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的简述
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影响成人的关键期。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改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对标签理论的运用。
标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格里格(Edward E. Glaser)提出的,它的核心概念是,
社会的每个个体都被一些标签所包围,这些标签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它们反映了一
个人的特性、性格或行为,而当这些标签被赋予给某个人时,其它人往往对他/她充满联
想和期望,这形成了某种广泛的社会部落。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往往偏重于提供个性上的支持,以改变其可能存在的负
能量标签。
因此,通过标签理论,他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加以理解和帮助青少年,以及引导
他们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通过实际行动,鼓励他们做出积极的行为表现,使他们摆脱负
面标签。
除此之外,在社会环境中建立关系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常提倡的,因为关系可
以有助于改变青少年的标签形象。
此外,还有一个主要部分是强调创新思维和想象的作用。
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可以让他们
开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重新发明自己,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并在较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挣
脱旧的标签、完全自主地生活。
可以总结的是,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
加有效地理解青少年,加以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帮助他们摆脱负面标签,重新
定义自我形象。
同时,也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创新思维,突破
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开发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标签理论

记得有位心理老师说过:有两幢结构相同,外貌相似,距离又很近的厂房,同时被告知是危险房屋,这两个厂家不得不搬迁。
其中有一个工厂的工人在临走时,把厂房的门、窗等都砸坏了,而另一幢厂房看上去还完好,在以后的日子里,那幢被砸了门窗的房屋成了小偷、乞丐、吸毒者、流浪汉的避难所,而门窗完好的房屋他们却不去问津,这就是著名的“标签理论”。
那些人之所以选择门窗全坏的房屋作为栖身地,是因为他们觉得,像他们那样的人,就只配住在那样的屋子里。
我们的学生还小,但有许多的老师却已经给他们贴上了“好学生”或“坏学生”的标签。
被贴上“好学生”的学生是幸运的,不管他们的老师是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还是有点溺爱学生,至少他们接受的是良性暗示,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会有良性反应,如果教师们懂得更多的教育学、心理学,那么相信教师们一定会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被贴上“坏学生”标签的学生是不幸的,因为教师认为他们是坏学生,所以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的方式也都是指责性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专做坏事?你再这样,我可……大有敌对意识;学生偶尔做了好事跑来告诉老师,老师却不能与同学一起分享,只是简单地一句:你少做点坏事,我就省心多了。
便把学生的一点点向上的心理、获得喜悦的满足心理和希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一扫而光。
久而久之,“坏学生”便觉得,他们应该与坏事为伴,应该与指责为伴,甚至经常被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
其实,学生就是学生,无好学生坏学生之分,只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罢了。
人们常说,学生是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话一点不假,而这个作画人就是我们老师。
如果承认哪个学生是坏学生,那就是老师画出一幅劣质的作品,追究其后果,还是我们老师的过错。
为了画出最美的图画,即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好学生,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他们成长的良好环境。
在物质环境较好的今天,应该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班级的家庭中获得温馨、平等、民主和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要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
标签理论知识点总结

标签理论知识点总结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组织世界的。
标签理论主要关注人们是如何使用标签、分类和范畴来理解世界,并且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人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本文将总结标签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标签的定义、作用、形成和影响等方面。
1. 标签理论的定义标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博加特和其合作者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标签是指人们对事件、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的方式。
而标签的使用对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产生影响。
2. 标签的作用标签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标签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并归类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使得认知和评价更为简单和高效。
其次,标签也能够影响人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和行为,使得他们对某些对象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感反应。
最后,标签还能够影响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标签或身份标签。
3. 标签的形成标签的形成主要与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各种信息,并且通过认知过程将这些信息整理和归纳。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模仿、观察他人以及社会化过程来学习和使用标签。
社会互动理论则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标签,并且通过社会反应加强和维持这些标签。
4. 标签对行为的影响标签的使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们被施加负面标签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表现出与这个标签相关的行为。
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我成就预言效应,也就是标签对自身状态和行为的预言效应。
相反,当人们被施加积极的标签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与这一标签相关的行为。
5. 标签对认知的影响标签的使用也对人们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标签,人们能够更为简单、高效地认知和理解世界。
同时,标签也会导致人们在认知和评价上产生偏差,例如将某一类别的人或物体过度一般化,从而对其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组织世界的。
标签理论 一种社工理论的介绍

标签理论摘要: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
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一、前言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根除的。
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就会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只要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即越轨行为。
诚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所说的:“姑毋论我们对于越轨行为有多么厌恶并愿竭力加以消除,它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一个毫无越轨行为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管你喜欢与否,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
[1]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暴露”在人们身边,使人们感到忧心忡忡,于是,人们开始对越轨行为进行探讨,作出种种解释。
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学说很多,其中最早、影响最久远的是“神鬼驱使说”,即认为越轨行为者是受鬼魂的“缠身”,或者是“中邪”才做出某些越轨行为的。
另一种比较久远的解释则认为越轨行为者之所以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上帝要对他进行惩罚,“上帝要他灭亡,必要让他疯狂”,所以就让他偏离社会规范,从而做出越轨行为。
到了19世纪,生物学界提出一种“体质变态说”来解释越轨行为,认为越轨是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
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也开始进入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的探讨,提出了“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而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侵犯性的行为。
社工理论:标签理论(5)

标签理论与社会工作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 ,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38](一)标签理论与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是指社会 (政府和团体) 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因外部、自身和结构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9]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某一方面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二是那些在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三是那些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和对立的人、群体和社区。
[40]概括的说,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贝克尔在标签理论中所提及的“圈外人” ,即社会的越轨行为者,是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标签理论中的弱势群体。
第一、被贴上标签之前的“圈外人”,即莱默特所说的初级越轨者,是一种潜在弱势群体。
依据莱默特的观点,越轨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有越轨行为,人人都是“初级越轨者”。
所幸运的是不是每个初“级越轨者”都被贴上了越轨的圈“外人”标签,所以说,“初级越轨者”是一种弱势群体,只不过他们是偶尔的、暂时的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关系上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是不足以影响其正常生活能力的,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去克服的。
但是,“初级越轨者”并不能完全排除也不能完全避免被贴上标签的可能,一旦他们被具有重要意义的人觉察到其越轨行为,并公布于众,其就会被无情地贴上圈“外人”标签,所以笔者认为被贴上标签之前的“圈外人”是一种潜在的弱势群体。
第二、圈“外人” 在被贴是标签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
标签理论的简述

标签理论简述标签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到七十年代己经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标签理论来源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它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
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
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造成初级越轨者一步步加深,最终陷入“越轨生涯”这一深渊的重要原因。
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和莱默特。
贝克尔在年出版的《圈外人》一书中,对于标签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将标签理论发扬光大起来。
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即对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标签的张贴具有选择性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
第一、对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
一个人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大家庭中的“正常人”演变成一个被“标签”了的“不正常人”呢?标签理论认为,是由于这个人实行了被社会法则—如法律、道德等所禁止或者所鄙夷的行为,即违反社会法则的越轨行为。
而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根除的。
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就会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只要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
因此,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成因来自于社会反映,越轨行为是被社会建构而形成的。
第二、标签的张贴具有选择性。
标签理论认为标签的张贴是由选择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签的张贴是因人、因事、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标签理论

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 根除的。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就会有 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只要有社会规范和 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 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即越轨行为。
形成期 形成期,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标签理论开始 形成其理论的雏形,这以莱默特1951年出版的《 形成其理论的雏形,这以莱默特1951年出版的《社会 病理学》一书为标志。在《社会病理学》 病理学》一书为标志。在《社会病理学》一书中,莱 默特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 默特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 他认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绝 大数的这类行为都是暂时的、试探性的、轻微的和容 易隐瞒的。这类第一次发生的、虽然违背了普遍地行 为规范、但行为者本人与别人却并没有这样认定的越 轨行为是初次越轨行为。 莱默特认为,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 而会助长这种行为。莱默特将越轨行为的形成看成是 一种由“初级越轨” 一种由“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再向“习惯性越 次级越轨”再向“ 轨”逐步发展过程,并突出标签张贴的催化作用,奠 定了标签理论的雏形。
例如 一个青年人出于好奇而吸了一次毒、偶尔发生 的漏税等,这些行为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行为者也不承认自己是越轨行为者。 但是,如果这行为被公布于众,而且行为者的 朋友、父母、雇主或警察、法庭等也视这个人 为越轨行为者,他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再次越轨 行为。当再次越轨行为出现时,不但别人这样 看——如认为某人是吸毒者、小偷、骗子等— ——如认为某人是吸毒者、小偷、骗子等— —而且行为者本人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些 “标签”。一旦某人被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 标签” 他周围的人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会迫使他与 其他越轨行为者为伍,以越轨行为者自居,按 照这种行为模式去做,并将此类行为变成自己 的习惯,甚至终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标签理论及其本土化

人文研究4.重视抚触体位和安全抚触护理不仅做背部,还要进行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
体位不同,抚触手法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头部抚触头部抚触的主要作用在于舒缓面部紧绷的神经。
在涂抹适量婴儿润肤液之后,通过两拇指指腹由眉间滑向两侧再到发际。
(2)胸部抚触胸部抚触,双手分别由新生儿胸部的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耳到两侧肩部,在胸部划一个大大的“X ”,进行双手交叉抚触,但在此过程应与新生儿乳头部位避开,通过胸部抚触可以达到顺畅呼吸的目的。
(3)腹部抚触一般按照顺时针进行,若新生儿的脐痂还没有脱落,则不可在此部位按摩。
通过腹部抚触有利于增加新生儿的肠胃活动。
(4)上肢抚触新生儿双手下垂,护理人员捏住其中一个小胳膊,由上臂到手腕进行轻轻拿捏,通过手指进行手腕按摩,在抚触过程中,进护理人员和新生儿家长之间的交流,增进护患关系,重视抚触护理,从而更好地为新生儿健标签理论及其本土化贺 瑞摘要:标签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犯罪学重要理论,主要讨论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对于诱发性犯罪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随着这一理论传入我国,对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前科报告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标签理论 前科报告制度 未成年人犯罪的去标签化一、标签理论概述标签理论是犯罪学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强调犯罪行为不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界定的。
标签的过程界定了自己和他人对行为与事件的概念,影响了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看法。
这一理论从某一角度论述了犯罪原因,将犯罪原因归结为犯罪人或社会,社会对该行为作出标定或反应的结果是其中的核心观念,并且犯罪或越轨行为不是行为本身的特质。
标签理论与符号互动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人们总是根据外界对自己的期待或评价过程认同自我身份。
同样,犯罪概念就是一种符号(标签),而刑事司法过程是对特定的人和行为贴附犯罪标签(符号)的过程,或者说是符号互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