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比较

合集下载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评估常采用 CHADS2评分,包括心力衰竭(1分)、高血压 (1分)、年龄≥75岁(1分)、糖尿病(1 分)、脑血管病史(2分)。≥2分为高危和极 高危,1分为中~低危,0分为低危。 国际指南推荐,评分0~1的低危患者可考虑使 用阿司匹林作抗栓治疗,而评分≥1的中高危 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抗凝,并维持目标 INR2.5~3.0 34


有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9.1%合并房颤; 有亚临床心血管疾病 者 4.6%合并房颤 无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1.6%合并房颤

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每年栓塞发生率4~6% 非瓣膜病房颤病人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史或 TIA(RR 22.5),糖尿病(RR 1.7),高血压 (RR 1.6),年龄(年龄每增长10岁,RR增 加1.4),心衰,冠心病,左房>2.5cm/㎡ 年龄<65岁,无器质性心脏病,无上述危险因 素,每年卒中率<1%
45

消除终点的制定困难,需要长期随访确定。 复发率较高,可能因消融病灶复发或新的病灶产生。 消融后肺静脉狭窄,严重者可导致肺动脉高压,需 要严格控制消融功率(不超过20W)和消融温度(60℃ 左右)。 适应证窄

利用心腔内超声有可能帮助提高成功率,减少 并发症。
46
线性消融
房颤产生机制是由多个子波形成,每个 子波需要一定的结构区域。 线性消融通过线性分割心房,造成解剖 障碍,减少子波数量,终止房颤。 双心房线性消融成功率为18%~48%。 单纯右心房线性消融成功率为10%~46 %。并发症发生率10~20%左右 。
3
4
房颤的诊断

房颤的分类
急性房颤

初次发作的房颤且在48小时以内
慢性房颤:3P分类方法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1.房性早搏:偶发房早无症状者,不需服药。

频发房早或有不适症状者,可选用倍他乐克,异搏定,心律平或胺碘酮。

2.室性早搏:偶发无症状者,随访观察暂不治疗。

频发者(每小时30次左右),联律出现或呈多源性,不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药物治疗。

首先选用慢心律或心律平,胺碘酮(可达隆),如是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属”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应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反射,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用刺激咽喉诱发恶心或压迫眼球(青光眼禁用)的方法。

静脉推注西地兰,异搏定,心律平针剂通常均有效,如无效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预激综合征:有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治疗,如反复发作应用射频电极放电消融治疗,放电时间一般应少于60秒,电功率不超过40瓦,防止发生并发症。

5.心房颤动:先用药物治疗,对非阵发性的,可用奎尼丁或达舒平,但前者易致心律失常,后者有口干,排尿不畅等不良反应,已不多用。

阵发性永颤可静注西地兰(预激引起禁用),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甲亢,冠心病,心肌炎等。

同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击除颤,从小剂量开始,一般150瓦秒(焦尔),如未秦效,递加50瓦秒,直至转复窦性心律,但最大能量不宜超过350瓦秒。

6.心房扑动:用洋地黄类药物或胺碘酮纠正,如无效,可同步直流电复律,通常30-50瓦秒即可纠正,后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维持数日。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注利多卡因75-100毫克,如无效,每5分钟增加50毫克静注,但不宜超过300毫克。

如仍无效,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剂量200瓦秒,如无效,以50瓦秒递增复律,但不宜超过400瓦秒。

8.病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或II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心率少于45次/分,有心脑缺血症状,出现错厥,黑朦现象,应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9.心室颤动:立即进行人工心肮复苏,扣击,按压,人工呼吸,力争尽早恢复心脏泵血和呼吸功能。

2023房颤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常用药物用法

2023房颤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常用药物用法

2023房颤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常用药物用法节律控制是心房颤动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能有效降低房颤负荷、减轻患者症状,在早期房颤中有改善预后的证据。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是节律控制策略的一线推荐。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药物规范应用专家共识》主要针对房颤节律控制药物应用规范的指导建议,关于心房颤动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方法,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普罗帕酮A用法用量•复律:静脉注射:1~1.5mg∕kg,缓慢静脉注射10mg∕min,必要时10-20min重复一次,总量不超过21Omg/口袋〃用药:一次性口服450~600mg o•维持窦律:口服用药:每日300~600mg,分2~4次服用。

A禁忌证•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病史)或1VEF≤40%;•左室显著肥厚;-QRS增宽超过基线25%左束支传导阻滞或任何其他传导阻滞>120ms;•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CrCI<35m1∕min\A注意事项•与CYP2D6抑制剂(如氟西汀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联用,会增加后者血浆浓度;•年龄>50岁或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Ic类药物前,应考虑进行缺血评估(如负荷试3佥);•长期使用Ic类药物的患者,应每年进行冠心∖病评估,当出现明显冠脉缺血相关症状时,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此类药物;・静脉用药期间注意低血压、肝损害、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A随访和监测■初次静脉用药需心电监测;•口服用药后1~2周应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对传导系统的不良影响。

2胺碘酮A用法用量•复律:静脉注射:负荷量150~300mg(3~5mg∕kg),静脉滴注方式在30-60min完成;负荷量完成后给予1~1.5mg∕min,静脉滴注6h;然后减量为0.5mg∕min,根据需要持续2~4d;每日最大剂量(包含静脉和口服剂量)不超过2.2g o口服用药:负荷剂量过小将影响起效时间,一般不建议累积剂量少于7.2g(即600mg∕d,用药1周之后4OOmg∕d,用药1周燃后200mg∕d,长期维持),判断胺碘酮疗效前,累积剂量应达到10g。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年龄>65岁发生率约6.5%,年龄>80岁发生率8%~10%。

其发生机制与局灶驱动和多发折返有关。

Af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部分正常人亦可发生,称为特发性房颤。

房颤最常见并发症是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损害。

(一)房颤的分类临床上房颤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的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房颤;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器质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

目前国际统一的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初发房颤指首次发作,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7天,大多数持续时间<24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天,不能自行转复,可经药物或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是指房颤长期存在,不能经药物或电转复的房颤(二)房颤的药物治疗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愈长,转复的机会愈小。

药物或电击都可以实现心律转复。

目前治疗多推荐在最初48h内的房颤应用药物转复,时间更长的房颤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快心室率,症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如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紧急电复律;对于持续时间较久的慢性房颤或心房明显扩大或基础病因未纠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一般不予复律。

房颤复律期间应进行抗凝治疗。

药物转复房颤:药物复律主要用于新近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特别是48小时以内的阵发性房颤。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以有效复律。

Ⅰa类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氟卡尼等,虽然2006年ACC/AHA房颤指南有推荐,目前临床很少应用;Ⅰc类药物,指南推荐普罗帕酮,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效果较好,而对持续数天的房颤作用有效,该药因有负性肌力作用,不能用于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室肥厚患者;Ⅲ类药物,指南推荐胺碘酮、多非利特、伊布利特,其中胺碘酮对新发房颤的复律效果低于Ⅰc类药物,但是对于持续一周以上的房颤效果优于Ⅰc类药物,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一、快速性心律失常(一)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1、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二、缓慢性心律失常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2、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室阻滞3、心脏骤停、室性自主心律三、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频率:心脏代偿范围:40bpm ~150bpm心脏代偿机制障碍:<40bpm,>150bpm2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3 心律失常整齐与否4 持续时间长短5 房室同步性房室同步心房辅助泵:20%~45%双室同步QRS波群宽度室内激动顺序是否正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2)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隐匿型预激)或宽大畸形(显性预激或合并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③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

④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此外发作时室率>200bpm时也提示危重。

(3)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除非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平均180bpm;③迷走神经刺激常可终止心动过速;④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
药物转律与电转律
(1)两者都有效,电转律比药物转律有效 (2)血栓栓塞、脑卒中旳危险性与转律方式无关 (3)电转律需镇定、麻醉、药物转律无需麻醉 (4)一般选用药物转律,它旳缺陷有促心律 失常作用
药物转律
(1) AF发生7天内药物转律有效率较高 (2)一般自发复律发生在24-48h,超出7天者极少 能自动复律 (3)推荐用于AF转律旳药物在不同旳国家有区别 (4)药物转律宜在医院后进行
推荐用于AF复律有效药物和剂量(2)
药物 给药途径 剂量 不良反应 肌酐清除率 多非利特 口服 >60ml/min 0.5mg Bid QT延长,TdP 40-60ml/min 0.25mg Bid 根据肾功能,体表面积、 20-40ml/min 0.125mg Bid 年龄调整剂量 <20ml/min 禁用 氟尼卡 口服 200-300mg 低血压,AFL时加紧AV 静脉 1.5-3.0mg/kg> 10-20min 传导 依布利特 静脉 1mg/10min,必要时可重 QT延长,TdP 复1mg 心律平 口服 450-600mg/kg 低血压,AFL时加紧AV 静脉 1.5-2.0mg/kg >10-20min 传导 奎尼丁 口服 0.75-1.5分次 不小于6-12h QT延长,TdP、 消化道症状、低血压
AF病人用于维持窦律药物剂量
药物 剂量 副作用 胺碘酮 100-400mg/d 光敏、肺纤维化、甲功异常 丙吡胺 400-750mg/d Tdp、HF、青光眼、尿潴留 多非利特 500-1000mg/d Tdp、 氟尼卡 200-300mg/d VT、CHF、加强AVN传导 普酰胺 1000-4000mg/d Tdp、狼疮样变 心律平 450-900mg/d VT、CHF、加强AVN传导 奎尼丁 600-1500mg/d Tdp、CHF、SB (AF-AFL) 施太可 240-320mg/d 加重哮喘

心房颤动【范本模板】

心房颤动【范本模板】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

77%,并随年龄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0.9%:0.7%)。

【病因】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

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

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称为孤立性房颤。

老年房颤患者中部分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心动过速期表现。

【临床表现】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

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

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

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对于孤立性房颤是否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尚无一致见解.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心律极不规则。

当心室率快时可发生脉短绌,原因是许多心室搏动过弱以致未能开启主动脉瓣,或因动脉血压波太小,未能传导至外周动脉。

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

一旦房颤患者的心室律变得规则,应考虑以下的可能性:①恢复窦性心律;②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③转变为房扑(固定的房室传导比率);④发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如心室律变为慢而规则(30~60次/分),提示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确立诊断.房颤患者并发房室交界区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原因为洋地黄中毒。

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比较

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比较
表!
组别 普罗帕酮 莫雷西嗪 安慰剂 9 C / 个月 随访例数 有效例数 (0) <& (= <! (=< 1 =) :< (:( 1 <) !< ( < 8 1 =)
外两组。设立专门随访门诊, 由专人负责, 每 9 个月 随访 9 次, 必要时进行家访、 电话随访。随访阶段如 出现复发, 未达到最大剂量者, 继续增加剂量到有效 或最大剂量。每 / 个月检查 9 次 234567。 莫雷西嗪由东北制药六厂生产, 普罗帕 : 1 药物: 酮和安慰剂由上海信谊制药厂生产; 安慰剂为白片 剂, 以淀粉为原料。
; 进一步
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 房颤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 病, 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 ! [!, #] 倍 。长 期 预 防 其 反 复 发 作 仍 然 是 一 困 难 的 问 题。莫雷西嗪、 普罗帕酮的电生理特性提示, 其具有
作者单位: !"""#! 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 万方数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年 2 月第 #" 卷第 2 期
O;?= P O78,?4<,MH*HA: !R4F 2
・ &/% ・
临床研究・ ・
普罗帕酮、 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患者的疗效比较
周达新 李志善 诸骏仁 蔡乃绳
【摘要】 目的 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比较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进行较长期预防发作的 [年龄 (’’ 采用随机、 安慰剂对照、 较长期随访的方法将 $%&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流 行病学研究表明, 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 有房 颤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 ! 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发生率普罗帕酮为21.9%,莫雷西嗪为26.7%。结论:普罗帕酮是疗效较好的比较安全的预防阵发性房颤的药物,莫 雷西嗪预防作用较低。 关键词心房颤动普罗帕酮莫雷西嗪 阵发性房颤是常见的,IL,率失常,其发生血栓,甚至致死率 是其他疾病的两部,预防其发作仍是一问题。普罗帕酮、奠雷 西嗪均为广谱抗心率失常药,具有抗颤作用,我院通过对两组 药物进行随机分组对照观察,评价其疗效及耐受性。 1瓷料与方法

p丐年A
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房颤加重1例,另 外消化道反应3例,头晕2例.乏力1例,改用莫雷西嗪3例。 莫雷西嗪出现不良反应8例(26.7%),QRS波增宽1例,I度 房室传导阻滞2例.房颤加重l例,另外消化道反应2例,头晕 1例,皮疹1例,改用普罗帕酮4倒。普罗帕酮与莫雷西嗪相 比,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P>0 05);普罗帕酮组3例 (9.4%)发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莫雷西嚷组4例(13.3%) 发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往往经历一个发作、反复 发作、持续性的过程,严重者可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房颤的 治疗主要目的有:恢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 防止栓塞性疾病,对其研究也集中在这几方面。房颤发生的可 能机理有单灶起源和多源折返机制,即触发和维持机制,对阵 发性房颤的药物预防发作的研究少见报道。普罗帕酮对房颤 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房颤发作时的复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普 罗帕酮对异位兴奋灶的抑制,即抑制触发活动有关。莫雷西唪 通过减慢折返环的传导形成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房颤、心房扑动 发作,莫雷西嗪对房性心律失常显示较好的疗效。本组观察经 统计学处理,普罗帕酮的疗效优于莫雷西嗪<P<0.05),即普 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具有较高的疗效,莫雷西嗪也有一定程度 的疗效。文献报道,普罗帕酮及莫雷西嗪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本组普罗帕酮发生与心脏有关的不良反应为3例,莫雷西嗪发 生与心脏有关的不良反应为4例,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本组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7例,雷莫西嗪不良反应8 例,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n 05)。经过1年多的随访未发现 严重的心脏事件。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普罗帕酮是疗效较好的比较安全的预 防阵发性房颤、心房扑动的药物,莫雷西嗪也有一定程度的预 防作用。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yyk200312058.aspx
1马秋兰,王维治,赵立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4l例临 床疗效评价脑与神经疾瘸杂志,】997,5(1):3I,32 2刘国荣,李月春,张京芬。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脐与神经 疾病杂志,1998,6(3):156—159. (收稿日期:2002—12—28)
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比较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476000)
摘要
周红梅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对阵发性房颤长期预防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较长期随访的
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组、莫雷西嗪组,随访12月。结果:普罗帕酮1—3个月的疗效为76.7%,4—6个月
的疗效为63 3%,7一12十月的疗效为61.7%,莫雷西唪在上述各个期间的疗效分别为45.6%、36 8%、29.8%。不良反
!:竺!
!:!塑
!:!!塑
融访悄敦有效倒散(%)随访侧教有效科数(%)随访倒数有效倒敦(“
2.2不良反应: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7例(21.9%),其中
万 方数据
普罗帕酮、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嗪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比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周红梅 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476000 中原医刊 CENTRAL PLAINS MEDICAL JOURNAL 2003,30(12)
(收稿日期:2002—12一08)
1病例选择:年龄(18~60)岁,发作时尤明显动力学变
化,具有随访条件,病程3月以上。

2疗效评定:服用药物后,2周内不出现阵发性房颤或
Hoher检查阵发性房颤减少达90%以上者为有效,达不到上述 标准的为无效。 1.3观察方法:符合条件共62例(男性35例,女性27 例),年龄(50±6)岁。随机进入普罗帕酮组、莫雷西嗪组进行 治疗。普罗帕酮组32例,莫雷西嗪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主要 指标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普罗帕酮、奠雷西嗪从300rr-e,/d开 始,疗效不佳时,剂量逐渐加到90011Ig/a;达最大剂量后仍无效 者,改用另一组药物,且定期复查及随访。 1.4统计学处理:用x2检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P 检验判断有无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疗效分析:见表1。普罗帕酮组共32例,3例因不良 反应未进行疗效评定.1—3个月的疗效为76.7%,4~6个月为 63.3%,7~12个月为6i.7%。莫雷西嗪组30例,4例因不良 反应未进行疗效评定,l~3个月的疗效为45.6%,4~6个月为 36.8%,7—12个月为31.5%。经统计学处理,普罗帕酮的疗 效高于莫雷西嗪(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1两组各时期疗效随访情况
虫厘医型垫塑生!旦亟!!鲞蔓!!塑壁璺!型!!查墅丛鲤i型』!!望型!!!:垫,塑!:!!,』!些:2鲤! 显示的脑缺血时间窗要长…。②我们对人院时发病时间超 过6~12小时的患者,除外禁忌证,能给予溶栓治疗,对超 过24小时的进展性脑卒中也溶栓治疗,经l晦床观察疗效明 显高于未溶栓治疗的病例,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 是血栓的扩展和再形成,及时的溶栓可阻止其病理过程,尿 激酶首次剂量50万单位,以后每天10—20万单位.用3~5 天,一方面因剂量较少可防止出血并发症,另一方面使纤维 蛋白原及多种凝血因子消耗,增强溶栓效果,防止血管再闭 塞”o。综上所述,应用中等剂量尿激酶,配合常规疗法治疗 急性脑梗塞比常规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大。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