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构造地质?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地震作用火山爆发岩石剥露成矿作用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2001)镜头指向:北地震鼓梁汶川8.0级大地震什么是区域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Tectonics)区域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及其形成。

区域地质学:是早期的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的形成演化。

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进行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两个关系: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都研究不可重复运动的重建,运动塑造了地球外层的演化。

如地壳沿断层破裂、大洋打开、大洋关闭而碰撞等。

都研究地球壳层和上地幔的运动与变形。

不同是后者主要研究区域至全球尺度上的运动与变形历史,前者主要研究岩石在亚微观至区域尺度上的变形。

二者研究相互依赖、促进。

在区域尺度上二者有重叠。

为什么?以小见大、大中寓小。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1960s以来,二者发展都很快。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场革命。

地球物理数据日益重要。

地震、地磁、重力数据对深部三维空间大尺度构造提供信息。

大地构造学也依赖于其它地质学科发展。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79幅】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79幅】
9.3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地质力学 地洼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9.3.1 地质力学
•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创立 的。它是用力学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边缘 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边缘科学。 • 地质力学根据构造体系和构造应力场分析,提出地壳运动以水 平运动为主的观点,把地壳运动的方式归纳为径向的和纬向的 水平运动,提出产生这种地壳运动方式的原因是在重力控制下 的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又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 变化。而地壳运动是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自动机制。 • 地质力学运用力学原理,按照一定的逻辑步骤,从研究地质构 造的力学本质出发,探索各种构造形迹的内在联系及其发生、 发展的规律,建立构造体系,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并进一步 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式、方向和动力来源,以达到认识地壳运动 规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目的。
张性断裂内的角砾岩
张性裂隙控制 的树枝状矿脉
扭性结构面的主要特征
扭裂面一般较平整光滑,尤如刀切,倾角较陡, 产状稳定,延伸远而直。可切割早期构造及沉 积体;扭裂面上常见磨光镜面及檫痕;扭裂带 内产生角砾岩,棱角常被搓碎磨圆,砾石大小 均匀,成分同原岩,胶结物复杂;在扭性断裂 附近往往出现扭性节理、牵引褶曲和旋扭构造; 扭裂面经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间距稳定, 常呈两组,互相交切,将岩块切成菱形块或方 块状;沿扭裂面充填的矿体,形态简单,厚度 小而均匀。
• 张性兼扭性结构面: 简称张扭面。这类结构面是张应力与扭应力 同时作用的结果,它既具有张裂面的特征又有 扭裂面的特征。如正一平移断层面和某些旋扭 断裂面等。 • 复合性结构面: 简称复性面。这类结构面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不同方式的应力先后作用形成的。结构面的形 态比较复杂,力学性质叠加,如先张后压、或 先压后扭再张等破裂结构面。

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地台区和过渡区
2、地台区 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其运动 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和变质 作用都比较微弱。地台区的外形不太规则,直径可达数千千米。 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① 褶皱基底(结晶基底),由早期地槽形
成的古老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② 沉积盖层,由未经变质的沉积岩构成。
一、槽台说
槽台说是根据陆壳上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发展上的差别,将陆
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 1、地槽区 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长可达数千千米, 宽为几十至几百千米。其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 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地槽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下降(坳陷)运 动为主,接受巨厚沉积。并伴有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第二阶 段以回返上升运动为主,岩层强烈褶皱、断裂、变质,并伴有大量酸 性岩浆侵入,地槽区的各个部分先后隆起,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
海底扩张说
2、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新 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 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层,造成物质循环。洋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 质的热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学者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刚性的岩石圈分 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现代板块的边界由连续的地震带当作划 分标志。 ①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 ●离散型边界(板块生长边界) 主要以大洋中脊(或中隆、裂谷)为 代表。 ●汇聚型边界(板块消亡边界) 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 特殊的汇聚型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转换断层 是一种特殊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 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引起地震和构造变形。它 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一、地 槽 — 地台学说 二、多旋回构造与地洼学 三、地 质 力 学 学 说 四、板 块 构 造 学 说


地壳运动学说(又称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 科学的重要理论。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 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 模,以及地完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 各种问题,因而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有 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主要有: 收缩说、膨胀说、均衡说、对流说、波动说、 大陆漂移说等等。 下面简介四个重要的地壳运动学说
多旋回学说的形成和我国构造域
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黄汲清教授写成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一文,从地槽一地台 角度区分了稳定区和活动带并比较了它们与欧美 的地槽-地台的异同。1959完成“中国大地构造 图”,正式提出多旋回构造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 本特征,不象欧美的地槽那样只经过一次造山就 回返了。 70年代,提出世界上一切著名的地槽都具有 多旋回发展的特点,地槽多旋回发育是一个普遍 规律,甚至板块活动也是多旋回的。

与槽台说针锋相对的另一派,是“活动论”。 活动论实际主要是从空间研究地壳构造的分布规 律,其作用力主要是水平作用力,认为地壳运动 使大陆发生了漂移,因此.这一学说又称为“水 平论”或“漂移说”。活动论者认为过去大陆是 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了,所以才有这种现 象。这种观点很容易为人所接受。 实际上,活动论与固定论,隆起说与漂移说, 历史学派与力学学派,都是指两个对立的学派而 言,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世纪中期固定论占优 势,目前活动论占有重要地位。 这两派从本世纪开始争论,根据许多事实来 看,活动论日益得到人们的承认。
第二阶段:强烈上升为主的阶段(回返阶 段)。当地楷下降达到极限时,就开始上升。 上升也是不平衡发展的。一般从最活动的—— 地向斜开始,由于地向斜上升隆起,叫做“中 央隆起”,在中央隆起的两侧相对发生拗 陷.称“边缘拗陷”,在两个相邻的中央隆起 中间,形成“山间拗陷”。 伴随地槽的上升而发生海退,陆地渐增。 沉积物由碳酸盐类沉积变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理 的碎屑沉积。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起到了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探讨其对地理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1. 京派学说京派学说是中国地理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

其代表人物包括王恩茂、傅作义等,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中国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观点。

京派学说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注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倡将地理学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中。

2. 宿派学说宿派学说是中国地理学派中的又一重要流派。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宿派学说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学术思潮。

宿派学说注重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和地理格局的认识和利用。

3. 地理学四大理论体系中国的地理学说形成了四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分别是区域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这些理论体系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域地理学是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旨在理解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学关注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和演化,研究地理现象背后的自然科学原理,如地貌、气候、地震、植被等。

人文地理学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适应和变迁。

这一领域涉及人类文化、经济、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在推动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派学说和宿派学说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了地理学理论体系。

而地理学的四大理论体系则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地理现象和问题,拓宽了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将继续为地理学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

绪论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3、异常上地幔: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李四光——地质力学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2、细碧角斑岩建造3、复理石建造4、磨拉石建造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2、碳酸盐建造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__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消亡阶段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加里东系__额尔古纳褶皱系___祁连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__燕山系_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那丹哈达褶皱系_ 8、吕梁运动时间早元古代简答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的历史上, 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这个时期不但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20 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 虽然这次争鸣出现的时间很短, 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比肩, 但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深入的思考。

一、五大学说简介
1 地质力学学说
地质力学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 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有关的地质构造现象的科学。

上世纪20 年代, 关于大陆运动起源的问题有许多学派, 但其主要的为活动论和固定论、垂直论与水平运动之争。

1926 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1929 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 1933 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 1939 年出版《中国地质学》; 上世纪40 年代, 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 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 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1945 年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2 多旋回构造学说
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 简称多旋回说,于1945 年在他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

20 世纪40 年代, 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 H St ille) 的单旋回学说在国际上流行甚广。

认为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 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 出现一套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一次成矿作用, 便转化成褶皱系。

换言之, 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就结束了地槽发展史。

黄汲清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后发现, 一个地槽系从发生、发展到结束, 不止经历一个, 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

每个旋回都使地槽系的一部分转化成褶皱带, 最后一个旋回才使地槽全部转化成褶皱系。

不仅如此, 在地槽系形成褶皱系后, 地壳仍有剧烈活动, 产生新的沉积和岩浆活动等。

3 断块学说
张文佑先生1958 年创立的断块学说, 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断块结构及其运动的假说。

20 世纪40年代初, 他在跟随李四光研究中国华南大地构造时, 把岩石中的节理分为X 型和Y 型两大组合,前者具剪切性质, 后者具拉张性质, 成为其后创立地球表面4 种断裂体系的雏形。

上世纪50 年代后,在他主持下以断裂体系为主导思想编绘了第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并创用了断块、断坳、断褶带、断块带、台块等术语, 为后来成为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学派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0 年代他开始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把野外观察与室内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三者结合起来, 初步完善了断块大地构造学说思想。

4 地洼学说
地洼构造学说, 也称活化构造学说, 是在批判地继承槽台学说的基础上, 按照对地台活化的深入理解逐步引申发展而成的一种学说。

1956 年, 陈国达根据自己长期野外科考及专题研究成果, 结合前人大量资料, 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 第一次提出第三构造单元活化区概念的雏形, 标志着地洼学说的诞生; 随后陈国达相继发表的《地壳的第3构造单元地洼区》( 1959) 及《地洼区后
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 1965) 等著作, 均系对这个新构造单元的特征、鉴别标志、类型划分、在地壳演化史上的出现时间和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等, 做出了详细论证。

5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张伯声先生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理论假说, 于1962 年提出。

该学说认为, 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 这就是地壳的镶嵌构造; 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 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 并具有近等间距性, 这样的构造就是波浪状构造; 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向排列, 因而在几个方向上表现出一级套一级的波浪状构造; 地壳几个系统的、从宏观到微观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状构造的交织与叠加, 形成十分复杂但却有一定规律的镶嵌构造图案, 这就是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