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肌肉内血管瘤之超音波诊断:病例报告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病变,通常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发生。
它是由肌肉组织内的异常血管增生形成的,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的肌肉组织中。
由于其在影像学上的特征复杂多样,使得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相对困难,需要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影像学表现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查和定位肌肉内血管瘤。
在超声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与周围肌肉组织有边界清晰的分界线。
,超声还可以评估血管瘤的血流情况,对血管瘤的血供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与超声检查相比更为精确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特征。
在CT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软组织密度灶,具备边缘锐利而光滑的特征。
,CT扫描还可以提供三维重建图像,以更好地了解病变的位置和形态。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更为详细和清晰的骨骼肌肉内血管瘤的特征。
在MRI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通常呈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与周围肌肉组织有清晰的分界线。
,MRI还可以提供多平面重建图像,从而更好地观察肌肉内血管瘤的形态和位置。
影像学诊断要点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要点:1. 形态特征:肌肉内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结节,具有光滑的边缘。
2. 信号特征:在MRI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3. 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肌肉内血管瘤的血流情况,了解其血供特点。
结论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病变,其影像学特征复杂多样。
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关键手段。
通过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出合适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超声对血管动、静脉瘤的诊断分析

超声对血管动、静脉瘤的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动、静脉瘤的超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血管动、静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
结果本组超声诊断正确,其中9例腹主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大隐静脉瘤合并血栓形成、1例大隐静脉假性静脉瘤。
结论超声是诊断血管动、静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动脉瘤包括真性、假性、夹层动脉瘤;真性动脉瘤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多发生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内膜撕裂,血流经撕裂口进入动脉壁中形成血肿,是一种危急的疾病[1];假性动脉瘤因创伤引起,近年来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的开展,此病有所增多,由于假性动脉瘤破裂能引起急性大出血,病情凶险,所以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是治疗的关键[2]。
静脉瘤尤其假性静脉瘤较为少见。
我院自2007年以来经超声诊断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患者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66.5岁,男13例,女3例,病程2天~3年,临床表现:9例腹部扪及波动性包块;1例表现胸痛、心悸;6例右侧腹股沟处可触及包块。
采用IU22、HP5500和美国泰索尼2D GATEWAY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4.0MHz、3.5~10MHz,二维超声扫查腹主动脉、主动脉、右侧股动、静脉、右侧大隐静脉及其旁肿块位置、大小、形态,CDFI观察血流情况、频谱特点。
2 结果超声显示9例腹主动脉瘤,位于腹主动脉中下段,呈梭行或囊性扩张,瘤体长径约为1.9~5.9cm,宽径约为3.0~4.1cm,瘤壁均伴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4例附壁可见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腔内可见“条索样”回声;4例假性动脉瘤中3例为右侧股浅动脉前方可见与之相通的包块, 1例为右侧股总动脉前方可见与之相通的包块,瘤体大小约为2.7~3.9x1.8~2.1cm,不规则形,内部多呈无回声,其中2例内部可见少许血栓样弱回声区,CDFI:股动脉与包块间有一般宽约0.15~0.35cm瘘口,频谱可测及此处的高速血流信号,收缩期由股动脉血流进入瘤体内,流速较高(可达2.2~3.1m/s),舒张期血流由瘤体进入股动脉内,流速较低(约0.5m/s),瘤体内可见红蓝相间的低速血流信号。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病变,常常具有明显的血管扩张和异常血管壁。
影像学诊断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表现肌肉内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肿块和运动障碍。
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现出血、局部感觉异常和肢体无力等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肌肉内血管瘤在X线检查中常常呈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并可见血管扩张的征象。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且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中表现为混杂的低回声和高回声区域。
此外,超声还可以评估血流情况,并能够区分肿块的良恶性。
3.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
肌肉内血管瘤在CT扫描中通常呈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肿块,血管显影明显。
4.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MRI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常常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肿块,可以明确显示血管扩张和异常血管壁。
四、影像学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进行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特征、增强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五、治疗计划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动脉栓塞和放射治疗等。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报告、影像学图像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影像学诊断:利用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
2.肿块:身体组织或脏器内的异常突出区域。
3.血管扩张:血管直径增大的情况。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1]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1]](https://img.taocdn.com/s3/m/253079e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e.png)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概述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疾病,通常发生在肌肉组织中的血管。
影像学诊断在肌肉内血管瘤的确诊和治疗方案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相关特点。
影像学诊断方法常用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
超声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方法,常用于肌肉内血管瘤的筛查和初步评估。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并对血流情况进行评估。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结构,尤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时,可见血流信号。
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肿瘤和血管病变,对于肌肉内血管瘤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CT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获得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在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中,CT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解剖结构和组织密度信息。
肌肉内血管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血流动态和强化程度。
此外,CT还可以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CT扫描在肌肉内血管瘤的定位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精细的断层图像,对于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MRI可以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增强图像。
肌肉内血管瘤在MRI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肿块,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强化的血管结构。
MRI 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局部侵犯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由于MRI无辐射,适用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
影像学特点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肿瘤位置、形态、内部结构和血流动态等方面。
肌肉内血管瘤通常位于骨骼肌肉中,好发于四肢和颈部。
肿瘤形态多样,可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
在超声图像上,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高回声结构,表面光滑。
在CT图像上,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像,边缘清晰。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常见于儿童和年轻成年人。
它通常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具有恶性潜能。
由于其位置深藏于肌肉组织中,临床上很难直接触及或观察到。
因此,影像学诊断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评估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肌肉内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
影像学诊断方法肌肉内血管瘤的常见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内部结构和病变的特征,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诊断肌肉内血管瘤。
超声超声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广泛的应用。
对于肌肉内血管瘤,超声能够提供良好的分辨率和对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典型的超声特征包括:肌肉内异常血管扩张表现为囊状或实性结构、多个血流速度异常的声像图、边界清晰等。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解剖信息和组织密度的评估。
肌肉内血管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光滑的肌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血管结构显示。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大小,CT扫描可以帮助鉴别肌肉内血管瘤和其他肿瘤。
MRIMRI是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异对比度。
血液供应丰富的肌肉内血管瘤在MRI上呈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强度。
另外,MRI还可以提供多平面重建和血管造影,更好地评估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血流动态。
肌肉内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其正确诊断的关键。
根据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不同特点,肌肉内血管瘤在不同影像学图像上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
1. 超声: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上可显示为囊样或实质性的异常血管扩张。
多个血流速度异常的声像图也是肌肉内血管瘤的典型特征。
2. CT扫描:肌肉内血管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光滑的肌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血管结构显示。
病变的CT值一般与周围肌肉相近。
3. MRI:肌肉内血管瘤在MRI上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强度,T1加权图像上病变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腿肌层肿块的诊断价值(附30例分析)

表2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频率 及ST段变化比较(n=54,x±s)组别心绞痛持续时间/ min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S T段改变/m m治疗组治疗前8. 37士0. 637. 70士0. 69 1. 28士0. 13治疗后 1. 19士0. 27_s二 2. 06士0. 435 △0. 44 士 0. 08 5=对照组治疗前8. 28士0. 627. 57士0. 66 1. 37士0. 12治疗后 2. 61士 0. 34 5 3. 20士0. 37 50. 75 士 0. 08 5注:与对应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P C0.01,A P C0.05.2.3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 R P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 R P比较(n=54,〒±s)组别E T-1/ (p g/L)H-C R P/(m g/L)治疗组治疗前129. 6士 19. 910. 15 士2. 71治疗后89. 8士 15. 75= 3. 01 士0. 09 5 △对照组治疗前130. 1士23. 510. 61 士 1. 08治疗后110. 6士 16. 8 5 4. 02 士 1. 215注:与对应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斗 P<0.01,A P<0.05。
3讨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是现阶段冠心病治疗的主要、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部分患者冠脉病变存在以下特点:1)严重迂曲、钙化;2)病变部位分支众多,多发弥漫性病变,病变部位多,尤其是有严重狭窄的分支血管多;3)某病变目前冠脉介人技术无较完美解决;4)有些病变处于临界病变,可 以先予规范药物治疗。
这些冠脉病变特点及解剖特点决定了部分患者在进行冠脉支架植人时无法完全血运重建或不需要完全血运重建。
这就使这部分患者在支架植人术后仍有心绞痛的发作,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
肌肉血管瘤影像诊断分析

肌肉血管瘤影像诊断分析作者:沈延艺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2期肌肉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IMH )属软组织肿瘤范畴。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是介于错构瘤畸形和真性肿瘤之间的一种病变,是较常见的浅表组织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女性较多,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发生于浅表软组织,其次为肝、脾等内脏器官。
浅表部位多发生在头颈部,其次为四肢、躯干。
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来我院手术的肌肉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肌肉血管瘤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12年3月~2014年9月行肌肉血管瘤手术切除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
年龄18~55岁。
患者全部行CDFI及CT检查。
1.2方法1.2.1仪器主要有GE LOGIQ3,用线阵探头,频率7.5~10MHz以上,西门子双排螺旋CT。
1.2.2方法患者就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分别对病变做CDFI及CT扫查。
观察病变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密度),有无钙化,有无液化,彩超扫查时还要注意血流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与周围毗邻关系。
2 结果2.1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的比较术后病理结果为静脉型血管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蔓状血管瘤2例,肉芽组织型3例。
超声CDFI检查及CT检查联合检出13个病变,其中符合肌肉血管瘤影像学改变的病例11例,肌肉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软组织内异常病变2例。
2.2影像特征 X线平片的密度分辨率较低,软组织肿块的界限显示不清,尤其IMH多累及一组肌群,而且血管组织在肌肉内蔓延,只有当病变区出现静脉石才可作出明确诊断。
因此平片的敏感性较差仅为23.7% ,但特异性较强可达96% 以上。
当IMH 生长期较久、深在且邻近骨组织时可造成骨皮质的压迫性骨缺损,在分析平片资料鉴别诊断时可作为重要参考。
与其他软组织肿瘤所致的骨皮质压迫性变化并无差异。
传统的静脉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多条粗大的静脉形成网状结构以及形成的串珠状形态均为特异性征象。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⒈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肌肉内的血管系统中。
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各异,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⒉临床症状肌肉内血管瘤可以表现为疼痛、肿块、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然而,由于其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内的发生,临床症状的表现也存在差异。
⑴上肢肌肉内血管瘤上肢肌肉内血管瘤常常表现为肿块和肿胀,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疼痛以及手指活动受限等症状。
⑵下肢肌肉内血管瘤下肢肌肉内血管瘤常常表现为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会感到走路困难、下肢乏力以及下肢肌肉萎缩等症状。
⒊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是肌肉内血管瘤诊断的关键步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
⑴ X线检查X线检查可用于筛查肌肉内血管瘤,但其特异性较低。
大多数肌肉内血管瘤在X线上呈现为软组织肿块或囊性病变。
⑵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内血管瘤的形态特征和血流情况。
这是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诊断方法,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适用。
⑶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那些位于深层肌肉或与周围结构紧密相连的血管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⑷ MRI检查MRI检查是最常用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准确定位血管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⒋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照片和报告。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⑴肌肉内血管瘤:也称为肌瘤,是一种发生在肌肉内的血管病变。
⑵影像学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的方法。
⑶ X线:一种应用X射线原理进行影像检查的方法。
⑷超声:一种利用高频声波进行影像检查的方法。
⑸ CT扫描: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多个切面的图像。
⑹ MRI检查:通过磁共振原理来高分辨率的图像。
⒍结束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判断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報告
大腿肌肉內血管瘤之超音波診斷:病例報告
林朝加 廖憲華 1 蔡素如 周建文 畢柳鶯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科 整型外科 1
本文報告的病例是一名 21 歲大學生因運動傷害而造成左大腿內側疼痛,雖然四處求醫長達四年,卻 仍無法獲得正確的診斷與有效的治療,最後經轉介至本院復健部求診。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股直肌 (rectus femoris)遠端肌肉層中有一邊緣略為模糊的極度低回音(hypoechoic)水囊類(cystic)腫瘤,腫瘤具有 可壓迫性,並且有影像後側增強現象(posterior enhancement) ,利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腫瘤周圍 有豐富的血流分佈現象。超音波的診斷為囊狀腫瘤,懷疑是肌肉內血管瘤。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的診斷亦 為疑似血管瘤,隨後轉介至整型外科接受完整腫瘤切除手術,病理切片報告為海綿竇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患者於手術一週後症狀明顯改善,至今追蹤一年半,症狀已經完全消失,無腫瘤復發現象, 並且可以恢復從事過去的運動。高解析度超音波雖然無法精確地診斷腫瘤的病理變化,但可以區分出水 囊類及實體(solid)類腫瘤,並且配合腫瘤的位置、大小、血流分佈及邊緣狀況,來幫助臨床上對軟組織 腫瘤的診斷。(台灣復健醫誌 2006;34(4):241 - 246) 關鍵詞:超音波(ultrasonography),血管瘤(hemangioma),肌肉(muscles)
放射性治療、血管栓塞、類固醇治療等,一般都當做 無法利用手術治療或術後復發時的替代療法。[8-10] 高解析度超音波 (high-resolution ultrasonography) 是一種非侵襲性的檢查,它的優點是能正確定位軟組 織腫瘤,以及和周圍組織結構的關係,並可初步分辨 其內容物,且具有即時性動態檢查的特色,可在病人 活動當中取得資訊。[11] 超音波檢查已經被許多文獻報 告認為是診斷軟組織腫瘤的重要工具,可以當作臨床 醫師既經濟又快速的檢查利器。[11-13]本篇文章報告一 例大腿內側肌肉內血管瘤的診斷以及治療,希望能對 臨床同仁於診斷及處理此類疾病時有所助益。
前
言
血管瘤 (hemangioma) 的特徵是正常或異常出現的 血管數目增加,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軟組織腫瘤,也是 所有人中常見的軟組織腫瘤之一,佔了所有良性腫瘤 的 7%。[1,2]然而肌肉內血管瘤則相當罕見,只佔所有 血管瘤的 0.8%,通常在三十歲之前出現,女性比男性 稍多(1.5 比 1)。[3-5]大多數肌肉內血管瘤的病人表現出 局部疼痛及腫脹,症狀通常會伴隨著活動而加劇。許 多已經發表的文獻指出肌肉內血管瘤的正確診斷通常 會被延誤長達數個月到數年之久,患者常在不同科別 間求診,但卻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治療結果。[3,4,6]在處理 肌肉內血管瘤時必需考量到腫瘤的部位及可接近性、 美觀因素及患者的年齡,經由手術來切除通常是治療 的首要選擇,然而,不完全的切除可能會造成多達 20% 的復發。[3,4,6,7]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硬化劑注射、 投稿日期:95 年 2 月 21 日 修改日期:95 年 5 月 18 日
討
論
肌肉內血管瘤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下肢,約佔了 百分之 45%,其次是上肢(27%)、頭頸部(14%)及軀幹 [4,7] 有學者認為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的血管形成 (14%) 。 異常,而不是腫瘤,由不正常分化及增生的內皮細胞 網所衍生而來,然而真正原因目前則仍然未有定論。 [5,14,15] 懷孕 、 感染 以及 外傷 都被認為可能和血管瘤有 關,也有學者推論外傷會使原本已經存在的血管瘤加 速生長而造成臨床症狀。[8,16]在血管瘤的分類上有幾套 系統被提出,根據腫瘤的深度、臨床表現、組織學以 及部位,可以分成四到九類。[8]一般而言,根據組織學 的發現可以分為微血管血管瘤、海綿竇血管瘤、混合 型血管瘤以及全身性血管瘤,腫瘤的分類對於治療計
是肌肉內血管瘤。 安排核磁共振 造 影 檢查來確定診 斷,結果發現左大腿內側的腫瘤在 T2WI 下呈現明亮 的訊號,在 T1WI 下為中等到低訊號,在靜脈注射顯 影劑後訊號會增強,沒有可見的骨骼變化,診斷為疑 似血管瘤(圖 3)。隨後轉介至本院整型外科接受完整腫 瘤切除手術,病理切片報告為海綿竇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腫瘤內有擴大的微血管管徑,外圍有厚 的纖維結構包覆,局部可見到完整的骨頭形成,沒有 惡性變化。患者於手術一週後症狀明顯改善,至今追 蹤一年半期間,症狀已經完全消失,無腫瘤復發現象, 06; 34(4): 241 - 246
籃球 時 與 他人發生 擦撞 。當時 左 大腿內側疼痛及腫 脹,到附近診所就醫診斷為肌肉拉傷。在口服藥物及 休息後,症狀獲得改善,然而在從事運動時疼痛及腫 脹會明顯加劇。他曾經就診於許多醫院,診斷大都認 為是肌肉拉傷或挫傷並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也曾 經接受一段時間的復健治療但是療效不佳。後來患者 求診於某地區醫院,醫師懷疑為創傷性骨化性肌炎, 因此轉介至本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及處置。病 患在初次門診表示在休息時並無不適症狀,只有在運 動時疼痛及腫脹才會加劇,因此這四年來無法再從事 打籃球這項他所喜愛的運動。理學檢查發現在左大腿 內側有明顯的壓痛點,可以觸摸到有彈性的腫塊,大 小約直徑 1 公分。在左膝關節彎曲和伸展時會跟著移 動,按壓會有輕微疼痛。阻抗性膝關節伸直則不會引 發任何疼痛感,神經學檢查發現兩側髖關節以下之運 動及感覺功能無異常。膝部 X 光片檢查為正常發現, 無骨折或腫塊存在,因此排除創傷性骨化性肌炎的可 能性。 當天門診結束後,患者立即接受超音波檢查。我 們利用頻率為 10MHz 直線性探頭的高解析度超音波檢 查儀(EnVisor, Phillips, Andover, MA, USA),結果在左 大腿遠端內側的股直肌肌肉層中間發現有一邊緣略為 模糊的極度低回音腫瘤,大小約 1.1x0.7 公分(cm),腫 瘤具有可壓迫性,並且有後面影像增強現象(圖 1)。利 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則發現腫瘤周圍有豐富的 血流分佈現象(圖 2)。超音波的診斷為囊狀腫瘤,懷疑
(a) 縱切面
(b) 橫切面
圖 1.
病患左大腿遠端內側的超音波影像圖。形狀為卵圓形的低回音腫瘤,其大小約為 1.1x0.7cm (即 符號+所標示的區域),腫瘤具有可壓迫性,並且有影像後側增強(posterior enhancement)現象。
肌肉內血管瘤之超音波診斷
243
(a)縱切面
(b)橫切面
244
台灣復健醫誌 2006; 34(4): 241 - 246
外科手術完整切除是處理血管瘤的標準方法,一 般都可以獲得良好的結果。Tang 等人分析了 225 名軟 組織血管瘤患者,其中 89 名接受外科手術切除,15 名屬於肌肉內血管瘤。這 89 名病患的平均年齡為 30 歲,最常見的部位在大腿(36%),其次是小腿(17%)。 曾經有創傷的病史並不常見,只佔 18%。所有患者都 接受 X 光檢查,14 名有鈣化定義為靜脈結石。21 名接 受電腦斷層檢查,只有 4 名的結果具有診斷價值。69 名病患接 受核磁 造 影 檢查, 65 名的結果 顯示 異常發 現,然而只有 25%的發現被放射科醫師認為可以診斷 為血管瘤。在術後追蹤到的 78 名患者中,15 名有腫瘤 復發,復發率為 19%,腫瘤復發的唯一較顯著因子是 病灶大小,大多數復發是在兩年內,但有些在術後六 年才發生,平均追蹤期為五年,沒有腫瘤變成惡性, 83%的患者可以有良好的功能而沒有障礙存在。[5] 非手術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硬化劑、放射線治療 以及血管栓塞等,一般都當做以手術治療無效或復發 時的替代療法。[8-10]Brown 等人針對一名 14 歲右大腿 肌肉內靜脈血管瘤的病患進行硬化劑注射,原因是腫 瘤太大(14cm×8cm)而無法完全切除,一共接受了四次 治療,疼痛獲得良好緩解而且回復從事競賽性運動。 [10] Baptista 等人則報告利用血管栓塞來分別處理前足 部及手肘海綿竇血管瘤的兩名患者,也都獲得不錯的 治療結果。[8] 傳統 X 光檢查在診斷軟組織腫瘤能提供的資訊相 當有限,因此經常需要應用其他的診斷工具來進一步 評估。電腦斷層(computerized tomography)在四肢的檢 查可能會因為腫瘤較小,或對比不佳而誤診,在評估 軟組織腫瘤的形狀、大小、及解剖相關位置上比高解 析度超音波差。[21,22]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是目前評估軟 組織病灶的最佳工具,但是由於價格昂貴,排程及檢 查時間過長,只有在特定醫療機構才有,且當病人有 體內金屬植入物時,檢查結果就可能受到影響。高解 析度超音波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水囊類及實體類腫瘤, 並瞭解腫瘤的邊緣、大小、形狀、與周邊組織的相對 位置,特別是可以協助診斷無法藉由直接觸診正確評 估 是 否 存 在 的 深 層 腫 瘤 。 彩 色 都 卜 勒 超 音 波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可以檢查內部血管特性及組織 灌 流情形,來提高超音波對軟組織腫瘤的診斷率,例如 血管形成異常(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會因內部的 血流紊亂而可能出現類似陰陽八卦圖形。血管瘤的超 音波影像變化相當大,從極度低回音(hypoechoic)到高 回 音 (hyperechoic) , 形 狀 從 同 質 (homogeneous) 到多 葉 (multifloculated)都有可能 , 如果找到其內有高回音的核 心伴隨回音後陰影則表示可能為靜脈結石,診斷為血
圖 2.
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因為腫瘤內血流速度很慢,因此無法看到血流,而在周圍則有豐富的 血流分佈現象。
(a)縱切面
(b)橫切面
圖 3.
膝部磁振造影檢查。於 T2 加權影像下,位於左側股直肌肌肉內的腫瘤呈現明亮的訊號。
放射線檢查上通常是正常的,偶而可看到非特異性的 腫塊。靜脈結石(phlebolith)代表典型的鈣化,最常出現 在海綿竇血管瘤,比例為 30%至 50%。本文所描述的 患者在四年前因運動與人擦撞而造成左大腿內側疼痛 腫脹,雖然經過急性期處理後症狀改善,但是在運動 時因疼痛加劇而造成困擾。在這四年來曾經就診於許 多醫院,但是療效不彰,經轉介至本院進一步檢查, 當時的轉診疑似診斷為骨化性肌炎。患者曾經有過外 傷,大腿內側深部局部腫脹,加上一般治療方式效果 不佳,骨化性肌炎是有其可能性。然而,腫瘤具有彈 性而且症狀會隨著運動而明顯加劇,則不是其典型的 表現。骨化性肌炎一般大約在 4 至 6 週就有鈣化形成, 本例的病程則已經有 4 年,應用膝部 X 光檢查即可立 即做鑑別診斷來排除,如果是 4 週內,超音波檢查則 是良好的診斷工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