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合集下载

统战知识竞赛参考题

统战知识竞赛参考题

统一战线知识竞赛参考题1、统一战线的涵义是什么?答: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2、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什么?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是什么?答: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

4、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是什么?答:大团结大联合。

5、在统战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重大活动的协调处理、重要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相关干部的管理使用等方面,要建立健全什么样的体制?答: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体制。

6、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一是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臶下,实行广泛的团结;二是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四是密切联系党外各界人士,进一步巩固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五是大力倡导和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提倡并鼓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

7、中发[2006]15号文件是什么?答:《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

8、什么是基层统战工作?答:基层统战工作主要是指县(市、区)和企事业单位的统战工作,包括乡镇街道、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医疗卫生等单位的统战工作。

9、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经历了哪四个阶段?答:1、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年至1927年);2、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年至1937年);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至1945年);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至1949年)。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2022-04-18 22:18·云蒸霞蔚传歌声1、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2、宋庆龄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等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

1940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以表尊崇。

故而根据传统习惯,宋庆龄女士亦被尊称为“国母”。

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岁。

3、张澜张澜(1872~1955),男,字表方,汉族,1872年生,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

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张澜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自1941年10月继黄炎培后任民盟中央主席,直至1955年2月逝世止,共14年。

他领导民盟始终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43年著文《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揭露国民党“实施宪政”的骗局,阐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张,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党外知识分子登记表

党外知识分子登记表

党外知识分子登记表填表说明“姓名”栏中填写户籍登记所用的姓名。

少数民族的姓名用字要固定,不能用同音字代替。

“出生年月(岁)”栏中填写出生年月和年龄。

年龄是计算到当月的实足年龄。

“民族”栏中填写民族的全称(如汉族、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不能简称“汉”、“回”、“鲜”、“维”等。

“籍贯”栏中填写祖籍所在地。

“出生地”栏中填写本人出生的地方。

“籍贯”和“出生地”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填写,要填写省、市或县的名称,如“辽宁大连”、“河北盐山”。

直辖市直接填写市名,如“上海”、“重庆”等。

“入党时间”栏填写加入中共的时间。

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需在“入党时间”栏内注明民主党派名称或注明无党派,如“民建”、“九三”、“无党派”等,不填写加入民主党派的时间;加入多个民主党派的,须如实填写,如“民建、民盟”。

是民主党派成员又是中共党员的,在填写党派名称的同时,还要填写加入中共的时间。

“出生年月”、“入党时间”、“参加工作时间”要如实填写,不能随意更改。

填写时,年份一律用4位数字表示,月份一律用2位数字表示,如“1972.05”。

“健康状况”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填写“健康”、“一般”或“较差”;有严重疾病、慢性疾病或身体伤残的,要如实简要填写。

“专业技术职务”栏中,填写主管部门评定的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学历学位”栏分为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两类。

填写的具体要求是:(1)“学历”应填写接受相应教育的最高学历。

各类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应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认可的部门、单位出具的学历证明为依据;接受党校教育的,以各级党校出具的学历证明为依据。

不能随意填写“相当××学力”。

(2)“全日制教育”栏填写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的最高学历;“在职教育”栏填写以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的最高学历。

“毕业院校系及专业”栏填写与学历相对应的毕业院校、系和专业。

(3)在党校学习获得学历的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教育学历,其中: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的,填入“全日制教育”栏;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的,填入“在职教育”栏。

“同志”称谓的历史沿革与使用范围

“同志”称谓的历史沿革与使用范围

“同志”称谓的历史沿革与使用范围作者:刘炳香来源:《先锋》2017年第07期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互称同志”,第一次把“党内一律互称同志”升格为中央党内法规要求。

此后,久违的“同志”称谓越来越频繁地使用。

但是,由于理解上的偏差,一些国家政权机关也明令要求公文行文和工作中一律互称同志,这就把党内法规约束延伸到了党外,这种现象任其发展,难免出现行政伦理混乱,结果事与愿违。

因此,有必要把“同志”称谓的历史沿革、使用范围进行梳理并明确界定。

一、互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同志”一词起源于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左丘明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说:“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同志”作为独立的称谓,出现于19世纪末,光绪皇帝筹划戊戌变法时,把变法派大臣称为同志。

此后成为同一政治派别人员的互称,如辛亥革命时互称战友为同志。

孙中山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

那些一心想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互称同志,听上去得体又悲壮。

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使用“同志”一词。

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同志的意思是拥有为人民服务共同志向的人。

党员之间叫一声“同志”,体现的是一种彼此平等的政治关系。

互称同志,代表着民主与平等、亲近与尊重。

共产党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职务有高低之分,分工千差万别,但都是人民勤务员。

其后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党员之间不分职务高低,一直以同志互称,自然而然养成了习惯。

全统一战线知识竞赛试题-统战部

全统一战线知识竞赛试题-统战部

全省统一战线知识竞赛试题(共120题,《河北日报》, 《相知网》, 《河北统战动态》公开发布)一, 单项选择题1, 自1950年3月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来,中共中央已召开过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是于()召开的。

A, 1990年6月 B, 1993年11月C, 1999年12月 D, 2000年12月2, ()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

A, 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B, 广泛团结, 发扬民主C, 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D, 长期共存, 相互监督3,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探讨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定了建立()的方针。

A, 民主联合战线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 第一次国共合作 D, 第二次国共合作4,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结成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创建了有利的条件。

A, 反帝反封建B, 民主主义C, 抗日民族 D, 反法西斯5, 1944年,中央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领导统一战线工作,部长由彭真兼任。

1948年8月,中央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为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由()担当。

A, 李大章 B, 李维汉 C, 乌兰夫 D, 杨静仁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性质。

A, 政协组织法 B, 政府组织法C, 国家宪法 D, 临时宪法7, 《团结报》的主办单位是:()A, 民盟中央 B, 民建中央 C, 民革中央 D, 民进中央8, 我国的国体是()。

A,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 民革中央的第一届主席是()。

A, 宋庆龄 B, 李济深 C, 何香凝 D, 黄炎培10,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A, 1944年 9 月 B, 1947年 10月C, 1941年 3月 D, 1942年 9月11,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简称是()。

两会报道易错点整理102例

两会报道易错点整理102例

两会报道易错点整理102例全国两会临近,两会报道向来是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

笔者最新梳理了两会报道的易错点,帮助大家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

一、会议、机构名称表述1.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这两个会议名称中届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写错。

2.两会一词因使用较广,可不加引号。

3.政府工作报告不要简写成政府报告。

4.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人大常委会,不能简写为人大常委。

5.国务院组成部门名称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和不能写为与。

6.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名称中,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与不能写为和。

7.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之一,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的负责人称主任委员。

8.法制工作委员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下设机构、办事机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简称法工委,法工委的负责人称主任。

9.在同一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不要写为届别。

届是从时间上说的,指的是九届、十届、上一届、本届等;界则是针对委员的工作领域分类而言,如经济界委员等。

10.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表述。

人大常委会没有常委这个职务而只有委员,是人大常委或人大常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述应写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1.组成人员与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其组成人员不仅包括委员,还有委员长、副委员长(地方的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为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

因此,在报道中不能说出席人大常委会次会议的委员们,正确的表述应为出席人大常委会次会议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1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简称深改委,不能写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能简称为深改组。

1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简称网信委,不能写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不能简称为网信小组。

14.中央财经委员会,简称财经委,不能写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不能简称为财经小组。

15.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简称外事委,不能写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不能简称为外事小组。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作者:王森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8期王森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组成界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变化来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旧政协时称他们为社会贤达;新政协初期称无党派民主人士;改革开放以后,又经过了一个多种称谓并存的阶段;直到2000 年,中央统战部正式规范了“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社会贤达称谓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声望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比如郭沫若、马寅初、李达、吴耀宗等人,被称为社会贤达。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

1946 年1月,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有9 位人士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了会议,他们是莫德惠、邵从恩、王云五、傅斯年、胡霖、郭沫若、钱永铭、缪嘉铭、李烛尘。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郭沫若、李烛尘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莫德惠、王云五等人则依附于国民党,并因此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致使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极大反感,不愿再以社会贤达冠名。

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阶段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 年4 月30 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 月5 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发给毛泽东的响应“五一”号召的致电中,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首次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

这一称谓,准确地把参加了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而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组织的人士,同那些以无党无派面目出现、实际上依附于国民党政府的政客区分开来,反映了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重大历史关头对政治道路的正确选择,使我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团结巩固。

无党派人士的地位与历史使命

无党派人士的地位与历史使命

无党派人士的地位与历史使命郑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各位学员,大家好。

那么我们谈一谈无党派人士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题目叫做无党派人士的地位与历史使命。

那么大家一说到无党派。

可能就有人讲无党派人士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无党派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呢?他是指什么人才叫做无党派?或者说无党派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当中、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制度中,它又是地位呢?或者说无党派人士它有什么责任或者说任务,非要它存在,是不是会有这样种种的疑问?那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弄清楚的问题,所以今天我就这个专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概念(一)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历程那么首先就是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概念,这个无党派人士要在我们国家说起来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到现在起码60多年了使用这个概念,但是它这个使用的过程当中,它也是有一个不断的发展。

一开始它叫社会贤达,后面叫做无党派民主人士,后面就是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等等这几个是一块混说,到最后我们给它规范叫做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所以它也有基本称谓来讲有这么几个变化的过程。

那么最初讲无党派人士叫做“社会贤达”,这是什么时候呢?是四几年的时候,46年的时候,就是开政协会的时候,就是国民党主持开政协会,所以我们称它为旧政协,49年是我们共产党主持,我们叫做新政协,那么在这个旧政协开会的时候,就使用的概念就是无党派这些人士,是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的会议,这个界定,叫社会贤达。

社会贤达是指有才德、声望、通达明理的人。

可以说是一些饱学之士、名士,都是这样一些是社会贤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

咱们现在这么给他概括,这就是说,当时1946年开旧政协会议时,有9位代表像郭沫若、李烛尘等9位代表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会议。

1949年筹备新政协时,社会贤达也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投靠了蒋介石,有一部分还和我们共产党合作,当时在筹备新政协的时候,就有很多无党派人士就提出,我们不要再使用社会贤达的概念了,因为社会贤达的名声被玷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作者:周志华
来源:《晚晴》2016年第04期
“党外人士”这一称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次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抗日战争时期,除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还使用“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

到解放战争时期,则更多使用的是“民主人士”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非中共的社会各界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任职。

1951年6
月16日,中央统战部在答复西北局统战部关于“民主人士”的定义问题时,明确指出:“‘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种政治称号,一般的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解放前多少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解放前采取善意中立态度而在解放后参加人民民主活动。

(二)在中间阶层或民主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战略重心的转移,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民主人士”、“爱国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等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称谓,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一般不再使用,对中共以外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谓,通常使用“党外人士”。

但党外人士到底具体指哪些人,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1984年6月,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湖南关于检查、清点党外人士档案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在《通知》中,就检查、清理党外人士档案的范围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其涉及的党外人士具体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爱国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干部,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爱国宗教领导人物,台湾同胞,去台人员在大陆的亲属,归国华侨、侨眷等。

从中可以看出,党外人士包涵了新时期统一战线范围和对象的所有人士。

2005年12月15日,中央统战部下发了《〈关于规范使用统一战线工作中若干重要称谓的意见〉的通知》,对“党外人士”的称谓做了明确规定,指出“党外人士”是“特指中共党员以外
的人士,是对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统称”。

目前,“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