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中级实务——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工作中级实务——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工作中级实务——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

不同的社会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

他们相当注重少年犯罪者被逮捕及受审判后的烙印影响,并认为少年犯错在所难免,而他们的犯罪行为之所以会加重是来自警察、法官或司法系统所加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偏差有两种: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

初级偏差是指未被人指认或惩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相当普遍的,而次级偏差是来自司法人员及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偏差少年初级偏差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

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认为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

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标签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标签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标签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一、标签理论概述“标签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赫夫纳提出,他认为,社会对个体进行的“标签化”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这些标签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自我认知。

而在教育领域,学生在校园中也会被赋予各种标签,例如“聪明”、“叛逆”、“乖乖女”等等。

这些标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举止以及自我认知,因此班主任需要注意这些标签的存在,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1. 认识学生的标签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标签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被社会赋予的标签,班主任需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逐渐了解学生的标签。

有些学生可能被贴上“不好好学习”的标签,有些学生可能被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班主任要能够准确地认识这些标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表面的行为举止上。

2. 去除负面标签一些学生可能会被赋予一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标签,例如“差生”、“不听话”等等。

班主任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引导,去除这些负面标签对学生的影响。

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不是被标签定义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和潜能,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3. 善用正面标签一些学生可能会被赋予一些正面的标签,例如“优等生”、“乖乖女”等等。

班主任需要善用这些正面标签,鼓励学生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并且不让这些标签成为学生自我认知中的负担。

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为自己的优点感到自豪,但不应该被这些标签局限自己的发展。

4. 引导学生自我认知5. 搭建和谐的班级氛围班主任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搭建一个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不会受到外界标签的限制。

班主任可以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认知水平。

三、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被赋予“差生”标签的学生,他的成绩一直比较差,也经常在班级中闹事。

标签理论知识点总结

标签理论知识点总结

标签理论知识点总结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组织世界的。

标签理论主要关注人们是如何使用标签、分类和范畴来理解世界,并且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人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本文将总结标签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标签的定义、作用、形成和影响等方面。

1. 标签理论的定义标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博加特和其合作者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标签是指人们对事件、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的方式。

而标签的使用对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产生影响。

2. 标签的作用标签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标签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并归类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使得认知和评价更为简单和高效。

其次,标签也能够影响人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和行为,使得他们对某些对象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感反应。

最后,标签还能够影响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标签或身份标签。

3. 标签的形成标签的形成主要与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各种信息,并且通过认知过程将这些信息整理和归纳。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模仿、观察他人以及社会化过程来学习和使用标签。

社会互动理论则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标签,并且通过社会反应加强和维持这些标签。

4. 标签对行为的影响标签的使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们被施加负面标签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表现出与这个标签相关的行为。

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我成就预言效应,也就是标签对自身状态和行为的预言效应。

相反,当人们被施加积极的标签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与这一标签相关的行为。

5. 标签对认知的影响标签的使用也对人们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标签,人们能够更为简单、高效地认知和理解世界。

同时,标签也会导致人们在认知和评价上产生偏差,例如将某一类别的人或物体过度一般化,从而对其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组织世界的。

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标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指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
给他人贴上某种标签,这个标签会影响其行为和社会身份。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
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标签理论认为,某些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被贴上的标签会影响其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中,往往会给犯罪少年贴上“罪犯”、“问题青少年”等负面标签。

这些
标签会导致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使他们更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标签化现象阻碍了犯
罪少年的正常社会融入,限制了他们改变的机会。

青少年犯罪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犯罪少年通常来自低收入家庭、教育水平较低且
社会支持较弱的背景。

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负面的社会影响,例如犯罪同伴、
毒品、帮派等。

这些环境的影响加上标签化的负面标签,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行
为。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也存在问题。

有研究表明,对青少年犯罪的快速起诉和严厉
处罚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犯罪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犯罪身份。

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处理应该更加关注帮助犯罪少年改正错误,提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的机会。

这包括提供教育机会、职业培训、社会支持等,帮助犯罪少年摆脱标签化的身份
和环境,实现自身的改变和社会融入。

“标签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标签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标签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标签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泰恩格斯提出。

标签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标记和定义的影响。

换句话说,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他人的看法和定义的影响。

标签理论认为,一旦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比如“调皮”、“不听话”、“差劲学生”等,他们就会开始按照这个标签来行动,甚至会逐渐变成这个标签所定义的样子。

标签理论强调了人们对自我的认同是如何受到社会标签的影响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标签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问题,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避免简单地将学生定义为“难缠”、“问题学生”,而是要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一个学生可能经常迟到而被贴上“不守时”这个标签,但实际上他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或者生活环境所致,而非出于故意。

我们要保持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包容,避免过早地给他们贴上标签。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

与其简单地将学生定义为“差生”、“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优点和潜力。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负面的标签,更好地面对问题和挑战。

一个学生可能被贴上“不爱学习”这个标签,但我们可以通过表扬他的其他优点和努力来鼓励他,让他逐渐摆脱这个负面标签,树立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标签理论来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因为标签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人的标记和定义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标签和定义,来激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一个经常惹麻烦的学生可以通过表扬他的其他积极行为来激励他改变,让他逐渐摆脱“坏学生”的标签,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给学生过早地贴上标签。

标签理论及其对美国少年司法改革之影响

标签理论及其对美国少年司法改革之影响

标签理论及其对美国少年司法改革之影响美国的少年司法体系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近年来,标签理论在美国的少年司法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标签理论是一种犯罪学理论,主张将青少年犯罪视为社会标签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标签理论对美国少年司法改革的影响,并分析其优点与局限性。

1. 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标签理论认为,一旦一个人被社会贴上“罪犯”、“暴力青年”等标签,这些标签本身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标签的施加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产生负面认知,影响其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因为被贴上“罪犯”标签,他们可能经历社会排斥和歧视,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进而对社会产生憎恨和报复心理。

其次,标签会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产生破坏作用。

犯罪标签会带来社会负面评价和社会隔离,迫使个体与良好社会关系断裂,从而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再犯罪的风险。

最后,标签会对个体的行为预期产生消极影响。

一旦一个人被贴上犯罪标签,社会对其行为会抱有消极预期,认为其会再次犯罪。

这种行为预期会促使个体内化这些角色期待,并按照社会对其的期待进行行为,从而真正地再次犯罪。

2. 标签理论在美国少年司法改革中的应用标签理论对美国少年司法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美国的少年司法体系曾长期采用传统的惩罚和监管模式,未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因此,美国政府和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标签理论,以期通过改变社会对青少年的标签,减少其再犯罪的可能性。

首先,少年司法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尽量减少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标签化。

政府和学者建议将青少年犯罪视为可被纠正和改变的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不可救药的罪犯。

通过改变社会对青少年的标签,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和融入社会。

其次,美国少年司法体系逐渐推行以康复为中心的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犯罪个体的康复和重新融入社会,而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惩罚。

通过提供教育、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青少年重建自信和自我改造,减少再犯罪的可能性。

社工理论:标签理论(5)

社工理论:标签理论(5)

标签理论与社会工作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 ,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38](一)标签理论与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是指社会 (政府和团体) 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因外部、自身和结构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9]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某一方面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二是那些在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三是那些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和对立的人、群体和社区。

[40]概括的说,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贝克尔在标签理论中所提及的“圈外人” ,即社会的越轨行为者,是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标签理论中的弱势群体。

第一、被贴上标签之前的“圈外人”,即莱默特所说的初级越轨者,是一种潜在弱势群体。

依据莱默特的观点,越轨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有越轨行为,人人都是“初级越轨者”。

所幸运的是不是每个初“级越轨者”都被贴上了越轨的圈“外人”标签,所以说,“初级越轨者”是一种弱势群体,只不过他们是偶尔的、暂时的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关系上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是不足以影响其正常生活能力的,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去克服的。

但是,“初级越轨者”并不能完全排除也不能完全避免被贴上标签的可能,一旦他们被具有重要意义的人觉察到其越轨行为,并公布于众,其就会被无情地贴上圈“外人”标签,所以笔者认为被贴上标签之前的“圈外人”是一种潜在的弱势群体。

第二、圈“外人” 在被贴是标签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越轨行为 (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根除的。

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就会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只要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即越轨行为。

诚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所说的:“姑毋论我们对于越轨行为有多么厌恶并愿竭力加以消除,它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一个毫无越轨行为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管你喜欢与否,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

[2]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暴露”在人们身边,使人们感到忧心忡忡,于是,人们开始对越轨行为进行探讨,作出种种解释。

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学说很多,其中最早、影响最久远的是“神鬼驱使说”,即认为越轨行为者是受鬼魂的“缠身”,或者是“中邪”才做出某些越轨行为的。

另一种比较久远的解释则认为越轨行为者之所以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上帝要对他进行惩罚,“上帝要他灭亡,必要让他疯狂”,所以就让他偏离社会规范,从而做出越轨行为。

到了 19世纪,生物学界提出一种“体质变态说”来解释越轨行为,认为越轨是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

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也开始进入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的探讨,提出了“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而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侵犯性的行为。

19 世纪中叶,社会学界也开始关注越轨行为。

社会学界对越轨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社会学像生物学和心理学一样,力图从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中寻找越轨的原因,后来发展出另一种取向,即放弃了对越轨原因的探讨而转向对越轨过程的研究。

[3]诸如萨塞兰德( Edwis H. Sutherland)的差异交往论,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1917)和默顿 (Robert K. Merton, 1910— )的社会失范理论,塞琳( T.Selin)的文化冲突论,科恩( A.K.Cohen)的亚文化群理论,莱默特( 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 Howard Beck er)的标签理论,皆对越轨行为的发生提出解释,并对刑事政策的制定有着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 根除的。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就会有 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只要有社会规范和 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 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即越轨行为。
形成期 形成期,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标签理论开始 形成其理论的雏形,这以莱默特1951年出版的《 形成其理论的雏形,这以莱默特1951年出版的《社会 病理学》一书为标志。在《社会病理学》 病理学》一书为标志。在《社会病理学》一书中,莱 默特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 默特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 他认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绝 大数的这类行为都是暂时的、试探性的、轻微的和容 易隐瞒的。这类第一次发生的、虽然违背了普遍地行 为规范、但行为者本人与别人却并没有这样认定的越 轨行为是初次越轨行为。 莱默特认为,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 而会助长这种行为。莱默特将越轨行为的形成看成是 一种由“初级越轨” 一种由“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再向“习惯性越 次级越轨”再向“ 轨”逐步发展过程,并突出标签张贴的催化作用,奠 定了标签理论的雏形。
例如 一个青年人出于好奇而吸了一次毒、偶尔发生 的漏税等,这些行为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行为者也不承认自己是越轨行为者。 但是,如果这行为被公布于众,而且行为者的 朋友、父母、雇主或警察、法庭等也视这个人 为越轨行为者,他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再次越轨 行为。当再次越轨行为出现时,不但别人这样 看——如认为某人是吸毒者、小偷、骗子等— ——如认为某人是吸毒者、小偷、骗子等— —而且行为者本人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些 “标签”。一旦某人被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 标签” 他周围的人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会迫使他与 其他越轨行为者为伍,以越轨行为者自居,按 照这种行为模式去做,并将此类行为变成自己 的习惯,甚至终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第三,加强社会工作辅导机构的建设,积极发挥其功能。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越轨行为被公开标签之后有两种后 象。一种是越轨行为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越轨者被 直接交予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公开审理,并被处以正式的、 强制性的惩罚;另一种越轨行为的后象则是由大众传媒去 争相报道,某些越轨者的越轨行为不足以触犯法律、受法 律的惩戒,但大众传媒出于某些目的都争相对越轨者的 “越轨事迹”进行报道,这样经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原先 越轨事迹” 偶然的越轨行为就会被公开,于是越轨者就会受到大众的 指责,其自身的生活环境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笔 者认为应该加强社会工作辅导机构的建设,通过社会工作 辅导机构,帮助触犯法律的越轨者去自首、去面对以前的 过失性越轨行为,帮助未触犯法律的越轨者重新定义自我 形象,摆脱越轨行为的阴影,从而避免遵从大众的指责而 踏上“越轨生涯” 踏上“越轨生涯”。
简介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 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 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 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 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 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 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 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Hale Waihona Puke 标签理论杨林杰百科名片
标签理论 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 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 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 “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 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 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 。一个人被贴上“标签” 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 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 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 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 复为“正常人” 复为“正常人”。
繁荣期
1963年,贝克尔的《圈外人》 1963年,贝克尔的《圈外人》,系统地阐述了标签理论的主要 内容。贝克尔说:“ 内容。贝克尔说:“越轨行为是应用规章、法律等对于一个 ‘冒犯者’标定的结果。所谓有越轨行为者,就是被成功地贴 冒犯者’ 上这种标签的人。” 上这种标签的人。”依据贝克尔的观点,越轨既不是与生俱来 的人性,也不是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一些人将一些规则和制 裁方式应用于“圈外人” 裁方式应用于“圈外人”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反应、他人定义 的结果。由于某些“圈外人” 的结果。由于某些“圈外人”被成功的贴上了标签,于是他们 便成为了越轨行为者。同时贝克尔在论述中,希望将破坏规则 和越轨区分开来。越轨确实破坏了规则,但它仅指那些被成功 地贴上了标签的破坏规则的行为。这里,就涉及到正常人向越 轨行为者转变的问题,即他是如何被贴上“越轨” 轨行为者转变的问题,即他是如何被贴上“越轨”标签的。在 此基础上。书中又明确提出,要把越轨理论的分析从越轨行为 转移到那些把他人贴上越轨标签的“ 转移到那些把他人贴上越轨标签的“道德提倡者身上去,最起 码也要将越轨视为被人称为越轨者和称人为越轨者这两部分人 进行互动的结果。这样一种思路将人们长期以来接受的“ 进行互动的结果。这样一种思路将人们长期以来接受的“越轨 行为导致社会控制”的逻辑整个儿颠倒了过来,形成了“ 行为导致社会控制”的逻辑整个儿颠倒了过来,形成了“社会 控制导致了越轨行为” 控制导致了越轨行为”。在贝克尔的拥护与提倡下,标签理论 被发扬光大,进入繁荣时期,并逐渐成为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研 究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之一。
标签理论认为标签的张贴是由选择性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标签的张贴 是因人、因事、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标签的张贴的选择性表现在标签的张 贴在社会阶层中的不公平,社会的弱势群 体更容易被张贴上标签。
标签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第一、标签理论强调给“越轨者” 第一、标签理论强调给“越轨者”张贴标签的 过程对越轨者的重要催化作用。从“越轨者” 过程对越轨者的重要催化作用。从“越轨者”被 “贴标签”的前后,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贴 贴标签”的前后,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标签” 标签”是一种反社会工作的行为,甚至是一种不 道德的行为。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弱势群体, 而不是在先伤害弱势群体后再极力地去补救和治 疗。所以标签理论对社会工作的第一个启示就是 要深刻体会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脉动,扬弃不当 的权威观念,重建民主式的社会伦理,尽量避免 对“越轨者”进行张贴标签,即使发现了某些人 越轨者” 发生了某些越轨行为,也不要随意的张贴标签。
第二、标签理论注重“越轨者” 第二、标签理论注重“越轨者”在被张贴标签后 的社会反应,认为社会反应,诸如冷漠、轻视等 都会促使越轨者踏上“越轨生涯” 都会促使越轨者踏上“越轨生涯”。所以在社会 工作的辅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对不幸被贴 上标签的越轨者另眼相看,表现出轻蔑和嘲讽的 态度,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不应对越轨者表现地太 过殷勤,这样会使越轨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对自己 的帮助是一种同情和怜悯,从而确定自己真的是 坏人。所以社会工作者在辅导越轨者的时候要采 取适中的态度,本着“人人平等” 取适中的态度,本着“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否 则不适当的工作台队会适得其反地促使越轨者新 的不正常的自我形象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