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定影原理
显影定影的原理

显影液、定影液的成份和作用感光片在制作过程中主要程序如下:建立潜像于感光片上——曝光;变潜像为可见影像—显影;稳定可见影像—定影。
一、潜像形成的原理无论是在照相机、照排机或扫描仪上,当经过正确的曝光量下曝光后,总是在感光片上形成一些所需的图像。
由于它很不容易被人的眼睛察觉到,这种影像,称作为潜像。
潜像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感光片的制作过程中,感光乳剂中除卤素银晶体外,还均匀分布着银原子和硫化银分子,它们在感光片的表面形成许多感光中心,如图(略):曝光时,光能作用于卤素银(AgX)晶体,卤素银中的卤离子(X-)便失去一个电子而成卤原子(X),如图中的乙,其反应式如下:Ag+X + 光= X + e + Ag+卤素银卤素电子银离子所产生的自由电子,形成电子流在晶体中游动,当它们遇到感光中心时,就会被该中心所吸引,使该中心带上负电荷,当遇到负电场,便向感光中心集中,被中和成银原子。
就如式子:Ag+ + e = Ag 银离子电子银原子当感光片的曝光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感光中心便因银的增加扩大而成显影中心,它是潜像的根据,所以生成卤元素,则被周围胶质吸收。
二、转变潜像形成可见像要把潜像变为可见像,必须使显影中心处的银原子继续增多,直到人的眼睛清楚地观察到,这就通过显影的作用来完成。
显影的目的是将感光片乳剂层受光处银盐分子的银离子还原成银原子,这一点它与曝光的作用一样,不过它是靠药物来完成的。
因此,显影时也可以看成曝光的继续。
在显影中能还原卤素银的药物很多,它们都是易于氧化的化学物质。
就针对对苯二酚为例来说明显影的原理。
对苯二酚在显影液中电离如下:阴离子为显像离子,它很容易氧化成醌,并放出两个电子。
卤素银得到电子被还原成银。
卤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卤氢酸它们的综合反应式如下:曝光时有受光部分和未受光部分,而显影液则作用于整个感光层表面,然而为什么只有显影中心处的卤素银被还原成银呢?这是因为在显影液中加有溴化钾,它在溶液中电离出Br-。
显影定影原理全解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显影原理概述 • 定影原理概述 • 显影剂的种类及特点 • 定影剂的种类及特点 • 显影与定影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 显影定影的实际应用与案例 • 显影定影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显影原理概述
CHAPTER
显影的定义
01
显影是指将曝过光的负片或相片 与药液接触,除去未曝光的银盐 ,留下已曝光的银影像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显影定影行业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和灵活性。
未来显影定影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持续创新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显影定影行业需要持 续进行创新,研发新的产品和技术以提升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机制,共 同应对市场挑战和环保压力。
人才培养与技术转移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转移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和管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谢谢
THANKS
硫化物定影剂
01
02
03
硫化银
具有较高的感光度,但稳 定性较差。
硫化镉
稳定性较好,但感光度较 低。
混合型硫化物
结合了硫化银和硫化镉的 优点,具有较高的感光度 和较好的稳定性。
卤化物定影剂
01
02
03
04
氯化银
感光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
溴化银
感光度较高,且稳定性较好。
碘化银
感光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
特点
显影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灰雾, 但价格便宜,常用于一些特定的 工艺中。
胺类显影剂
种类
黑白胶片的冲洗处理

为了使已经曝光形成的潜影变成可见
影像,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这就 是冲洗工艺。
胶卷 感光 胶卷 冲洗 照片 印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显影
停影
定影
水洗
晾干
黑白摄影工艺过程
第一节 显 影
一、显影理论
显影主要是靠显影剂对已感光的银盐进行化 学分解,把金属银还原出来组成影像(由极 其细小而分子结构松散的金属银微粒堆积起 来的)。
2、D-76补充液配方 温水(50°C左右) 米吐尔 无水亚硫酸钠 对苯二酚 硼砂 加水至
750毫升 3克 100克 7.5克 20克 1000毫
3、菲尼酮微粒显影液配方
温水(50°C左右)
无水亚硫酸钠 对苯二酚 硼砂 硼酸 溴化钾
750毫升
100克 5克 3克 3.5克 1克
菲尼酮
加水至
0.2克
容器的选用 :以玻璃、塑料、陶瓷制品为好
水的选用:应采用软水或蒸馏水、纯净水。 水温控制:一般50°C左右。 水量控制:总溶量的四分之三。 药量控制:配置份量要准确。 溶解次序:先后顺序千万不要颠倒。 搅拌方式:朝一个方向均匀中速搅拌。 套药配制:按说明书操作。 药液保存:药液装在深色贴标签的玻璃瓶内 药品保管:毒性较大,不得误用。
黑白负片的冲洗程序
一般是水洗(30秒钟)→显影(8~12分钟)
→停显或水洗(30秒钟)→定影(10~20分钟) →水洗(15~30分钟) →凉干。
序 工序 工作液 温度 时间分 号 名称 名称 C
工作 照明
本道工序的主要作用
操作要点
1 湿润
清水
0.5
使胶片湿润,有利于显影 使胶片全部湿 全黑暗 时显影液在胶片上浸润均 润 匀,不产生气泡。
照片冲洗原理

照片冲洗原理照片冲洗是指将胶片或底片上的影像通过化学方法转移到感光材料上并固定的过程。
照片冲洗的原理主要包括曝光、显影、定影和清洗四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的原理和过程。
首先是曝光。
曝光是指将胶片或底片放置在相机中,通过镜头让光线投射到感光材料上,使其感光。
在曝光的过程中,光线通过镜头投射到感光材料上,形成倒置的实物影像。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控制曝光时间和光圈大小,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明暗度。
接下来是显影。
显影是将经过曝光的感光材料放置在显影液中,使其暴露在显影液中的银盐晶体逐渐变成黑色银粒,从而显现出影像。
显影液中的显影剂能够还原曝光后的感光材料上的银盐晶体,使其变成可见的银粒,从而形成影像。
然后是定影。
定影是将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置在定影液中,使其暴露在定影液中的未经曝光的银盐晶体被去除,从而固定影像。
定影液中的定影剂能够溶解未经曝光的银盐晶体,使其被去除,从而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最后是清洗。
清洗是将经过定影的感光材料放置在清洗液中,使其被清洗干净。
清洗液能够将显影和定影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药剂残留物洗净,从而保证影像的质量和长期保存性。
总的来说,照片冲洗的原理是通过曝光、显影、定影和清洗四个步骤,将胶片或底片上的影像转移到感光材料上并固定。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化学原理和作用,需要严格控制时间、温度、浓度等参数,以确保影像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实际操作中,照片冲洗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和操作要求进行,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明暗度和色彩准确度。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感光材料和影像效果,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处理,以满足不同的艺术创作和应用需求。
总之,照片冲洗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巧。
只有深入理解照片冲洗的原理和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照片冲洗技术,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作品。
显影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显影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显影是一种将暗的影像转化为可见的图像的过程,主要用于摄影、印刷工艺以及光学传感器等领域。
显影涉及的技术和工艺非常繁多,本文将从黑白摄影的角度来探讨显影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在黑白摄影中,显影的目标是将暴露在底片上的银盐晶粒转化为金属银的图像。
底片的底材通常使用的是透明的塑料或玻璃基础,底材上涂覆有感光乳剂,感光乳剂含有颗粒状的银盐晶粒。
当底片暴露于光线下时,光线会穿透透明的底材,并与感光乳剂中的银盐晶粒发生反应,使银盐晶粒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形成暗的影像。
显影液是实现显影过程的关键,它包含了多种化学物质,如还原剂、氧化剂、缓冲剂等。
一般来说,显影液的配方是根据具体的显影要求和底片特性来设计的,不同的显影液配方会产生不同的显影效果。
显影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显影液浸泡:底片在显影液中浸泡,使显影液中的化学物质与底片表面的暴露银盐晶粒发生反应。
2. 还原反应:显影过程中的还原剂与银盐晶粒发生反应,将银离子还原为金属银。
还原剂的选择和浓度会影响显影的速度和效果。
3. 显影补充:显影液中的还原剂会逐渐耗尽,需要定期补充显影液,以保证显影过程的持续进行。
4. 停止显影:在一定的显影时间后,需要将底片从显影液中取出并进行停止显影,以阻止银盐晶粒的进一步还原。
停止显影通常是通过将底片浸泡在停止液中来实现的,停止液中的酸性物质会中和显影液中的碱性物质,达到停止显影的效果。
5. 清洗:底片在经过停止显影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清洗,以去除显影液残留和产生的废液。
清洗可以使用流动水或特制的清洗液来实现。
6. 定影:显影后的底片上仍然存在有未暴露的银盐晶粒,在显影过程中形成的金属银图像会因为未暴露的银盐晶粒继续暴露于光线下而发黑。
为了阻止这种过程,需要进行定影。
定影液中含有氧化剂,可以将未暴露的银盐晶粒氧化成无色的化合物,从而保持图像的清晰。
7. 清洗和干燥:定影完成后,底片需要进行充分的清洗,以去除定影液的残留物。
相机的工作原理

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能够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留下珍贵的回忆。
那么相机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将详细介绍相机的工作原理。
1. 光的传播光是相机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相机的工作原理离不开光的传播。
当光通过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相机利用光的这些特性来捕捉影像。
2. 光的进入在相机的工作中,光通过镜头进入相机。
镜头是相机的核心部件,它能够聚集光线并将其投射到相机的感光材料上。
镜头通常由多个透镜组成,以在光线通过时减少畸变和散射。
3. 光的对焦当光通过镜头进入相机时,它需要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为了实现这一点,相机配备了对焦系统。
对焦系统通过调整镜头的位置来确保光线聚焦在感光材料上,从而得到清晰的图像。
4. 光的曝光曝光是相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决定了图像的明暗程度。
当光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后,需要经过光圈的调节。
光圈控制相机镜头的进光量,它的大小决定了相机感光材料曝光的时间和强度。
5. 光的记录在曝光后,相机需要将光线所携带的信息记录下来。
这就是相机感光材料的作用。
感光材料通常是一种化学制剂,它对光敏感,当光线照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会引起发生化学反应,记录下光的信息。
6. 光的成像感光材料记录下的光信息通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最终的图像。
显影是将感光材料中暴露的银盐晶粒变成银,而定影是去除未暴露的银盐晶粒。
经过这些处理,相机的光学机械系统最终能够形成一个成像的图像。
7. 光的储存和显示得到的图像可以储存在相机内部的存储器中,也可以通过连接电脑或其他设备来传输和存储。
现在的相机还具备显示功能,可以在相机的屏幕上即时显示所拍摄的图像。
8. 光的后期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机还可以进行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是指通过电脑软件对图像进行编辑和调整,使其更符合个人的需求和创作意图。
总结一下,相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光的进入、光的对焦、光的曝光、光的记录、光的成像、光的储存和显示以及光的后期处理等步骤。
湿版摄影术原理

湿版摄影术原理摄影术是一门以光线为媒介,通过摄影器材记录物体形象的艺术和科学。
湿版摄影术是摄影术的起源,也是最早的一种摄影技术。
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化学作用将图像记录在感光材料上。
湿版摄影术的原理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感光、显影、定影和洗印。
首先是感光过程。
在湿版摄影术中,感光材料一般是以银盐为主的乳剂涂层,如银盐胶片或银盐纸。
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决定了曝光的效果,不同的感光材料对不同光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当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后,进一步通过光圈和快门控制光线的强度和时间,然后落在感光材料上。
在曝光过程中,光线与感光材料中的银盐发生化学反应,暴露出的部分变为银黑色,形成暗部影像。
接下来是显影过程。
显影是将光线暴露出的暗部影像进一步加工成可见的图像。
显影液一般是一种含有显影剂的化学液体,它的作用是将感光材料中的未暴露的银盐颗粒还原为银金属,从而放大暗部影像。
显影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
然后是定影过程。
定影是将显影过程中未被还原的银盐颗粒从感光材料上去除,以防止进一步暴露。
定影液一般是一种含有定影剂的化学液体,它的作用是将感光材料中的未暴露的银盐颗粒溶解掉。
定影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
最后是洗印过程。
洗印是将定影后的感光材料进行冲洗,去除残留的化学液体并稳定图像。
在洗印过程中,感光材料需要经过多次冲洗,以确保化学液体完全去除,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稳定剂来延长图像的保存时间。
洗印后的感光材料可以进行放大或裁剪,然后通过干燥等处理,最终得到一张完整的摄影作品。
湿版摄影术的原理简单易懂,但操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
而且,湿版摄影术的感光材料一般需要在曝光后立即进行显影等处理,因此不能随意更换曝光参数或回看已拍摄的照片。
不过,湿版摄影术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一些摄影师所钟爱。
湿版摄影术是摄影术的起源,它的原理是利用光的化学作用将图像记录在感光材料上。
打印机成像原理介绍

打印机成像原理介绍一、打印机成像六步骤充电;曝光;显影;转印;定影;清洁二、感光鼓感光鼓可分为三层:1、铝合金圆筒(导电层)2、在圆筒表面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镀上一层光导体材料(光导层)3、在光导材料的外面再镀一层绝缘材料(绝缘层)感光鼓是一全光敏器件,有受光导通的特性。
表面的光导涂层(硒)在扫描曝光前由充电辊充上均匀电荷。
当激光束以点阵形式扫射到感光鼓上时,被扫描的点因曝光而导通,电荷由导电基对地迅速释放。
没有曝光的点仍然维持原有电荷,这样在感光鼓表面就形成了一幅电位差潜像(静电潜像),当带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旋转到有墨粉磁辊的位置时,带相反电荷的墨粉被吸附到感光鼓表面形成了墨粉图像。
◆故障现象一:纸张一侧边不规则成像1、感光鼓老化,更换硒鼓。
可用肉眼观察感光鼓一侧是否有黑道。
2、也可以通过半自检来分析是不是硒鼓故障。
1.1、充电目的:通过主充电滚轴使感光鼓表面被置上一层统一的负电荷。
主充电滚轴是的外层是一层可导电的橡胶,当它被告充电后,它的作用是消除任何在感光鼓残留的电荷且表示不变,以便在鼓的表面建立一层统一潜在在的负电荷。
DC偏压的作用当然是用来调整打印密度。
◆故障二、打印全黑1、充电辊有问题,是一个有故障的硒鼓。
更换硒鼓。
2、打印机在曝光过程时漏光到感光鼓上。
确保所有外壳覆盖到位。
3、高压接触弹簧肮脏或有故障,不能提供正确的负电压。
高压接触点安装在高压板和充电辊轴延伸到碳粉盒。
检查和清洁高电压触点弹簧。
如有损坏,请更换高压电源板及触点弹簧。
4、DC控制板故障。
如果DC控制板打开激光束不断,主计PCA的整个表面的感光鼓是一个完全瓦解造成黑色的一页。
5、激光驱动电路损坏,更换激光器。
6、激光器和DC百年难遇,高压板之间的联接线,直流不正确。
检查和重置连接电,必要的需替换。
1.2、曝光当激光束以点阵形式扫射到感光鼓上时,被扫描的点因曝光而导通,被光照的部分与感光鼓导电层通使电荷消失,没有被光照射的部分仍保持充电电荷,这样就形成一幅电位差图像(静电潜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不含潜影银的地方,AgBr被还原的速度非常慢, 有资料表明,有没有潜影银的存在,上述反应的 速度相差100万倍,所以,相对地讲,有理由认为, 不含潜影银的地方,AgBr不被还原。
目前认为显影的机理是:显影剂中的还原剂是 通过潜影银将电子快速传递给了其周围的未见光 分解的AgBr,从而使Ag+ 还原成了金属Ag。这也 就是潜影银对上述反应的催化机理。
从上述的特点可以看出,米吐尔的某些性能 恰与对苯二酚相反,所以一般实用配方中,多 数将米吐尔和对苯二酚一起配合使用,简称为 M–Q显影液。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两者的相对含 量,可以获得各种照相性能要求的显影液。
3)菲尼酮
菲尼酮具有优良的显影性能,显影速 度较米吐尔快,用量甚少,只相当于米 吐尔用量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每升 0.1~0.5克即可,而且它的显影氧化产物 是无色的。
米吐尔的显影能力很强,能在不加碱的亚硫 酸钠溶液中起显影作用。其显影特点是显影速 度快,显影初始阶段,高密度部分和低密度部 分上升都比较快,但影像开始出现以后,密度 及反差的升高都很慢,但对影像暗调部分的层 次有很好的表现力。
所以用米吐尔显影的影像特点是感光度高、 影调柔和、层次丰富。这些特点正是负性感光 材料所要求的。因此,它是负片显影液中的主 要成分。除此之外,米吐尔的显影作用受溴离 子和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显影性能比较稳定。
显影过程是在暗室中将已曝光的底片与显 影液中的显影剂(如对苯二酚、米吐尔等)反 应,使含有潜影银核的AgBr进一步还原为银的 过程。例如与对苯二酚的反应.
曝光后的底片,各处未见光分解的AgBr被还原 的速度是不同的。
⑴在邻近潜影银的地方,那里的AgBr被还原的速 度快。
⑵含潜影银密度大的地方,AgBr被还原的速度更 快。
显影条件对感光材料照相性能的影响也是不 可忽视的。因为同一种感光材料,曝光条件相同, 而在不同的显影条件下冲洗,那么所表现的照相 性能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显影加工 条件来谈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因而凡是从事制 版的工作者必须对显影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才能获得较好的复制质量。
2. 显影的机理
物理显影的优点是生成的银粒细腻,可 供高倍放大,影调层次也较为丰富。缺 点是显影液不够稳定,可引起感光度下 降,故较难掌握。
4. 显影液的组成
显影过程是将感光材料浸泡在显影液中完 成的。显影液是由四种主要成份组成:显影剂、 促进剂、保护剂和抑制剂。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⑴ 显影剂
从化学的组分来看,显影剂可以分为无机 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可作 为显影剂的并不少,但其中显影性能良好的却 不多。以前制版用感光材料以湿片为主时,以 硫酸亚铁或草酸亚铁作为显影主剂,随着湿片 的淘汰,当然现在也就不再使用了。目前,使 用的都是有机显影剂。
感光胶片所获得的曝光量不同,所形成 影像的密度的大小也不同。一般情况是 曝光量增加,所形成影像的密度也相应 地增大。
感光特性曲线(黑化曲线、层次曲线) 反映了曝光量与照相感光层黑化程度之 间的关系,如图5—37所示。其中,光学 密度D是黑化程度的量度,将其与曝光量 的对数参照值进行图示,当照度正在曝 光时间内保持不变时,曝光量H由照度E 与曝光时间t决定:
一、显影
1. 显影的目的
感光材料由曝光形成潜影后,须经进一步
的化学处理才能得到可见影像。通过化学处理
使潜影变成可见银影的过程,称为显影。换句
话说,显影的目的是将人眼不可见的潜影变成
由银(对彩色感光材料来说,还有染料)所组
成的影像。
从感光材料的制造到最终成像,其全过程
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乳剂制备阶段(形 成感光中心)、曝光阶段(形成潜形)和显影 阶段。虽然三个阶段起作用的方式与作用的大 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 更有效地促使乳剂层中的卤化银还原成银,以 构成可见的影像。
1)对苯二酚 对苯二酚又名几奴尼、海得尔、坚安、海得路 几奴。对苯二酚为其化学名称,结构式为:
它是白色或浅灰色针状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很大。对苯二酚在还原溴化银时的化学反应式 如下:
对苯二酚的显影速度较慢,显影能力很强。
其显影特点是显影速度慢,尤其是在显影的初 始阶段,影像出现较缓慢,但一旦影像出现后, 其密度就迅速上升.
菲尼酮单独显影时,显影能力较弱, 一旦与对苯二酚组合使用时,就表现出 极大的超加和性。这二者组合使用的显 影液通常称为P–Q显影液。
2)米吐尔
米吐尔又名依仑、米诺尔、米诺巴吐尔、 乐得乐。其化学名称为对甲氨基苯酚硫 酸盐,结构式为:
它是白色或带米黄色的细小针状结晶体, 易溶于水。在含有亚硫酸钠或碱的溶液中溶解 度降低。所以在配制显影液时,应首先放入米 吐尔,待全部溶解后再依次放入其他成分。米 吐尔在还原溴化银时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当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影过程时, 会看到已曝光的卤化银一旦与显影剂接触,显 影中心的金属银以细丝状逐渐增长。当细丝长 到一定长度时,便向横向增长,致使整个颗粒 都被还原子成金属银。由此可见,化学显影生 成的银为丝团状,可提供较高的感光度。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曝光与未曝光的卤 化银颗粒在显影过程中的唯一区别是前者 的还原速度快于后者。如将未曝光的感光 材料长时间地浸在还原能力很强的显影液 中,也能使卤化银还原成银。这一基本概 念是不能混淆的。
后两个阶段所共同的地方都是将卤化银明胶 乳剂层中的Ag+还原成银的过程,区别在于因不 同的方法形成不同数量的银原子而已。就还原银 原子的数目来说,由显影所获得的银原子是曝光 时所得到的109~1010倍。所以目前使用的照相感 光材料,单靠曝光而不经显影加工处理,是不能 成为可见影像的,即不能获得可观的银影强度。
物理显影液中除有显影剂外,还要加入可溶 性银盐。可溶性银盐在显影液中产生银离子; 当显影液中的银离子与潜影接触后,由于潜影 的催化作用,就可以很快的被显影剂还原成金 属银。这些金属银沉积到潜影上可使潜影不断 增大,最后成为可见银影。
物理显影既可在定影之前进行,亦可 在定影之后进行。所谓定影之后进行, 即先把乳剂层中的卤化银溶去后再作显 影,但必须使用弱碱性的定影液,因酸 性定影液对银有一定的溶解能力,从而 会破坏已形成的潜影。
较大的曝光量对应较大的黑化程度的特 性。从D~E则出现逆转,称为反转部分。 胶片的实用区域是特性曲线从m~n的部 分。
感光特性曲线的斜率表现了胶片的灵敏度。又 称为“层次”,并以γ表示,即:
反差系数 反映在特性曲线上,就是直线部分 某两点D1与D2的密度差D与所相应两点的曝 光量对数值之差△logH的比值。如图5—37所 示。其中,伽马值表示其线性段的特性。
②物理显影法
物理显影法是利用在显影液中所加入的可 溶性银盐中的银离子,在显影时被显影剂 还原而使潜影不断扩大的显影方法。即形 成银影的银离子是靠在显影液中所加入的 可溶性银盐提供的。
物理显影其实质仍然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 因为它也是银离子被还原的化学过程,并非是 物理过程,只是被还原的银离子不是来自乳剂 层中的卤化银晶体本身,而是来自显影液中所 加入的可溶性银盐。只是由于物理显影这个名 称已经应用习惯了,故仍沿用着。
计的感光仪上,对某种感光胶片进行一
系列按几何级数增加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按标准要求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后,
即可得到一张光楔片(或称梯尺);将
光楔片放在密度计上测定各梯级的密度,
便可获得曝光量与密度之间相对应的一 组数据;然后,以密度值(D)为纵坐标, 以曝光量的对数值(logH)为横坐标, 绘制成的曲线。
照相是负像成像过程,即在曝光部位随后 黑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开始于胶片感光层在照相机或拷贝 机中的曝光。感光层内生成潜影,潜影不可见, 但在受到曝光的部位形成了初始的显影核,在显 影化学药剂的作用下,这些显影核会很快由卤化 银还原为金属银和溴离子,银引起胶片的黑化。
工艺过程参数(显影剂浓度、显影液温度、 显影剂在胶片表面的运动状况以及显影时间)必 须保持稳定,以保证非曝光位置不发生黑化现象。 显影后,仍有未显影的感光物质存留在感光层中。 在定影槽中,这些物质从感光层中溶解出来。这 样,负像才能具备光稳定性,重新置于日光之下 时其黑化状态才能不变。在随后的水洗过程中, 清洗掉胶片中残存的定影物质及定影剂。负片经 干燥后即可进行后续加工。
经过一定时间的显影,底片上的影像达到足够清 析(可见影像的银原子数是潜影的10亿倍)后, 即可停止显影。
3. 显影的方法
使潜影扩大为可见影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 常所用的化学显影;另一种是物理显影。
①化学显影法
化学显影法是利用乳剂层中卤化银晶体内 的银离子,在显影时被显影剂还原而使潜影不 断扩大的显影方法。即形成银影的银离子是靠 乳剂层中的卤化银晶体本身提供的。化学显影 法是最常见和使用最多的一种显影方法。目前 制版系列的常规冲洗,均属化学显影的范畴。
而且是强光部分的密度上升更快,影像反
差急剧增大,但暗调部分的层次表现较差。对 苯二酚的显影作用受溴化钾和温度的影响比较 大。溶液中加入溴化钾时,可有效地防止灰雾 的产生;温度影响也很明显,溶液温度在10℃ 以下时,对苯二酚几乎不起显影作用,因此显 影时只有在液温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较高的 密度及反差。
此外,还要求能溶于水,本身及其氧化产物不
含毒性等条件。以上条件仅是一般的要求,如果作 为性能良好的显影剂来说,还应有更严格的要求, 即显影速度快、还原银的颗粒细腻、灰雾度小、化 学性能稳定以及显影容量大等等,当然要在一种显 影剂上完全具备上述条件是很困难的,因其中有些 要求本身是互相矛盾的。
还原太慢或在还原过程中不能区分曝光和 Nhomakorabea曝光卤化银的还原剂都不能作为显影剂。例如 Na2SO3和SnCl2等化学上都是很好的还原剂,可是 由于亚硫酸钠还原卤化银的速度太慢;而氯化亚锡 的还原能力又太强,它不仅能使已曝光的卤化银还 原,同时也能使未曝光的卤化银还原,因此最终得 不到清晰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