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合集下载

赣州近十年变化感悟

赣州近十年变化感悟

赣州近十年变化感悟一、引言赣州作为江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赣州近十年的变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和分析,以期了解赣州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经济发展2.1 城市建设赣州近十年来,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敞平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市区的商业中心日益繁荣,各类商场、餐饮店、娱乐场所纷纷涌现,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2 产业升级赣州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逐渐减少,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例如,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为赣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3 旅游业兴盛赣州素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近年来,赣州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著名的景点如龙虎山、庐山、婺源等,成为了游客们的热门目的地。

旅游业的兴盛带动了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赣州的综合实力。

三、社会变革3.1 教育兴起在过去的十年中,赣州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许多优质学校的建立,提高了赣州的教育水平。

同时,赣州市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硬件条件,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分配。

这些改变让更多的孩子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助力赣州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

3.2 医疗保障赣州的医疗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医院设施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提升,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提升了赣州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3 社会治安稳定赣州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加大了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严厉惩治各类违法行为。

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公平正义宣传教育,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

这些措施带来了社会治安整体水平的提升,给居民带来更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2 6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0 9 7 2 . 2 0 1 3 . 0 2 . 0 3 6
赣 州 城 市 商 业 中 心 区 空 间 形 态 演 变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王 沛 l ,
空间迁移 , 并形成 了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赣 州城 市商业 中心 区演变的空间形态入手 , 对于影响城 市商业 中心 区 空间形态演变的 因素进行研 究与分析 , 寻找 出影响其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原 因, 并在 此基础上 对未来赣 州城 市
商 业 中心 区的 空 间 形 态进 行 展 望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c e Ed i t i o n Vo 1 . 26 No. 2 Ap r . 2 01 3
Wa ng Pe i ‘
( 1 . 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Wu h a n 4 3 0 0 8 1 ,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7 2 , C h i n a )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帖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

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

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

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

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图/文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图/文

市域空间结构概念图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图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

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

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心的发展理念。

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

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理念。

规划目标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与挑战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

赣州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在综合分析赣州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本文对辽阳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发展SWOT分析赣州1 SWOT分析法的概述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它同时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各类看似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企业发展的最优轨迹。

实际上,SWOT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战略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宏观化处理,用来分析特定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

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都是自身要素不断改变配置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相关城市群落系统中不断谋求和强化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

在四类战略中,SO战略指依靠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遇的战略,WO战略指利用外部机遇和克服内部劣势的战略,ST战略指依靠内部优势和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WT战略指减少内部劣势和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

利用该模型分析赣州市的优势、劣势、外部机遇以及威胁,来有效实现城市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2 SWOT分析法在赣州城市发展中的运用2.1区域发展优势(Strength)2.1.1区位优势赣州是我国东南部最大设区市,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1/4和1/5,是江西南大门和对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桥头堡”,也是连接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的枢纽城市。

经济学理论表明,200公里半径将崛起一座特大城市,50公里半径将建成一座中小城市。

以赣州为中心,以200公里半径画圆的10万平方公里近2000万人口区域内,目前尚无一座特大城市,形成经济塌陷区。

同时,赣州处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国最活跃两大经济板块沟通的主要通道上,与南昌、厦门、广州、深圳、长沙距离均400公里左右,是这一区域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独特。

赣州十年前后变化感言

赣州十年前后变化感言

赣州十年前后变化感言引言赣州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之一,近几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赣州十年前后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感言。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1. 城市道路交通•十年前:赣州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堵车现象频繁发生。

•如今:市政府加大了道路建设的力度,新建了多个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大大提升了赣州的交通运输效率。

2. 公共交通•十年前:市民出行主要依靠自驾车或出租车,公交线路有限,出行不便。

•如今:赣州公交线路覆盖率大幅提高,同时引进了新能源公交车辆,环保又经济。

3. 城市绿化•十年前:赣州城市绿化覆盖率较低,公共绿地稀少,缺乏生态环境。

•如今:市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大量绿化带和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1. 工业和制造业•十年前:赣州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制造业相对欠发达,经济实力较弱。

•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赣州发展了一批重点产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2. 旅游业•十年前:赣州的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如今:以庐山、竹山等景区为代表,赣州的旅游业突飞猛进,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3. 电子商务产业•十年前:电子商务产业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赣州市民购物方式较为传统。

•如今:电子商务在赣州蓬勃发展,市民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或电脑购买各种商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三、社会生活的改善1. 教育和医疗条件•十年前:赣州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学校和医院设施简陋,资源紧缺。

•如今:市政府大力投资,改善了教育和医疗设施,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学校和医院,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就医条件。

2. 城市安全和治安•十年前:赣州的治安状况堪忧,刑事犯罪频发,市民担心出行安全。

•如今:通过加强治安管理,改善了赣州的社会治安环境,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

3. 文化和娱乐设施•十年前:赣州市文化和娱乐设施相对匮乏,市民娱乐活动选择有限。

赣州改革开放40年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赣州改革开放40年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赣州改革开放40年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赣州市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城市。

1978年以来,赣州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40年来,赣州市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全市经济总量跃居江西省第二位,房地产、设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40年中,赣州市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总结赣州市4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

一、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推动经济发展赣州市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水乡城市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现代城市。

赣州市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改造,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逐渐发展起具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涵盖了制造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行业。

赣州市通过科技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加强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了市场认可。

同时,赣州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育优秀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40年来,赣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型。

二、加强市场建设,推进经济向市场化发展赣州市积极推进市场化经济改革,建设完善市场化经济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市场化经济在赣州市的发展。

赣州市在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使得赣州市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规范和透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来到赣州市,进一步提高了赣州市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

同时,赣州市加强了市场化经济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实践,为推进经济向市场化逐步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赣州市40年来加强了城镇化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逐步提高。

赣州市将城镇化作为提高城市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善城市建设和环境,催生了建筑业、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市场的发展。

同时,赣州市也时刻关注城市环保等问题,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赣州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与技术双升级赣州市始终坚持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赣州市人口的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 毕业论文

赣州市人口的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  毕业论文

赣州市人口的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论 (3)1.1中国及赣州市人口现状 (3)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3国内外对人口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 (4)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4)2.1赣州市的概况 (4)2.2研究方法 (5)第三章赣州人口时空变化分析 (5)第四章赣州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 (6)4.1人口密度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 (6)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7)5.1 结论 (7)5.2 展望 (7)参考文献 (8)致谢 (8)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为了国家各方面都能够规范而有序的发展,研究人口的空间结构以及时序变化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就以赣州市人口为对象,采用地统计学、GIS、系统聚类等多种科学方法对其时序变化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赣州市人口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和空间结构特征。

Abstract:As we all know,Our country i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For countries to standardize all aspects orderly development,Study of popula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 change became an important task.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anzhou city population as an object,Using statistics and GIS, system clustering and other scientific methods to its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nzhou city population has significant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第一章绪论1.1 中国及赣州市人口的现状我国人口的出生率由于1973年以来广泛开展以及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使得我国人口发展进步显著,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一是有效遏止了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使得资源环境所受压力大大减小,除此之外,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了人口抚养比(即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多占人数和劳动年龄多占人数的比值)相对较低的40年左右黄金时期,使得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另外,还有效的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对我国以及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0 引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

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

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

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

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

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

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

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3]。

一直以来,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都是从各自本身的视角对其实行了深入的探索。

按照康德的理解,对于自然界的空间描述即为地理,地理空间结构是构成地表空间的各个部分在形态上或功能上的连接方式[4]。

同地理学进行比较,城市规划学则更偏向关注城市实体空间,以规划学的立场来看,由城市形体环(physical environment)构成的外部空间则是城市空间(urban space),它是同实体(mass)相对应的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的要素。

尔后,又归纳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元素及心理学中的知觉等观点,派生出了“场所”的概念。

城市中人类本身活动,就是人和人工(manmade)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在大多场合确定了环境结构。

因此,城市规划学认为,城市的价值观、效率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即城市环境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5]。

1.2 经济发展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化1.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影响因素古往今来,伴随经济技术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处在不停地演变中,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几类: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作为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市场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愈加复杂化与多元化。

2)技术因素。

绝对地理距离通常都会变成人们直接感触到的生活空间中的制约因素,城市的有形与无形空间均在技术影响之下产生了深远变化。

3)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产生的影响关键显示在4个层面:人口负增长、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意识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

4)政策因素。

经济发展政策、区域政策、城市规划以及土地使用与住房分配制度、财政投资等政府政策对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

1.2.2 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主要经过下面情况发生作用。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会致使城市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都变化,就是城市中呈现出了新功能抑或先前的功能衰退,损害了功能空间的适宜性关系,加重了城市功能与空间之间的矛盾,由此出现了慢慢变化的内应力。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政治体制、城市社会生活以及城市运输条件和技术手段等外部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增强了城市空间演变的适应能力[7]。

所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按根本上说是持续适应的经济功能变化过程。

伴随城市功能由前期农业自然经济至市场经济的演变,我国的城市形态也从之前的封闭城郭,经过了地域结构的分化到开放多元化。

城市经济功能的演替势必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同一时候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也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完善。

不但如此,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同样使得城市的用地持续的出现新类型且提出了新需求,由此从根本上对包含城市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两者的城市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变,必然会带来经济功能的调整,从而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将得到重组[8]。

2 赣州市经济发展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2.1 经济发展的变化每年的规划其实可以从某个侧面折射出城市发展的进程。

固然,对于城市中每个阶段的现状具有一定超时性,2006年左右,赣州市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所以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在“十一五”的发展背景下,“十二五”时期,经济总量将会迈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明显得到优化。

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10:51:39,新型的城镇化平稳推动,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了50%以上,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强。

其中研发的投入占地区的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 1.2%。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明显得到增长,中等收入的群体不断扩大。

竭力达成居民收入的增长同经济发展一致,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全民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升。

民主的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新进展,社会管理制度日渐完善,人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也更加的和谐稳定。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扎实的推进。

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快速的发展,生态产业与生态城镇的体系开始形成。

从空间结构来看,伴随经济功能的多样化,空间结构也变的越来越复杂,中心城市的形态模式由先前的“一核两翼”团状发展模式变为轴向带型的发展模式,防止了摊大饼蔓延式的发展,城市以良性轴向,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型的城市。

未来的中心城区将可形成“一轴、三区、三带”形态模式。

2.2 产业结构的变化2006年以来,赣州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调整,由原来的第二产业为主导,变为了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发展的形式。

伴随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快速增长,激发了旅游业、商贸以及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所下降,渐渐使得第三产业在赣州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又有回升的势头,许多企业在开发区一带建立起了大量工业园,形成工业园区,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稳定或有下降态势,这样,赣州市在二、三产业之间交替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模式。

所以,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近年来,赣州大力实施新型的工业化战略,着重发展高端的矿产产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工业经济做提升层次、优化结构与大总量。

经过深入的推进稀土、钨、萤石等优势资源的整治整合,赣州在积极吸引战略合作伙伴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大力发展资源的精深加工,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速推进了矿产产业规模化与高端化;并且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的战略,加快了推进特色产业技术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与扶持创新型的企业,并紧盯央企、龙头企业,组织产业的招商,以大企业、大项目来支撑起工业的经济大厦。

3 小结经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解析后,明白到它在自然资源条件制约下,由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利益的主体来带动城市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过程以及社会组织这4种力量彼此作用而组成的。

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它们间的作用就会伴随着此起彼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形成由特定的主导空间引导的城市空间结构[9]。

城市经济功能在朝着多元化演替的时候,它的空间结构也跟着扩张与演化。

作为江西省重点发展地区,赣州的城市经济功能与产业结构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一些转变,从而带来了空间结构在短期内的扩张与重组,如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

于是,伴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到来和未来越来越多大型企业的引进及就业人口的增长,必然使赣州的经济功能继续发生转变,空间结构也将相应的进行重组、优化。

本文通过对赣州经济发展及功能不断转变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给我国其他同样处于经济发展给空间结构带来变化的城市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唐启国.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创新之作[J].创新,2009,3(2).[2]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14.[3]A.B.Gallion.The Urban Pattern[Z].Van Nostrand: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3.[4]柴彦咸.城市空间[M].科学出版社,2000.[5]赵和生.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陈辞,李强森.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7]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6-47.[8]郭鸿懋,江曼琦,陆军.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9]石崧.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