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抒怀诗专题

咏物抒怀诗专题
咏物抒怀诗专题

咏物抒怀诗鉴赏

一、何谓咏物抒怀诗?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二、特点归纳:

1 、形似: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 、艺术手法

( 1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等;

(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 3 )描写角度: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

1 .体察物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品味寄托。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 .明辨技巧。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

四、咏物抒怀诗思想内容及情感

1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2 、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3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常见物象及象征意义

五、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六:鉴赏示例:

1.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花特点: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

所言之志: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手法:托物言志拟人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

的情怀。

2.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 1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题 2 :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骏马形象特点: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所言之志: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七、咏物抒怀诗实战演练

1 .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思考: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注 :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

问题 : 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 ? 用了什么手法 ?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3. 读下面诗歌完成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题 :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4. 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问题 : 这首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形象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1 捻 (ni ǎ n) :持取,捻弄

( 1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 2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 ( 4 分)

6. 读下面诗歌完成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 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 读下面诗歌完成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8.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水仙花[宋]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 ? 淡扫蛾眉篸①一枝。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醿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篸:同“簪”。②水沉:沉香木。③酴醿(t ú m í):花名,色白味香。( 1 )这两首诗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共同特征?( 2 分)

( 2 )这两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 分)

咏物抒怀诗鉴赏参考答案

1. 答: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

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2. 附答案 : 诗中的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环境压力大 , 不得意。在写法上先用起

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又用比喻的方法,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以“飞难进”喻政治上不得意,“响易沉”喻言论上的受压制。整首诗用比兴的手法委婉曲

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凄恻的感情。

3.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 形象特点是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5. 【参考答案】( 1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

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 2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

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6. 答:步骤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

动 ( 步骤一 ) 。步骤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

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7. 答:步骤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8. 答案:( 1 )晶莹澄澈,幽香弥漫。(第 1 点如答“清雅高洁”等也可)

( 2 )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②第二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醿、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咏物诗词专题(教师版)

咏物诗词专题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词常见的情感。 2.掌握咏物诗词的表达技巧。 3.熟悉咏物诗词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第一课时 【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熟读成诵:《卜算子?咏梅》 2、诗句解释。 《卜算子?咏梅》 3、走近诗人。 (1)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1125)-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1210),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专题1 咏物诗 总结

咏物言志诗总结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生版】2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2.(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习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2.(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7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 。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 。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7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三、考点解析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3咏物抒怀诗练习

咏物诗练习 一、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孤雁(唐)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诗人本江南人,一生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②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简析颔联所要表现的情境。 (2)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 初食笋呈座中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五、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六、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5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 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 答案 (附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3、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言志类 导学案

高三年级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例如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物诗(教案)091216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咏物抒怀诗专题

咏物抒怀诗鉴赏 一、何谓咏物抒怀诗?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二、特点归纳: 1 、形似: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 、艺术手法 ( 1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等; (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 3 )描写角度: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 1 .体察物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品味寄托。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 .明辨技巧。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 四、咏物抒怀诗思想内容及情感 1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2 、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3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常见物象及象征意义 五、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六:鉴赏示例: 1.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花特点: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 所言之志: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手法:托物言志拟人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 的情怀。 2.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 1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题 2 :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骏马形象特点: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所言之志: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高中语文《咏物抒怀诗的鉴赏》教案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专门咏物的诗或文章? 初中已学过: 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竹石》 贺知章《咏柳》王冕《墨梅》 骆宾王《咏鹅》周敦颐《爱莲说》…… 二、特点介绍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像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周敦颐爱莲,毛泽东咏梅…… 题目特点——描写某一具体事物。 内容特点——抓住这一事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描写,如形态、动作、品性、生活环境等。 写作目的——表达对某事物的喜爱(厌恶)、赞赏(讽刺),或以某物自喻,抒发感慨。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等。 明确概念: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三、鉴赏步骤 1、读懂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巩固 咏物诗《蝉》的意象鉴赏 1、骆宾王《蝉》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请同学们听录音并跟着朗读。思考本诗突出了蝉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集体诵读,读懂全诗 讲解难点 西陆:秋天——伤春悲秋、惆怅 南冠——怀念家国的囚徒。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 玄鬓——蝉的黑色翅膀 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3)分析蝉的形象 外在特征:秋蝉将死,鸣声凄切,两鬓乌玄 环境特点:秋深露重,濡湿蝉翼,秋风频起,蝉声沉落。环境浑浊,处境困厄。 内在品性:高洁 (4)作者形象 南冠、囚徒思乡,白头、仕途受阻,壮志难酬 (5)手法分析 起兴、比兴、托物言志、用典、双关 (6)教师范读,体会感情 (7)问:有人评论本诗“句句咏蝉,句句喻已。物我一体。是患难人语。”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作者借用蝉以喻自身品质高洁,写寒蝉凄切来表达自己的思乡、叹老之情,以自然环境险恶来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仕途受阻,欲诉无门,有志难酬,对蝉餐风饮露品性高洁而世无人知的不平之鸣实则是为自己怀瑾握瑜反遭无妄之灾的辩白和世无知己的感伤。 2、李商隐《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犹梗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读懂全诗 请学生范读,找出富含感情的词,体会感情。 (2)分析蝉的形象 外在特征:高居枝头,餐风饮露,难求一饱,日夜哀鸣,声嘶力竭 环境特点:碧树无情,青翠依旧,无动于衷 内在品性:自身高洁,处境艰难,怨恨身世 (3)作者形象 职位卑微、四处漂泊、故园荒芜、家境清贫

2020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6咏物诗含解析

专题06 咏物诗 一.咏物诗概说 1. 咏物诗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 2. 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的异同比较 咏物诗是以物为描写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与写景抒情诗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①.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都是以自然界的景物为描写对象,且都是借景/物以抒情,表达诗人 的情感。 ②.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抒情诗 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③.从写作目的上,咏物诗是节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抒情诗是描写 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而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咏物诗歌咏对象示例 ①. 菊花:菊花常被赋予高洁、坚强、淡薄等意义,是隐士的代表。例: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②. 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也是冰清玉洁、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代表。例:驿 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卜算子·咏梅》) ③. 竹:竹挺拔而有节,坚定顽强,不屈不挠,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例: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④. 柳:柳一般作为春天的代表植物,多用来表现春天的美,但也有诗人根据柳的其他特点 来表达不同的感情。例:贺知章《咏柳》&李商隐《柳》&曾巩《咏柳》 ⑤. 在创作实践及高考习题中,出现过的咏物对象还有各种花卉(海棠、杜鹃等)、鸟类(画 眉鸟、杜鹃鸟等)、山泉、雨及动物等,其象征意义也复杂多样,应针对作品做具体分析。 4. 咏物诗的常见情感主旨: ①. 表达个人品质、节操与志向(包括政治志向),此类作品占咏物诗的绝大多数。例:于谦 《石灰吟》

(完整word版)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docx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南海一中2002/4/11 阅读下面13 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表述题 ] ]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 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 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 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 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表述题 ]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 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 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