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的高。

说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与以往的不同,是采用两条等宽色带进行交叠后产生的四边形来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的形象,然后再到〝边〞(面的边缘)。教学分两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两条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交叠出的四边形,进而观察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思考后发现:这些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给出数学记号。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认识。

第二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做底边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

学生来说不容易建立,以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塔高等,指的是直立于地面上的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定义。因此教材中,我从垂线这一概念引入,再通过垂线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这些高的位置与关系。从中得出:同一底边上可以画出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要作一条高就可以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样操作高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对平面图形中〝高〞的认识。

19.1平行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 2、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并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教学难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出示发现什么? ------出现了一个新的四边形

这个四边形有什么特殊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新课探究

1、师:根据你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请你选择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名学生用实投展示,组织学生评价。

2、师:打开学具袋,从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3、问:请你们将学习小组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提出要求:四人一组,充分利用学具,开动脑筋,想办法,共同探讨。小组汇报,集体交流。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问:我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出示图片图上的物体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推拉铁门、栏杆、标志、花窗。这些物体中都隐藏着平行四边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5、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你认为关键是什么?

【三】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1、学生在作业纸上自己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教师指导板书画高的方法。

问:通过画高,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平行四边形有4条底,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

(2)同一条底上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都相等。

3、识别、提高。

(1)投影出示:画在平行四边形外边的高,让学生识别认识。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的可以画在平行四边形的里边,有的可以画在平行四边形的外边,不管画在哪儿都要注意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4、画高练习

平行四边形复习课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复习课说课稿 仁河中心学校喻德胜我说课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章平行四边形复习课 1、本节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回顾反思,弄清本章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能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网络图;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1.整体梳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结构体系;2. 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知识进行推理计算并解决问题。 2、重点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复习课。就课型结构而言,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具有重复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反思性,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知识联系、深化知识理解、优化知识结构,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认知,有利于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就学段而言,本章是学生在掌握平行线,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有关知识的,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几何图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也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圆的知识埋下了伏笔。就学科延伸角度而言,特殊四边形的复习,也立体几何的学习建构了知识基础,终上所述,论是从知识的传承上,还是方法技能的训练中上,本节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重点的育人价值 1.通过本节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与判断,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 2.通过四边形知识的系统化梳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理性思辨能力。 3.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已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平行与垂直。下面是WTT为你整理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3~4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使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第一个例题,首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举例,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第二个例题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揭示高和底的意义。“试一试”让学生

动手测量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及相应的底,进一步感受高与底的意义。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利用材料做平行四边形并发现其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体会其特征。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初中数学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显示立交桥、防盗网图片。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 知识点归纳 一、知识网络 ??????????→?????????????? ???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边相等边边边 SSS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应用边角边 SAS 判定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 斜边、直角边 HL 作图 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定理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 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 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二)灵活运用定理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 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边相等(ASA)②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AAS) (2)已知条件中有两边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角相等(SAS)②第三组边也相等(SSS) (3)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任一组角相等(AAS 或ASA)②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1.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2.回顾三角形判定公理,搞清还需要什么; 3.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常见考法 (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证明线段(或角)相等;②证明两条线段的和差等于另一条线段;③证明面积相等; (2)利用判定公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题目开放性问题,补全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节课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更复杂的平面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提升推理探究能力,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认识研究图形,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学情及教法分析 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推理能力还不够强。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要努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采用“引导自学—指导小组活动—讲评—归纳-分层训练-辅导”的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力,操作能力。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特殊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3.2.1特殊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特殊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和设计说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图形变换(对称、平移、旋转)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章的学习重点。同时矩形不仅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猜想、归纳和推理能力。此外,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长方形的相关知识,且掌握了探究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和判定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四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探究、实验、猜想、说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解决: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 教学难点:矩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我采取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选择: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2.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三、教学程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了贴近现实生活,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所以我设计了欣赏图片这一环节。 (一)欣赏对比,引入课题 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熟悉的矩形图片,体会矩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并借机提出以下问题:(1)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几何图形吗?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

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 我说课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欢迎借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基础上,从标有刻度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有理数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理解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方法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点对应关系(数与形结合)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注意力 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学习以及学科知识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图形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足体验和发展,从而培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习题整理.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4cm B 1cm ,4cm ,2cm C1cm ,2cm ,3cm D 6cm ,2cm ,3cm 2. 六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是( ) (A )7 (B )8 (C )9 (D )10 3.右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6 B .7 C .8 D .9 4.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是( ) A.角平分线 B.中线 C.高 D.A 、B 、C 都可以 5下列不能够镶嵌的正多边形组合是( ) A.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B.正方形与正六边形 C.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D.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 6.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7如图1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的和的2倍还大1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5 B.6 C.7 D.8 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 10. 下列判断: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多有一个钝角,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③有两个内角为500和200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④直角三角形 中两锐角的和为900,其中判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32分) 11、为了使一扇旧木门不变形,木工师傅在木门的背面加钉了一根木条,这样 做的道理是 。 12、如图2所示:(1)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 ; C D A B E F 3题 A B C D 图1 (D)E C A (C)E C B A (B)E C B A (A) E B A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八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对多边形概念、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研究的基础上,对特殊多边形中的特殊四边形的进一步研究,也是下一章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平行四边形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等制造时都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推理论证方法,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节课及至本章都是为达到这个目标而设置的。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七章三角形”中已经学过多边形的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相关知识,且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也在小学学过,对它们并不陌生,但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需加深理解。在认知过程中,对平行四边形通过辅助线与三角形相联系,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知,还需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欲与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亲历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观察——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定理内容,并学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难点:通过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 定理推导上采用引导探索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转一转、移一移、证一证等环节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方面,利用PPT制作的课件,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学法 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指导学

最新平行四边形说课稿完整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及其高和底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来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从学法上 谈谈。 五,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六,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汇总

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汇总 篇一: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2.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二、说教法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测试题

三角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3.三角形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属于哪一类不能确定 4.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 ≠AB ,AD 是斜边上的高, 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则图中与∠C (∠C 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5.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O , 则∠AOC+∠DOB=( ) A 、900 B 、1200 C 、1600 D 、1800 6.以长为13cm 、10cm 、5cm 、7cm 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给出下列命题:①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②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内角 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 ④三角形的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不在三角形内就在三角形外 ⑤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 ⑥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在三角形内。正确的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 8.如图,一面小红旗其中∠A=60°, ∠B=30°,则∠BCD= 。 9.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 是 度。 第5题图 第6题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整册

11.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

初二数学八上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复习和常考题型练习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已知两边可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交点叫重心. 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一条射线.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 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和与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本节课为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它作为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为“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书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中呈现的数学美。(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本课难点:通过操作、思考、升化、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有直观的感知和认识。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有关几何事实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获得了一定的探索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同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合作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YOUR LOGO 撰写人:天 狼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有理数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10)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3)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6)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1)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4)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8)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2)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7)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5)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8)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9)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60)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4)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7)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1)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4)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6)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8)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8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3) 2.1 整式说课稿一 (83)

2.1 整式说课稿二 (85)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8)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8)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2)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6)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10)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3)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6)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19)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21)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4)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7)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1)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4)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7)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40)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142) 4.3.1 角说课稿(二) (146)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5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52)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156)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二) (163)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167)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169)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七章的内容,是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之一,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的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更是下一步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和有关定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按教材编排,平行四边形性质共分两课时完成,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第一课时重点是安排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并初步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样做的目的是:用“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以后进一步研究其它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时,水到渠成,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节课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并初步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 在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探索性质、寻求解题思路。

二、教法: 由于本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 考虑到如何更直观、形象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了电脑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三、学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结论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性质的证明过程时,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判断下图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请你用手中的三角尺验证。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发现新知识做准备。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 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 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 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 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 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2、在灵活运用知 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3、使学生 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 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页镶嵌设计是难点。课 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 角和………………………………………… 2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