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在CKD中的应用
醛固酮在高血压CKD中的危害

2020/11/26 1
Index
醛固酮是高血压患者心肾受损的重要因素 探讨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优选降压治疗方案 高血压合并CKD患者的优选CCB
中国超过1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CKD
采用前瞻性高血压基线调查了中国部分地区的26,655例高血压患者,了解中国高血压患者相关危险 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疾病(心、脑、糖尿病及肾病)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危险分层和不同高血压类型 的分布状态,并观察4周、12周经药物治疗后总体人群和不同危险分层及不同高血压类型患者高血压 治疗达标情况 戚文航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5:457-60.
Index
醛固酮是高血压患者心肾受损的重要因素 探讨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优选降压治疗方案 高血压合并CKD患者的优选CCB
降压治疗、延缓CKD进展、降低CVD风险,是高血压合并CKD患者的三大治疗目标
2010 中国高血 压防治指南
2007 ESC/ESH JNC7 K/DOQI慢性肾脏病
高血压指南
问题1:RAAS阻断剂是指南推荐高血压合并CKD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
但……
RAAS阻断剂长期治疗可出现“醛固酮逃逸”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
Struthers AD. Heart. 2004;90:1229-1234
Jamerson K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2417-28.
Index
醛固酮是高血压患者心肾受损的重要因素 探讨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优选降压治疗方案 高血压合并CKD患者的优选CCB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应用调查与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应用调查与分析李静;谢诚【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4(17)7【摘要】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三类神经内分泌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8月—2013年7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三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21例患者,三类药使用率分别为β-受体阻滞剂90.2%、ACEI/ARB 84.2%、MRA68.3%,联合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患者达90.7%,剂量达标率分别为MRA 100.0%,ACEI/ARB 78.6%、β-受体阻滞剂73.0%.结论我院三类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使用与治疗指南尚有一定差距.【总页数】4页(P839-841,845)【作者】李静;谢诚【作者单位】214023江苏省无锡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药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J], 李静;蒋林轩;赵敏2.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J], 王春艳3.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J], 袁稳婕4.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激素活性的影响[J], 徐露明;曹蓓5.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 [J], 王宏娟;陶启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kd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

ckd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CKD即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英文缩写。
那ckd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ckd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ckd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为了明确CKD不同阶段的防治目标,提出三级预防概念很有必要。
所谓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是指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起肾损害的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治慢性肾衰竭(CRF)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有轻、中度CRF的病人及时进行治疗,延缓、停止或逆转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防治尿毒症的发生。
第三级预防,是指针对尿毒症病人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尿毒症的某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最终结果是终末期肾衰竭(ESRF),患者将不得不依赖肾替代治疗维持生命。
尽管目前透析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ESRF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生存质量较低。
因此,对CKD患者的治疗包括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治疗和针对各种合并症的治疗。
1.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和进展(1)原发病治疗对引起CKD的原发病治疗。
(2)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包括以下措施:1)控制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蛋白尿,可以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减缓慢性肾衰竭病变进展。
降压药物的选择原则依CKD的分期不同而异,当CCr>30ml/min时,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ARB),必要时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
当患者的Ccr降至30ml/min以下时,应用ACEI和ARB可能引起肾小球内低灌注压而使肾小球滤过率过低,故对非透析的CKD患者应慎用。
2)饮食低蛋白饮食可降低肾小球内高灌注、高血压及高滤过,减少蛋白尿,从而减慢CRF患者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当GFR低于25ml/(min.l.73rm²)时,蛋白质入量应限制在0.6g/(kg.d)。
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精)

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作者:90303101 汪冠宏90303102 卢松鹤90303103 王志辉90303104 潘新磊90303105 钟波90303106 黄知03口腔摘要:以前,人们认为醛固酮拮抗剂对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源于其利尿作用。
近年来发现,除了利尿作用外,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病人体内能够抑制心肌重构。
这也成为近年来对醛固酮拮抗剂的研究重点,是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作者就醛固酮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拮抗剂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心力衰竭醛固酮螺内酯伊普利酮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工作能力减损,心排血量降低,静脉系统淤血及动脉系统灌注不足的一组心脏循环症候群。
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心力衰竭其治疗及预后又不甚理想,短期及长期死亡率高居不下,而近年来报道醛固酮拮抗剂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所以,我们在这里为这一类药品的作用原理以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醛固酮在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合成:在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由于心脏泵出血量不足,使心输出量下降,心脏充盈压上升。
而心输出量下降会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分泌的增加。
由于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和Ⅲ的作用,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中,醛固酮合酶利用11脱氧皮质酮合成醛固酮。
这个过程除了受血管紧张素调节之外,还受钾离子调节,此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钠离子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这是经典的RAAS调节机制。
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发现,应用了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的生成,反而使醛固酮水平反弹性升高,其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水平可达正常20倍。
原因在于在心衰患者体内,醛固酮合成升高而肝脏清除减少。
这种现象被称作“醛固酮逃逸”(Aldosterone Escape)[1]。
由此人们发现了除了肾上腺皮质之外,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也可以局部合成醛固酮,并且不依赖血管紧张素的调节。
中国心衰指南对正性肌力药的临床应用推荐

中国心衰指南对正性肌力药的临床应用推荐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而正性肌力药在心衰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增强心脏收缩力和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来减轻心衰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据中国心衰指南的最新指南,正性肌力药的临床应用推荐如下:1. 利尿剂的合理应用利尿剂是心衰治疗的常用药物,其主要作用是减轻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脏过度负荷和水肿。
中国心衰指南建议,在急性心衰患者中,应用强效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等,以快速缓解症状和控制水肿。
而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可选用强效利尿剂或弱效利尿剂,但应根据患者肾功能和容量状态进行个体化选择。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是心衰治疗的一线药物,其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减轻心脏负荷和改善心肌功能。
中国心衰指南推荐,ACEI和ARB是正性肌力药的首选药物,应在心衰患者稳定期或急性期得到充分应用。
3.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和改善心肌舒张功能等机制,对心衰患者具有明显的好处。
中国心衰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在稳定期患者中应用量逐渐增加,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而在急性心衰患者中,也可在稳定期开始应用,并且在治疗初期应小心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4.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对心衰患者具有保护心脏和肾脏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度心衰患者中。
中国心衰指南推荐,在稳定期的心衰患者中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减轻心脏负荷和改善预后。
但应小心监测钾离子水平,避免发生高钾血症。
5. 强心苷强心苷是一类直接作用于心肌的正性肌力药物,其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肌功能,对心衰患者具有显著的益处。
中国心衰指南推荐,在稳定期的心衰患者中,可选用地高辛等强心苷,以减轻心衰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但应特别注意其剂量和浓度,避免发生中毒。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非奈利酮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孟浩洋;王建榜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2(12)9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若未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阶段对其进行控制,则该病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死亡率,药物选择就尤为关键。
新型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MRA)非奈利酮以其高选择性、有效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能有效地保护心、肾,为目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个新的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以及非奈利酮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内容,为后续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此药治疗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总页数】5页(P8325-8329)
【作者】孟浩洋;王建榜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研究生院心血管内科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非奈利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非奈利酮的研究应用新进展
3.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药--非奈利酮(finerenone)薄膜包衣片
4.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
5.非奈利酮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剂量螺内酯对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小剂量螺内酯对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作者:陈结慧祝胜郎叶玲等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08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脏及肾脏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和蛋白尿是影响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证实,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阻断RAAS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同时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
但是ACEI和ARB并不能完全阻断RASS,且随着ACEI、ARB治疗时间的延长,将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1]。
因此,理论上说,在应用ACEI和/或ARB的基础上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更全面地阻断RAAS。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的方法以明确小剂量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CKD 1~3期患者蛋白尿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以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年龄18~70岁;不同时间2次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在1.0~3.5 g/d;根据简化MDRD公式估算GFR≥30 mL/(min·1.73m2)。
根据K/DOQI指南进行CKD分期[2]。
排除标准:糖尿病患者;近1个月内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可能:舒张压≥115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收缩压≥220 mm Hg;血清钾水平≥5.0 mmol/L;血二氧化碳结合力≤20 mmol/L;近6个月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正接受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怀疑或证实存在肾血管性疾病、泌尿系梗阻、胶原性疾病、癌症、药物或酒精滥用、妊娠、哺乳;对ACEI不耐受者。
共纳入患者55例。
非奈利酮治疗慢性肾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非奈利酮治疗慢性肾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廖文建1,罗雍航1,陈秋宇1,钟莉萍1,苏勇21 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23;2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阳江医院肾内科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持续进展性疾病,以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和细胞外基质过多蓄积为特征,引起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研究显示,盐皮质激素受体过度活化导致炎症和纤维化是CKD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另外,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血压控制不佳、肥胖也是影响CKD预后的重要因素。
非奈利酮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多项研究表明,非奈利酮能通过抗炎和抗纤维化、减轻蛋白尿、逆转内皮功能障碍、调控血压及改善代谢参数等多重机制来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对血钾影响小,无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有望成为延缓肾脏疾病进展的新手段。
关键词:非奈利酮;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慢性肾脏病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2.025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2-0105-04糖尿病是全球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因。
目前,约36%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与心血管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独立相关[1]。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主力药物,虽然能够减少尿蛋白并延缓肾脏疾病进展,但肾衰竭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仍持续存在[2]。
盐皮质激素受体(MR)属于类固醇激素受体,是激活细胞内受体和核转录因子的核受体亚家族。
肾脏MR过度激活通过介导促炎因子及促纤维化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产生和蛋白激酶1、转录因子核因子κB、激活蛋白1等信号蛋白的表达增加,促进组织炎症和纤维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