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

合集下载

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表达效果

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表达效果

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表达效果作者:张佳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作为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方文山的歌词极具修辞学研究价值。

本文在通览方文山为周杰伦作的所有歌词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方文山歌词的独特修辞表达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方文山歌词的艺术魅力。

一、以实写虚抒发独特情感修辞中的“实”就是指说话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用形象化的修辞语言直接描绘出来的形象,表现出说话人对客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

所谓“虚”就是指说话人依靠自己描绘的具体客体形象的“实”,间接地提示、暗示、象征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方文山歌词中的一大特点,这种手法能够更灵活地抒发人们的情感。

例如:(1)胡同里有之猫,志气高,他想到外头走一遭,听说外头世界啥都好,没人啃鱼骨,全吃汉堡。

胡同里有只猫往外跑,离开它那群姊妹淘,来到繁华的大街上寻找,传说夹着牛肉的面包。

(《胡同里有只貓》)(2)耍花枪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马步扎得稳当,耍花枪比谁都漂亮,接着唱一段虞姬和霸王,耍花腔舞台的戏班二胡拉得响,观众用力鼓掌,耍花枪比谁都漂亮,刀马旦身段演出风靡全场。

(《刀马旦》)其中,(1)是借实写虚,方文山写猫意在以猫喻人,猫的遭遇也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遭遇,怀着美好的理想出来闯荡最后却发现社会的残酷和闯荡的不易。

例(2)中刀马旦本是戏曲里的一种角色,在这里用刀马旦象征的是独立自强的女性。

如果方文山单纯地赞美独立自强的女性,就会显得单调有余、语言苍白无力,而通过细致描写刀马旦的唱念做打、文武双全,借实写虚,更有力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了较好的修辞效果。

二、打破词语常规搭配,赋予语言新活力现代汉语中,语法的使用通常都有固定的用法,方文山的歌词却常常打破语法的惯性,赋予词汇新的用法。

方文山在构词时,或者突破词语的常规搭配,或者变换词语的常规语序,这样有意识的语法变换常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一)词语活用在构词时,方文山擅长将词语原来固有的词性改变为另一种词性,这种特殊的词类活用赋予了语言新的活力。

试论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试论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流行乐坛中的清风——试论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方文山的歌词创作是一种对传统语言艺术化的过程,传统语言是按照词语之间内在的逻辑规律,通过一定的语法规范组织起来的,而艺术语言是对传统语言的“自动化、机械化进行反常化的语言,是加工了的、扭曲的、变形的语言,是为产生艺术感觉有意为之的语言”[1](P46),他的歌词往往不符合甚至是有意违背传统语言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方式,故意打破日常生活中已成习惯的词语搭配关系,将不同组合中的词语进行重组,如把抽象概念与具象名词相联结,或表现人特性的专用词语与表现物特性的专用词语相联结,或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语言变形构成全新的独特意味,突显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主要从其歌词语言的超常规表达方式入手,谈谈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名词量词错位搭配什么名词使用什么量词,在普通话或方言里是约定俗成的,同时还“要遵循一个规律,即名量词的形象色彩和与之搭配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状特征相符” [2],但在方文山的词作中,一些尚未被人们约定的、不符合传统组合规律的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现象屡见不鲜。

例如:(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东风破》)(2)她嘴上亮丽的唇膏有一股自信的骄傲/我看得到(《她的睫毛》)(3)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4)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牡丹江》)现代汉语中,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通常前面只能加“种、类、点儿、些”等名量词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一般情况下不能受具体的数量短语的修饰。

以上几例却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这种语法规范,恰是用具体的数量短语来修饰抽象名词。

如例(1)中多用于修饰灯的量词“盏”,却用来修饰情感“离愁”;而现代汉语中的“股”作量词,多用来修饰成条的东西或者是气体、气味、力气等,有时还可以修饰成批的人,如“一股敌军”,但例(2)却用“股”来修饰抽象名词“骄傲”,将“骄傲”这种抽象的心理情绪拟人化、量化了。

方文山歌词意象的修辞研究

方文山歌词意象的修辞研究

方文山歌词意象的修辞研究作为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方文山的歌词极具修辞学研究价值。

本文从歌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意象入手对其歌词进行修辞研究。

论文主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语言营造、意象的呈现以及意象构筑意境四个层面探讨方文山歌词意象特色;第二部分对其歌词中高频出现的五个意象--花意象、雨意象、风意象、月意象及茶意象进行语义分析,探讨方文山歌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方文山的歌词在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

作者以诗的形式填词的方式,使歌词充满了浓重的诗化之风。

而在他的歌词中生长的大量意蕴丰富的意象,是形成歌词诗化风格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

论文从歌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意象入手对其歌词进行修辞研究。

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笔者对方文山歌词的创作概况进行了概述,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选题意义、写作观点及思路。

论文第二章共分四节,分别从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语言营造、意象的呈现以及意象构筑意境四个层面探讨方文山歌词意象特色。

在论文第二章第一节--多元化意象的选用中,笔者认为,一般流行歌词为了迎合接受者的认知,始终秉承通俗化的创作原则,选用从古沿袭至今的意象构筑歌词文本。

这样一来,虽然实现了歌词所追求的通俗化,但那些人们业已熟悉的意象,在被歌词创作者们多次反复使用之后,早已失去了新鲜感,造成了人们的审美倦怠。

而方文山歌词意象的选用则十分多元化。

本节主要从对多种文化意象的选用以及对生活化意象的选用两方面展开论述。

在论文第二章第二节--特色化语言营造意象中,笔者认为,意象营造的核心是“意”与“象”的融合。

作者要实现“意”与“象”的融合,必然要借助于语言手段将“意”与“象”所融合的意象整体呈现出来。

一般流行歌词的创作者们为了增加歌词的亲和力,往往使用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组合营造意象。

相同的意象在被使用多次后,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机械化”和“惯常化”的困境中,导致了接受者对歌词鉴赏的疲惫感。

方文山歌词赏析

方文山歌词赏析

方文山歌词赏析意境很深,隐喻、伏笔、用典华丽自在!方文山作词真是精彩绝伦!笔触细腻!境界隽永!文心雕龙!歌词分四段:分别描写了一对夫妇在不同时空情境下的心态和感觉!男主角是位从征在外的将军,男主角所处的地方应该偏暖些(等下在歌词当中解释)先看第一段: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诠释:这一段是表现女主角的心境。

第一句话是经过长久的相思,女主角对于丈夫的别离已经产生无奈的忧伤。

第二句的意思是明月寄相思和表现当时的情境。

第三句一语“霜”关,一方面表现天气的寒冷(这是女主角地处较冷的证据,如果还觉得不确凿,将进一步证明),另一方面表现女主角内心的孤寂与苍凉!第四句所谓独自莫凭栏!缘愁似个长!寂寞高楼之上,没有爱人温暖的怀抱只有“冰冷的绝望”!接下来第二段:雨轻轻淌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诠释:这一段写的是男主角的心境。

第一句很明显的点出了男主角的位置较暖,在下雨(要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不下雨的)。

所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窗即典出于此。

说明男主角也在相思中失眠了。

第二句中一生在纸上的“纸”字有两种含义:其一,男主角连年征战,夫妻无法相聚,只能以鸿雁寄书,互通消息。

所以他们本应相亲相爱的青春年华都在信纸上流逝了。

其二,男主角征战一生功名事业何在?一是皇上圣旨;二是排兵作战地图。

也只是纸而已。

在这里被风吹乱,也表明男主角的心乱了。

第三四句,由香呈形,既表示思念,又表示这思念的对象是无法触手可及的,一切只是随风飘散的幻梦。

第五六句,这里实际有两个黄出现,但是方文山只明写了其中一个。

而且这两个黄表现四种意思。

一,所谓菊花残,即是第一个黄;二,就是明写的黄;第一个菊花黄,表现了两个意思,一是时节,应为秋季(江南秋季为多雨时节)二,寓意为人的老去;第二个黄,明写的黄,第一个意思表现了回忆的模糊如同来往的信件泛黄一般,第二个意思也表现了年华逝去,只余下空空相思。

浅谈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艺术

浅谈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艺术

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艺术——以《青花瓷》的歌词为例摘要:方文山擅长运用古典意象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中国式的情感,是典型的“中国风”创作,本文将以《青花瓷》为例,从歌词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押韵等几个方面来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艺术。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青花瓷;歌词艺术方文山歌词创作的“中国元素”之所以能够挤进时尚潮,关键还在于它契入了电子媒介时代的流行话语环境,并且擅长在这个话语环境中“出新”甚至“标新立异”。

一、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相结合。

首先是歌词的第一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中的一个“转”字。

这里的“转”,不仅描绘出作画时笔锋突转所带来的颜色改变,同时也暗示“我”正在作画时,突然想起了一南邂逅的“你”,此时“我”平静的心“你”而突然被扰乱。

其次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这句被誉为最为经典传神的一句,其中两个“等”字更是整句的关键字。

天青色是很难烧制的颜色,要达到这种颜色不仅要求技术好,还要有很好的天气——出窑时是烟雨天。

所以要想见到天空中的天青色,就得等待烟雨过后天晴而又未晴的那一瞬间。

本人认为《青花瓷》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等”字。

作者用这样的一种“等”彰显出女子于“我”的重要,也强调出爱情里的“等待”是多么无力和无奈。

再次“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句时尚化口语中的三个“惹”字。

一连三个“惹”字,虽然字义相同,但用法却不同。

作词人方文山说“惹”字是从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

在这里“惹”字是动态的动词,“惹”字有不请自来之意,主动性很强,让原本被动的物体仿佛有了生命,让芭蕉不再被动的等着雨淋,门环也不再被动的等着铜绿染身,接着串联出那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个“惹”字,级细致的刻画出“我”偶然遇到“你”以后,“我”对“你”难以忘怀的情形。

作者通过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飘忽的氛围,更好地烘托出歌词主人公的心境,达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

“中国风”歌词与修辞格的运用

“中国风”歌词与修辞格的运用

“中国风”歌词与修辞格运用——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例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风”歌曲的流行,我们发现这种新风格歌曲的美不仅得益于其东方古典音乐元素,还要归功于其中融入的一些汉语修辞格。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使“中国风”歌词意境更加深远,感情更加充沛。

本文将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例,分析其在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中国风;歌词;修辞格;方文山一、引言:2003年,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的一首《东风破》横空出世,它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

自此,乐坛上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中国风”歌曲之所以受到大众热捧,不仅是因为歌曲中融入了东方古典音乐元素,还因为其歌词的优美典雅。

而其歌词的优美要归功于其中融入的一些汉语修辞格。

二、正文:中国风词风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语境的意用,用一些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以表现曲的意境,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

中国风歌曲的大热,除了歌词本身用词典雅外,其在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更是功不可没。

这些修辞手法使歌词“活了过来”,生动,整齐,优雅。

下面我们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例,分析其在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的定义众说纷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修辞被定义为“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1]。

虽然歌词的大众化特点使其必须规避矫饰和深奥,追求直白简明,但这并不是在拒绝修辞的加入。

“歌词,以其与诗的同根同源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文学色彩,并且由于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歌词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听众,修辞在此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2]修辞是一种使表达锦上添花的工具,歌词中对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会极大增加歌词的魅力,使之具有更加醒目的审美效果。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饰、对偶、用典和拈连等等。

1、比喻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运用的最广的莫过于“比喻”了。

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

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
味 。在 语音 方 面 ,方 文 山主 要 使用 了押 韵 和双 声 叠韵 。
( )押 韵 一
再 结 合 “ ” “ 城 ” “ 河 ”和 “ 山 ”等 极 具 份 量 的 龙 长 黄 泰
中 国 元 素 作 为 歌 词 的 意象 ,准 确 地 传 达 出一 个 中 国 北 方 汉
押 韵 是汉 语 传 统 诗 歌 中 的 一种 非 常 重 要 的修 辞 手 段 ,
( )而你 的 脸颊 像 田里 熟 透 的 蕃 茄 ( 七 里 香 ) 6 ( 7)那 温 暖 的 阳光 /像 刚 摘 的 鲜 艳 草 莓 /你 说 你 舍 不
听 到 这 首 歌 , 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 唱 出 这 首 歌 的 人 都 会 被 那 种 伤 感 深 深 得 吃掉 这 一种 感 觉 ( ( 里香 》 ) ( 七
《 花 台 》 意境 悠 远 、哀 伤 婉 转 ,让 人 听 而 心伤 。 菊
二 、方 文 山 歌 词 的辞 格 运 用
( )比喻 一
1 明喻 .
方 , 于 是 就 尽 力 掩 饰 自己 心 中 的悲 伤 。 这 首 歌 的 歌 词 选 用
( )喜欢 的对 象要 自己挑她粉嫩 清秀的外表 /像是 多 5
浅析方文 山歌词 的修辞 艺术
口田 甜
摘 要 :本文选取 了被誉 为华语流行 乐坛第一词人——方文 山近年来创作的歌词 ,从语音修辞 、辞格运用两
方 面 解析 了方 文 山歌 词 的修 辞 艺术 , 旨在探 讨 其修 辞 艺术在 方丈 山歌 词 创作 中 的重要 作 用 。
关键 词 :方文 山 歌词 修辞
在 当今 的 华 语 乐 坛 , 随着 周 杰 伦 等 歌 手 的走 红 , 方 文 男 性 发 音 特 征 , 能传 达 出如 黄 河 奔 涌 般 的 厚 重 情 感 。在 方 山这 个 名 字 也 越 来 越 为 广 大 歌 迷 所 熟 悉 和 喜 爱 。 作 为 台湾 文 山创 作 的 爱 国题 材 的歌 词 作 品 中 , “ 东 ” 韵 的 使 用 对 中 著 名 词 人 , 近 年 来 方 文 山创 作 的 歌 词 作 品赢 得 了 空 前 的 赞 烘 托 主 题起 到 了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 我们 以 《 龙拳 》 为例 : 誉 , 他 本 人 在 各 类 评 选 中 屡屡 获 得 最 佳 作 词 人 奖 。 在 他 笔

现代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

探究方文山歌词中的修辞艺术摘要:流行歌曲随着曲风及歌词的不断创新,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歌词语言艺术是表现其影响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方文山的歌词极具修辞学研究价值。

作者以诗的形式填词的方式,使歌词充满了浓重的诗化之风。

关键词:流行歌曲方文山歌词语言意境在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在这个电子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流行歌曲运用传播媒体的优势与自身的特点日益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

而且占了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流行歌曲不仅仅是声乐的传唱,而且是文化的表现。

这就体现在歌词的力量。

其实,很多时候歌词更能吸引听众。

为什么歌词会有这种魅力呢,这大概是运用了修辞艺术的力量。

“任作甚了一定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修辞行为。

”流行歌曲也不例外,流行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形式,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修辞不仅表现在它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更是贯串流行歌曲的整个过程。

歌词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能深深把握住每一位听众的心。

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像一股旋风刮进大陆歌坛。

不得不承认,周杰伦的歌曲有着厚重的文化感染力,歌词生动。

这当然离不开背后词作者方文山的努力。

方文山擅长打破语言使用习惯,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创造出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

他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

方文山在创作歌词时特别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

下面我们对其歌词中的修辞格进行分析。

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方文山的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如:《爷爷泡的茶》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如何将茶和破墨山水画联系在一起构成本体和喻体。

陆羽为中国的茶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本文选取了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第一词人——方文山近年来创作的歌词,从语音修辞、辞格运用两方面解析了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旨在探讨其修辞艺术在方文山歌词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标签:方文山歌词修辞在当今的华语乐坛,随着周杰伦等歌手的走红,方文山这个名字也越来越为广大歌迷所熟悉和喜爱。

作为台湾著名词人,近年来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作品赢得了空前的赞誉,他本人在各类评选中屡屡获得最佳作词人奖。

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

本文选取了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作品,从语音修辞、辞格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解析,进而探讨方文山歌词作品独具的修辞特色。

一、方文山歌词的语音特征和谐的乐音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真正优秀的歌词即使不配乐,单纯朗读起来也会有一种诗的韵味。

在语音方面,方文山主要使用了押韵和双声叠韵。

(一)押韵押韵是汉语传统诗歌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有“十八韵”“十三辙”的说法。

在歌词创作过程中,方文山能够灵活地根据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来对韵脚进行选择,从而使情感与文字相得益彰,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1.铿锵有力的韵脚在汉语的韵脚中,“中东”韵低沉有力,具有强烈的男性发音特征,能传达出如黄河奔涌般的厚重情感。

在方文山创作的爱国题材的歌词作品中,“中东”韵的使用对烘托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以《龙拳》为例:(1)以敦煌为圆心的东北东∕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我用手臂拉开这整个土地的重∕蒙古高原南下的风写些什么内容∕汉字到底懂不懂∕一样肤色和面孔∕跨越黄河∕东∕登上泰山顶峰∕我向西∕引北风∕晒成一身古铜……这首歌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东”“弓”“重”“铜”等韵脚都押“中东”韵,字字铿锵有力,大气磅礴,很适合表现这一类爱国题材,再结合“龙”“长城”“黄河”和“泰山”等极具份量的中国元素作为歌词的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一个中国北方汉子心中的豪迈情怀。

在这首歌里,方文山选择使用“中东”韵是有其内在理由的,也是符合歌曲情感定位的。

2.缠绵悱恻的韵脚描写离别、分手的歌词选用柔和、舒展、悠扬的韵脚更能传达出歌词中复杂的感情成份,这类韵脚以“怀来”韵最具代表性。

例如下面这首《珊瑚海》:(2)海平面远方开始阴霾∕悲伤要怎么平静纯白∕我的脸上始终挟带一抹浅浅的无奈∕心不在∕那难过无声慢了下来……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蔚蓝的珊瑚海∕错过瞬间苍白∕当初彼此不够成熟坦白∕热情不再∕你的笑容勉强不来∕爱深埋珊瑚海这首歌讲述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它描写一对恋人真心相爱,相互依恋,但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分手,双方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不舍。

但他们又不愿伤害对方,于是就尽力掩饰自己心中的悲伤。

这首歌的歌词选用了柔和的“怀来”韵,让人听上去就像是两个人在彼此相互诉说,用缠绵悱恻的声音将分手时的伤心与无奈表现了出来,让人感觉到双方都在极力隐藏内心的失落。

每一个听到这首歌,每一个唱出这首歌的人都会被那种伤感深深地打动。

3.欢快响亮的韵脚方文山在描写甜蜜美好的生活时喜欢用一些响亮而欢快的韵脚,比如描写初恋的歌曲:(3)琥珀色黄昏像糖∕在很美的远方∕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薄荷色草地芬芳像风没有形状∕我却能够牢记你的气质跟脸庞∕冷空气跟琉璃在清晨很有透明感∕像我的喜欢∕被你看穿……你慌乱的模样∕我微笑安静欣赏……这是方文山创作的《园游会》,这首歌描写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初到园游会上,在众多浓妆艳抹的丽人之中,发现了一个没有化妆的女孩。

女孩的清纯马上吸引住了这个男孩,男孩对这个女孩产生了朦胧的好感,欢快的感情在他心中跃动。

在这篇歌词中,“ang、an”两个韵脚交替使用,语言响亮而欢快,用词幽默诙谐,让人读来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那种初恋的慌乱和不知所措。

(二)双声、叠韵双声词,指两个声母相同的汉字构成的单纯词,如“伶俐”“慷慨”;叠韵词指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成的单纯词,如“徘徊”“逍遥”。

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古代汉语中,双声叠韵是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手段,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通过双声叠韵的使用,古代诗歌表现出了优美的情感和适于传唱的节奏。

现代汉语有双音节化的倾向,但这并不影响双声叠韵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在歌词创作中,适当运用双声叠韵,可以使歌词韵律更加和谐,如果双声叠韵运用得恰到好处,则更能传达出一唱三叹的美感。

在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中,双声叠韵词运用最典型的当属《菊花台》:(4)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菊花台》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这首歌意在表现忠诚与背叛、真实与欺骗的复杂关系,音调低沉而哀愁。

一个个音符渐次奏出,如同秋天凄凉的落叶了无依靠,随凉风飞落。

方文山在创作这篇歌词时使用了灿烂、沧桑、惆怅、委婉这四个双声叠韵词,使得这首《菊花台》意境悠远、哀伤婉转,让人听而心伤。

二、方文山歌词的辞格运用(一)比喻1.明喻(5)喜欢的对象要自己挑她粉嫩清秀的外表∕像是多汁的水蜜桃谁都想咬(《她的睫毛》)(6)而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蕃茄(《七里香》)(7)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你说你舍不得吃掉这一种感觉(《七里香》)这三句使用明喻,而且都用水果作为喻体,形象生动,使我们不仅联想到颜色、外形上的相似,甚至还有味觉上的体会,仿佛拥有初恋般青涩的味道。

2.暗喻(8)你是纷飞琴键上的小精灵∕我一直都很相信(《故事的第一行》)(9)满天的风雪∕我是最后离开的蝴蝶∕已经没有栖息的叶(《漫天风雪》)例(8)将爱人比作小精灵,自己为爱人弹琴,我们仿佛都感受到了两人的甜蜜;例(9)讲述在无望的等待后,主人公的心也像风雪中无力飞舞的蝶、枯萎的叶一样绝望。

在这里暗喻已经完全融入歌词中,看不出痕迹了。

3.借喻借喻中,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如“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珊瑚海》),歌词里没有出现“你”和“我”,而是用海鸟和鱼相爱,来指两人之间的爱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再如那首《胡同里有只猫》:(10)胡同里有只猫∕志气高∕他想到外头走一遭听说外头世界啥都好∕没人啃鱼骨∕全吃汉堡胡同里有只猫∕往外跑∕离开他那群姊妹淘来到繁华的大街上寻找∕传说夹着牛肉的面包他这边儿搞搞∕那儿瞧瞧∕连残羹剩肴∕都吃不着他的家乡话无人知晓∕连侃大山都没人肯聊他寻不着∕瞅不到∕那传说中的美好想起胡同里的姊妹淘他抹不掉∕忘不了∕昔日的种种骄傲伤心的泪直往下掉别人的土地再美好∕也比不上自个儿的巢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于是他们离乡背井,渴望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最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传说中的美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最温暖的地方还是自己的家。

歌词虽然只写了一只猫,但当我们细细品读歌词时,就会发现其实这只猫不正是很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吗?4.博喻(11)原来曾爱过的回忆∕抹不去细细∕如羽翼∕如柳絮∕如雾气∕如隐喻(《葬花笛》)这句歌词连用四个比喻,喻体具有轻柔飘渺、朦胧虚幻的特点,强调了爱情记忆时时萦绕在心头。

我们看到这句的时候,不禁会想到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二)比拟1.拟人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生情笑貌。

如:(12)这蜿蜒的微笑拥抱山丘∕溪流跟风唱起歌(《麦芽糖》)(13)野菊花慵懒的笑∕叶片的舞姿蔓妙轻轻的摇……椰子树挺直了腰骄傲的笑……蜻蜓在跟影子赛跑∕芦苇叶它将风绊倒(《蒲公英》)溪流会唱歌,叶子会跳舞,椰子树会微笑,蜻蜓会赛跑……很显然,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物无一例外都具有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整个画面生机盎然,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2.拟物拟物可以是把人当作物,也可以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

如:(14)窗外风铃一直不安静∕风在摇晃不安的宿命(《曾经太年轻》)(15)轻轻放∕我就是卸不下对你的喜欢(《浪漫手机》)风摇晃的是风铃,也是无形的宿命;人放不下的是手机,更是满心的爱恋——普通的事物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内涵,这样描写更加形象。

“量词的超常运用是拟人和拟物的重要手段。

或者说,量词的超常用法是拟人和拟物的重要标志。

”[1](P401)在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中,这是非常引人注意的一个用法。

(16)老仓库的角落∕我们数着一麻袋的爱跟快乐(《麦芽糖》)(17)我计算时间∕一叠昨天∕那页数混乱的从前∕找不到你笔迹清楚的抱歉(《对你而言》)(18)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东风破》)(19)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本草纲目》)例(16)里,爱和欢乐也像收获的稻谷一样,可以用麻袋来装;例(17)中,翻开的不仅是一叠信件,更是“一叠”昨天;“盏”本是灯的量词,用于“离愁”,把“离愁”当作是灯,“壶”本是酒的量词,“一壶漂泊”是说浪迹天涯的游子借酒消愁;例(19)中的“一贴”是适用于中药的量词,而骄傲是一种情感。

这些例子把甲物当作乙物来看待,都是量词的超常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三)拈连陈望道先生对“拈连”的定义是“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示乙项观念。

”[2](P116)运用拈连手法,便赋予了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美。

在一系列“中国风”作品中,方文山使用的拈连手法将表达的情感与描写的事物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如:(20)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兰亭序》)(21)夜半谁弹琴∕命运的弦太紧∕就怕断了音∕断了你说的相信(《樱花湖》)(22)浮图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烟花易冷》)石碑是具体事物,而“美”则比较抽象。

石碑“易拓”,而“美”则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

“易”与“难”之间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对“美”的追求。

例(21)与例(22)都用了“断”一词,琴音可断,塔可断,可是“相信”和“魂”也断了,拈连辞格在这里运用得很巧妙。

方文山使用辞格游刃有余,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通感、转品、析字、用典等辞格均有体现。

方文山说过,他是“以做诗的方式填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从修辞学角度看,方文山的歌词作品语音表达协调、辞格运用丰富。

可以说,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与其在创作中运用极其丰富而有特色的修辞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际上,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者己经成为当代文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创作在很多方面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不仅流行于歌坛,而且其在语言学方面的特点也必将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