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与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3期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晚期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甚至残废。

该病还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肌炎、肺纤维化、胸膜炎、脾大、肾淀粉样变等病变。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关节滑液、关节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为0.3%~0.4%,发病高峰在20~ 45岁,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患者的病死率与关节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也有称之为“历节病”“鹤膝风”“痛痹”“骨痹”等。

中医认为,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病情相对静止阶段。

活动期多是邪实,以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在表,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缓解期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多见。

临床上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辨证分型论治。

活动期之卫阳不固、寒湿阻络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伸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宜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取防己黄苠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己、防风、白术、秦艽、羌活、独活、桂枝、当归、茯苓各10克,黄芪15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5枚。

阳虚寒盛加附子,温通十二经脉;湿盛者白术易苍术、川厚朴。

活动期之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履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类风湿确诊标准

类风湿确诊标准

类风湿确诊标准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女性。

类风湿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以下是类风湿确诊的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症状和体征。

1.关节炎症,类风湿的典型症状是对称性多关节炎症,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关节炎症的部位常见于手、腕、踝、膝等。

2.晨僵,晨僵是指晨起时关节僵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是类风湿的典型体征之一。

3.类风湿结节,类风湿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多见于关节周围、肘部、指间关节等处。

二、实验室检查。

1.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阳性是类风湿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阳性反应。

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ACPA是类风湿的特异性标志物,其阳性率较高,对类风湿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炎症指标,类风湿患者常伴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的改变。

三、影像学检查。

1.关节X线,类风湿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可见到关节面的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软组织肿胀等改变。

2.关节超声,超声检查可以帮助观察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病变。

四、诊断标准。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相关标准,类风湿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类风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2.持续时间≥6周;3.排除其他关节疾病。

五、治疗和管理。

一旦确诊为类风湿,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支持等。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与注意事项。

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规律的治疗和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适当锻炼、合理饮食、避免受凉等,以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总之,类风湿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旦确诊,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并定期复诊,以保持病情的稳定和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对类风湿的确诊标准有所帮助。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理用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理用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感染风险防控措施
感染风险
生物制剂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 肺部感染等。
防控措施
在使用生物制剂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感染筛查。治疗期 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如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暂 停使用生物制剂。
其他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采用序贯治 疗的方式,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联合用药和序贯治疗有助于减少生物制剂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 依从性。
03
常用生物制剂介绍及适用人 群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
1 2
3
种类
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减少炎症和关节破 坏。
其他不良反应
生物制剂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腹泻等。
识别与处理
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期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医生会根据具 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其他措施。同时,患者应定期接受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并处理潜在的不良反应。
06
专家共识解读与未来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 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 症为主要特征,导致关节破坏、残疾 和生活质量下降。
RA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免疫 等多个方面,其中免疫异常是核心环 节,导致关节内炎症反应和关节破坏 。
生物制剂治疗现状及挑战
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定免疫分子 或免疫细胞的治疗药物,通过 调节免疫反应来减轻RA症状
和控制疾病进展。
目前已有多种生物制剂应用 于RA治疗,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抑制剂、B细胞抑制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旨在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概述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是基于大量实验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指南,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而成。

指南的编制以循证医学(Clinical Evidence)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并参考患者的实际需要和医疗资源。

二、诊断标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1.病史表现:包括关节炎的表现和病程,如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功能障碍等。

2.关节检查:通过观察、触诊、活动度测量等方式对患者关节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关节受损的范围和程度。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协助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4.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损伤情况。

三、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疾病修饰抗风湿药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职业治疗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受损的关节,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随访管理指南提供了明确的随访管理流程,包括定期复查疾病活动性和关节功能、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

随访管理的目的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临床应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同时也提醒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要点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的慢性炎症性多关节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随着RA病程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残疾,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无论对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慢病管理(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CDM)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护士、药师、康复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营养师等作为一个医疗团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伤残率、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的RA慢病管理经验显示,以护理专家主导的慢病管理模式在RA并发症的监控和管理、指导患者进行病情自我评估方面都具有优势,慢病管理门诊被证明对RA者的健康结局有益,且可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医院相继开展了风湿免疫疾病的慢病管理,尝试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

1 方法1.1 文献回顾:1.2 形成专家共识:2 结果最终版的专家共识包含12条建议,建议的推荐强度为A到D,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意见一致性(见表1)。

表1 RA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版)建议推荐强度专家评分1. 患者一经诊断RA,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开始慢病管理A 10.00±0.002. RA 的管理应多学科合作,护士、风湿免疫专科医师、药师、康复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及营养师等共同参与管理,护士应在患者的慢病管理中扮演主要角色,并定期与其他专业的健康工作者沟通A 9.43±1.403. RA慢病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维护患者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维持和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B 9.93±0.334. RA 慢病管理内容应包括自我管理教育、症状管理、药物管理、并发症管理、心理支持、社会及职业支持、康复锻炼C 9.93±0.335. RA 患者应学会疼痛、疲劳、疾病活动度以及躯体功能的自我评估方法 B 9.50±1.006. 对RA患者不同疾病时期的药物治疗方案给予科学的用药指导,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并使患者知晓不良事件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C 9.48±1.687. RA患者应戒烟,避免高糖、含有反式脂肪、油炸的食物和过量酒精,在饮食中添加鱼油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中的炎性标记物D 9.20±1.498. 重视患者的康复锻炼,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正确选择矫形器具C 9.44±1.019. RA 慢病管理应个体化,初次接待患者时应评估患者的背景(社会人口学资料)、治疗方案、自我管理行为、症状、自我效能、疾病活动度、躯体功能、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应对方式以及需求和观点,建立慢病管理档案和患者手册,根据评估内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C 9.61±0.9710. RA 慢病管理应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参与,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鼓励患者自我表达与自我分析,主动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沟通,参与治疗和慢病管理计划的制订C 9.91±0.3611. RA慢病管理应有反馈和评价,鼓励患者记录自我管理行为,与患者约定时间进行电话随访和复诊C 9.70±0.8212. 重视信息渠道的指导,培养患者辨别信息的能力,鼓励患者从正规渠道搜寻RA相关C 9.73±0.822.1 患者一经诊断RA,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开始慢病管理:2.2 RA的管理应多学科合作,护士、风湿免疫专科医师、药师、康复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及营养师等共同参与管理,护士应在患者的慢病管理中扮演主要角色,并定期与其他专业的健康工作者沟通:2.3 RA慢病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维护患者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维持和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2.4 RA慢病管理内容应包括自我管理教育、症状管理、药物管理、并发症管理、心理支持、社会及职业支持、康复锻炼:2.5 RA患者应学会疼痛、疲劳、疾病活动度以及躯体功能的评估方法:2.6 对RA患者不同疾病时期的药物治疗方案给予科学的用药指导,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并使患者知晓不良事件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2.7 RA患者应戒烟,避免高糖、含有反式脂肪、油炸的食物和过量酒精,在饮食中添加鱼油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中的炎性标记物:2.8 重视患者的康复锻炼,与患者共同制定锻炼计划,指导患者选择矫形器具:2.9 RA慢病管理应个体化,初次接待患者时应评估患者的背景(社会人口学资料)、治疗方案、自我管理行为、症状、自我效能、疾病活动度、躯体功能、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应对方式以及需求和观点,建立慢病管理档案和患者手册,根据评估内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2.10 RA慢病管理应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参与,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鼓励患者自我表达与自我分析,主动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沟通,参与制订治疗方案和慢病管理计划:2.11 RA慢病管理应有反馈和评价,鼓励患者记录自我管理行为,与患者约定时间进行电话随访和复诊:2.12 重视信息渠道的指导,培养患者辨别信息的能力,鼓励患者从正规渠道搜寻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信息:3 总结RA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然而多数RA 患者尚没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接收到足够正确的照护。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类风湿性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类风湿性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类风湿性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免疫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软⾻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在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性多于男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

本病多为⼀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致残率较⾼,预后不良,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法。

⼀、临床表现1.受累关节晨僵、疼痛、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初呈游⾛性,以后固定。

由单个⾄多个关节受累。

且呈对称性。

⼿⾜⼩关节先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受累多见。

最多见的畸形有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形⼿、⼿指“天鹅颈”畸形、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固定等。

2.关节周围可发⽣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缩等。

3.⽪下结节,多见于关节突起部及经常受压处,质韧如橡⽪,⽆明显压痛,存在时间较长。

4.⾎管炎。

5.慢性纤维性肺炎。

6.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7.结节性肺病。

8.类风湿性尘肺。

9.胸膜炎。

10.⼼脏类风湿性⾁芽肿。

11.局源性⼼肌炎。

12.冠状动脉炎。

13.慢性⼼内膜炎及⼼瓣膜纤维化。

14.类风湿性⼼包炎。

15.其他:肌炎、周围神经炎、巩膜炎等。

⼆、诊断鉴别诊断依据1.晨僵⾄少⼀⼩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下有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数阳性(滴定度>1:32)。

具备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疾病治疗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3. 类风湿结节:
• 大约有15-20%的患者有皮下结节(类风湿结节)。这些 患者RF常为阳性。临床上可将其分为深部结节和浅表结 节两种类型。浅表结节易发生于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 处。最初结节粘附在滑膜上,结节增大后则较为活动。 类风湿结节很少于RA起病时出现,多发生在RA晚期和有 严重的全身症状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控制,类风湿 结节可软化、缩小甚至消失。发生在内脏组织的类风湿 结节称为深部结节。尤其容易发生在胸膜、肺、心包膜 或心脏的实质组织。多数深部结节在尸检中发现。有类 风湿结节的患者,多指示病情活动,预后较差。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5. 血管炎:
•类风湿血管炎的典型病理改变为坏死性血管炎, 多影响中小动脉,并伴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任 何部位,多见于皮肤、甲床梗死、雷诺现象、指 端坏死、小腿溃疡或末端知觉神经病。当血管炎 累及中枢神经时,可表现为颅内局灶病变、弥漫 性病变,并可发生癫痫。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可 表现为尿沉渣异常,晚期可有肾功能损害。类风 湿血管炎多伴有血清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冷 球蛋白阳性及低补体,免疫复合物水平增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4. 肺与胸膜病变:
• 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肺最多见为间质性肺纤维化。早 期可没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反复咳嗽、咯 痰、气短、喘憋。胸部X线早期表现为双侧肺底斑片肺泡 浸润,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肺部可出现网状或网状结 节状阴影,甚者可出现蜂窝肺,最终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肺心病。一旦合并感染,死亡率较高。类风湿结节发生 在肺脏时,通常称为Caplan综合症、类风湿尘肺。胸部 X线表现为以多发性结节状阴影为主,也可以单发结节, 多居在肺周围部。累及胸膜时,多无自觉症状,少数病 人有胸痛,X线表现为胸膜肥厚,或少量胸腔积液。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四、临床检验与其它检查
• 1. 外周血象:多为轻中度贫血。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或低色 素性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可有血小板升高。 2. 血沉(ESR):在活动期可明显增快,缓解期可降至正常。 3. C反应蛋白(CRP):在关节炎症早期即可增高,与关节炎症呈正 相关。
• 小关节:近端指节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颞颌关节 • 持续性:≥6周,但因病程而异; • 晨僵:>1小时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b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外在表现:
• 1. 前驱症状:多数患者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在关节症状出现以前可 有疲劳、乏力、低热、食欲减退、消瘦、手足麻木和刺痛、手足发冷等 全身前驱症状。 2. 血液学改变:贫血较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16~65%。一般为轻、 中度贫血。常见正细胞正色素性或低色素性贫血。其贫血程度与疾病活 动性、关节炎症程度相关联。贫血的原因为多因素。RA患者铁代谢异 常,网状内皮系统储存铁增加释放减弱,导致血清铁下降,而骨髓铁贮 存是正常或增多的,网织红细胞正常。另外患者饮食营养不佳,均可导 致血清铁及转铁蛋白浓度下降。大部分患者通过原发病治疗进步后,贫 血可自行改善,而单纯铁制剂治疗反应不佳。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活动期患者,或与关节外表现有关。其发生 机制不详,但与血栓形成及骨髓恶性变无关。病情控制后血小板计数可 逐渐恢复正常。 白细胞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增高,少数重症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升 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 7. 心脏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心脏病变有症状者并不多见,但超 声波检查常发现心脏异常。常见心脏病变是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 出现冠状动脉炎时可引起心绞痛,甚则心肌梗死。 8. 眼部病变:最多见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眼干燥征,如双目干 涩,欲哭无泪,还可出现巩膜外层炎、葡萄膜炎等。 9. 神经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神经系统损害可涉及到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植物神经,甚则可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小 血管的血管炎症和坏死。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滑膜组织中检测到含有逆转录病毒GAG蛋白。 • 3.内分泌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妊娠期病情减
轻,而产后又加重,这提示各种性激素对其病情有影响。 • 4.免疫学异常。5.环境:生存环境条件。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受累特点:
• a对称性:早期可为单侧,后期出现多关节损害,关节软骨骨质破坏, 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乃至残废。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 4. 类风湿因子:约有70%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 RF阳性(滴度≥1∶32以上有意义),有皮下结节及 关节外表现时,常表现为RF阳性。RF是诊断类风 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 标准,且类风湿因子滴度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并 非完全一致。
5. 抗核周因子(APF)和抗角蛋白抗体(AKA): AKA与APF在诊断RA中特异性较高,在类风湿性 关节炎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出现,可作 为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指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6. 肾脏病变:
•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肾损害者并不少见。大 致可分为3类:①原发性损害,包括多种肾小球 肾炎和肾小管间质性损害,可能是由于类风湿因 子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或类风湿血 管炎累及肾脏血管;②肾脏淀粉样变,多发于病 程长的患者,表现为蛋白尿,诊断可借助齿龈、 直肠及肾活检;③继发性肾损害:抗风湿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等均可引起 肾损害。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一、概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 主要 特征,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系 统性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和专家共识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未明, 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抗原介导,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病 • 1.遗传易感性:与HLA-DR4相关。 • 2.感染因素:细菌感染诱发的反应性关节炎有时酷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