达这样一些主题:成长与救赎,环保与回归。
成长包括个体身体、心灵的成长,也包括整个人类的成长。
救赎不仅是拯救他人,拯救族人,拯救地球,也拯救自己。
在成长和拯救的过程中,勇气、爱、无私、坚毅等人类永恒
宝贵的精神得以凸显。
在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十岁小女孩为了拯救双亲,经历了一系列冒险,最后回归本性,回到现实。
冒险过程中她学会了忍耐,懂得了尊敬、善待他人,实践诺言等,她个人成长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成长历程的缩影。
《狮子王》中的辛巴复仇的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过程。
辛巴从最初的逃离事实,无忧无虑地生活到后来神灵重现,被告诫要永远牢记自己的责任,最后终于被唤醒,实现了国王荣耀的回归。
辛巴在森林王国里经历的生、死、爱、责任和生命中种种的考验,使它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验出生命的真义!
《玩具总动员》三部,呈现出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一集相较于前一集都是一次成长。
主人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大,玩具们在面临问题时做出正确选择,在一系列拯救事件中它们获得共同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力量,它们的情谊变得无坚不摧。
环保主题和回归观念实际体现了现代人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宫崎骏大师对此极其关注。
《千与千寻》中有“河神洗澡”的片段,“腐烂神”体内竟然都是工业废料、城市垃圾,这寓意着人类正在自食恶果。
《魔女宅急便》中有一个写生少女,她隐居在森林中,过着完全脱离现代化的原始人一般的生活而且乐在其中。
《幽灵公主》中,阿西达卡问犬神:“难道人类和山林就没有不争之道吗?”共存、和谐的呼声振聋发聩。
如《蓝精灵》中,蓝精灵们通过隧道来到现代世界,觉得河水好油腻,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否定。
结尾“屋子大了会让我们距离更远!”则表达了那种回归原始,放弃名利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国外动画电影总能在不经意间把它所表达的理念传达出来,如《海底总动员》没有一句是说教的,可看过之后,孩子们都开始痛恨人类的捕猎行动,环保主义自然而然被接受了。
而相对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也都有类似的主题。
如《马兰花》也被赋予了环保、生存、和谐、惩恶扬善的主题;《虎王归来》被赋予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主题,使人文关怀主题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以童趣的形式存在寄托成年人的梦想;《喜羊羊》系列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诸如环保、友爱、坚强、拯救等等主题。
只不过《马兰花》的主题被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和模式化所湮没,《虎王归来》的主题则因用虎王的三句苍白无力的台词来表达,而使小孩子们一知半解,大孩子们则不屑一顾。
连《喜羊羊4》都不能免俗,在台词里干巴巴地喊出了“梦想和童真”的重要性,让人哑然失笑。
相比之下,中国的动画电影的主题有的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有的变成了宣传的口号,表达过于生硬。
2012年的《喜羊羊4》主题竟然是呼唤梦想和童真,好像在教育成人,可审美趣味却完全是孩子们的,而电影中针对孩子们的主题却很模糊,或者正像有人所形容的是没有营养的“糖水”。
二、题材
外国动画电影的题材多样,而且注重剧本的创作与改编,特别擅长对流行文化的把握和演绎。
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选材特别广泛。
他们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阿拉伯和中国的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和名著故事进行改编,但用美国人的价值观进行重新改装。
尽管这些题材来自异国,但经过“好莱坞化”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
如改编自中国题材的《功夫熊猫》、《花木兰》就属此列。
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电影的题材较为单一,除了羊狼故事演绎得较为成功之外乏善可陈。
要么依靠那几个中国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古老神话和文学作品,要么就是不断地翻拍。
其实翻拍也不要紧,关键是翻不出“新”,时间长了,观众的兴趣也就打折扣了。
我们不敢走出去,拿进来,不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推陈出新,更不会把异域文化与自己的文化恰当地结合起来。
中国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古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历史和民族题材数不胜数,亟
待我们去挖掘。
可以说,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我们56个民族的文化宝库,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们大可不必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
中国动画电影只有重视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的开发和创新,提升中国动画电影文化的魅力和审美价值,才能创作出好的动画电影作品,才能使我们的动画电影有更广阔的市场,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三、艺术形象
外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形象总是造型新颖、个性鲜明以至于过目不忘的。
他们往往拥有简单独特易识易记的名字,有着特殊或可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甚至有的动画人物具有独特的姿势和效果音。
总之,他是唯一的。
《大力水手》的倭瓜脸、塌鼻子、瘦嘴巴、驼背的形象与他的大力特点形成鲜明的反差,总爱叼着烟斗的动作成了他的动作标志。
《花木兰》里的花木兰眼眉细长,五官娇小秀气,符合东方美女的特点。
从军前的装束突出她爽朗、洒脱叛逆的性格;从军后的打扮英姿飒爽,生机勃勃,突出她的英勇气概。
她的守护神木须龙瘦小枯干,一反人们印象中守护神和龙的形象,造成了反讽,形成了幽默的气场,反倒让人印象深刻。
《阿凡达》里纳威人身高3米多,四肢颀长,腰肢纤细,蓝皮肤,黄眼睛,长尾巴,集中了猫科和灵长类的精灵特点,视觉效果惊艳而震撼。
相反,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常常片面简单,模式化。
如葫芦娃七人长相差不多,只通过头饰和本领的不同区别身份,所以如果人物没有动作,观众就很难区分他们哪个是哪个。
《宝莲灯》里的人物造型也没有突出“这一个”,三圣母的形象可以给七仙女,可以给织女,甚至可以给嫦娥。
当然,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也并不是固步自封,但有时有点像邯郸学步,如《虎王归来》的人物造型像日本动画,动物造型很像迪士尼,多少有点四不像。
四、台词
大多数中国动画电影的台词设计都为小朋友量身定制,所以成年人常常觉得很不屑。
可有的台词说教性又太强,搞得小朋友一知半解。
近年来的新作这种现象有所改善。
业界内外基本一致认为拓宽受众对象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出路。
所以,《喜羊羊》系列前三部基本是循着越来越成人化的路线走的。
到《喜羊羊3》,电影中植入了大量网络热词,还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我的狼生总是充满了悲剧和餐具”,“没钱买奶粉”,等等。
结果影院里的大人们爆笑连连,可低幼年龄段的小朋友不免有点不知若云。
《喜羊羊4》中这样的词有所减少,出现了“一定要hold住啊”这样的台词,可因为这个台词已经被太多地使用,缺乏新意,幽默不足,所以成年人观影时有点昏昏欲睡,有点百无聊赖,而小朋友对这个词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他们只是对“大火腿”津津乐道。
受众到了《喜羊羊4》这又缩小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后退。
所以老幼皆宜的台词风格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竟然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人喜欢的,小孩子不懂;小孩子喜欢的,成人觉得幼稚。
而国外那些经典的动画电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观《海底总动员》时,影院里老幼同乐,同时被吸引,同时被感动。
《加菲猫》偶尔迸出的“至理名言”也令人深思,只不过年龄不同的观众思考的深度不同罢了。
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和正在向国外的前辈与同行虚心学习,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创作方面,我们必须把好主题关、题材关、艺术形象关和台词关。
此外我们还应向国外同行学习他们的营销手段。
有好作品,还要有好吆喝,这样我们的动画电影才能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