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讲座PPT课件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讲座PPT课件

快速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造城运动与牺牲农民利益的城市化
从涂脂抹粉,到大拆大建,到异地造新城
地方土地财政的规模巨大。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一项相当于地方财政的比例就超过
20%,可以说,土地财政的规模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0%。 征地使农民遭受巨大牺牲,三无农民。国研中心的调查显示,征地之后
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开发商拿大头,占40%到50%;政府拿走 20%到30%;村级组织留下25%到30%,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 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到10%. 土地违法事件层出不穷。
一、城市化: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
•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趋势(诺瑟姆曲线)
•我国建国以来的城镇化率
60 50 40 30 20 10
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 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 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 形成合理的城镇化体系”
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 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二、中国城镇化历程和问题
中国城镇化的成就
配合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涌现了一大批城市和城市群,提升了城市形象 有利于改善民生 重塑了城乡关系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快速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52.6% vs 35%, 重物轻人的“伪城市化”
2012年的实际城市化率只有35%,名义城镇化率是 51.27%,其中有1亿多人是“城镇化”了三分之二, 或者说“城镇化”了一半,这1亿多流动的外来务工 人员还没有得到市民的待遇,住房、教育、医疗、社 会保障等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是重大的问题,不 能回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ppt课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ppt课件

世界城市人口占比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历史短。由于多数发展 中国家都曾为殖民地,18 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对其影响很小。二战前,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在亚洲,和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 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显出很大的地区差异。 十九至二十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加速度较快,远远的超过了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 的地区差异将不断缩小。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所以很多 人说,世界进入了一个城市化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 界。
世界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 3.居住条件差 4.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返还问题 2.强制拆迁不断发生 3.农民工、农二代与留守儿童问题 4.交通状况持续恶化题 5.价值观的迷失问题 6.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浪费问题
4、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强制拆迁不断发生
城市化过程中必定会面临着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新规划,拆迁 必然是所有进行城市化的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然而拆迁与强制 拆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几十年内,拆迁 问题始终困扰着城市规划者。由于各方压力以及种种利益驱使, 开发商暴力拆迁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很大一部分的强制拆迁案是 建立在拆迁方对公民利益的无视基础上进行的。 强制拆迁之所以屡屡发生,与我国政府行政强制权高于司法 权不无关系,行政部门对于公民物权法的践踏,正是强制拆迁屡 屡发生的原因之一。
3、 农民工、农二代与留守儿童问题 ①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城市 化的进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原有能够支撑人 们生产生活的公共物品呈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由于城乡二元 结构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农民工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生 活保障,其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成为城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 潜在因素。

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PPT课件

11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PPT课件
新型城镇化是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谐包容、人民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城镇化道路。
14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 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避 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 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 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 ,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 在实践中探索。
第十一部分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1
开篇词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亚里士多德
2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三.产城融合:中国的现实背景及其展望
3
一、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 世界性挑战
(2005)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停车 难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中 小城市集约度较低,部分城市 中心城区密度过高
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 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 不稳定性
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 的诟病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
10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520
10
0 50
400 740 60 80 125 220
0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2050
城镇人口(百万)
乡村人口(百万)
城镇化率(%)
乡村人口比重(%)化浪潮
• 发端于西欧的工业革命 • 空间上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欧洲大陆扩散 • 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高中地理讲座:新型城镇化课件

高中地理讲座:新型城镇化课件

城市
1978年比1949年增加
2008年比1978年增加
1949年 1978年
2008年
(个)
(个)
城市合计
132 193
61
655
462
200万以上人 3 10

7
41
31
100~200万
7 19
12
81
62
50~100万
6 35
29
118
83
20~50万
32 80
48
151
71
20万以下
84 49
4、中国新型城镇化
2013年3月5日中国十二届人大开幕式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即将出任中国 总理的李克强提出未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中国的城镇化是作为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改革则是作为最大红利所在,两者 结合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城镇化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总抓手。 李克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之前中国的城镇化更多 的是体现为以物为主,直接造成了土地城镇化远高过人口城镇化。 如何从以物为主转身走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中最大转身并非是基础设施、 土地开发这种“硬转身”,而是牵涉到制度改革层面的“软转身”。
硬的行政化指令与城市化之间有什么矛盾呢?无论抑制还是推进,行
政指令主导的城市化跟另外一些方面的现实问题都有冲突。因为在城市化 的过程中,人口的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有很多因素是我们驾驭不了的, 专家不完全知道,政府也不完全知道。所以我们的体制在处理这种变量的 问题上不能没有弹性。
1997年国务院作出了“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民政部也对撤县设市进入 了严格管理与控制的阶段。
2013年2月19日江苏南京完成全部“县改区”,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江 苏省近年来一直加快“撤县设区”的步伐,本次南京成为全部是区的省会城市,对 其它省会城市也大有触动,据了解,目前,湖南长沙等也开始积极争取全部实现 “撤县改区”,以期进入省会城市全部是区的行列。

4.1案例:新型城镇化战略_PPT课件

4.1案例:新型城镇化战略_PPT课件

20 06
城区人口增长指数 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指数
非农业人口增长指数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2》。
20 08
城乡用地不集约
我国城镇人均实际建设 用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80-120平方米
133平方米
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建 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
顺应时代要求:创新驱动、内需主导、绿色低碳。
国际城镇化规律: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
国家 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 %) 所用时间( 年)
英国
法国
26.0 - 70.0
25.5 - 71.7
90
120
美国
日本
28.2 - 69.9
32.7 - 72.1
80
30
■新型城镇化要着眼于“四个转变”
体制机制: 双轨制
户籍制度体制严重阻碍人口城镇化进程


限制 人口 流动
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




城乡间限制 人口流动

限制 人口 流动

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 削弱农民进城落户的能力
资金 劳动力 技术
土地 产权
金融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内涵及要求
对城镇化的理解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 Online,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2010年人均GNI采 用PPP衡量法。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 82
19 84
19 86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新型城镇化( 共39张PPT)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新型城镇化( 共39张PPT)
答案提示:5、C 6、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 战略定位分别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 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 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 台。围绕“创新”和“生态”两大主线, 重视“产业集聚力”和“新型城镇化推动 力”两大动力,走现代化、市场化、绿色 化的发展路径。 材料二 下图为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图。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 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 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 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 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 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 要超前。
知识梳理: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 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知识梳理: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将 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的地方名单不久就会公布。 北京市顺义区等111个城市(镇)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 合试点地区,将在2016年年底前启动试点。
答案提示: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 源;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知识梳理: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课件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课件

人地关系紧张
(亿亩)
城人乡口增用长和地耕集地减约少态程势度并存不高 (年)
(亿人)
3.86
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

万 平 方 千 米 开 发 区 荒 芜 闲 置 城乡粗放用地情况普遍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环境状况总体恶化
我国人均水平
世界平均人均水平
林地 /通用格式
/通用格式 水 /通用格式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 未有标准的定义。比较认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是以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 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 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 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 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 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 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再到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1978年是中国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平 均每年递增5.68%,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 23.01%,平均每年增加0.85个百分点,建制市由 193 个增加到300个,建制镇由2713 个猛增到 9140 个。
• 1984-1992年是中国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 1992年全国建制市增加到517 个,建制镇激 增到1.45万个,城镇化率达到27.46%,比 1984 年提高了4.45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0.56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主讲:马知民
提纲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四、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 展

新型城镇化PPT

新型城镇化PPT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 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 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 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 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 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3、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 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 流
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 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
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 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另外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 “伪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1、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
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 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 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 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 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 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 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 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 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 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 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化相关理论
•(一)、结构转换理论 1、产业结构转变带来了 就就业结构转变。 2、 工业化产生和推动 城市化
•(二)人口迁移理论
•刘易斯模型:城乡工资 水平是劳动力在城乡之 间流动的“拉力”,只 有当城市预期收入和农 村收入相等,劳动力在 城乡之间分配和迁移才 达到均衡。
(三)城市化发展理论
第二、中国在总体上呈现稳定的势头 第三、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有许多不 安定因素在发展
二、古代的城镇发展
第一阶段: 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二阶段: 从隋唐至清末时期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
根据不同时期城镇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 城镇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 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一、城市化基本概念

城市化?
这些人是谁?他们原本生活在什 么地方?
(一).城市化的一般含义: 较为普 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除了农村人口转换和集中 的过程外,各个学科做出了不同
的解释:
人类学: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 转变
经济学: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
地理学: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 间的变化过程
一、城市化普遍规律
(一)城市化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发展阶段. 2、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 3、世界全球城市化发展阶段。
(二)在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中,
存在着以下规律:
(1)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2)城市化发展呈现S型增长曲线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城市的萌芽 — 城堡,位 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周初的城镇,主要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向呗已扩展至太原、北京附近。
• 2、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第一、都城 — 郡城 — 县城三级城镇体系初步
形成 第二、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完整意义上的城镇
出现 第三、城市规划有重大突破,形成完整的城郭
新型城镇化 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
• 一、世界城市化理论概述 •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 三、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及 问题 • 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二 元制度 • 五、新型城镇化与基础产 业的关系 • 六、新型城镇化的前景构 想
第一章、世界城市化理论概述 主讲人:甘立兵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 赛达首先使用了 “urbanization”一词。 在我国,镇和市都属于 都市型居民点,因此, “城市化”和“城镇化” 两者完全同义。许多城 市化政策趋向于就地的 城镇化。
1、1840-1949中国的城镇化 2、1949年以来的城镇化
中国近代城镇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出 现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近代城镇化发展具有以下两个主要 特点:
第一、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
第二、城镇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 明显
京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衰落愈见明显。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现代的城镇化
中国近现代的城镇发展具有明显的自然环境和 地缘政治指向性,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二、中国近现代的城镇化
(一)、中国近代人口增长
1、1840-1949中国的人口增长 2、1949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二)、中国近现代的城镇化
制度
• 3、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的发展: 本时期城市发展的首要特点是南方的城市发展
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越北方。 唐代更是形成了以首都、道台、郡府、县城四
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北宋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史称“城市革命”。
• 4、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的发展: 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
城 — 北京。 商品经济的产物 — 镇的大量涌现。 大中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广州成为仅次于北
三、 城市化典型模式
•按人口、土地使用情况划分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土地资源以及发展历 程不同,人口和土地的城市话发展模式也有较 大的不同,发达国家节本分为集约模式、分散 模式和大多数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模式。
一、按统筹布局分类
•1、城市发展与乡村现代化同步推进 — •英国模式 2、低密度蔓延式扩展 — 美国模式 3 、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市化 — 拉美国家 模式 4、政府主导 — 前苏联模式 5、城乡交错发展 — 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二)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的特点
1、城市化基本特征: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2、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主要体现 出来的发展特点是:
第•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

第二、城市人口以更高的速度向大城 市集中
第三、城市化地域扩展,形成许多城 镇密集区
(3)全球化、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 影响日益显著
(4)城乡关系始终是城市化进程中 的主要矛盾
(5)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不可或缺
(6)制度创新才能推进城市化进程
(7)城市衰落是城市变化过程中一种 普遍存在的现象
感谢各位的聆听,敬 请批评指正!
第二章、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一、我国地貌和地缘格局
• (一)地形地貌特征
我国地形分布 的规律是地势 西高东低,呈 三级阶梯,自 西向东,逐级 下降。
(二)、疆域地缘特征

• 中国的地缘很特殊,三面陆地,东面海洋,在 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四面都有相邻 的国家,有不少邻国还是大国。 • 中国的地缘特征体现为:
第一、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 区
欧洲国家的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发展分为四个 阶段 :
1、城市化阶段
2、 城市化及少数城市郊区化
3、 城市郊区化 4、后城市化阶段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化理论
• 1、生态学派的城市理论
生态学派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 自然、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明日的田园城市>>
2、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宗旨是:尊重城市社区 的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以及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场地设计等不同空间尺度的设计 紧密结 合,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精明增长战略
精明增长战略的原则是:符合土地功能、紧凑的 发展模式、保护公共用地、大力提倡公共交通 模式、鼓励公众参与以及文化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