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也日益引人关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即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均呈现顺差状态。

这种双顺差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成因、影响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

一、成因1.外贸优势突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拥有雄厚的出口实力。

加之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出口量大大超出了进口量,造成了经常账户顺差。

2.外资大幅度流入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外商投资政策的放开,大量外资涌向中国,形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

外资的流入不仅为我国带来了资金,也为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提供了机会。

3.汇率政策影响我国的汇率政策一直较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这也造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二、影响1.国内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大量资源被浪费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而高附加值的产业缺乏竞争力。

2.汇率波动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的汇率政策相对稳定,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汇率波动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

一旦汇率大幅波动,将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金融安全风险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安全风险。

大量外资的流入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过热,股市和楼市泡沫的膨胀,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将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三、对策分析为了解决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1.调整外贸结构应该调整外贸结构,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

还需要加强对外贸技术和品牌的引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加强汇率政策调控应该加强对汇率政策的调控,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科学设置汇率浮动范围,适时进行干预,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以净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外需不稳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金融政策不当等方面。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引导出口转型、推动消费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等。

首先,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是外需不稳定。

中国出口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这些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

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以稳定出口方向。

其次,投资过度也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过度依赖政府和企业投资带来的增长,长期以来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并提供更多优质的消费品和服务。

此外,通过培育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提高企业海外收益,平衡国际收支。

再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产业过度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与国际间产业分工和合作的趋势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出口。

最后,金融政策不当也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在过去,中国过度扩张信贷,引发了不良贷款问题,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压缩信贷供给,控制流动性泛滥,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同时,还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融资的通道和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2011至2014上半年一、经常项目账户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一直坚持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对外发展。

所以反映到国际收支表上,经常项目账户一直都是顺差,尤其是货物的顺差是经常项目保持顺差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的角度看,近几年,可以看到货物的顺差基本维持不变,而服务的逆差继续扩大,尤其是运输、旅游、金融服务方面成为服务逆差的主要来源。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呈现多元化发展,加之人民币一直保持着逐渐升值的趋势,出境旅游和出国留学变得频繁,这些境外消费和咨询等带动旅游项目逆差的逐年扩大,形成了较大的旅游逆差。

另一方面,大量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也带动了运输项目的逆差。

而随着我国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全球化,金融作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项目逆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服务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在我国并非很快就能解决,我国服务贸易大但并非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进口,带动了运输,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逆差,而近几年较为火热的出境旅游和出国留学带动了旅游逆差的扩大,此外,由于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且相对投入周期较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贸易的规模仍然会继续增长。

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格局在短期将难以改变。

另外,通过经常项目账户可以注意到的是我国的经常转移项目一直是顺差,而在13年却变为了-87亿美元,出现逆差,这除了国际上的一些援助变化外,可能与我国的相关外交政策有关,如对朝鲜的援助在减少等。

从国内的角度看,经常项目的顺差在国内表现为储蓄大于投资,我国一直是投资主导型经济,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少消费,国内消费不足,投资甚至过热使得对外资产增加,这对经常项目的顺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也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的盈余,即政府部门的收支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常项目的差额。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是一个“双顺差”的格局,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一直都是顺差,金融项目顺差的扩大是形成该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4.5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与管理PPT

4.5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与管理PPT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与管理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历程1978 19791993 19942000 20012004 2005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1978年总体特征第二阶段:1979至1993年1979总体特征第三阶段:1994至2000年19941996121总体特征第四阶段:2001至2004年总体特征200220001655.7 200460992002 177.92003184第五阶段:2005-至今二、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分析(一)经常账户变化分析6,0005,0004,0003,0002,0001,000-1,000-2,000-3,000经常账户差额货物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初次收入差额二次收入差额图1 2005-2018年度中国经常账户子项目收支状况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经常账户连续多年顺差,保持基本平衡2016201849120182.货物贸易账户持续顺差,顺差规模在波动中扩大20112018395220183.服务贸易账户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规模持续扩大2009201829222017201823704.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波动性逆差,但影响作用微弱201420185142013201420152018245.中美贸易额分析20182018 12(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变化分析▲图2 2005-2018年度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子项目收支状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18 13061. 直接投资差额基本保持顺差▲图3 2005-2018年中国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201810702.93120162164201720184▲图4 2005-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20182018154420184915▲图5 2005-2018年来华直接投资状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证券投资总体波动性顺差,近年顺差增大201520182.66201843012637 1.4▲图6 2005-2018年中国跨境证券投资流动净额▲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波动性增长,但近年下降20052016201720182018177358(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波动性增长,近年净流入额逐年增加2015201520186079953.我国其他投资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现逆差20092010 20112018217497245193▲图7 2005-2018年中国其他投资净额及具体构成▲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 2(三)我国的外汇储备变动分析20058818.72201438430.184.36201533303.6220183072720176729▲图9 2005-2018年中国外汇储备资本变动图▲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四)误差与遗漏变动分析20092009 414201466920152130 20181602三、中国国际收支管理(一)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二)维护外汇市场稳定,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与对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日益突出。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收支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1.1 收支概况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顺差格局。

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数据显示,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23707.8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9305.67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为4393.18亿美元。

而服务贸易方面,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为7522.4亿美元,支出为4740.6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2781.8亿美元。

另外,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方面,中国的资本流入量占到了总资本流入量的94.4%,2018年实际使用外资为1394亿美元,同比增长、6.0%。

1.2 问题与风险尽管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整体来看是比较稳健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风险。

首先,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出口面临严重的市场萎缩风险。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依赖性,有着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只脚站在进口、一只脚站在出口”的风险。

此外,资本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二、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2.1 扩大内需和转型升级中国在外贸发展过程中,进出口贸易依赖性过大,一旦出口市场变差,整个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需要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赖性,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和数量,引导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生产置换上下功夫,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还可以促进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通过扩大设施和技术输出,优化货物流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体系和机制,有效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互惠互利。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转移支付以及国际金融活动的总体表现。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贸易、投资和外汇储备三方面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看贸易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2020年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进出口货物总额为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

其中,出口15.42万亿元,进口16.74万亿元,贸易逆差1.32万亿元。

虽然去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有所增长,但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如机械、电子、纺织等;而进口则集中在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

因此,我国仍然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降低资源和能源产品的进口比重。

其次,投资方面。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2.1万亿美元左右。

与此同时,去年我国引进外来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37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去年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外资流入总体出现了一定下滑。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并通过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措施,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

最后是外汇储备方面。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1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虽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可能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和使用,合理利用外汇储备,有效应对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平稳的,但也存在挑战。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平衡发展,进一步增强外汇储备规模和质量的优势,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1. 引言1.1 介绍国际收支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往来,包括货物、服务、资金和技术等各种交易。

国际收支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能导致外汇储备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汇率和金融稳定。

而国际收支的顺差则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提升国家的国际信用和经济实力。

国际收支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地位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国际收支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定位和竞争优势,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国民经济提供重要依据。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我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当前的收支状况、收支的变化趋势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主要得益于我国外贸的持续增长和外资流入的增加。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出口和进口逐年增加,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外资的流入也在增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形式。

这些外资的流入为我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国际收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顺差过大、外资流入的不稳定性、外汇储备管理不够精细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政府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我国还应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多元化外资来源,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提高我国国际收支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国际收支将更加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2.2 外贸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外贸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外贸是我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出口和进口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

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简要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动和贸易往来。

国际收支状况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面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简要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我国的国际收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收支。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和进口额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超过4.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不平衡。

尽管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我国主要以出口为主,进口相对较少。

特别是在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我国仍然依赖进口。

这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较大,逐渐形成了对外资金的积累。

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平衡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对外贸易不平衡可能导致国内经济过度依赖外需,增加了外部经济不稳定性的风险。

我国国际投资和金融收支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107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这表明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投资活动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际收支的良好状况。

我国外债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我国国际金融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加,但我国外债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外债余额为2.4291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4%。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外债水平相对较低,表明我国国际收支整体是健康稳定的。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和潜在风险。

为了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继续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也要加强国际金融和投资管理,提高国际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国际收支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学实验课1996—2010中国国际收支分析学院:班级:小组成员:目录总述 (2)货物 (3)服务 (5)经常性项目 (7)金融资本项目 (9)总差额 (11)结论 (13)总述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体现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报表。

它反映了这些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

对一国某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以1996—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分门别类的分析了货物、服务、经常性项目、金融和资本项目以及总差额的增减幅度与变化趋势,并指出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通过国家统计的历年数据,辅以图表,可使读者对15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政策,以及国际事件等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了解我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宏观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96—2010这15年,是我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尤其是21世纪头7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首先,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

国际收支保持着经常性项目和金融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其次,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境外证券投融资增长显著,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深;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点,国家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货物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借方贷方差额1996 131,542 151,077 19,5351997 136,448 182,670 46,2221998 136,916 183,529 46,6141999 158,735 194,716 35,9802000 214,657 249,131 34,4742001 232,058 266,075 34,0172002 281,484 325,651 44,1672003 393,618 438,270 44,6522004 534,410 593,393 58,9822005 628,300 762,500 134,2002006 751,900 969,700 217,7002007 904,600 1,220,000 315,4002008 1,073,900 1,434,600 360,7002009 954,300 1,203,800 249,5002010 1,327,200 1,581,400 254,200由上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1996—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货物贸易一直出于顺差的状态。

1996年至2004年货物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平稳状态,差额变化不明显。

自2005年开始呈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货物贸易实现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2006年则达到2177亿美元,增长62%,到2008年货物贸易顺差达到最大值,突破3670亿美元的大关,2009年有所下降。

货物贸易借方与贷方在1996—2007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9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到2010年逐渐有所恢复且较2007年也有大幅上升。

货物贸易借贷双方相比较,同期内借方小于贷方。

并且自2004年后,差距逐渐扩大。

首先分析货物贸易1996—2000年保持顺差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的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新型产业。

很多企业引进外资,调整战略步伐,努力适应全球性产业的变化趋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量。

在同时期,因为开放的对外环境使得外国对我国的出口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国民需求量较小,因此国内进口贸易小于出口贸易,因此在货物贸易借方小于贷方。

其次分析自2000年之后货物贸易顺差逐步增大的原因。

2000年我国加入了WTO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

由于加入的WTO,减少了贸易关税壁垒,国内经济局势稳定,贸易环境较好,很多企业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的到快速的发展,由此很多外国企业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从而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开始快速发展。

我国的贸易出口,常以价格低来抢占市场,因此出口大于进口,一并且直保持贸易顺差的趋势,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借贷双方,借方额总是小于贷方额再次分析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大幅下降的原因:2009年的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也无法避免,因此这次经济危机也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一,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200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世界贸易呈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大幅下降。

世界贸易额12.1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3%。

而剔出价格上涨因素,世界贸易量则比2008年下降12.2%。

同期我国进出口22072.2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进口10055.6亿美元,下降11.2%第二,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经济都出现衰退,国内需求不振,我国对前十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我国对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台湾省的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由于印度和东盟经济率先回升,中国对印度和东盟的出口下降幅度最小仅为5.8%和6.9%。

我国前十大出口市场同2008年相比排列发生变化,东盟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

服务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借方贷方差额1996 22585 20600 -19851997 27967.87 24569.36 -3398.511998 26673.31 23896.33 -2776.981999 31587.61 26248.13 -5339.482000 36030.61 30430.49 -5600.122001 39266.15 33335.14 -5931.012002 46528.41 39744.51 -6783.92003 55306.27 46733.62 -8572.652004 72132.7 62434.07 -9698.632005 83,800 74,400 -9,4002006 100,800 92,000 -8,8002007 130,100 122,200 -7,9002008 158,900 147,100 -11,8002009 158,900 129,500 -29,4002010 193,300 171,200 -22,100由表中可以看出,1996—2010年我国收支平衡表中,服务项目一直出于逆差的状态,1996年至1998年服务逆差一直保持平稳状态,差额变化不明显,自1999年以来呈持续逆差态势,且逆差额不断增大,2004年达到了97亿美元。

2008年开始受其它项目顺差扩大的影响,服务项目逆差出现了自1996年以来的首次大幅度下降。

2008年,服务贸易收入147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支出1589亿美元,增长22%,逆差118亿美元,增长49%。

服务贸易逆差增长主要是由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顺差下降,而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逆差增加。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归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低。

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已经超过入世承诺,“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不少西方国家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而中国还处在6%~7%左右”。

另一个原因就是服务贸易从量上和行业上开放度不平衡。

虽然逐年开放程度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小,且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缓慢。

首先分析逆差项目有运输(124.76亿美元)通讯服务(0.32亿美元)保险服务(57.43亿美元)金融服务(0.44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42.60亿美元)咨询(15.82亿美元)电影和音响(1.35亿美元)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1.525亿美元),其中在逆差中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较大比例,说明我国在这几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有待提高,及时找出原因,对其内部组织结构加以调整和优化。

其次分析2004年我国服务项目逆差为96.9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通讯服务项目由2003年的盈余 2.11亿美元到2004年赤字0.32亿美元,我认为这是因为通讯服务贸易出口大幅度减少以及进口有较大幅度增加所致,这说明我国通讯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而金融服务项目由2003年逆差0.81亿美元降到2004年0.44亿美元,在经常转移项目内部虽然其他部门的经常转移项目顺差又大幅度增加,但是各级政府发上的经常转移项目却由2003年的0.8038亿美元顺差转为2004年0.89亿美元的逆差。

2005年开始受旅游项目顺差扩大的影响,服务贸易逆差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与货物贸易的持续顺差相比,服务贸易的持续逆差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

2009年,服务逆差出现了1996—2010年最大差距,这是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入境人数较去年明显减少,从而使得服务贸易总额下降17600百万美元。

而支出方面,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消费导向不仅局限于货物贸易范畴,服务贸易所占比重逐步增长,虽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基本保持了和08年相近的水平。

经常性项目由数据显示,从1996年至2010年经常项目的差额整体上呈稳健上涨趋势,各年份均是贸易顺差,无贸易逆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体的趋势下,1999年至2001年贸易差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2001年贸易差额只有17405.28百万美元,自1997年后首次跌破20000百万美元。

从整体上看来,我国经常项目的涨幅较大,1997年较1996年贸易差额翻了将近5番,2005年较2004年贸易差额也将近番了两倍,呈现涨幅大,速度快的特点。

2008年经常项目的贸易差额达到412400百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经常项目的借贷双方成逐年增长的趋势,均无明显的下降趋势。

经常项目替代资本金融项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是由于货物贸易的顺差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我国2001~ 2006 年经常项目顺差逐年明显扩大, 2006年是2005 年的1. 55 倍, 经常项目顺差增长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