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料资料

最新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料资料
最新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料资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规定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

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三节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及目标

一.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语言课程目标的特征(连续性、阶段性、明确性、模糊性)

三.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最新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p158

第四节语文教材的基本问题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 范文系统(课文)

2. 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的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

3. 实践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作业系统)

4. 助读系统(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和注释、补白)

第五节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依据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性、系统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语文课标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选择

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目标教学法、单元

教学法、导读法、情境教学法

第二节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可行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 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2. 含糊笼统,目标虚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贴标签”趋向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5 / 9页

第三节教学导入及切入设计

教学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引导思维

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

1. 语言类导入(标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计问题导入法、悬念导入法)

2. 活动类导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

3. 媒体类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视频导入)

第三章现代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 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恰当使用

2. 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3.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 把教科书中的内容直观化,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2. 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忽略语文教学规律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板书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

第一节总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阅读教学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讲述法、讲解法、串讲法、朗读法、评析法、评点法、问答法、研究法、讨论法

第三节叙述性课文教学实施案列

一、小说教学实施案列(《我的叔叔于勒》)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初中阶段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例举如下: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小说类文本

(2)能复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啊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

(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的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

(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义

二、散文教学实施案列(《背影》)

初中阶段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例举如下:

(1)能在3分钟阅读1500字左右

第6 / 9页

(2)能依据上下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能说出叙述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

(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别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8)能依据不同的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

(10)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1)能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饿主题(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语句或有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

三.童话教学实施案列(《皇帝的新装》)

(1)能说出童话这一文学样式的一般特点

(2)能从多样的虚构性作品中,辨析出童话

(3)能辨析童话中想象、夸张的内容,以及它们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4)能用间接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童话中的人物与小说人物、剧本中人的差异性,能在品析人物差异的前提下,就童话中的人与

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5)能以童话为镜子,构建幻想与现实的联系,说出童话中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啊(6)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识

(7)能以童话为文本,陶冶情趣、涵养心灵、拓展想象能力、切实提高能从童话中读出作者蕴情蓄义的能力。

四、剧本教学实施案列(《威尼斯商人》)

五、新闻教学实施案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新闻的基本特点:短、新、快;能分析具体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2)能依据具体的新闻篇目说出新闻的结构与其他文章结构上的差异(倒金字塔结构),并能指出一篇新闻中的各个结构

(3)能说出新闻的叙事方法与一般叙述性文章的差异

(4)能对各类媒体上的新闻,按浏览、略读与精读进行分类

第五节议论文教学实施案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六节说明文教学实施案例(《苏州园林》)

第七节文言文教学实施案例(《孟子二章》)

文言文基本教学目标大致如下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古代汉语字典、词典

(2)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辨别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4)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区分或辨别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指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6)能根据要求在文中划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段

第7 / 9页

(7)能归纳出所阅读的文言文材料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话该文言文材料的中心意思(8)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出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9)能用自己的话评析阅读材料中的形象语言风格、特色和表达技巧

(10)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中的作者观点和态度

第八节诗歌教学实施案例

一、古诗教学实施案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诗教学可以确定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情感

基本目标例举如下:

(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4)能简单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

(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二.现代诗歌教学实施案例(《天上的街市》)

基本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

(2)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阐述诗歌的主旨

(3)能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能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

(5)能找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说出其好处

(6)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

(7)能说出这首诗歌在篇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8)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意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9)能掌握诗歌体裁的一般特征和鉴赏诗歌基本方法

(10)能仿写或续写一段诗歌,初步尝试现代诗歌基本方法

第三章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积累训练: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二)育人训练

(三)思维训练(善于联想与想象、深入地思考生活、辩证的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对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四)语言训练(准确、简明、得体、生动)

(五)技能训练(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选材能力的训练、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速度训练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第一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二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和总

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四.从评价结果的体现来看,语文教学评价有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五.按评价内容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文学业评价

第三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目标性、激励性

第五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思、鉴定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6.根据材料,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说明依据(20分)

答题要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确立出…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课内容特点、学生情况。

【文言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学常识(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等)、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等)、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②了解古代一些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①利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②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感情真挚,情深理切,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②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

【诗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②领悟诗歌主题、意境,理解诗歌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③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①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

②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

②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

【小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养成……习惯。

【戏剧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2)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

【依据】答题要点:

(1)从教材分析:略

(2)从学生分析:

①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且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诗歌,可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学习,对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②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

(3)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分析:

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文言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7.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示例一:

(1)导入新课。

(2)作者与作品简介。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①(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②学生集体朗读。③提示读音。④疏通字句。要求:根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4)整体感知课文。

(5)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按段落学习具体内容。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7)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略)

示例二:

(1)导入:激趣。

(2)课堂教学设计:①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初读→精读②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③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④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

导入语·结束语·板书

【课堂导入方法】

(1)提问析题法;(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入法;(4)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

【课堂导入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1)关联性。结束语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学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板书设计原则】

(1)简明概括。板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板书,学生对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可以一目了然。板书的语言也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条理清晰。板书内容要揭示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作者的思路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

(3)布局合理。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板书的主版面、副版面布局合理。构图的上下、左右、大小及色彩搭配等要匀称、协调。

(4)书写优美。板书书写要规范、正确、工整、美观。正确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8、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25分)

19、教学实录片段评价。(20分)

答题要点:(1)简单介绍一下该教学实录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步骤。

(2)夸优点

①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②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③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0、错别字、病句修改。(5分)

21、学生作文评价。(15分)

答题要点:

(1)从内容上,选材新颖、精当、深刻,具有说服力、典型,具有时代气息……/选材范围狭窄(或过于宽泛),命题有偏差……

(2)从结构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3)从表达上,语言表达畅达如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简介质朴,感情真挚,引起读者共鸣,娓娓叙事……/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有错别字、病句……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预测1-作品主题】(1)“成长”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伤仲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2)“亲情”主题:《散步》《羚羊木雕》《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3)“生命”主题:《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4)“爱国”主题:《离骚》《石壕吏》《春望》《过零丁洋》《最后一课》。

【预测2-语文教材的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由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1)范文系统:范文又叫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或者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2)知识系统: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3)作业系统: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和训练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和练习。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按照内容分,助读系统分为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

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

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例如:《过秦论》一课中的“秦灭六国示意图”属于助读系统。又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后有一段补白“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这段补白属于助读系统。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属于作业系统。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联系材料,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2)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一句句分析,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3)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为以下三步:(1)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2)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3)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谈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2)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3)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4)

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作文评价语】

作文评析就是评论和分析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内容①拟题。拟题是否生动,审题是否精准。②主题。主题是否深刻,选材是否精细。③内容。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多样。(2)结构①布局合理。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是否出彩,过渡是否自然。②线索分明。(3)语言①通顺。能流畅得表达。②生动。形容词、动词、修辞、引用等。

三、教学设计题【教学目标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表述,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总依据。(2)语文教材。针对文本,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课文介绍、单元导语,采集揭示本单元特点或主题的相关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有时候题目中也会给出教材相关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通常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可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3)学生情况。结合学情,结合题目中学生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比如,可根据学生学段结合相应学段课程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板】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课堂导入……

二、新课教学,赏析文本(此环节包含的步骤不固定,需要引导学生酌情参考)(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三、巩固提高,情感升华……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高分亮点】

(1)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标题清晰。

(2)具体内容明确,活动方式新颖,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3)教师能因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全方面发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4)问题设置,能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引发学生思考,能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试卷满分:150 教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4.拓展延伸 5.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1.诗歌教学 2.文言文教学——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 一、主要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目标要适度

二、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XXXX》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主要选择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写了()(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x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题:教学设计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参考答案:第一题: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题: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苏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小石潭记》所在单元主要选择了写景游记类的古代散文。本文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掌握写景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易文言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文言作品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新课导入设计 2.不同文体新课教学设计 整体答题框架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一、近代语文教学法: ①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②1903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面。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中学均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字)两门与语文相关的课程。 现代语文教学法: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革新教育,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并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三四十年代,本学科更名为“教材教法课”。 当代语文教学法:1950年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为“语文”。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内容属性: 文学性和知识性 学科特点: 技能性和社会性 本质属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三、语文教学目标 xx教育家B.S.xx说: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定指针与方向。 ②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分为接受(注意)、反映、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和复杂的外显反应五个层级。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 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智力因素: 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分析力、综合力)、语文人格(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 包括: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必考知识点汇总 语文这一科目考试内容涉及方面诸多,考试内容既包含语文学科知识,又包含语文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就乱了阵脚。为了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华图教师罗列出初中语文国考资格证考试必看20考点,希望能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1、错别字辨识 在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中,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考查,题目给出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识记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字形并能正确应用。它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考生的细心和耐心。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考生需要正确读写3500个常用汉字,范围非常广。而且题目中的习作段落篇幅较长,要从中找出错别字,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耐心寻找。 2、语病辨识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出现,和错别字放在一起考查。题目给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病句,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 3、词类活用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通常给出一句话,并指明句子中的某个字是特殊用法。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与题干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这需要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4、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在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出现。如2012年上半年的考试中,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属于骈文的一项。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骈文的概念,还要熟知选项中的文章。由此看出,对于古代文学,考查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理解,这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 5、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一)信息 我们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读书、听广播、看电视、、与家长、老师、同学谈话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此外,用口尝,用鼻闻,用手摸也能获得一些信息。 (二)信息处理 我们随时在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例如老师读: “ ”,同学们通过耳朵,输入这些声音信息,从大脑的记忆中,知道这是“我是个文明的小学生”九个字,把这九个字写(输出)在纸上。这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三)电脑是信息处理机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三种重要资源。 轧钢机、缝纫机等是加工物质材料的机器;蒸汽机、发电机是转换能量的机器;电脑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我们给电脑输入各种数据,经过电脑的处理,输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四)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年月诞生,它的名字叫埃尼亚克(),学名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由多支电子管组成,重达多吨。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次。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年,运算速度是每秒千次。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体积小巧,运算速度却比埃尼亚克快了成千上万倍。 电子计算机有很多种,根据它的外观,可以分成微型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等;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可以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一般用来处理一种数据;超级市场用的收款机,记考勤用的打卡机,以及比较流行的游戏机、学习机等都属于专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只能做一件或几件工作,而办公和家庭用的计算机基本都属于通用计算机。 目前家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通用计算机,它除了具备普通计算机具有的文字

处理、数据计算等功能外,还能够听音乐、看影碟、玩游戏和漫游网络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电脑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五)电脑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软件是计算机工作时需要的各种程序和数据。 从外观上看,一台计算机主要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组成。 .主机:主机是电脑的核心,由许多精密的电子器件组成。它决定了电脑的运算速度和性能。主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两部分组成。我们常常听说的“”就是中央处理器。的型号通常决定了整个计算机的型号和基本性能。 .显示器:显示器的样子很像电视机,它把电脑工作的结果显示给我们。 .键盘:我们通过敲键的方式,指挥电脑工作。 .鼠标:通过拖动鼠标和点按鼠标上的按键,指挥电脑工作。常见的鼠标有双键鼠标和三键鼠标。键盘和鼠标都是电脑的输入设备。 .打印机:打印机是输出设备,它的作用是将输入的内容打印到纸上。打印机可以打印文字,也可以打印图形。根据打印的色彩,打印机可以分为黑白打印机和彩色打印机。 .外存储器:外存储器通常有“软盘”、“硬盘”和“光盘”。软盘是由一张圆形软磁片制成,外面套一个塑料外壳。软盘插在软盘驱动器里进行工作。很多人习惯把硬盘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分别用:、:、:、:……表示这些区。这样,光盘盘符最后一个硬盘符号依次向后推,如硬盘划分至盘,则光盘符号为盘。表示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和。;。英寸软盘存储容量一般是,一般光盘存储容量为,硬盘容量常为几~十几。常用的内存有、、、等。以上硬件设备中,键盘、鼠标器是把信息传入计算机的设备,它们都叫做“输入设备”。还有一些设备也属于输入设备。例如:扫描仪——用来把图片、照片和文稿等按照原样输入到计算机中;话筒——连接在计算机上的话筒可以把各种声音输入到计算机中。

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及答案

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科目代码:303)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 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曹操《观沧海》 B.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C.杜牧《泊秦准》 D.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 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汪曾祺《昆明的雨》 B.宗璞《紫藤萝瀑布》 C.叶圣 陶《苏州园林》 D.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3.缺失 4.缺失 5.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 句适合的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思元书》)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北朝民歌《木兰诗》) 6.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不恰当的是()。 A.领悟作者人生态度 B.学习本文托物启志的写法 C.感受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D.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7.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例句来讲解,恰当的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 亦难》)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游》)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缺失 9.缺失 10.缺失 11.缺失

完整word版,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渗透于它的内涵并体现于它的实施过程的。 2、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选文)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等去体现。 3、语文教育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为逻辑起点及其归宿。 4、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只有借助(语言)为媒介才能实现。 5、学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 6、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中,“好懂”是对教学(措施)方面的要求。 7、初中毕业生应当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 8、(略读)是指有目的、有重点、有取舍的一种阅读方式。 9、(语言)实验室是利用多种现代媒体装备的供语言教学用的电化教育课室。 10、选材能力属于作文的(专门)能力。 11、进行(自由)拟题作文时,教师关键要给学生讲清楚拟题的要求和方法。 12、听是将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思维)的过程。 13、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14、巩固提高是(复习)课的升华与扩展阶段。 15、重视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的是(终结)性评价。 16、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整个目标结构最具(动态性)的元素。 17、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8、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规律。 19、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具有明朗性和(隐蔽性)共存的特点。 20、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调查研究的能力、选题定向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开展实验的能力、总结经验的能力、(观察想象)的能力、反馈验证的能力。 21、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包括三个部分,即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22、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要注重启发引导,讲求(整体提高)。 23、语文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训练。 24、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以及学生借以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载体,统称为(教学媒体)。 25、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 26、作文指导课的具体做法有范文指导法、(情景)指导法、讲评指导法和教师示范指导法四种。 27、中学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实践性)、提高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28、听话态度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谦虚,第二是(积极)。 29、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部分”。 30、教师指导复习的方法有直接讲授法和(问题引导)法。 3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2、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3、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以一(课程设置)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 34、美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 35、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础。 36、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调查研究的能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一、古诗名句积累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9、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规定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 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三节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及目标 一.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语言课程目标的特征(连续性、阶段性、明确性、模糊性) 三.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最新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p158 第四节语文教材的基本问题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 范文系统(课文) 2. 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的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 3. 实践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作业系统) 4. 助读系统(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和注释、补白) 第五节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考点资料100%过关

名词解释 82、教学研究论文的构成:论题即论文题目、引论、本论、结论。 14、“泛指”的语文教材是一切对别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 15、“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16、“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语文教科书。。 39、“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部分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 44、学业考试又称“成绩考试”,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况。 45、水平考试如果用于选拔,又称“选拔考试”,高考就属于选拔考试。 46、学能考试用以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又称“潜能考试”、“预估考试”。 47、诊断性考试用以了解考生能否使用某种知识或是否具有某种技能。 53、所谓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的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 1、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2、助读系统:旧式的文选型读本,常文末加一些注解,或在文中加一些评估的话,这些文字,对读者理解选文有助益,因此可称为助读材料。 47、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48、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来完成的。 3、语文教学法则: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4、智力: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别、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61、综合讲评:讲评的基本方式,这种讲评要求教师根据作文指导时提出的训练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举例说明。 62、典型讲评:教师先出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进行深入分析,用典型指导一般。 3、专题讲评:抓住作文中一两个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语文知识集中进行讲评,重点突破。 5、发现阅读法:指的是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6、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 7、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文中的和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法推测文中的末知部分,从而理解文意的一种阅读方法。7、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11、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12、朗读:对书面语言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 13、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 14、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15、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断训练,又称小作文,是指为培养写作的某一种能力而进行一些局部的,片断的练习。16、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没需要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 17、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影”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自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18、知识短文: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 19、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学生考试一般都属于标准参照考试。 20、常规参照考试: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 21、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被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 22、体态语:指表情、手势、身势等言语表述的辅助手段。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 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 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 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 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着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着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着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缺点:该文论证的层次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均在论证“如何关注细节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对“细节之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细节之美”的论证明显不足,前后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不够完整。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1、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加工)、发布、交流等技术。 3、信息技术的五次技术革命:①语言的使用;②文字的使用;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 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应用;⑤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4、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柱。 5、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阿克(ENIAC),它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6、按所使用的主要元器件划分,计算机经历了①电子管②晶体管③集成电路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 7、“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机)。 8、计算机由原来的单纯的数值计算发展成同时具有文字、绘图、表格、音像处理以及数据通讯等多种功能。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各种形式的信息都能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9、计算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新一代的计算机将是智能化的多媒体计算机。 10、计算机的主要特点:①运算速度快②运算精度高③具有存储记忆能力④具有逻辑判断能力⑤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领域有:①数值计算②数据处理③自动控制④计算机辅助设计⑤计算机辅助教育⑥人工智能⑦计算机网络。 12、信息包括文字、数字、声音、图像、图表等。 13、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sted Instrction)简称CAI;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 trction)简称CMI。 14、人工智能主要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机器人等。 1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 16、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有效、迅速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巨大的神经中枢。 17、从外观看,计算机主要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

2015年教师资格证真题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2015年教师资格证真题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三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山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李商隐《夜雨寄北》 C.白居易《观刈麦》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A 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答案】C 4、写完过时后,老师让学生对古诗词整理,下列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的《卜算子》(水是横波)

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C.王维《送元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 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 【答案】A 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A.篆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答案】B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明确论题 B.梳理行文思路 C.区分观点与材料 D.把握论点及过程 【答案】D 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重难点

---------------------------------------------------------------最新资料推荐------------------------------------------------------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重难点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掌握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需要深入理解其中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析以及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和体系。 难点在于对中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1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一、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 1 、语文教育的含义 2、语文课的设立3、语文名称的含义二、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1 、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一、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二、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 、国家的教育方针 2、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 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4、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三、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1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2、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 3、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1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 2、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 1/ 13

涵 3、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三)考核知识点 1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2、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四)考核要求1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1 )识记: 语文教育;语文课的设立: 语文名称的含义。 (2)领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简单运用: 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4)综合运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1 )识记: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2)领会: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语文素养的内涵。 (3)简单运用: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4)综合运用: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 第六章中学的阅读教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阅读的本质特征,认识中学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地位,理解中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掌握中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熟练掌握中学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教材教法与教案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第二节语文教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运用能力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 第三章经典教学案例与教案设计展示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 第一章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节文言实词与虚词第二节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第三节文言文的理解第四节古诗词鉴赏 第二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节现代汉语第二节汉字第三节词汇 第四节句子第五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第三章文学概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二节文学活动第三节文学创造 第四节文学作品第五节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四章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现代文分析与理解第二节文学作品鉴赏 第五章写作基础 第一节写作概述第二节常用文体写作 第六章中外文学史 第一节中国古诗词赏析第二节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赏析 第三节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赏析第四节外国重要作家作品赏析 第一部分教材教法与教案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真题点睛 语文课程是()与人文性的统一。 A. 工具性 B. 思想性 C. 政治性 D. 情感性 【答案】A 【名师点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