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2020, 35(4) 271眼科学报Yan Ke Xue Bao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的研究进展林壮玲 综述 张平 审校(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科,广州 510060)[摘 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及视功能,对其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是相关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文就目前RB 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有助于RB 的早期和精准诊断,同时RB 的治疗方式也一直朝着提高保眼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retinoblastomaLIN Zhuangling, ZHANG Pi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60, China)Abstract Retinoblastoma (RB) is the most common intraocular malignant tumor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their life and visual fun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precise treatment are the common goals pursued by related schola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RB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progress of genetic testing technologies is conducive to the early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RB, and its treatment has been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ye-protective rate and fewer complications.Keywords retinoblastoma; diagnosis; treatment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20–07–23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张平,Email:**************doi: 10.3978/j.issn.1000-4432.2020.10.08View this article at: /10.3978/j.issn.1000-4432.2020.10.08视网膜母细胞瘤(r e t i n o b l a s t o m a ,R 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4%,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约为 1/20 000~1/15 000[1-2],相当于全球每年新增患者约9 000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1 100例[3-4]。

miRNA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miRNA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吴沙,邹梦怡,廖洪斐.miRNA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2,42(1):71 74.doi:10.13389/j.cnki.rao.2022.0016【文献综述】miRNA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吴 沙 邹梦怡 廖洪斐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吴沙(ORCID:0000 00019101 7593),女,1995年1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眼眶肿瘤及眼外伤。

Email:wushawss@163.com通信作者:廖洪斐(ORCID:0000 0002 3592 8605),男,1967年8月出生,江西南昌人,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眼眶肿瘤、眼外伤及眼整形。

E mail:lh fzf@126.com收稿日期:2021 03 29修回日期:2021 06 23本文编辑:方红玲△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82060181);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基金资助(编号:20181BBG70007)作者单位: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眼科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摘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相关。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RNA,能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miRNA在RB中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RB的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microRNA;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进展;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74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眶内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儿童癌症的3%。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对于许多人来说,眼睛是一项重要的视觉工具,然而,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能会对视力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推进,诊断和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进展正在改变病人的命运。

视网膜母细胞瘤在儿童中比较普遍,但也可在成人中发现。

它是一种罕见的癌症,通常发生在眼睛视网膜上的细胞。

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癌症不同,它不会扩散到其他器官,但如果未及时治疗,它可能会危及眼睛的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得益于最新技术,许多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比如化疗和放疗。

由于创伤性手术可能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影响过大,因此针对年轻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方案越来越受欢迎。

化疗和放疗可以显著缩小肿瘤的大小,从而减轻其对视力的影响。

另外,近年来,新型的放疗技术已经可以降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些技术采用更加精准的控制,从而在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最佳治疗选择方面,患者的年龄和肿瘤的大小和类型也必须被考虑在内。

手术可能是一种必要的选择,用来治疗肿瘤较大或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的病例。

手术通常是通过摘除视网膜上的肿瘤来完成的。

此外,在手术安排上,医生也会考虑到是否可以保留部分受影响的视网膜,以减少治疗后的视功能损害。

除了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有一些新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涌现,这一增长趋势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以分子水平能够识别癌细胞并攻击其弱点的新型治疗方式。

该技术更加精准,能够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而不对健康细胞造成影响。

不需要常规的化疗,靶向治疗可以更快速地实现肿瘤的缩小,从而减轻症状和恢复视力。

尽管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和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相比其他癌症,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仍在不断进展中。

目前还没有单个治疗方法是完全有效的,因此,整合多种治疗方法似乎是最新的治疗方案之一。

是否在治疗中使用多种技术,必须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过程进行把握。

视网膜母细胞瘤疾病模型研究综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疾病模型研究综述

2018.No19摘 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动物模型的建立促进了对肿瘤发生机制、生物特性、治疗方案的研究,主要包括异种移植模型、转基因模型及基因敲除模型,几种模型建立的难度不一、用途多样,对临床前实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RB的动物模型建立进行综述。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动物模型 研究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最常见的儿童眼内恶性肿瘤,由于Rb等位基因突变或失活导致,发病率约为1:15 000~1:28 000,严重危及患儿的视力及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拯救患儿生命,更重视眼球保留及生存质量,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该病主要的防治原则[1-2]。

动物模型的建立加速了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对疾病发生机制、治疗评价、前沿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RB的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异种移植模型、转基因模型、基因敲除模型,各个模型有各自的优缺点,三者在研究中的相互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机制及评价治疗[3]。

1 异种移植模型1974年,Reid TW [4]等人使用单细胞悬浮法成功建立了RB细胞株Y79系,是首株培养人工的人源性RB细胞,该细胞系来自于一位有母系家族史的两岁半白种女性患儿。

其后20年间国内外相继报道建立了WERI-RB1、SO-RB50,HXO-RB44等RB细胞株[3,5],为RB的异种移植模型建立提供了坚实基础。

不同细胞系建立的异种移植瘤在生物特性上有一定差异,Chevez-Barrios等人[6]证实Y79细胞系建立的移植瘤,常容易侵入视网膜、视网膜下腔、脉络膜、视神经头和前房,甚至侵入蛛网膜下腔并局部浸润大脑。

相反,WERI细胞系移植瘤主要为眼内局限生长的肿瘤,即使在晚期也只有脉络膜前入侵。

这种差异已被用于不同类型的RB相关研究。

王丽萍等人[7]利用HXO-44 RB细胞通过眼内注射方法建立了RB裸鼠动物模型,得到的眼球内RB肿瘤细胞与体外培养的RB肿瘤细胞形态相似,异形性明显, 呈团块状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其细胞质NSE表达较强,S100表达较弱,GFAP表达最弱。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起源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起源研究进展

1683 V ol.40 No.12 Dec. 2020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仅18个月[1]。

视网膜母细胞瘤年发病率为1:14 000~1:20 000,每年新发患者约9 000例,占儿童恶性肿瘤的3%~4%;以我国和印度发病率最高,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也较为常见[2-3]。

鉴于不同地区肿瘤患者的异质性,我国研究人员建立了一株汉族人视网膜细胞瘤细胞系[4],以更好地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此外,各地患者的死亡率因医疗条件差异也有所不同:欧美等发达地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死亡率仅为5%~11%,发病率较高的亚太地区患者死亡率约为30%,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患者死亡率则高达73%[5-7]。

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总摘眼率为50.65%,死亡率为18.64%[8]。

40%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为遗传型发病,大部分表现为双眼病变,少数为单眼病变,极少数表现为包括颅内肿瘤在内的3侧肿瘤;余下60%非遗传型患者均表现为单眼病变[7, 9]。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为白瞳症、斜视、眼睑红肿、疼痛、青光眼等,眼底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灰白色隆起病灶,表面视网膜血管扩张、出血等[10]。

全身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如静脉化疗等)、局部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玻璃体腔化疗、动脉介入化疗等)、手术治疗(如玻璃体腔切除、眼球摘除、眶内容物剜除等)和放射治疗等均可应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11]。

随着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的逐渐深入,细胞起源,即肿瘤细胞由何种细胞演化而来,成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提出了视网膜前体细胞起源、视锥感光细胞起源和水平细胞或Müller胶质细胞起源3种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起源学说,但学界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起源尚无明确定论,因此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尤为重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B1)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B1)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哈尔滨 150030
摘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 1(Retinoblastoma1, RB1)是人类第一个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 RB1 基因是细胞周期
的负调控因子 , 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所需基因的表达 , 从而维持细胞生长发育的平衡。因 此 , 该基因的功能与细胞周期、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分化和生长抑制等有关。文章对 RB1 基因的结构、 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Keywords: RB1 gene; structure; expression; cell cycle; differentiation; growth arrest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 1(Retinoblastoma1, RB1) 是人类第一个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 , 因为该基因与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因此被命名为视 网膜母细胞瘤基因。 哺乳动物中 RB1 基因家族包括 3 个成员 : RB1/p105、 RBL1/p107、 RB2/p130
关键词: RB1 基因 ; 结构 ; 表达 ; 细胞earch advances on RB1 gene
LIU Shuang-Hu, WANG Shou-Zhi, ZHANG Hui, LI Hu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的结合。
2
RB1 的表达
RB1 在多种正常细胞中都能表达 , 而且随着细
胞周期的进行没有明显的变化 , 这种表达可能与调 节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关。 RB1 的表达量在不 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有一定差异。 Bernards等 [9]在小鼠的研究中发现 , RB1 在各种 组织中都有表达 , RB1 的 mRNA在小鼠胚胎的 9.5 d 开始表达 , 13.5 d表达量最高。在胚胎的各种组织中 以 肝 脏 和 脑 表 达 量 最 高 ; 相 反 , 成 年 鼠 RB1 的 mRNA在肝脏表达量很低 , 而在脑、肺、肾、胸腺和 脾等组织中表达量很高。Jiang等 [16]在小鼠胚胎形成 的 研 究 中 发 现 , RB1 的 mRNA 在 小 鼠 胚 胎 期 的 8.5~17.5 d 都 有 表 达 , 最 高 表 达 量 出 现 在 胚 胎 期 的 12.5~14.5 d, 最 低 表 达 量 出 现 在 胚 胎 发 育 后 期 的 17.5 d。 具体研究结果是 : (1) 神经系统 : 小鼠胚胎期 的 8.5~17.5 d RB1 的 mRNA都有表达。在 8.5~9.5 d 胚胎的头、躯干和尾神经管的神经上皮中都有表达 , 在 10.5~11.5 d胚胎的各种脑褶皱、端脑、中脑和末 脑神经管的神经上皮中都有表达 , 在 12~15.5 d胚胎 的三叉神经节和背神经节中也有表达 ; (2) 造血系统 : 在胚胎发育 过程中 , 血 细胞首先在 卵黄囊中发 生 , 然后通过胚体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胚胎期的 10.5~17.5 d, RB1 的 mRNA 在 肝 脏 中 持 续 表 达 , 12.5~15.5 d 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 , 而在血细胞从卵 黄囊转移到肝脏前 (10.5~11.5 d)表达量很低 ; (3) 肌 肉系统 : 骨骼肌起源于形成体节的轴旁中胚层 [17] 。 在胚胎期 10~11 d 体节生成含有成肌细胞前体的两 侧肌节 , 大约在胚胎期的 14 d 左右成肌细胞融合成 拉长的肌管并具有肌肉功能。在整个肌肉发生过程 中 RB1 的 mRNA都有表达。在 8.5~11.5 d的体节和两 侧 肌 节 、 12.5~13.5 d 进 行 融 合 的 成 肌 细 胞 和 14.5~16.5 d进行分化的肌细胞中都有表达。 黄 倩 等 [18] 利 用 Western blotting 检 测 正 常 成 人 pRb 的表达量 , 结果表明 : 不同的组织或器官 pRb 的 表达量各不相同 , 视网膜、肾、心、肌肉和皮肤等 pRb的表达量相对较高 , 而肝、脑、胸腺等 pRb 的表 达量相对较低 ; 中年以后各组织 pRb 的表达量都明 显降低。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作者单位:400042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杨玉琼,杨均)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野战护理学教研室(宋碧英)杨玉琼: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通讯作者:宋碧英·综述与讲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与护理进展杨玉琼 宋碧英 杨 均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5.070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以视网膜内颗粒层、细胞层和外颗粒层为起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1],占儿童致盲原因的5%[2]。

其发病机制有Knudson 提出的“二次突变学说”[3],分型标准由Linn MurphreeA [4]提出的ABC 分级,分为A,B,C,D,E 五级,主要观察目标是玻璃体和视网膜下腔RB 细胞的播散种植。

RB 治疗难度大,若不及时治疗对患儿的视力和生命都有严重危害。

患者绝大多数为儿童,治疗及护理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配合。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RB 的治疗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学减容法、外照射放疗、激光光凝、巩膜敷贴放疗、温热疗法、冷冻疗法。

面对近年来不断问世的RB 新治疗方法和手段,如何提高RB 的治疗与护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RB 的治疗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RB 治疗方法 RB 未经治疗死亡率为100%,若RB 患儿在肿瘤尚未扩展到眼外给予及时治疗,国外报道[5]患儿存活率可以达到95%,国内刘万丽等[6]报道RB 患儿在42个月后生存率稳定在78.72%。

晚期RB 患儿一旦出现远处器官及组织侵犯,病死率较高,故应重视RB 的及时就诊、早期诊断、综合诊疗。

治疗RB 首要目的是控制肿瘤、防止肿瘤转移和保全患儿生命,其次考虑保存眼球和部分有用视力[7],具体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累计单眼或双眼、视力预后等因素选择治疗方式。

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化学减容疗法、激光光凝、温热疗法、冷冻疗法、巩膜敷贴放疗、外照射放疗及眼球摘除等[3]。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的视力 和生命都有严 重危害 。患者 绝大 多数为儿 童 , 治 疗及 护理上往往 得不 到有 效的 配合 。随着 现代诊疗 技术 的提高 , R B的治疗 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转变 , 目前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手术治疗 、 化学减 容法 、 外 照射 放疗 、 激 光 光凝 、 巩 膜敷 贴放

1 l 2 ・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1 3年第 1 O卷第 1 5期 ( 上半月版

综 述 与讲 座 ・
视Hale Waihona Puke 网膜 母细 胞瘤 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杨 玉琼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9 6 7 6 . 2 0 1 3 ・ 1 5 . 0 7 0
R B基 因经两 次突变而 失活被公认 为是 R B发 生 的重 要分 子 机 制。基 因治疗 的 目的为从基 因水平上对人体 内基 因的变 异
开创手术治疗 R B的先河 以来 , 到 目前 为止 , 眼球 摘除术是早 期治疗 R B最主要 的方式 , 也是发展 中国家治疗 R B最广泛使 用的方法 。国内大部分 医院 目前普 遍的做 法是 , 只有 当肿 瘤 体积超过眼的一半时才考虑眼球摘 除 。国 内 R B患儿就诊 时 往往大多数 已进入 中晚期 , 不得 不通过 眼球摘 除甚至 眶内容
是 1岁 以内的/ ] , J L 发病危险性较高。 1 . 4 R B的局部治疗 R B的局部治疗包括激光 、 经瞳孔 温热
命, 其次考虑保存 眼球 和部分 有 用视 力” J , 具 体应 根据 肿瘤
大小 、 部位 、 累计单 眼或双 眼、 视力预后等 因素选择治疗方式。 目前治疗主要包 括化 学减容 疗法 、 激光光 凝 、 温热疗法 、 冷冻 疗法、 巩膜敷贴放疗 、 外照射放疗及 眼球摘 除等 J 。 1 . 1 眼球摘 除术 自从 1 8 0 9年苏 格 兰医师 J a m e s Wa r d r o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9, 9(3), 75-81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wjcrhttps:///10.12677/wjcr.2019.93011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RetinoblastomaFan Yang1,2,3,4, Chang Chai2,3,4*1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2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Henan3Henan Eye Hospital, Zhengzhou Henan4Henan Eye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Received: Jun. 26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AbstractRetinoblastoma (RB) is the most common intraocular malignant tumor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complex, which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conjunctival congestion and edema, corneal edema, iris neovascularization, vitreous opacity,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strabismus. The disease is prone to intracranial and distant metastasis, often endangering the life of the child, so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re the keys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and reduce morta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has also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from the initial surgical treatment to the recent research on hot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chemotherapy drugs,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gene target therap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the improvement of ge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evel an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sequencing technology, human be-ing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and gene target treatment will be-come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future treat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oblastoma, focusing on the progress of gene therapy and future treatment directions.KeywordsRetinoblastoma (RB),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IAC), Gene Therapy, Targeted Therapy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研究进展杨凡1,2,3,4,柴昌2,3,4*1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3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郑州4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郑州*通讯作者。

杨凡,柴昌收稿日期:2019年6月26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摘要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虹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混浊、眼压升高及斜视等。

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近年来,该病的治疗方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手术治疗,到近年研究较热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化疗药物、眼动脉介入治疗、基因靶点治疗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技术的发展、基因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及分子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对该病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基因靶向治疗将成为未来治疗的潜在策略。

本文阐述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并对其未来的治疗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原发于视网膜的一种眼内恶性肿瘤,常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成人罕见,发病率占小儿各类恶性肿瘤的4% [1],位于小儿恶性肿瘤第二位,可单眼、双眼或者同时发病,严重威胁患儿视力,甚至生命。

随着医学的发展,RB 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最初的全身化疗到眼球摘除,再到保留视功能的治疗,但仍以全身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2]。

根据Murphree [3]等对RB 提出的RB 国际分类法(International Intraocular Retinoblastoma Classification, IIRC)中,不仅涉及到了肿瘤的大小、部位,还提到了肿瘤与黄斑、视盘等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在视网膜下、玻璃体腔播散情况的评估,由此来评估肿瘤的分类、治疗方式和化学治疗药物的剂量。

在此分类法中,虽然玻璃体腔内注射化疗药物、眼动脉介入治疗对于D 、E 期复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其的复发我国的治疗手段仍以眼球摘除为主,对患儿的外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鉴于患儿自身的情况及视网膜母细胞瘤发展的不同阶段,所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所以接下来将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B 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不仅是挽救患者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针对RB 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儿眼部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全身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而定。

由于D 期、E 期的风险很高,肿瘤广泛播散,在玻璃体播散范围大,且D 、E 期的顽固性肿瘤复发的治疗成为保留眼球治疗的难点。

杨凡,柴昌2.1. 手术治疗2.1.1. 眼球摘除手术现发达国家很少使用眼球摘除手术,但对于肿瘤体积大或化疗失败,患眼已无希望恢复有用视力的患儿,仍可作为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1.2. 眶内容摘除术当眼球摘除术不能使治疗满意时,可考虑眶内容物摘除术,对于高转移风险的肿瘤、肿瘤组织已穿破眼球向眶内生长、视神经管扩大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眶内容摘除在很多晚期患儿仍是一种延长生命的有效方法。

2.2. 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多个肿瘤、玻璃体种植的肿瘤、双侧进展期肿瘤,也可用于局部治疗或化疗无效的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尤其是未分化型)对放射治疗敏感,但外放射治疗可造成患儿颜面部发育畸形,而且还可能引起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故临床上很少应用。

2.3. 局部治疗2.3.1. 激光光凝激光光凝是最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光热凝结作用阻断进入肿瘤的血管,或直接凝结肿瘤组织表面,以促使肿瘤细胞坏死萎缩来杀伤肿瘤细胞,但容易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前纤维增生、视网膜牵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2.3.2. 冷冻疗法冷冻疗法也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常用方法,在化学治疗开始前进行冷冻治疗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可以显著提高玻璃体内化疗药物的浓度。

冷冻治疗适用于较小的肿瘤,特别是放射和光凝治疗较困难的赤道部以前的周边部肿瘤,可以使肿瘤组织迅速冻结,引起肿瘤血管内皮组织的损伤,导致肿瘤组织坏死。

但是容易发生结膜水肿、玻璃体出血、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2.3.3. 经瞳孔温热疗法是将激光经瞳孔将热能输送到肿瘤组织引起肿瘤组织变性、坏死。

经瞳孔温热疗法联合化疗时有利于化疗药物更有效地渗透到肿瘤组织中,增强药物作用。

其并发症主要有虹膜萎缩、局部视乳头萎缩、视网膜裂孔、视乳头水肿等。

2.4. 化学治疗2.4.1. 全身静脉化疗随着新的化疗药物不断出现,全身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仍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由于全身静脉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较大,在此的基础上,运用化疗药物使肿瘤的体积缩小的同时,再联合使用局部治疗的方法,称为化学减容法。

目前国内常采用的化学治疗方案有CEV(卡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等,研究发现全身静脉化疗对国际分期为A、B、C期的眼内早期瘤体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D、E期等眼内晚期RB的保眼率较低[4]。

卡铂是人视网膜母细胞瘤化学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但是由于长期使用使其耐药性的产生,导致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限制,Zhu [5]等人通过研究叉头盒蛋白M1 (FoxM1)对人RB Y-79细胞和卡铂耐药Y-79 (Y-79CR)细胞中卡铂耐药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FoxM1通过直接上调ATP结合盒转运蛋白C4 (ABCC4)的转录来增强Y-79CR细胞中的卡铂抗药性,证明了FoxM1-ABCC4轴在人类杨凡,柴昌RB中的新作用,可为预防卡铂的耐药性提供新的靶点。

依托泊苷也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Busch [6]等人研究耐依托泊苷和顺铂的RB细胞系的表征发现,对依托泊苷耐药的RB细胞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并可能是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对顺铂耐药的细胞则表现出明显的使肿瘤降低的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