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拮抗剂
nmda受体拮抗剂的种类有哪些

nmda受体拮抗剂的种类有哪些NMBA受体拮抗剂,一般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主要是离子型受体,另外一种是代谢型受体。
离子型受体,它会和离子通道偶联,形成受体通道的复合物,然后达到信号传递的作用,而对于代谢型受体来说,它能够和膜内g蛋白偶联,在被激活以后,起到信号传导的功效,产生比较缓慢的生理性反应。
★nmda受体拮抗剂种类★1、离子型受体(1) NMDA 受体(NRs):其与突触的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通过该受体本身、其共轭的离子通道及调节部位3 者形成的复合体而发挥功能,对Ca2+高度通透。
每个NMDA 受体上含有两个谷氨酸和两个甘氨酸结合识别位点,谷氨酸和甘氨酸均是受体的特异性激活剂。
到目前为止已克隆出5个亚基,NMDAR1、NMDAR2(A-D)其中NMDAR1 可单独形成功能性纯寡聚体NMDAR,但NMDAR2 亚基却不具备该功能。
有研究表明NMDAR可能是由NMDAR1 和NMDAR2 不同的亚基组成的一个异寡聚体。
(2) KA/AMPA 受体:它们也是受配基调控的离子通道,对Na+、K+有通透性,研究证明,一些受体亚型对Ca2+也有通透性。
AMPA 家族包括4 个结构极为相似的亚基GLUR1-4,各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70%。
由于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分布,在靠近羧基端的部分构成4 个跨膜区。
AMPA、L-谷氨酸及KA 均可激活这类离子通道,并有AMPA 的高亲和力结合位点。
天然的AMPAR 是由这4 种亚基形成的四聚体。
★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这是通过G-蛋白偶联,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产生而导致代谢改变的谷氨酸受体,其可分为不同的8 个亚型mGLUR1-8,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其药理学特征和信号转导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3 组,ⅠmGLUR1、mGLUR5; ⅡmGLUR2-3; Ⅲ mGLUR4、mGLUR6-8。
Ⅰ组可被Quis 强烈活化并与磷脂酶C 途径(PLC)相偶联;Ⅱ、Ⅲ组均可与腺苷酸环化酶系统(AC)被动偶联。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临床应用
3. AngII受体拮抗剂代表药 物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阿替洛尔联合应用的降压效果高于两者
单独应用,但与阿替洛尔单独用药相比不能进 一步降低心率。 与保钾利尿剂、钾制剂或含钾的盐代用品合用 时,可使血钾升高。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
O NOHFra bibliotekNNO HN
N
3. AngII受体拮抗剂代表药
性状
物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白色、类白色粉末; 有吸湿
性。 本品在乙醇中极易溶解,在甲醇中易溶,在乙
酸乙酯中略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本品比旋度-64. 0°至-69. 0°。
3. AngII受体拮抗剂代表药 物
发展历程
3. AngII受体拮抗剂代表药 物
O HO
N H 3C
N
O OH S
依普沙坦
N
N CH3
CH3 N
N
CH3 HO O
替米沙坦
3. AngII受体拮抗剂代表药 物
化学名称:N-戊 酰基-N-[[2’(1H-四氮唑-5-基 )[1,1’-联苯]4-基]甲基]-L-缬
氨酸。分子式:
C24H29N5O3 ,分 子量:435.52
缬沙坦
化学名称
2. AngII受体拮抗剂分类
联苯四唑类
H3C
N
N
Cl HO
氯沙坦
NN
HN
N
O N
OH
NN
O HN
N
O
OH
O
O H3C
N
OH 3C
H 3C
N
O
缬沙坦
奥美沙坦
受体拮抗剂实验方法 (5)

受体拮抗剂实验方法引言受体拮抗剂是一类药物,通过与特定受体相互作用,抑制或阻断受体的活性,从而调节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和生理功能。
为了评估受体拮抗剂的药效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受体拮抗剂实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评估受体拮抗剂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的常用方法。
以下是细胞培养实验的步骤:1.选择适当的细胞系,确保其表达目标受体。
常见的细胞系包括HEK293、CHO等。
2.将细胞种植在培养皿中,并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下培养。
3.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添加受体拮抗剂,对照组添加等量的溶剂。
4.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如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检测目标受体的表达水平或活性。
5.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分析受体拮抗剂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评估受体拮抗剂在整体生物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动物实验方法之一:小鼠异种移植瘤实验1.选取合适的小鼠品系和实验时间点。
2.培养适当的瘤细胞,确保其高表达目标受体。
3.将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的特定部位。
4.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注射受体拮抗剂,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溶剂。
5.定期观察和记录小鼠的体重、瘤体大小等指标。
6.在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评估受体拮抗剂对瘤体生长的抑制效果。
体外互作分析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通常与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体外互作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受体拮抗剂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体外互作分析的步骤:1.提取目标受体或受体结构域。
2.准备受体拮抗剂的样品。
3.进行受体拮抗剂与受体的体外结合实验,如表面等温滴定(ITC)实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验等。
4.监测受体拮抗剂与受体的结合强度和亲和力。
5.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受体拮抗剂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Arb)是一类药物,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受体,降低交感神经功能,从而对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一、简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是一种治疗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它通过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可以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种,选择性的作用于特定的亚型受体,而非选择性的作用于多种亚型受体。
二、作用机制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受体,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进而减少心脏输出和血管收缩,降低血压。
具体来说,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肾上腺素α1受体,使其发生拮抗作用,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这种药物还可以通过抑制肾上腺素β1受体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减少心脏的负荷,从而对心脏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三、临床应用由于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心脏保护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 高血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是一线降压药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患者。
2. 心衰: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可以通过减少心脏的负荷和抑制肾上腺素β1受体,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心脏舒张压,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3. 心肌缺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4. 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电生理,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5.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还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四、药物副作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的副作用较为轻微,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低血压:由于药物降压作用,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患者在使用期间可能会感觉头晕、乏力等症状。
2. 血钾异常: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可能影响肾脏对钾离子的调节作用,导致血钾水平异常,患者需定期检测血钾水平。
3. 肾功能损害: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剂对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长期使用可能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
药理学g034第四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它们在缓解过敏症状的同时减少了嗜睡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 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湿疹等炎症性疾病。
第三代抗组胺药
总结词
第三代抗组胺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进一步优化,代表药物有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 等。
详细描述
第三代抗组胺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阻断组胺受体,减少对其他 受体的影响。它们通常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
第一代抗组胺药
总结词
第一代抗组胺药是最早的抗组胺药物, 代表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
VS
详细描述
第一代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缓解 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水肿等。但它 们具有镇静、嗜睡、乏力等副作用,且长 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总结词
第二代抗组胺药相较于第一代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药理学g034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目录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概述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种类与药物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
望
01
CATALOGUE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药物, 通过与组胺H1受体结合,拮抗组 胺的作用,从而缓解过敏反应。
这类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能导 致服药者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 ,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口干 ,使人口渴难耐,需要多喝水来 缓解。
不良反应
01
02
03
眼干
这类药物可能引起眼干症 状,导致眼部不适,如干 涩、痒痛等。
β受体拮抗药的临床应用

β受体拮抗药的临床应用β受体拮抗药,是一类常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通过对β受体的拮抗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β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的受体,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β受体拮抗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一、β受体拮抗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β受体拮抗药可以根据其作用靶点的不同分为β1受体拮抗剂和β2受体拮抗剂。
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组织中,其拮抗作用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传导速度,适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而β2受体主要分布在支气管、血管平滑肌等组织,其拮抗作用可导致支气管痉挛、血管痉挛等症状,适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β受体拮抗药通过与β受体结合,竞争性地阻断受体的激活,从而抑制了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达到调节生理功能的效果。
不同种类的β受体拮抗药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β受体拮抗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β受体拮抗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β1受体拮抗剂为代表的药物,如美托洛尔、阿莫洛尔等,可通过降低心肌的兴奋性、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
此外,β受体拮抗药还可在心肌梗死后的康复期中起到保护心肌、预防心功能恶化的作用。
在心衰患者的治疗中,β受体拮抗药更是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少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的顺应性和收缩功能,β受体拮抗药不仅可以缓解心衰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入院率。
三、β受体拮抗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β2受体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以沙丁胺醇、福莫特罗等为代表的β2受体拮抗药,是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能够扩张支气管、减少痉挛,舒缓呼吸道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h1受体拮抗剂的名词解释

h1受体拮抗剂的名词解释H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
在了解H1受体拮抗剂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H1受体以及过敏性疾病。
H1受体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它在人体内起到了传递信号的作用。
H1受体主要分布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包括肺部、喉咙、眼睛、血管和皮肤等。
当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时,过敏原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H1受体激活并释放出一种叫做组胺的化学物质。
组胺的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以及痒感等过敏症状的产生。
过敏性疾病是指人体对一些普通物质产生过于敏感的反应,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湿疹和过敏性哮喘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许多不适和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而H1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药物,能够与H1受体结合并抑制其功能,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H1受体拮抗剂有“非诺敏”、“扑尔敏”和“氯雷他定”等,它们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过敏物质的释放并阻断过敏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上,H1受体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上述的过敏性疾病,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流鼻涕、鼻塞、咳嗽等不适。
尽管H1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首先,部分H1受体拮抗剂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嗜睡、浑身乏力等不良反应。
此外,长期使用H1受体拮抗剂也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生,使药物的疗效减弱。
因此,在使用H1受体拮抗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究发展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H1受体拮抗剂如“赛美维丁”和“法洛替丁”等被推出,它们不仅具有高效的抗过敏作用,还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
这些新药的出现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H1受体拮抗剂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根治这些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样重要。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名词解释药物化学

一、组胺H2受体拮抗剂概述组胺H2受体拮抗剂是一类能够抑制组胺H2受体的药物,通过阻断胃部产生过多的胃酸来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它们通常被用于治疗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和胃酸过多等疾病。
二、药物化学特性1. 药物结构: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分子结构主要由苯环和其他官能团组成,这些官能团通常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参数。
2. 药物合成: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合成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合成得到。
由于该类药物结构较为复杂,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及反应产物的纯度和结构。
3. 药物性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常见的药物性质包括形态学性质(如颜色、形状等)、理化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以及药物稳定性(如光稳定性、热稳定性等)等。
三、常见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及其药物化学特性1. 茶碱茶碱是一种经典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其治疗作用主要集中在胃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上。
该药物的化学结构含有多个甲基化的嘌呤环,因此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药理学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2. 雷尼替丁雷尼替丁是一种常用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其结构中包含硫代嘌呤官能团。
该化合物常见的疗效包括胃酸过多和胃部溃疡的治疗。
3. 金刚霉碱金刚霉碱是通过真菌发酵生产的一种组胺H2受体拮抗剂,其结构中含有多环酮官能团。
由于其结构复杂,金刚霉碱的合成方法和药物性质研究备受关注。
四、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由于其显著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已经成为治疗胃部疾病的一线药物。
随着药物化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类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包括寻找更有效的合成路线、改进药物分子结构以及优化药物剂型等方面。
未来,随着对组胺H2受体拮抗剂药理学和临床感受性的深入了解,我们有望研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更多选择。
针对目前存在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寻找更加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拮抗剂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H2受体拮抗剂
[主要品种]
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作用特点]
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胃酸分泌减少。
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而且能部分地阻断组胺、五肽胃泌素、拟胆碱药和刺激迷走神经等所致的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
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
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三种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的相对能力相差20~50倍,以甲氰咪胍最弱,法莫替丁最强。
相应地抑制50%五肽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所需的有效血浓度(EC50),以甲氰咪胍最高,法莫替丁最低。
在常规剂量下,血浓度超过EC50的时间在甲氰咪胍约6小时,其他两种约10小时。
[不良反应]
H2受体拮抗剂是相当安全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
年龄大、伴肾功能和其他疾病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头痛、嗜睡、疲劳、肌痛、便秘等。
[H2受体拮抗剂新用法]
H2受体拮抗剂可高度选择性地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H2受体结合后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酸作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传统的给药方法是一日剂量分次给药,如西咪替丁200毫克,每天四次或400毫克,每天二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法莫替丁20毫克,每天二次;尼扎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罗沙替丁75毫克,每天二次。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胺的基础分泌以夜间为主,并且夜间胃液酸度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白天的胃酸分泌与乙酰胆碱、胃泌素相关,且排出量不但与溃疡的形成无关,而且还具有以下显着的生理性作用:维持正常的消化过程,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因为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足够酸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一定的胃酸酸度与钙和铁的吸收有重要关系;白天正常的胃酸分泌可保持胃内无菌环境,避免念珠菌使溃疡愈合延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溃疡病的过早复发、胃酸持久抑制引起一些患者腹泻。
因此,有学者认为,H2受体拮抗剂
在白天的抑酸作用弱,而夜间给予此类药可以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可以使溃疡快速愈合,症状缓解。
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观点,即在睡前将H2受体拮抗剂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在溃疡愈合速度、症状缓解和安全性上均与一日剂量分次给药法相同,并且这种给药法可以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已经在临床应用的H2受体拮抗的一日剂量一次给药法为:睡前服,西咪替丁800毫克,雷尼替丁300毫克,法莫替丁40毫克,尼扎替丁300毫克,罗沙替丁150毫克。
[H2受体拮抗剂市场分析]
随着新药成果转化率的不断提高,国产药品价格连续下调,百姓得到了实惠的同时,消化类用药消费比值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在新药的推广应用下,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用药金额仍呈现出增长势头,2003年国内16个典型城市样本医院中,消化系统及代谢药物用药金额已达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
目前在抗溃疡抑酸剂药物市场上,已形成了由质子泵抑制剂类、H2受体拮抗剂和胃粘膜保护剂三足鼎立的局面,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已广泛用于临床,新药罗沙替丁、拉呋替丁、乙溴替丁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大胃炎和胃肠溃疡临床药物的选择范围,尽管奥美拉唑及其品牌药物“洛赛克”在我国市
场形势很好,但是“替丁类”药物符合同情,也展示出较好的市场前景。
[消化系统疾病及其药物进展]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多发病,同时也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病,尚未有彻底根治的有效手段,这已成为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统计分析表明:全球消化系统的发病率占人类的10-12%,我国城镇消化系统的发病率为%,与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基本相似。
由于饮食结构的特点,南方城市和西南地区居民的患病率比较偏高,而中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较多,每年仍有数千万胃肠道病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伴随着胃肠治疗药物的快速增长,许多的抗溃疡新药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消化系统用药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抗感染类、心血管类的第三大治疗药物,据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资料报道: 2001年世界13大药物市场营养代谢药品销售额已达373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同比增长率为7%,其中畅销的前200种药品中五种抗溃疡药的销售额为112亿美元。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2001年各类药品的纯销售额为1530亿元,消化与代谢药品共320 个品种,占药品销售额的%,为146亿元。
由于用药结构的调整,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消化与代谢药的另一特点是在零售
市场中表现格外突出,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零售分析系统的数据表明,2002 年上半年,消化系统用药占化学药品零售额的%,仅次于抗感染药居于第二。
在我国消化系统治疗药物中,传统中成药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尚不足该类药品总量的1/3,主要是由于中成药疗效不明确,显效率低,常作为胃肠调理保护性辅助用药。
而临床中的西药已趋于成熟,抗溃疡药、胃粘膜保护剂是目前国内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流砥柱,市场占有率已达%,在国内抗溃疡药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已成为大众认知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