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有:突触前α2受体、突触后或血管的α1受体和两种突触后α2后体。目前尚无可用于α临床的α2受体拮抗剂。α1后体拮抗剂则主要用于降压治疗。

8.1 分类及用量

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和酚苄明,同时具有α1和α2的阻段作用,除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外,一般不用于高血压患者。

各种α1后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按药代动力学尚有所不同,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及近年来问世的多沙唑嗪、曲马唑嗪等,后者较哌唑嗪脂溶性差,与α1受体亲和力只有1/2或更少,血压下降缓和,作用时间长,直立性低血压较少。通常为维持24H持续降压,哌唑嗪需要每12H服用一次,特拉唑嗪或多沙唑嗪只需要每日服用一次。

(1)哌唑嗪:一般认为其降压效应与氢氯噻嗪、普萘洛尔或硝苯地平等相同。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44%--70%,1-3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患者药物半衰期延长。可单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对妊娠、肾功能不良、合并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前列腺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通常服用0.5-1MG/次,2-3次/D(首剂0.5MG,睡前服)连服两周,逐渐增加剂量至2-20MG/D,分服。对重度高血压可与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合用,但要注意调整剂量。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昏厥、心悸及少见的头痛、嗜睡、鼻塞、乏力等,但这些常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自行减少。

(2)特拉唑嗪:化学结构与哌唑嗪相似,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但作用强度比哌唑嗪稍弱,其特点是消除T1/2较长,约12h,因此可一日给药一次。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90%。因此利于控制用药剂量,给药后1—2血药浓度达峰值,经肝代谢,胆汁排泄。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时可单用或与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合用。口服1 mg/ 次,一次/d,随血压增加剂量,可用2—20mg/d。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眩晕、头疼、乏力、鼻黏膜充血等。

(3)多沙唑嗪: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阻滞剂作用强度委哌唑嗪的1/2。但作用时间较长。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使高血压患者的站立及卧位血压下降,不影响心率及心输出量,能增加肾血流,改善脂代谢。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62%—69%。服药后3.6h血液浓

度达峰值。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可是舒张压级收缩压下降10mmHg左右,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脂症、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口服1—16mg/次,一次/d,维持量2-4mg/d。在一项228例高血压患者参与的阿替洛尔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服药24月未见耐劳想象,来自HALT的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服用每日一次多沙唑嗪可控制血压,服用16

周能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白天与夜间血压,降压最大效应在上午,提示器降压效应与a-肾上腺素能张力有关。

(4)曲马唑嗪:选择性阻滞a1受体,并直接扩张血管。还可降低肾血管阻力,对心率无影响。高血压患者口服曲马唑嗪后,降低立位性高血压较卧位更显著、口服50mg/次,2次/d,根据血压调整剂量,可至200—350mg/d。本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少见。

8.2作用机制

A1受体阻滞剂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A1受体,舒张小动脉及静脉,而心数出量略升或不变而达到降压目的。并且本类药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方面比B受体阻滞剂更接近生理反应。

有证据表明,节后受体对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的敏感性改变使高血压状态下交感肾上腺活性增加的总的原因。a1受体阻滞剂抑制节后受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的基本机制而降低血压,这种药物对于在小动脉结构性改变前,血管平滑肌痉挛,血管阻力增加的患者尤其有用。

8.3特点

8.3.1 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

有关本药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影响的资料目前尚少。A1受体阻滞剂虽不能直接缓解心绞痛,但可通过逆转左室肥厚与降压间接改善心肌供氧。

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报道的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 ent to prevent heat attack trial(allhat)试验的一部分比较了a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与利尿剂氯噻酮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实验有24335名高血压和至少一个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患者参加并随即分为多沙唑嗪组(2-8mg/d )与氯噻酮组(12.5-25mg/d)。计划治疗4-8年。中期随访时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别(4-年率:9.62%和9.08%,P=0.56),多沙唑嗪组有更高的中风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4-年率:25.45%比21.76,P=0.001)。

8.3.2对于血脂代谢

A1受体阻滞剂无使脂类代谢恶化的副作用。这类药物对于血脂异常的病人有其优点,长期应用可改善脂代谢,降低TC,TG,LDL-C,升高HDL-C.

美国1999年报道了高血压对于血脂和脂蛋白的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这个实验有12 92名患者参加,随机使用安慰剂和以下6种降压药物之一:氢氯噻嗪、阿替洛尔、卡托普里、可乐定、硫氮焯酮和哌唑嗪。治疗8周后,哌唑嗪的总胆固醇降低9.3mg/dl,载脂蛋白降低5.4mg/dl,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治疗一年后,无明显血脂和脂蛋白不利的改变。研究表明其对于血脂和脂蛋白无长期的不利改变,可安全使用。

1991年喝1993年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 (tomh)研究认为:轻度高血压患者连续使用多沙唑嗪2mg/d,4年以后,血胆固醇水平有所下降。

8.3.3对于糖代谢、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A1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并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8.3.4对于代谢及电解质

A1受体组织及对代谢如血尿酸等无不良影响。但单独长期服用已导致水钠潴留。

8.3.5对于生活质量

1991年和1993年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 (TOMH)研究认为,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连续使用多沙唑嗪2md/d4年以上,尽管生活质量的改善不如醋丁洛尔组,但与安慰剂组相同。

8.3.6对前列腺增生

本类药物还能减轻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排尿困难症状。

例如999年美国的一项涉及2084名患者的评价降压药物a1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治疗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加用特拉唑嗪对于为降压治疗的病人可降低平均收缩压5.3mmhg,对于已治疗的病人降低6.7mmhg,对于进入时有高血压的未行将压治疗的患者平均将降低的收缩压分别是2.1mmhg和1.1mmhg。加用特拉唑嗪后对于已应用利尿剂降压的患者影响最大,平均降低收缩压12.3mmhg 。对于舒张压的影响类似。应用特拉唑嗪对于是否以降压治疗病人的血压相关性不利事件分别为13.5%和14.3%。因此,对于各种血压水平和降压治疗的良性前列向肥大患者加用特拉唑嗪是安全有效的。

8.4疗效

受体阻滞剂有较强的减压效用,受体阻滞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适用与中、重度高血压

患者。代表性药物哌唑嗪的降压效应与氢氯噻嗪、普萘洛尔和硝苯地平等相同。新制剂如特拉唑嗪、乌拉地尔等的作用强度比哌唑嗪稍弱,但仍有较强的降压效应,而且负作用明显减轻。多沙唑嗪作用强度为哌唑嗪的/2。

1991年和1993年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tomh) 研究认为: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连续使用多沙唑嗪2mg/d4年以上,降压效果与使用其他组药物相同。1993年与1994年的单剂降压试验的va试验(六种降压药物与安慰剂比较试验)中,严重的男性高血压患者连续使用哌唑嗪4-20mg/d, 一年以上的治疗有效率达54%,而安慰剂组为31% ,种族和年龄对疗效无重要影响。

8.5时应证

a1受体阻滞剂使用与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紊乱、良性前列腺肥大,维持代谢状态和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的患者。合并脂代谢障碍或前列腺疾病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可优先选用此类药物。

a-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代表性药物是哌唑嗪,有较强的降压效应。适用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作为a1和a2阻滞剂的酚苄明和酚托拉明仅用于嗜铬细胞瘤。

8.6副作用

这类药物临床不够广泛,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副作用;

首先是体位性低血压,这在老年人更易发生。所以必须评定站立时的血压。万一发生血压过低,可加用多巴胺予以纠正。老的A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首次应用可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眩晕、昏厥、心悸等(即“守剂效应”)因为此负作用(其实是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不足1%),故要求首次剂量减半并在睡前服用。新制剂如特拉唑嗪、乌拉地尔这一负作用已明显减轻。

另一副作用是单独服用易致水钠潴留而降低疗效,因此在临床上较少单独使用。

有些患者可有嗜睡和偶发心动过速。

长期使用还可产生耐药作用。

8.7禁忌证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体位性低血压为本类药物的禁忌证。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老年人更是特殊问题,因此A受体阻滞剂也不适合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病。

8.8联合用药

A 受体阻滞剂与B阻滞剂连用效果好。如果与钙离子拮抗剂连用可通过两种机制产生强烈的血管扩张,易导致血压过低。但谨慎应用则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与ACEL联用的研究较少。

酸特拉唑嗪片

通用名称:盐酸特拉唑嗪片

英文名称:Terazos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汉语拼音:Yansuan Telazuoqin Pian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是盐酸特拉唑嗪。其化学名称为:1-(4-氨基-6,7-二甲氧基-2-喹唑啉基)-4-[(四氢呋喃基)碳酰基]哌嗪盐酸盐二水合物。

化学结构式(如右图):

分子式:C19H25N5O4·HCl·2H2O分子量:459.93

【性状】本品为类白色片。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高血压的治疗,可以单独用药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合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尿潴留的症状治疗。

【规格】2mg

【用法用量】高血压初始剂量为睡前服用1mg(1/2片),且不应超过,以尽量减少首剂低血压事件的发生。一周后,每日单剂量可加倍以达预期效应。常用维持剂量为每日一次2~10 mg(1~5片)。剂量超过20mg(10片)未见效能增强,未对40mg(20片)以上剂量进行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整给药剂量。初始剂量为睡前服用1mg(1/2片),且不应超过,以尽量减少首剂低血压事件的发生。一周或两周后每日剂量可加倍以达预期效应。常用维持剂量为每日一次5~10mg(2.5~5片)。给药两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剂量超过每日一次10mg(5片)会引起进一步的症状缓解。应当采用初始剂量开始治疗并在四周后进行疗效总结。每次调整剂量都可能发生暂时的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持续存在,应考虑减少给药剂量。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有:体虚无力、心悸、恶心、外周水肿、眩晕、嗜睡、鼻充血/鼻炎和视觉模糊/弱视。此外下列不良反应尚有报道:背痛、头痛、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

晕厥、水肿、体重增加、肢端疼痛、性欲降低、抑郁、神经质、感觉异常、眩晕、呼吸困难、鼻窦炎、阳痿。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其他不良反应及在市场反馈报道中与本品使用关系不太明确的不良反应:胸痛、面部水肿、发烧、腹痛、颈痛、肩痛、血管舒张、心律失常、便秘、腹泻、口干、消化不良、胃肠气胀、呕吐、痛风、关节痛、关节炎、关节失常、肌痛、焦虑、失眠、支气管炎、鼻出血、流感症状、咽炎、鼻炎、感冒症状、瘙痒、(皮)疹、咳嗽、出汗、视觉异常、结膜炎、耳鸣、尿频、尿道感染以及绝经后妇女早期尿失禁。使用本品至少报道了两类过敏反应。有报道使用本品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和阴茎异常勃起,还报道有出现心房纤维性颤动;但尚未建立起其因果关系。实验室检查: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发现血球容积、血红蛋白、白血球、总蛋白及白蛋白有少量减少,但具有统计意义。这些实验室结果表明存在血浆稀释的可能。连续使用本品治疗24个月以上对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无显著性影响。

【禁忌】已知对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敏感者禁用。

【注意事项】肾功能损伤患者无需改变推荐剂量。加用噻嗪类利尿药或其他抗高血压药时应减少特拉唑嗪的用量,必要时应重新调整剂量。特拉唑嗪与噻嗪类利尿药或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时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压。与其他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一样,建议特拉唑嗪不用于有排尿晕厥史的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发生率较高血压患者高,其中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容易发生。如果用药中断数天,应当重新使用初始剂量方案进行治疗。首次用药或停止用药、停药后重新给药会发生眩晕、轻度头痛或瞌睡;建议在给予初始剂量12小时内或剂量增加时应当避免从事驾驶或危险工作。与其他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一样,特拉唑嗪也会引起眩晕。眩晕常发生在初始用药30到90分钟内,偶尔也会发生在剂量增加过快或加用另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时。如果发生眩晕,应当将患者放置横卧姿势,在必要时采用支持疗法。虽然在昏厥前偶尔会出现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120~160次),但通常认为晕厥与过度的直立性低血压有关。当从卧位或坐位突然转向立位时可能会发生眩晕、轻度头痛甚至晕厥。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躺下,然后在站立前稍坐片刻以防症状再度发生。多数情况下,治疗初期后或连续用药阶段不会再发生该反应。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有许多相同的症状,且两者常可能伴生,故使用本品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应排除存在前列腺癌的可能

性。使用本品和其他相似的药物治疗均可能引起阴茎异常勃起,虽然该现象极少见,但医治不及时可能导致永久性阳痿。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怀孕妇女禁用本品,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时应停止授乳。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用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老年人使用本品时不必改变推荐剂量。使用特拉唑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时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中,合用本品和血管紧张素(ACE)抑制剂和利尿剂治疗的患者中报道眩晕或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使用本品治疗的全体患者的比例。当本品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时应当注意观察,以避免发生显著低血压。当在利尿剂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中加入本品时,应当减少剂量并在必要时重新制定剂量。已知本品与镇痛剂/抗炎药物、强心甙、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焦虑药/镇静药、抗细菌药、激素/甾体及治疗痛风药物不会产生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本品过量可能导致急性低血压,此法应采用心血管支持疗法。患者应仰卧以使血压恢复及心率正常化。若该方法还不能解决,则应首先扩容以治疗休克,必要时使用血管加压药。应监测肾功能并应用常规支持疗法。因本品具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因此透析无效。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本品降压作用的确切机理,但外周血管的松弛主要是由于突触后α肾上腺素受体的竞争拮抗作用引起的。本品开始时产生缓慢的降低血压作用,随后发挥持续抗高血压效应。

临床试验表明血浆总胆固醇降低2~5%和LDLc+VLDLc结合部分降低3~7%与特拉唑嗪治疗剂量有关。临床试验中可观察到服用本品后总胆固醇及结合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浆

浓度轻度降低。合用其他能升高血浆总胆固醇的抗高血压药未见总胆固醇的升高。研究表明α肾上腺素受体的拮抗作用有益于改善慢性膀胱阻滞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尿道功能。BPH症状主要是由前列腺增生及尿道出口和前列腺平滑肌阈值增加(主要由α1肾上腺素受体调节)引起。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可拮抗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人前列腺组织的收缩。在临床试验中还显示了本品可以改善BPH患者的尿道功能和症状。

遗传毒性 Ames试验、在体细胞遗传学试验、小鼠显性致死试验、在体中国仓鼠染色体畸变试验和V79细胞正向突变试验均未见潜在致突变性。

生殖毒性大鼠每日灌胃8、30和120mg/kg特拉唑嗪以研究对生育力/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30mg/kg组(240mg/M2,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0倍)20只雄性大鼠中有4只、120mg/kg组(9 60mg/M2,人最大推荐剂量的80倍)19只雄性大鼠中有5只丧失生育能力。睾丸的重量和形态未受影响。交配后阴道涂片显示30和120mg/kg组较对照组精子数少,精子数目与怀孕的胎仔数有良好的相关性。大鼠连续1或2年每日经口给予特拉唑嗪40和250mg/kg(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9和175倍)睾丸萎缩明显增加,但每日8mg/kg(大于人最大推荐剂量的6倍)未见该现象。犬连续3月每日给予特拉唑嗪300mg/kg(大于人最大推荐剂量的500倍)也可见睾丸萎缩,但连续1年每日给予特拉唑嗪20mg/kg(人最大推荐剂量的38倍)未见睾丸萎缩。Minipress(一种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也可导致该损伤。大鼠和家兔每日经口给予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280和60倍的特拉唑嗪未见致畸作用。大鼠每日给予480mg/kg(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80倍)可见吸收胎。家兔每日给予人最大推荐剂量60倍的特拉唑嗪,可见吸收胎增加、胎儿体重减轻和子代多肋。该现象可能为母体毒性的继发反应。大鼠每日给予120mg /kg(大于人最大推荐剂量的75倍)特拉唑嗪幼仔死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致癌作用雄性大鼠长时间给予大剂量特拉唑嗪可引起肿瘤的生成,但在雌性大鼠和小鼠中未见该现象。该现象与人临床用药的相关性尚未知。

【药代动力学】原形药物血浆浓度最大值出现在给药后1小时左右,半衰期大约为12小时。食物很少甚至不会影响本品生物利用度。给药量的大约40%经尿液排出,60%随粪便排出。

本品具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受体拮抗剂

受体拮抗剂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H2受体拮抗剂 [主要品种] 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作用特点] 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胃酸分泌减少。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而且能部分地阻断组胺、五肽胃泌素、拟胆碱药和刺激迷走神经等所致的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三种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的相对能力相差20~50倍,以甲氰咪胍最弱,法莫替丁最强。相应地抑制50%五肽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所需的有效血浓度(EC50),以甲氰咪胍最高,法莫替丁最低。在常规剂量下,血浓度超过EC50的时间在甲氰咪胍约6小时,其他两种约10小时。

[不良反应] H2受体拮抗剂是相当安全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年龄大、伴肾功能和其他疾病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头痛、嗜睡、疲劳、肌痛、便秘等。[H2受体拮抗剂新用法] H2受体拮抗剂可高度选择性地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H2受体结合后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酸作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传统的给药方法是一日剂量分次给药,如西咪替丁200毫克,每天四次或400毫克,每天二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法莫替丁20毫克,每天二次;尼扎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罗沙替丁75毫克,每天二次。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胺的基础分泌以夜间为主,并且夜间胃液酸度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白天的胃酸分泌与乙酰胆碱、胃泌素相关,且排出量不但与溃疡的形成无关,而且还具有以下显着的生理性作用:维持正常的消化过程,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因为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足够酸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一定的胃酸酸度与钙和铁的吸收有重要关系;白天正常的胃酸分泌可保持胃内无菌环境,避免念珠菌使溃疡愈合延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溃疡病的过早复发、胃酸持久抑制引起一些患者腹泻。因此,有学者认为,H2受体拮抗剂

醛固酮

醛固酮 简介 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原理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关腔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分泌与血压的关系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醛固酮aldosterone C21H28O5。11β,21-二羟-3.20-二氧-4-孕烯-18-醛(11→18)乳醛(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即血管紧张肽(renin即angiotensin)的调节。另也有11β-羟-18-醛型(Ⅱ)。 螺内酯 其受体拮抗剂是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与醛固酮竞争结合人体内相应的受体,为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的降压作用也是源于此。 螺内酯 一、药品简介 通用名:螺内酯片 别名:安体舒通 商品名: 英文名:Spironolactone Tablets 汉语拼音:Luoneizhi Pia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3 种类型,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和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 作用机制 (1)中枢作用,即通过改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产生降压作用。(2)阻断突触前膜β受体,通过阻断外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1受体,抑制正反馈作用,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3)抑制肾素释放,通过抑制肾小球入球动脉上β受体,减少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分类 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 3 种类型,即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β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可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β3受体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可激动引起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作用特性不同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非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到2015年止,已较少应用;第二类为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忻)等;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的,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具有外周扩血管作用,常用药物为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划分为脂溶性或水溶性,以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等类型。 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 β受体阻滞剂药理作用 1. β-受体阻滞作用:β-受体阻滞药主要是与儿茶酚胺对β-受体起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儿茶酚胺的激动和兴奋作用。

H受体拮抗剂

H受体拮抗剂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H2受体拮抗剂 [主要品种] 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作用特点] 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胃酸分泌减少。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而且能部分地阻断组胺、五肽胃泌素、拟胆碱药和刺激迷走神经等所致的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三种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的相对能力相差20~50倍,以甲氰咪胍最弱,法莫替丁最强。相应地抑制50%五肽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所需的有效血浓度(EC50),以甲氰咪胍最高,法莫替丁最低。在常规剂量下,血浓度超过EC50的时间在甲氰咪胍约6小时,其他两种约10小时。 [不良反应] H2受体拮抗剂是相当安全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年龄大、伴肾功能和其他疾病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头痛、嗜睡、疲劳、肌痛、便秘等。[H2受体拮抗剂新用法]

H2受体拮抗剂可高度选择性地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H2受体结合后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酸作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传统的给药方法是一日剂量分次给药,如西咪替丁200毫克,每天四次或400毫克,每天二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法莫替丁20毫克,每天二次;尼扎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罗沙替丁75毫克,每天二次。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胺的基础分泌以夜间为主,并且夜间胃液酸度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白天的胃酸分泌与乙酰胆碱、胃泌素相关,且排出量不但与溃疡的形成无关,而且还具有以下显着的生理性作用:维持正常的消化过程,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因为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足够酸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一定的胃酸酸度与钙和铁的吸收有重要关系;白天正常的胃酸分泌可保持胃内无菌环境,避免念珠菌使溃疡愈合延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溃疡病的过早复发、胃酸持久抑制引起一些患者腹泻。因此,有学者认为,H2受体拮抗剂在白天的抑酸作用弱,而夜间给予此类药可以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可以使溃疡快速愈合,症状缓解。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观点,即在睡前将H2受体拮抗剂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在溃疡愈合速度、症状缓解和安全性上均与一日剂量分次给药法相同,并且这种给药法可以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已经在临床应用的H2受体拮抗的一日剂量一次给药法为:睡前服,西咪替丁800毫克,雷尼替丁300毫克,法莫替丁40毫克,尼扎替丁300毫克,罗沙替丁150毫克。[H2受体拮抗剂市场分析]随着新药成果转化率的不断提高,国产药品价格连续下调,百姓得到了实惠的同时,消化类用药消费比值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在新药的推广应用下,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用药金额仍呈现出增长势头,2003年国内16个典型城市样本医院中,消化系统及代谢药物用药金额已达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

β受体阻滞剂如何选择

β受体阻滞剂如何选择?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1-04-19 2006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评价研究所(NICE)指南公布后,β受体阻滞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备受争议,但是我们仍清楚地看到,β受体阻滞剂仍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重要药物。从我国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物的状况分析中发现,β受体阻滞剂占使用量的13%,而心内科使用率可达近35%。 糖尿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并被人们称之为“姊妹病”。那么,对于存在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是否不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果需要使用,又如何正确选择?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 患者男,52岁,高血压3年,近1年工作紧张,晚上公务及宴请活动较多,自觉体重增加。 检查结果:●血压144/96 mmHg ●心率88次/分 ●体质指数(BMI)28.8 kg/m2

●空腹血糖6.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甘油三酯(TG)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 mmol/L 此患者是否可以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分析一 从受体选择性看β受体阻滞剂应用 β受体阻滞剂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比索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员或过度吸烟者而言,临床以使用心脏选择性高的β1受体阻滞剂为宜。 分析目前认为,无论是否对β1受体具有选择性,在等效情况下,所有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应均相似。然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β1、β2受体阻滞剂)阻断了可舒张血管的β2受体,使α受体的血管收缩作用缺少抗衡,在循环肾上腺素作用下,可能使舒张压升高。在吸烟或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循环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上述效应更为明显。 因此,初次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时,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患者中观察到幅度不大的升压效应。 非选择性β1、β2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 ●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有利。 分析此类患者交感神经活力较低。 ●非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律失常或再发心肌梗死可能优于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分析当患者情绪紧张或发生心肌梗死时,更多肾上腺素释放入血,使血钾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非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具有拮杭肾上腺素的作用。 β1、β2和α受体多受体阻滞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发明背景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神经冲动的传递受传送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这种相互作用导致这种接受神经元兴奋。L-谷氨酸是CNS中最丰富的神经递质,介导哺乳动物体内主要的兴奋途径,因此被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AA)。应答于谷氨酸的受体称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AA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为两大类。直接与神经元细胞膜中的开放性阳离子通道结合的受体称为“离子型”。这种类型受体至少已分为三种亚型,它们根据对选择性激动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噁唑-4-丙酸(AMPA)和红藻氨酸的去极化作用而定义。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确认AMPA受体是由亚单位(GluR1-GluR4)组成,它们可以组装形成功能性离子通道。已经鉴定出五中红藻氨酸受体,它们被分为高亲和性(KA1和KA2)或低亲和性(由GluR5,GluR6,和/或GluR7亚单位组成)两类。 第二大类受体是G-蛋白偶联或第二信使连接的“代谢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该第二大类受体与多个第二信使系统结合,从而能够增强磷酸肌醇的水解、激活磷脂酶D、增加或降低cAMP的形成以及改变离子通道的功能。这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可能不仅介导正常突触沿兴奋性途径的传递,而且还参与发育和整个生命过程的突触连接的改变。 过度或不适当地刺激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会以称为兴奋性毒性的机制方式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或 损失。已经有人提出,该过程在许多神经性疾病或病症中介导神经元变性。这种神经元变性的医学后果对这些变性神经病变过程的缓解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例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兴奋性毒性与多种神经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包括心脏旁路手术和移植后大脑功能性缺氧或缺血(cerebral deficit)、中风、脑缺血、创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损伤、产期缺氧、心博停止和低血糖 性神经损伤的病因学。此外,兴奋性毒性还与慢性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耳茨海默氏病、杭廷顿氏舞蹈病、遗传性共济失调、艾滋病诱发的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特发性和药物引发的帕金森病以及眼部损伤和视网膜病有关。与兴奋性毒性和/或谷氨酸功能异常有关的其它神经性疾病包 括肌痉挛(包括震颤)、药物耐受性和戒断、脑水肿、惊厥症(包括癫痫)、抑郁症、焦虑症和焦虑 症有关的病症(例如创伤后紧张综合症)、迟发性运动障碍、与抑郁症有关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躁狂症以及药物中毒或成瘾。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还可用作镇痛剂,用于治疗或预防各种不同形式的头痛,包括偏头神经痛、紧张性头痛和慢性每日头痛。此外,已公开的欧洲专利申请WO 98/45720报道了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兴奋性毒性与急性和慢性疼痛状态包括严重疼痛、顽固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创伤后疼痛的病因有关。 人们还知道,三叉神经节及其相关的神经途径与头和面部的疼痛感觉如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有关。Moskowitz(Cephalalgia,12,5-7,(1992))提出未知原因的触发能刺激三叉神经的神经节(这种 神经节能使神经分布于头部组织的脉管系统中),引发脉管系统中的轴突释放出血管活性神经肽。这些释放的神经肽随后能激活一系列活动,引发脑脊膜的神经性炎症,结果产生疼痛。在治疗急性人偏头痛所需的相似剂量下,这种神经性炎症能够被舒马坦(sumatriptan)阻滞。然而,由于舒马坦伴有血管收缩特性,因而这种剂量的舒马坦因会并发禁忌证。最近已经报道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所有五种红藻氨酸亚型都在大鼠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上表达,尤其是观测到了高水平的GluR5和KA2.(Sahara等,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17(17),6611(1997))。因而,偏头痛仍然是另一种可能与谷氨酸受体兴奋毒性有关的神经性疾病。

H受体拮抗剂

H2受体拮抗剂 [主要品种] 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作用特点] 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胃酸分泌减少。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而且能部分地阻断组胺、五肽胃泌素、拟胆碱药和刺激迷走神经等所致的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三种H2 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的相对能力相差20~50倍,以甲氰咪胍最弱,法莫替丁最强。相应地抑制50%五肽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所需的有效血浓度(EC50),以甲氰咪胍最高,法莫替丁最低。在常规剂量下,血浓度超过EC50的时间在甲氰咪胍约6小时,其他两种约10小时。 [不良反应] H2受体拮抗剂是相当安全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年龄大、伴肾功能和其他疾病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头痛、嗜睡、疲劳、肌痛、便秘等。[H2受体拮抗剂新用法]

H2受体拮抗剂可高度选择性地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H2受体结合后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酸作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传统的给药方法是一日剂量分次给药,如西咪替丁200毫克,每天四次或400毫克,每天二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法莫替丁20毫克,每天二次;尼扎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罗沙替丁75毫克,每天二次。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胺的基础分泌以夜间为主,并且夜间胃液酸度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白天的胃酸分泌与乙酰胆碱、胃泌素相关,且排出量不但与溃疡的形成无关,而且还具有以下显着的生理性作用:维持正常的消化过程,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因为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足够酸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一定的胃酸酸度与钙和铁的吸收有重要关系;白天正常的胃酸分泌可保持胃内无菌环境,避免念珠菌使溃疡愈合延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溃疡病的过早复发、胃酸持久抑制引起一些患者腹泻。因此,有学者认为,H2受体拮抗剂在白天的抑酸作用弱,而夜间给予此类药可以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可以使溃疡快速愈合,症状缓解。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观点,即在睡前将H2受体拮抗剂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在溃疡愈合速度、症状缓解和安全性上均与一日剂量分次给药法相同,并且这种给药法可以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已经在临床应用的H2受体拮抗的一日剂量一次给药法为:睡前服,西咪替丁800毫克,雷尼替丁300毫克,法莫替丁40毫克,尼扎替丁300毫克,罗沙替丁150毫克。[H2受体拮抗剂市场分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 传统治疗等容性或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方法包括限水、应用高渗盐水及去甲金霉素等,但均有明显的副作用,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主要通过阻断过度产生的(精氨酸加压素)AVP,使净水(非溶质水)排出增加,达到升高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等容性低钠血症。对此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VRAs还可用于治疗由于AVP受体变异导致的肾源性糖尿病(NDI),甚至可能延缓多囊肾的进展。本文对于目前国内外非肽类VRAs药物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临床使用价值。 1 AVP及其受体 AVP又被称为抗利尿激素(ADH),是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还有文献报道外周 组织如心脏也可分泌AVP〔1〕。AVP在体内主要负责调节水的重吸收,维持体液渗透压、血容量、血压等,还在细胞收缩、增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生理作用都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产生的〔1〕。AVP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有3种亚型:V1a受体(V1aR)、V1b受体(V1bR)和V2受体(V2R),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信号传导的机制均不同。V1aR位于血管平滑肌、血小板、肝细胞和子宫肌层,通过激活磷脂酶C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介导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肝糖原分解及子宫收缩;V1bR位于垂体前叶,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V2受体(V2R)位于肾脏集合管细胞的基底侧膜,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使位于细胞内囊泡中已形成的水孔蛋白 (AQP2)磷酸化并使其插入集合管细胞顶膜,从而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V2R还在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可诱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8因子(vWF)及Ⅷ因子释放及介导血管扩张效应。 正常情况下,当体液渗透压降低至一定水平,血浆AVP水平也相应下调,同时产生利尿效应。在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者,虽然存在低渗,但AVP释放却不完全受抑制。而在肝硬化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水排泄受限,同时非渗透压刺激下的AVP释放或与受体结合也可能参与了体液潴留的发生机制。正常生理环境下,心室、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通过输出的迷走神经张力抑制AVP、肾素、儿茶酚胺释放。CHF时动脉扩张异常和压力感受器受抑制导致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上述激素分泌增加〔2,3〕。而在肝硬化时,脾血管的持续扩张导致了动脉充盈不足,AVP释放增加。肝硬化伴有腹水及浮肿的患者,其AVP、肾素及醛固酮水平较水排泄正常的肝硬化患者明显升高。给予肝硬化动物模型行垂体切除或应用去甲金霉素发现体液潴留减轻,提示SIADH、CHF及肝硬化导致的低钠血症均是由AVP介导的。 2 非肽类VRAs 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肽类V2R拮抗剂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效,而在人体却产生弱的V2R激动作用〔4〕,且口服生物利用度差,限制了其应用。1993年,Ohnishi等〔5〕首先报道了口服非肽类选择性V2R拮抗剂,并在健康人体内产生了水排泄作用。

静脉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最全总结

静脉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最全总结 1.在快速心律失常的应用 (1)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时的心室律急性期控制 可考虑优先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①不伴心力衰竭、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②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心力衰竭、无支气管痉挛的患者; ③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④心脏术后/非心脏手术房颤伴快速心室律者。(2)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 ①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前传型); ②即使静脉β阻滞剂未能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减慢心室律,此后再行刺激迷走的方法能有助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③β受体阻滞剂还可用于不明确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通过减慢房室传导,有助于与房性心动过速鉴别。 (3)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推荐 (4)在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应用

①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当基础疾病较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潜在低血压风险时,可考虑选用超短效的艾司洛尔进行试探性应用。 ②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短效静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静脉钙拮抗剂终止特发性室速中等有效,且副作用小。 (5)在多形性室速的应用 ①伴QT间期延长:部分获得性QT间期延长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患者,临时起搏基础上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或)利多卡因治疗;先天性QT间期延长伴TdP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作为首选药物。 ②QT间期正常:应积极纠正病因和诱因,有利于室性心律失常控制;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可终止或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③特殊类型: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有效并被推荐用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药物;自发性或应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CPVT患者,β受体阻滞剂更适用。 (6)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颤)风暴 (7)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律失常小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疗效得到肯定。根据作用靶点,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不同的种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一、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 1. 根据受体选择性 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可致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 阻断α1受体、舒张周围血管,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的释放,舒张周围血管,如奈必洛尔。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是导致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该药可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可阻断部分β1受体,又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3. 根据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某些β受体阻滞剂除阻断受体外,还可激动部分β受体,将其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阿替洛尔、吲哚洛尔等。但这种拟交感活性较弱,一般容易被其阻断作用所掩盖。 表1. 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

内皮素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胡大一

内皮素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慢性、致命性疾病,已成为引起死亡的一个很大病因,治疗费用非常高。随访了34年的Framinham心脏研究发现,它是老年人群主要疾病,50岁时患病率仅1%,而80岁时则可达10%。过去的10~15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率仍在继续增高,而且预后极差。NYHA IV级者年死亡率可达50%。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认识深入,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s)作为一类新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皮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抑制内皮素的作用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缓解患者的症状. 1.内皮素及其生物作用 内皮素-1(ET-1)是1982年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的。它是迄为止人体内已知最强大的缩血管剂,它与蛇毒sarafotoxin有同源性,是一个含21个氨基酸的肽类。ET-1是内皮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包括ET-1、ET-2和ET-3,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虽然脑和肾也产生相当数量的ET-1,但它主要由心血管组织合成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血管紧张素II、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转录因子-β、缓激肽)和其它血管活性因子如凝血酶等以及机械性应力可刺激内皮合成。在这些信号的作用下,首先生成一个大的前体肽prepro-ET,后者被连续切割后形成大ET-1。最终大ET-1被内皮素转换酶(ECE)或其它特异性较差的蛋白酶切割成ET-1。 ET-1的效应主要由ET A和ET B两类受体介导,ET A和ET B受体的分布以及与ET家族成员的亲和力比ET-3大得多,而ET B受体以相对相同的亲和力和所有3个肽结合。与ET-1不同,ET-2和ET-3在人类血管上不起主要作用。ET A和ET B受体是带有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转膜拼接G蛋白偶连受体家族中的成员。 ET-1虽然正常情况下作用很小,但在病理状态下,在调节血液动力学以及血管、心脏的功能和重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T-1的作用决定于与之结合的受体类型和受体的存在部位。ET A和ET B受体也在内皮细胞中表达,可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其它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在该部位介导血管舒张。两型受体普遍存在于正常心肌的心肌细胞(受体总量的85%~90%是ET A)和心肌成纤维细胞(ET A和ET B所占比例约相等)。在心肌中,ET-1刺激" 病理性"肥厚,并在病理情况下介导凋亡。内皮素不仅刺激神经内分泌激素,而且也加强它们的作用。通过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内皮素还直接促进心肌纤维化。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刺激脂肪加氧酶活化和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其它一系列粘附分子的生成,ET-1也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有研究发现ET-1还可直接诱导心房心律失常,引起心室再灌注心律失常。 2.内皮素和心力衰竭 血浆内皮素在多种心血管病理状态下,如心源性休克、肺动脉高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水平升高。有多个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的组织表达增加,血浆水平增高,心肌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及常见药物特点总结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得作用,并且疗效得到肯定。根据作用靶点,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不同得种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得情况选择适合得药物,在降低副作用得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得疗效。 一、β受体阻滞剂得分类 1、根据受体选择性 根据受体选择性得不同,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三类,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得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竞争性阻断β1与β2肾上腺素受体,可致糖脂代谢与肺功能得不良影响;阻断血管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β1受体,对β2受体得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得β受体阻滞剂 阻断α1受体、舒张周围血管,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得释放,舒张周围血管,如奈必洛尔。 2、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就是导致中枢不良反应得原因之一。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受体阻滞剂 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得优势,又有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得优势。该药可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可阻断部分β1受体,又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得不良反应。 3、根据就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某些β受体阻滞剂除阻断受体外,还可激动部分β受体,将其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阿替洛尔、吲哚洛尔等。但这种拟交感活性较弱,一般容易被其阻断作用所掩盖。 表1、β受体阻滞剂得分类

详解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详解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和代表药物 医脉通综合2014-06-08发表评论分享 1、根据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分为三类 非选择性β阻滞剂: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进而导致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阻断血管上的β2受体,相对兴奋α受体,增加周围动脉的血管阻力。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选择性β1阻滞剂:特异性阻断β1肾上腺素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是临床中常用的β阻滞剂。 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阻断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或者通过激动β3受体而增强NO的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奈必洛尔。 2、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β阻滞剂分为三类 脂溶性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短,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导致该药中枢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水溶性β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组织穿透力较弱,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水脂双溶性β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既有水溶性β阻滞剂首关效应低、半衰期长的优势,又有脂溶性β阻滞剂口服吸收率高的优势,中度透过血脑屏障,既发挥了阻断部分β1的作用,也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见下表。 表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特性

3、β阻滞剂常用的几种代表性药物 比索洛尔 比索洛尔是目前国内上市的β阻滞剂中对β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药物。半衰期长,谷峰比值为78%,每日给药1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的血压,尤其是清晨的血压高峰。比索洛尔通过肝肾双通道代谢,轻中度的肝肾功能障碍不需调整剂量,对于肝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基因多态性对比索洛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较小。 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没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口服后几乎被完全吸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70%由肝酶CYP2D6介导,CYP2D6的基因多态性是决定美托洛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关键因素,引起药物代谢有显著的个体和种族差异,其个体间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在中国人群中,CYP2D6*10有较高突变率,导致代谢酶的活性降低,故临床应用应个体化。美托洛尔的半衰期短,平片常以1日2次的方式服用。该药的缓释片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相对平稳,可每日1次服用。 卡维地洛 卡维地洛是β受体非选择性的药物,但它同时阻滞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扩张作用,抵消阻滞β受体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痉挛的不良反应。卡维地洛同样存在肝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问题,个体间药物浓度差异较大,每日1~2次服用。 阿罗洛尔 阿罗洛尔同样是β受体非选择性的药物,同时阻滞α1受体,从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作用,抵消阻滞β2受体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痉挛的不良反应。阿罗洛尔还具有原发性震颤的独特适应证。每日2次服用。 奈必洛尔 是一种消旋体,包括左旋体和右旋体。为高选择性β1阻滞剂,无内源性拟交感作用和膜稳定性。通过激动β3受体增强NO的释放,产生血管舒张,不影响β2受体。奈必洛尔具有改善冠状动脉的灌注,舒张外周血管,舒张心肌,增加左室充盈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及胰岛功能影响较少。每日1次服用。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 相关阅读: 当前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六点认识

P2Y12受体拮抗剂

P2Y12受体拮抗剂 P2Y12受体拮抗剂是一类作用于血小板P2Y12受体,对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起抑制作用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血栓事件。P2Y12受体拮抗剂与阿司匹林联用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各种指南推荐、临床上常用的心血管病抗栓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可供选用的P2Y12受体拮抗剂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这些药物各自有哪些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又有何差异?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P2Y12受体拮抗剂(注:第一代P2Y12受体拮抗剂为1979年上市的噻氯匹定,其副作用较多,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氯吡格雷所取代),其在化学结构上属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是前体药物,需要在肝脏中通过细胞色素 P450(CYP 450)酶代谢成为活性代谢物后,才会不可逆地抑制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因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发挥存在延迟现象,即起效时间比较长。 氯吡格雷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消除半衰期较长,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服用该药后未产生抗血小板效果即“氯吡格雷抵抗”, 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合用时可能会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前,已经明确CYP 2C19是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代谢酶之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 )已增加了氯吡格雷的黑框警告,建议临床医生选用氯吡格雷前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弱代谢患者应增加剂量。 普拉格雷 普拉格雷是第三代P2Y12受体拮抗剂,同氯吡格雷相同,此药也是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和前体药物,需要在体内转化为其活性代谢产物后,才会不可逆地抑制P2Y12受体从而发挥作用。 研究显示,与氯吡格雷的标准剂量或更大剂量相比,普拉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更快、更持续、更强。同时,由于普拉格雷的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增加了其出血风险。 替格瑞洛 与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的化学结构分类不同,替格瑞洛是一种环戊烷三唑并吡啶类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故之前的中文名“替卡格雷”现已更换为“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是第一个可以口服却不需要生物转化就可直接发挥药效且可与P2Y12受体可逆结合的抗血小板药物。因其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性的,故一天须服药2 次。 替格瑞洛具有快速起效、非前体药物可直接作用、不受个体基因差异影响等优势,且与血小板可逆结合,停药后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与普拉格雷类似,替格瑞洛对P2Y12受体的抑制效果也要强于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的疗效已经PLATO研究证实,被国内外多部指南列于一线推荐地位,欧洲指南更是在2011年将替格瑞洛的推荐级别列于氯吡格雷之前,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不能使用的患者中才推荐使用氯吡格雷。 上述三种药物主要药理学性质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见表。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交感神经兴奋时,效应器的表现?——应急反应 β-受体拮抗剂

注:A类药物均无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B类药物均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β受体阻断药---洛尔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是代表, 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 三条禁忌记心间,哮喘心衰心动缓。 β1-长在心脏上,阻断效果是四降; 降率降传降耗氧,降低输出降血压; β2-长在气管上,还有冠脉和腿上; 阻断无益反不良,哮喘急冠和肢凉。 【普萘洛尔(心得安)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例题】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引起 A.脂肪分解增加 B.肾素释放增加 C.心排出量增加 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房室传导加快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可以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禁用于 A.糖尿病 B.支气管哮喘 C.窦性心动过速 D.心绞痛 E.甲状腺功能亢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可以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因此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以下不可用β受体阻断药治疗的是 A.过速型心律失常 B.感染性休克 C.心绞痛 D.高血压

E.甲状腺功能亢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β受体阻断药不治疗感染性休克。 下列哪项不属于β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A.诱发或者加剧哮喘 B.掩盖低血糖的症状 C.引起末梢循环不良 D.心动过缓 E.诱发或加剧溃疡穿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ABCD是β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多选题】 用β受体阻断药时要注意 A.用药剂量要个体化,长期用药不能突然停药 B.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禁用 C.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 D.支气管哮喘及窦性心动过缓者禁用 E.肝功能不良及心肌梗死者应慎用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本题五个选项都正确,注意掌握。 【其他药物】 1.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β2受体阻断药 ——吲哚洛尔(吲哚心安,心得静) □对β1、β2受体无选择性 □作用强度为普萘洛尔的6~15倍 □有膜稳定作用,较弱 □其特点是内在拟交感活性最强 2.无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美多心安,倍他乐克)□选择性阻断β1受体,无ISA; □一般不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对血糖影响少(糖尿病患者宜选用);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甲亢、偏头痛等。 3.有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醋丁洛尔(醋丁酰心安) □选择性阻断β1受体,有ISA,有膜稳定作用 □首过效应较明显 □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一般不良反应同普萘洛尔。 α-受体阻断药 1.非选择性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 2.选择性α1-受体拮抗剂——妥拉唑林、特拉唑嗪

甲亢的β受体阻滞剂选择

甲亢的β受体阻滞剂选择 2013-04-12 今日问答:一甲亢患者,原先用甲巯咪唑片和普萘洛尔治疗。一天早上,上级医生查房后要求用美托洛尔替换普萘洛尔。请问这个替换合理吗?A.合理 B.合理C.不好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甲亢患者为什么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大部分人比较了解的是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断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兴奋作用,从而减轻心悸气短、心动过速、脉压差增大等症状。 事实上除此之外,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阻断外周组织T4向T3的转化(T3的作用大约是T4的近10倍),与抗甲亢药物合用可较快控制甲亢的临床症状。(出处:第七版内科学教材) 不过,在β受体阻滞剂中仅普萘洛尔(心得安)具有抑制甲状腺素T4向T3转化的功能。所以在甲亢治疗的初期,一般都会选用普萘洛尔,以便尽快控制甲亢症状。 甲亢控制以后,β受体阻滞剂阻断T4向T3的转化的作用就变的不那么重要。这时候可以考虑选用选择性的β-1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因为心脏上主要是β1受体。 但是未必一定要替换,普萘洛尔安全有效,而且相对便宜很多很多。有两种情况,替换的理由比较充足: 伴有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和患者应当使用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 服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应当使用作用时间长的药物,如美托洛尔等 另外,甲亢症状控制以后,是不是可以首先考虑看看能不能停用β受体阻滞剂,很多时候是可以停药的。 问答中病例给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合理、不合理、不好说都算正确。 今日配图是Graves病发病机制示意图。今日状态不好,写写改改,写写改改,倒腾了2个小时就写了这么点内容,大家凑合着看吧。 明天又是周末: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有:突触前α2受体、突触后或血管的α1受体和两种突触后α2后体。目前尚无可用于α临床的α2受体拮抗剂。α1后体拮抗剂则主要用于降压治疗。 8.1 分类及用量 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和酚苄明,同时具有α1和α2的阻段作用,除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外,一般不用于高血压患者。 各种α1后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按药代动力学尚有所不同,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及近年来问世的多沙唑嗪、曲马唑嗪等,后者较哌唑嗪脂溶性差,与α1受体亲和力只有1/2或更少,血压下降缓和,作用时间长,直立性低血压较少。通常为维持24H持续降压,哌唑嗪需要每12H服用一次,特拉唑嗪或多沙唑嗪只需要每日服用一次。 (1)哌唑嗪:一般认为其降压效应与氢氯噻嗪、普萘洛尔或硝苯地平等相同。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44%--70%,1-3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患者药物半衰期延长。可单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对妊娠、肾功能不良、合并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前列腺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通常服用0.5-1MG/次,2-3次/D(首剂0.5MG,睡前服)连服两周,逐渐增加剂量至2-20MG/D,分服。对重度高血压可与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合用,但要注意调整剂量。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昏厥、心悸及少见的头痛、嗜睡、鼻塞、乏力等,但这些常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自行减少。 (2)特拉唑嗪:化学结构与哌唑嗪相似,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但作用强度比哌唑嗪稍弱,其特点是消除T1/2较长,约12h,因此可一日给药一次。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90%。因此利于控制用药剂量,给药后1—2血药浓度达峰值,经肝代谢,胆汁排泄。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时可单用或与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合用。口服1 mg/ 次,一次/d,随血压增加剂量,可用2—20mg/d。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眩晕、头疼、乏力、鼻黏膜充血等。 (3)多沙唑嗪: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阻滞剂作用强度委哌唑嗪的1/2。但作用时间较长。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使高血压患者的站立及卧位血压下降,不影响心率及心输出量,能增加肾血流,改善脂代谢。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62%—69%。服药后3.6h血液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