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范围的确定方法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
的确定
凝血四项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检查,用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下面介绍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
一、建立正常参考值方法
1. 选择样本:采用不同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和疾病状态的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脉血标本。
2. 检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进行检测,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3. 数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正常人群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参数。
4. 参考范围确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验经验和国际标准,确定正常人群的参考范围和标准值。
二、参考范围的确定
凝血四项分别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
下面分别介绍各项检查的参考范围。
1. PT:正常参考值为11~15秒,有些机构将正常参考值范围二分为10~13秒和13~15秒。
2. APTT:正常参考值为25~35秒,有些机构将正常参考值范围二分为20~30秒和30~40秒。
3. TT:正常参考值为14~21秒。
4. FIB:正常参考值为2~4 g/L。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范围并非固定不变的,可能会因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疾病状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列腺癌综合治疗,并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总之,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需要严格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分析,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设置方法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设置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检验项目参考范围设置方法】在医学领域中,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是指在正常状态下,人体内某种生理指标的测量结果的范围。
参考范围的正确设置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呢?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收集参考人群数据确定一个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首先要收集一定量的参考人群数据。
参考人群应该是符合该检验项目的特定人群,比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符合一定标准的人群。
收集的数据应该具有代表性,覆盖范围广泛。
2. 统计分析数据收集到的参考人群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均值、标准差等指标。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确定该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范围。
一般来说,参考范围可以采用正态分布的方法确定,即将均值加减1-2个标准差作为参考范围的上下限。
3. 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在确定参考范围时,还需要考虑一些临床因素。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参考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参考范围进行调整。
4. 参考国际标准在设置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时,也可以参考国际标准。
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了一些通用的参考范围,可以作为设置参考范围的参考依据。
5. 定期更新参考范围参考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参考范围可能需要定期更新。
在设置参考范围时,需要留有一定的灵活性,及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整。
6. 注意标本采集和保存质量在收集参考人群数据时,需要注意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质量。
标本采集不当或者保存条件不佳可能导致数据的误差,从而影响参考范围的准确性。
总结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设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收集参考人群数据、统计分析、考虑临床情况、参考国际标准等步骤,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参考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需要定期更新参考范围,确保其时效性和准确性。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检验项目参考范围的设置方法有所帮助。
参考范围的确定方法

参考范围的确定方法1980年美国医学检验杂志(AmJMedTechnol)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参考值(正常范围)”:对实验室工作者的挑战。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没有适当的参考资料,要解释实验室数据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主要来自实验室,应该受到象对待个别病人结果一样的仔细研究。
说明参考资料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确定参考范围是医学科研和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是医学试验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工作者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范围有个体参考范围与群体参考范围两种,个体参考范围代表生物个体内变异,而群体参考范围反映生物个体间变异。
群体参考范围可以来源于文献报告,但采用文献报告要慎重,仪器厂商与商品试剂盒提供的参考范围更不可轻易引用。
一般来说,引进一种新方法,应该首先进行小样本量的参考值调查,如果结果与文献或厂家提供的数据相一致,就可以不再调查,否则应做进一步的调查,确定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下面就确定参考范围的做法和要求、常用统计方法、正态性检验及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一、确定参考范围的通常做法和要求确定参考范围通常的做法是:选定足够数量的“健康”人(参考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根据实际测定条件进行统一而准确的测定,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在调查中应尽可能注意下列内容:1、参考人群的特点及其选择: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习惯、遗传、种族与地理位置,调查人数及调查对象的征集方法,从集体中排除或包括的指标。
2、取标本时的环境与生理条件:紧张、运动、姿势、饮食(包括酒与饮料)、空腹时间、吸烟、住院或非住院、内分泌及生殖状况(月经、妊娠、口服避孕药)及药物。
3、标本的收集与贮存:动脉血、毛细管血或静脉血,有无用止血带,收集时间、抗凝剂、抽血与分离血浆(清)的间隔时间,标本运输、分析前贮存的温度及时间,冰冻、融化、溶血。
尿的一部分或24小时总量、防腐剂。
4、所用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准确度、精密度,质量控制情况等。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设置方法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设置方法
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是指在临床实验室中对某一检验指标的正常范围进行设定,以便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诊断。
参考范围的设置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和确定:
1. 统计学方法,通过对一定人群的健康样本进行检测,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等指标,来确定正常参考范围。
这种方法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正常人群的生理水平。
2.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来确定参考范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检验项目,尤其是新的检验项目,因为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
3. 临床试验法,通过对临床上大量的病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来确定参考范围。
这种方法能够更贴近实际临床应用,但也需要考虑到临床病例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4. 国际标准法,参考国际上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比如由世界卫生组织或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参考范围标准,来确定参考范围。
这种方法能够使参考范围更具有国际通用性和比较性。
在确定参考范围时,还需要考虑到性别、年龄、生理状态等因
素的影响,以及不同实验室、不同仪器的差异。
因此,参考范围的
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进行合理设定,以确保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和诊断。
95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公式

95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公式在医学领域,参考值范围用于描述健康人群在项指标上的正常范围。
参考值的计算通常基于大量健康人群的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其指标测量结果的分布情况。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公式来计算参考值范围。
1.正态分布方法:正态分布是一种常见的连续性数据分布,适用于许多生物学和生理学指标的描述。
如果项指标呈正态分布,则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其参考值范围:参考值下限=平均值-1.96*标准差参考值上限=平均值+1.96*标准差95%的正态分布落在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范围内,因此1.96是标准差的常数倍数,可以确保覆盖95%的数据。
2.百分位数方法:百分位数是用于描述数据排序位置的一种统计度量。
在计算参考值范围时,常用的是第2.5百分位数(下限)和第97.5百分位数(上限),它们刚好对应着覆盖95%的数据。
参考值下限=第2.5百分位数参考值上限=第97.5百分位数这种方法不需要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适用于任意分布形状的数据。
3.非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是一类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分布假设的统计分析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中位数和四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参考值下限=第25百分位数-1.5*IQR参考值上限=第75百分位数+1.5*IQR其中,IQR是四分位数间距(第75百分位数减去第25百分位数的差),1.5是一个常用的缩放因子。
这种方法对峰态分布和存在离群值的数据更具有鲁棒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都是基于给定数据集的计算范围,而且以覆盖大多数正常人的数据为目标。
具体的参考值范围可能会因地区、种族、年龄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此外,对于一些指标,性别和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建立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子参考值范围来更准确地确定正常范围。
最后,计算参考值范围时还需要考虑样本大小和样本分布的合理性。
通常,需要大样本量的数据才能更准确地估计参考值范围,并应探究分析数据是否呈现正态分布或其他偏离正态分布的特征。
参考值范围估计

Medical Statistics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TMMU
68752343
2020/4/2
参考值范围估计
Estimation of Reference Range
2020/4/2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TMMU 2
(二)确定样本含量
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越复杂,变异越大,样 本含量就要大一些;数据变异越小,样本含量可 小一些。 偏态或未知分布比正态分布要求的样本含量 应更大
2020/4/2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TMMU 14
(三)统一测定方法以控制实验测量误差
3.参考值范围用于临床诊断时,只是一个参考标准, 可利用多指标联合诊断提高判断的效率。
2020/4/2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TMMU 34
课堂小结
参考值范围估计
定
样
保
选
定
确
对
本
质
方
比
方
象
量
量
向
例
法
2020/4/2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TMMU 35
2020/4/2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TMMU 30
百分位数法的优缺点
简述医学中参考值范围的含义及制定参考范围的一般步骤

简述医学中参考值范围的含义及制定参考范围的一般步骤在医学中,参考值范围指的是一组数值范围,用于描述一些生物指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变化范围。
这些参考值范围是通过在一定数量的健康个体中进行测量并统计得出的,并被用于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等目的。
制定参考范围的一般步骤如下:1.选择参考人群:首先需要选择一组健康个体作为参考人群,这些人群需要具备典型的代表性,并尽量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影响因素。
常用的选择原则包括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
2.采样和测量:对选定的参考人群进行采样,并进行相应的测量或检测。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血液、尿液、唾液、体重、身高、血压等。
3.数据统计和分析: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等。
统计方法常用的有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4.范围确定:根据统计结果,决定参考值范围的上下限。
一般通过计算平均值加减标准差,或以百分位数来确定参考范围的上下界限。
5.验证和修订:如果可能,对初始制定的参考范围进行验证。
将新获得的数据与已有的范围进行比对,并进行修订。
验证的方法可以是独立的目标人群测量,或者通过不同实验室的重复测量进行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参考范围的过程需要考虑临床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人群特点。
不同的参考范围对不同人群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群体可能需要特别制定的参考范围。
此外,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参考范围也需要进行动态更新和修订。
综上所述,医学中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是一个基于大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用于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诊断疾病。
通过选择参考人群、采样和测量、数据统计和分析、范围确定、验证和修订等步骤,建立起一个相对准确和可靠的参考范围,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非参数法确定的参考范围

非参数法确定的参考范围非参数法确定参考范围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种生物指标、药物浓度等的正常范围,从而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非参数法确定参考范围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基本原理一些指标的正常值或异常值往往服从正态分布或其他特定的概率分布。
然而,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指标的概率分布类型,或者样本数据集的样本量太小,导致无法进行正态性检验。
此时,我们就需要使用非参数方法来估计参考范围。
非参数方法是一种基于排序数据的统计学方法,使用数据的排序信息来计算概率分布。
常见的非参数方法包括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
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排名的统计学方法,不需要对数据的分布进行假设。
二、实际应用非参数法确定参考范围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临床诊断和治疗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种生物指标、药物浓度等的正常范围,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示例:1. 血糖浓度检测非参数法可以用于检测人体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
医生可以收集一组健康人的血糖浓度数据,然后使用非参数方法计算出正常的血糖浓度范围。
如果病人的血糖浓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 肿瘤标志物检测非参数法还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正常范围。
肿瘤标志物是一种体内的生物分子,当体内有肿瘤存在时,其浓度会显著增加。
医生可以使用非参数方法来计算出这种肿瘤标志物的正常范围,如果病人的标志物浓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非参数法确定参考范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样本量大小使用非参数法来确定参考范围时,样本量大小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要确保样本量足够大,以获得准确的参考范围。
2. 数据收集收集数据时,应该尽可能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
如果样本不具备代表性,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范围的确定方法
1980年美国医学检验杂志(AmJMedTechnol)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参考值(正常范围)”:对实验室工作者的挑战。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没有适当的参考资料,要解释实验室数据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主要来自实验室,应该受到象对待个别病人结果一样的仔细研究。
说明参考资料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确定参考范围是医学科研和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是医学试验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工作者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范围有个体参考范围与群体参考范围两种,个体参考范围代表生物个体内变异,而群体参考范围反映生物个体间变异。
群体参考范围可以来源于文献报告,但采用文献报告要慎重,仪器厂商与商品试剂盒提供的参考范围更不可轻易引用。
一般来说,引进一种新方法,应该首先进行小样本量的参考值调查,如果结果与文献或厂家提供的数据相一致,就可以不再调查,否则应做进一步的调查,确定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下面就确定参考范围的做法和要求、常用统计方法、正态性检验及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一、确定参考范围的通常做法和要求
确定参考范围通常的做法是:选定足够数量的“健康”人(参考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根据实际测定条件进行统一而准确的测定,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在调查中应尽可能注意下列内容:
1、参考人群的特点及其选择: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习惯、遗传、种族与地理位置,调查人数及调查对象的征集方法,从集体中排除或包括的指标。
2、取标本时的环境与生理条件:紧张、运动、姿势、饮食(包括酒与饮料)、空腹时间、吸烟、住院或非住院、内分泌及生殖状况(月经、妊娠、口服避孕药)及药物。
3、标本的收集与贮存:动脉血、毛细管血或静脉血,有无用止血带,收集时间、抗凝剂、抽血与分离血浆(清)的间隔时间,标本运输、分析前贮存的温度及时间,冰冻、融化、溶血。
尿的一部分或24小时总量、防腐剂。
4、所用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准确度、精密度,质量控制情况等。
5、统计方法:如数据的分布形式,局外值排除、参考范围划定的方法。
二、常用统计方法常用统计方法有正态分布法和百分位数法。
1、正态分布法:正态分布法就是利用正态分布原理,以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参考值限度,根据下式确定上下限: X±US式中X为均值,S为标准差,U为常数,由值表查得或查t界值表(自由度ν=∞时的t值。
即为U值)。
如取中间分布的95%可信限,U =1.960。
单侧95%,U=1.645。
经正态性检验之后(见后)如属近似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就可以用正态分布法推算参考范围。
同时还要考虑:
1)是否按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分组确定参考值。
如果组间差别明显且有实际意义则分别确定。
2)取单侧还是双侧。
如果过高、过低都有病理意义,要确定下限和上限,这叫双侧;如果过高有病理意义,过低无病理意义,要确定上限,反之要确定下限,这叫单侧。
3)选择适当的百分界限,使所确定
的参考范围包括绝大多数“健康”人的观察值,最常用的是95%。
用正态分布法估计参考范围所得结果稳定,受两端数据影响较小,特别是在数据精确,样本含量不太多,要求较高时,宜采用。
缺点是只适用于正态分布的资料,计算也较繁。
2、百分位数法:将n个观察值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编上秩次:X1≤X2≤X3≤....≤Xn,X1为最小值,Xn为最大值。
把这n个秩次分为100等分,与r%秩次相对应的数称为第r百分位数,以符号Pr表示。
例如在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中,有10%的数等于或小于某个数,其余的90%都比这个数大,那么这个数就叫做第10百分位数,记为P10。
用百分位数法确定r%参考范围就是求一组参考人群观察值的第r百分位数.可用直接法或列频数分布表求百分位数。
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范围时,如同正态分布法,要考虑是否按性别、年龄、职业等分组,取单侧还是双侧,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百分界限。
如果要确定中间95%范围,即分别除外 2.5%最小值和 2.5%最大值,这时应求P2.5和P97.5。
如果低值无病理意义则求P95;如果高值无病理意义则求P5。
百分位数法优点: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计算简便。
缺点:受两端数据影响大,样本含量较小时结果不稳定。
有人认为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范围时样本含量应在120例以上,而在100例左右,一般不取98%或99%位数,双侧95%位数也要慎用。
三、正态性检验
正态分布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对称性,二是正态峰。
分布不对
称就是偏态,包括正偏态和负偏态;在峰态上,正态分布是正态峰,非正态分布有尖峭峰或平阔峰。
资料的对称性从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可直观地看出,但是否是正态峰一般难于判定,必须进行正态性检验。
正态性检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正态概率纸法、D检验法和矩法或称动差法等。
四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参考值调查缺乏足够的重视,未经本室调查验证就套用别人资料。
2、调查对象不够严格,人数往往偏少。
3、未经正态性检验就用正态分布法来估计参考范围。
以往进行参考值调查手工测定工作量大,数据处理繁琐,特别是进行正态性检验。
这些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带来客观困难。
随着分析测定的自动化和微机专用软件的开发,这方面的工作将变得轻而易举。
而选择对象、标本采集、处理、分析测定条件便成为工作中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