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特征与机制——兼论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城市创新空间的特征及运行机制分析——以苏州高新区科技城为例

一
文 化精 神 ” 。笔 者认 可这 种 观点 , 并从 创新 型 城市 建设 的策 略 工 具角 度 补 充认 为 , 城 市创 新 空 间是创
新 型城 市 的创新 极 , 是创 新 型城 市建设 的重要 抓手 , 有试 点 、 示范、 引 领等 功能 。
1 . 2 构 成 要 素
行机 制 的主要 操 作 者 , 任 务 为制 定一 系列 与城 市创新 空间运行 相 适应 的一 系列
政 策、 法规 ; 苏 州科技 城 的 主要 做 法 为 瞄 准 “ 研 发 创 新 高低 、 人 才 集 聚 高低 、 科
研成 果 转化 高低 ” 三 大 目标 , 通过建设创新载体、 汇 聚创 新 资 源、 优 化 创 新 环 境、 完善 创投服 务等措 施 实现 创新 空 间的健 康运 行 。
作者 简 介 : 杜 向风 ( 1 9 8 4一) , 男, 河 北石 家庄人 , 苏 州科 技 学 院建 筑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6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Nhomakorabea 1 月
空 间功能 综合 化 、 创新 环境 “ 宜 人” 化 四大 特征 。
2 . 1 . 1 知识 产权 交易 市场 化
第2 2卷 第 1期
2 0 1 3年 1月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a l o f He n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Ur ba n Co ns t r u c t i o n
Vo 1 . 2 2 NO. 1
随着 全球经 济 一体化 进程 的加 快 , 知识 经济 的发 展更 加迅 猛 , 知识 产权 逐 渐成 为影 响 国家 和地 区经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现象,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山塘历史街区的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本文揭示了更新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空间生产的多元模式。
本文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更着眼于社会结构的重塑和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将深入探讨历史街区更新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动态,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
通过这一研究,本文旨在为历史街区更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和谐共生。
二、历史街区更新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历史街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地方特色的街区,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被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所淹没。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认同感的日益增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水乡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社会底蕴,使其成为了研究历史街区更新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绝佳案例。
该街区的更新不仅关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结构的稳定。
深入探讨苏州山塘历史街区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对于指导我国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苏州山塘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和空间生产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以期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也期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为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共同推动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苏州山塘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变迁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社会记忆。
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_段七零

度集中于一个地方(形成一个首位城市);当 E ※1 时 , 说
明城市集中分布于一些直线上(一般是交通线上);E ※
2 时 , 表示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弱 , 城市布局分散到均匀的
程度 。
如果将式(7)中的 dij 改为两城市间的最 近交通里
程 , 即乳牛距离(cow distance), 则可得到交通 距离下的
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 , 当 Q >1 时 , 表明交通网络通达
性较差 ;Q 越接近 1 , 表明各城市之间越接近于直线式连
通 , 交通网络通达性越好 , 城市间关联程度越高 ;当 Q =
1 时 , 表明交通不 受任何障碍 的限制 , 这是 一种理想 状
况 , 在现实社会中一般不存在 。
2 .2 .2 集聚性的分形模型 。集聚维数(半径维数)可以
i , j =1
式中 :b 为给定的距离标度 ;dij 为 i , j 两城市间的直线距
离 , 即乌鸦距离(crow distance);H 为 H eaviside 阶 跃函 数 , 当 dij ≤b 时 H 为 1 , 反之 , H 则为 0 ;N 为两两城市的
点对总数(本文中 N 为 820);C(b)为两城市间距离小于
描述城市空间分布的自相似性 。假定城市体系按某种自
相似规则围绕中心城市呈凝聚态分布 , 且城市体系的分
形体向各个方向均匀变化 , 则可借助几何测度关系确定
半径 t 的圆周内城市数目 N (t)与半径的关系 , 即有 N(t)
∝tF , 式中 F 为分维 。由于 t 取值影响分维数 , 故将其转
化为平均半径 , 公式如下[ 6] , 即
2 研究方法
2 .1 规模结构的研究方法
2 .1 .1 首位度指数 。 首位度(S 2)是指一个区域最大城 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 它反映了城市体系中人口
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

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对于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苏州在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于2012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此次调整对于苏州城市功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笔者将对苏州功能提升遇到的问题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对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讨论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的机制。
一、苏州城市功能提升的瓶颈(一)经济维度———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都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举世瞩目。
然而,同时,济。
苏州下辖的5前十,地级市。
相比之下,低,行的速度与力度。
市的定位不符。
袁飞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市域比重不高。
苏州市区GDP 占市域比重只有33.5%。
市区与周边县级市相比,经济实力的优势不够明显。
在长三角范围内,其市区GDP 所占比重与南京、杭州、宁波及无锡等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见表1)。
另外,古城区沧浪、平江及金阊均以商贸、旅游及文化等产业为主,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严重,资源要素受行政权限制约难以整合,产业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受到制约,财政收入较低。
同时,因为上述3个区财力均偏弱,统筹能力也相对较弱,影响了其政府实现民生改善的力度。
这与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小康社会的背景是不相符的。
(二)文化维度———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分散1982年,苏州成为国务院批准的24座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尽管历届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行政区划体制等因素制约,古城规模化成片保护格局未能充分实现。
由于古城保护涉及原沧浪区、平江区及金阊区3个发展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对历史街区以及古民居、古城墙、古典园林等历史遗存和古城风貌加以统筹保护。
例如,山塘街东接阊门,西连虎丘,龙身山塘河、龙尾虎丘塔都在金阊区,龙头阊门却在平江区内,在整治保护的过程中,行政区划限制成为景区整体保护的最大障碍。
苏州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地沟油”燃料化利用的多主体调查分析——以苏州 杭叶、于贝贝、李雪、郁佳云、 为例 郑文婷、李阳、刘彬、邹峰 江苏城镇化空间结构转型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社保的创新与展望——以 苏州市城乡社保全国首次并轨为例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经济支持研究:江村个案 江南古镇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路径与方法 社会增能型社会救助模式的思考——以“能量驿站: 单亲母子增能服务计划”为研究对象 书场发展现状及保护方式的调研与分析——以苏州大 市范围代表性书场为例 我国慈善组织“透明之路”探究——以红十字会为例 小组工作视角下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炎帝传说探论 中英“黄金大米”新闻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倪方钰、蒋旦悦 谭思琦、张爽、俞渊澄 沈希 陈希 王锴 蒋银、鲍宇辰、夏琴 谢晓萍、李佳蔚、刘智、顾宸恺 、张燕超、刘钦瑶、刘晓钰 王伊千、林玥、华钦菡、万凯莉 、唐晓雯、许奕颖、朱强 吴立群 沈星辰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 基于居民满意度调查的邻里中心规划评价 境学院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 雨水花园营造技术探析——以苏州大学城市学院雨水 境学院 花园设计为例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 境学院 敬文书院 敬文书院 敬文书院 敬文书院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唐文治书院 唐文治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王健法学院 王健法学院 王健法学院 文学院 文学院 文学院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的思 盛伟荣、李华蓉、赵蕴清、顾婧 考——以江苏省苏州市等试点城市为参照 、何娇、俞黎芳 浅析问政式网络信息规制——从网络问政遭行政拘留 徐恒婧 切入 关于对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江 吕澄、管依依、周文娴、李鹏慧 苏苏州与河南安阳为例 基于氮源代谢调控的pullulan发酵高产研究 氯化镧暴露引起小鼠肺脏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 李婷婷、曹丹、汤佳伟 潘晓宇
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录第⼀章绪论 (1)1.1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1)1.2研究现状 (1)1.2.1国外研究现状 (1)1.2.2国内研究现状 (3)1.3研究范围 (5)1.4研究⽬标 (7)1.5研究⽅法 (7)1.6技术路线 (8)第⼆章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理论概念 (10)2.1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10)2.2城市空间形态不同的研究视⾓ (11)2.3以城市肌理的视⾓研究城市空间形态 (11)2.3.1城市肌理的概念 (12)2.3.2城市肌理的形态特征 (13)2.3.3城市肌理的构成要素 (13)2.3.4城市肌理形成要素 (17)2.3.5城市肌理的研究⽅法——图底关系 (19)2.4⼩结 (20)第三章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21)3.1历史⽂化名城保护背景 (21)3.2苏州古城概况 (21)3.2.1苏州古城地理概况 (21)3.2.2苏州古城⽂化背景概况 (23)3.2.3苏州古城历史沿⾰ (23)3.2.4苏州古城城市建设史 (24)3.3苏州古城区古代时期空间形态特征 (27)3.3.1城市结构肌理层⾯ (27)3.3.2城市空间肌理层⾯ (32)3.4苏州古城区近代时期空间形态特征 (37)3.4.1城市结构肌理层⾯ (37)3.4.2城市空间肌理层⾯ (41)3.5苏州古城区现代时期空间形态特征 (42)3.5.1城市结构肌理层⾯ (42)3.5.2城市空间肌理层⾯ (50)3.6⼩结 (56)第四章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及动因 (57)4.1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规律 (57)4.1.1河道空间向街道空间转变 (57)4.1.2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58)4.1.3平⾯性到⽴体性转变 (60)4.1.4统⼀性向多样性转变 (61)4.1.5⼈的尺度向汽车的尺度转变 (62)4.2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动因分析 (64)4.2.1社会经济的发展 (64)4.2.2政治因素的影响 (66)4.2.3⼈⼝的持续增长 (67)4.2.4⼈⾏为模式的改变 (67)4.2.5交通模式的改变 (68)4.2.6建筑空间的多样化 (69)4.2.7西⽅观念的影响 (70)4.2.8建造技术的提⾼ (70)4.3⼩结 (71)第五章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思考 (72)5.1城市结构肌理层⾯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72) 5.1.1延续古城河街道路格局 (72)5.1.2更新古城城墙边界活⼒ (74)5.1.3合理规划古城交通流线 (74)5.1.4增强古城标识意象性 (75)5.1.5丰富古城空间轮廓线 (76)5.2城市空间肌理层⾯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76) 5.2.1焕发传统民居院落活⼒ (76)5.2.2调整新建院落空间布局 (77)5.2.3量化控制院落道路尺度 (78)5.2.4控制古城新建建筑体量 (78)5.2.5延续古城传统空间界⾯ (79)结语 (80)参考⽂献 (82)图录 (8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论著、作品) (90)致谢 (91)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第⼀章绪论第⼀章绪论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是⼀个古⽼的国度,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建设史更是⼀部灿烂的历史。
一种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以苏州战略规划工作为例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从全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苏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分析了苏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和规划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全息、城市空间结构、苏州市、规划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城市各个方面,如居住、交通、商业、文化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苏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城市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从全息的角度出发,探讨苏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分析苏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和规划的实践应用。
二、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与原理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城市各个空间要素组成的整体,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层面,还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等多重要素。
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 多层次。
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包含实体的城市要素,还包括城市的文化、社会和心理等要素,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
2. 多元化。
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一种以多元化、交织互动为特征的结构。
3. 具有全局性。
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超越单个城市要素的全局性,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
在探讨全息的城市空间结构时,需要运用相关的科技手段进行模拟和分析,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多元化和动态性。
三、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分析苏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苏州市内,不仅有古城区,还有新城区和周边的城镇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分析如下:1. 古城区苏州市的古城区是其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
古城区分布较为密集,形成了以运河为中心的环状结构,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
2. 新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苏州市的新城区也逐渐发展壮大。
新城区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商业中心、住宅区、科技园区等,将苏州市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苏州古城区形态演变探析汪纯欣

苏州古城区形态演变探析汪纯欣发布时间:2021-09-27T07:09:31.581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12期作者:汪纯欣[导读] 苏州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延续着较为稳定的古城形态,并在1982年被列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被作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苏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摘要:苏州古城,首批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作为较早开埠的传统中心城市的范例,保留了古城特色风貌,但其结构形态也在近几十年城市化的发展中发生巨变。
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对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的演化进行研究,沿着时间脉络分阶段探寻城市形态变化的内在规律以及动因,在未来的城市城市建设和更新中延续古城形态、保护古城风貌提供思路。
关键词:苏州古城;城市形态;演变;保护1引言苏州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延续着较为稳定的古城形态,并在1982年被列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被作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利益的驱动导致了人们逐渐忽略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追求高楼林立,且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理解过于片面化,局限于保护历史文物,而忽略了历史形态格局所具有的价值。
在近十几年中,苏州古城的形态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古城风貌遭到了破坏。
如今更应该深入探析其空间形态演变的规律,剖析原因,总结错误经验,纠正建设思路,对旧城改造的概念重新思考,在谋求城市化发展时保持区域特色,保护古城风貌,做到"古韵今风,无限传递",使苏州古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苏州古城形态演变概述--分三阶段研究苏州古城的形态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古代、近代以及现代三个阶段。
苏州城最初始于吴国迁都,吴王命大修宫城,从而出现了苏州城。
从此至明清时期,各历史时期分别对其城墙修缮,水利工程建设,宫城庙宇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城市格局逐步定型此为第一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t r u c t u r e h a s c h a n g e d ro f m' ‘ s i n g l e - c e n t e r " t o “ mul t i - c e n t e r ’ T h e c o u p l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t h e p o we r
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特 征与机制一一 兼论苏州城市空间结构 演化 I 王勇 李广斌 施雯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5 ) 1 1 - 0 1 2 5 — 0 6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4 文献标 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j i s s n . 1 0 0 9 -6 0 0 0 . 2 0 1 5 . 1 1 . 0 1 9
a n d t h e c a p i t a l h a s p r o mo t e d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u z h o u ’ s u r b a n s p a c e . Ke y wo r d s :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 a c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me c h a n i s m;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S u z h o n
Nt , B  ̄ l J 空间资本化 , 从权力空间化到权 力关系再生产的演化特征。在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
心演化的过程中,资本和权力闻的耦合成为推动苏州城市空间生产及演化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空间生产 ; 特征 ; 机制 ; 空间结构演化 ; 苏州
Ab s t r a c t : Ba s e d o n s p a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o r y o f Ne o ・ Ma r x i s m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e c h a n i s ms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u r b a n s p a c e i n S u z h o u s i n c e 1 9 7 8 . Th e a u t h o r s d i s c o v e r t h a t f o l l o w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e r e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u r b a n s p a c e i n S u z h o u: f r o m' ‘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s pa c e ” t o ‘ ・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pa c e ” .f r o m“ s p a c e o f c a p i t a l ” t o“ s p a t i a l c a p i t a l i z a t i o n ” , a n d ro f m“ s p a c e o f p o we r ” t o “ r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p o w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 I n t h e s e p r o c e s s e s o f s p a c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 t h e u r b a n s p a t i a l
— —
S u z h o u
王勇 李广斌 施雯
W ANG Y o n g L I Gu a n gb i n S HI We n
摘要: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实证 分析。发现 ,苏州城市空间生产呈现从 “ 空间中物的生产”到 “ 空间本身的生产” ,从资本空
基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社 会空间视角下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与规划调控研究 ”( 编 号: 5 1 0 7 8 2 4 6 ) ; 江苏省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社 会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苏南乡村公共空 间转型与重构研究 ”( 编号: 2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4 S J B 5 6 7 ) : 江苏省3 3 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作 者简介 : 王勇, 女. 苏州科技学 院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副教授 李广斌 男, 苏州科技学院地 理与资源 系副教授 , 博 士; 施雯. 女, 苏州科 技学院建筑 与城 市规划学院 . 硕士研 究生
苏 州城 市 空 间生产 特征 与 机 制
— —
兼 论苏州城 市空 间结构演化
U r b a n Sp a c e P r o d u c t i on o f Su z h o u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e c h a n i s ms Dj s c u s s i O n o n E v o l u t i o n o f Ur b a n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