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客观地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确有其巨大的负面效应,但是从历史上看,它也确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选拔制度,尤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曾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尽管废除已近百年,但它对加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繁荣以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积极影响

(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二)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林则徐等等。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有的伟大抱负。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

(三)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

建礼教约束自己,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四)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来自学校,而学校主要为培养应试士子而设立,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的人才。

(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记载,早在唐中宗时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16世纪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朝鲜和越南也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毋庸置疑,科举制度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二、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在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确实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考试形式。

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反而强化了人们投机取巧的考试心理,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

(三)科举制度的价值导向。

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

科举制度做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政治人才选拔制度,不可避免的对当代我国人才的培养,行政人员的选拔产

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值得我们现代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审视的问题。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030911014

姓名:张颖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韵味的十个名字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韵味的十个名字 1、刘过,字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有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刘过以此为名,遂字改之。过素善陆游、辛弃疾、陈亮,有《龙洲集》、《龙洲词》,乃南宋一大豪放词人,又善饮酒,佳话存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以过为名,可谓能谦冲自守矣;改之为字,可谓能磨砺日新矣。金庸取其意旨,作一杨过,亦字改之,得以流布天下;其名主人反寂寂无闻于当世,颇可叹也。 2、杜如晦,字克明 《诗》风雨篇有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所谓望眼欲穿,感极而悲者也;末了则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云开雾散、柳暗花明之意在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尚书》尧典篇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克明者,犹能明、自明,言人能使大德明于外也。如晦在克明之先,必待俊德而始明,足以为圣贤良相之名。 杜如晦为贞观名臣,惜其天年不永,四载而卒,空留“房谋杜断”之名,岂不惜哉!助文皇成盛世大业,亦成其“克明”之字矣。 3、纳兰成德,字容若 纳兰词名满天下,不知其名字从何典故?君子有成人之美,亦有成己之愿,“成德”盖成己成人之德矣。容者,盛大之状;若者,香草之名。则容若乃“香草盛集”之谓也。《楚辞》多以香草美人暗喻君子,君子必成己成人之德,此纳兰名字之解乎? 成德本姓叶赫那拉,译为“纳兰”,遂使唇齿生香。纳兰容若,亦可解为纳幽兰而容香草,君子有慕兰之德、好洁之癖,此解无不可。然则成德为避康熙朝太子之讳,改名性德,虽文辞可观,失其本意也。今人多不知若为香草之名,以若为若许、若此之谓,虽仍可通,失其美人香草之本意矣。 4、申时行,字汝默 时行有二义,其一为时兴、风行之谓,其二为伤寒之谓,大抵患伤寒者多在春秋换季之时,病状无少长皆相似,且往往流行,故谓之时行。 汝默者,清静默然之谓也。清人张廷玉有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此亦申氏所以教时行也。 时行者必风行天下,而汝当默然自守,无与时俱进,无随时而行;此名此字,意味深长。又时行为病,瘟疫行天下,书生唯一默而已。晚明风气,大抵如此,若不入于朋党,则归守一默。岂不痛哉! 5、萧望之,字长倩 太傅萧望之,汉之老臣也。以“之”为名,盛于魏晋南朝,望之及廷尉张释之可谓滥觞者。望之者,可谓人皆望之,亦可谓己望之。按“望”为仄声,则以“之”协调之,则字平气顺矣。 倩有二义,其一男子之美名,尤东方朔之“曼倩”;其二为笑语盈盈之貌,《诗》有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又以倩为请求之意,当不及于西汉。若以为男子美名,则身长高大、玉树临风之君子,谁人不愿望之;若以为笑语之貌,则美人顾盼,我亦望之,一段风流在其中矣。两解皆可通,令人不得不心驰神往。 6、傅以渐,字于磐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到清朝为止共经历了1300多年,对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生说:“(科举考试)虽然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明。”他这番话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同样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对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我觉得是利弊共存,利大于弊。从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颇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

中国古代漆器剖析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胎骨比较厚重。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我們中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這5000年的歷史當中多個王朝演繹著王朝更迭史。而在這其中有著以下王朝存在著: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大一統的王朝有著:秦、漢、隋、唐、元、明、清。但其中統一中國當今版圖的國家也只有元、清(在中國歷史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之內的是元朝,其次是明朝和清朝;明朝雖然初期擁有新疆東部和西藏,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北元,為此明朝修建了近200年的長城,因此明朝沒有統一今天中國的所有版圖)。我這裏排除唐朝:因為終唐朝一代都沒有將西藏、雲南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之內。版圖最大的排名前三應該是清、元、明。在中國歷史以上的朝代當中其中有三個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朝代:秦、漢、清。在這裏排名的標準是:一、軍力的強大;二、經濟的繁榮、三、版圖的遼闊;四、制度與文化方面;五、給後世留下的基業。 首先講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6年)。 第一、在軍力方面:秦朝一統天下六國、北驅匈奴、南收南越;秦朝的軍力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期間疆界大幅擴展。除佔有原東方六國的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閩越地區。在北方佔領了河南地,將匈奴勢力一度驅逐到陰山以北。 第二、經濟方面,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 第三、版圖方面: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第四、制度與文化方面:創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第五、給後世的留下的基業:秦所立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制的楷模,而其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更是方便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與生活交流,特別是秦朝開創的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並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 其次講漢朝,其中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與“東漢”(西元25年—西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兩漢存在的時間約為422年,這段時間國家一統,民族融合以及到漢民族的初步形成。其中西漢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的第一黃金時期。 第一、在軍力方面,完成國家統一;對外方面漢朝徹底將匈奴趕到了歐洲,其中漢將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更成為千古佳話。 第二、在經濟方面有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选官 摘要: 科举制度因其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奴化和禁锢知识分子、抑制学术文化的创新、阻碍自然科学的进 步和社会进步等弊端而早已寿终正寝。但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在国家治理、学术发展及人才培 养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中国古代文明曾经先于天下超于亚洲及后来的严重落伍, 都不能排除科举制 度的影响。 所谓科举制度, 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 任官的制度。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既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 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这艘航船, 从隋代起锚扬帆, 历经唐代、 宋代、元代, 进入明清, 经过几百年平稳航行之后, 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变得老化失灵。 行驶至清末, , 它已是破败不堪。直至清廷将它取消,至此, 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对延续了1300 年的科举制度, 由于历史风云的遮蔽, 使人们的认识难免有局限。 但是科举制度还是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1. 科举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 基础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在 于公平。不管科举制实际上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至 公”, 但至少其制度设计是体现“至公”精神的。因 为它比其他制度更先进, 更公平, 也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 求, 所以自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皆将其作为选拔人 才的首要途径。这在一定 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 的垄断, 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从而扩大了统治 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以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 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和人才选拔制度。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汇总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

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心态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得失浅析 自动化05班贾鑫20115050 每次想到中国有过那么辉煌的过去,有着那么灿烂的文明,何以在近代沦落到人人都来欺辱我们的境地?就会特别的辛酸。社会的发展核心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在于人的进步。人的进步其关键之一便是社会教育。更不必说在封建社会中,读书是左右一个人前途的决定性因素。说到此处就不能不说伴随着中国民族走过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这个曾今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顶峰又把中国拉到谷底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换句话说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学而优则仕。在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让所有的读书人都对“仕”趋之若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科举考试的考核标准就直接左右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也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走向。那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 一、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心态的影响 说到科举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心态的影响,就不得不把它放到五千年历史长河这一大环境中。科举制的诞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在其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社会的心态也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在其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统治阶层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科举也很好的整合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纷繁杂乱的社会中的各种思想,在官方层面上确定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得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这为我国后来两千多年的文明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保证。 尽管如此,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很多消极的思想观念也在国人的心中滋生,影响着日后国人整体的社会心态。忍耐与软弱。整部中国五千年历史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强大的时候不打人,衰弱的时候被人打”。如果说中国人处处忍让的软弱性格有很多因素造成的话,那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心理的荼毒一定是重中之重。科举制度给了每

中国的历史之最

中国历史之最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禹的继承人伯益,继承禹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为第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 (6)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7)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商鞅。 (8)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老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墨子。 (9)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0)中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 (11)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 (12)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1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14)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著。 (15)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6)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太医王叔和著的《脉经》。 (17)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18)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19)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初的《水浒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20)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带。 (21)元代来中国最著名的外国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22)明朝末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意大利的利马窦。 (23)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 (2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签订。(2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 (1)古书上关于夏朝时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为公元前613年7月。 (2)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 (3)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唐代僧一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心得 篇一:名师讲座作业一之谈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感想谈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感想 我国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存在时间久远,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深远。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朝鲜半岛的在光宗九年(958年)实施科举制度,对摆脱新罗时代封闭的“骨品制”,建立较为开放的官僚体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日本、越南先后也引进实行了的科举制度。同样在在西方国家有史料证明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他们借鉴或者引用:英国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的文官考试、美国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 这种选拨人才的模式存在时间如此之久,肯定是有其存

在的理由与价值的。否则,会有如此长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吗? 我认为其优点是,相对于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这样的考试更为开放,平等。家世、门第不再是限制人才选拨的苛刻瓶颈。这,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气的文人雅士参加考试,步入官场,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当然从长治久安的社会背景的角度来说,平民出生的人更加了解人间疾苦,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他们既从某种程度上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也使得当权者的统治更为巩固与平稳。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国明清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出题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应考者只能从这样的规定的答题模式要求下回答。这样的僵硬的考核模式,没有开发学者们的思维,也没有实际操作的考核,不能体现应试者的实际才学。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科举制度从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我国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领导人提倡“提升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相信有越来 越多的人会投入到接受“提升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行列中去。我国现代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领导干部的海选考试,其实也是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只 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度”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改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总结经

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温海明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发明对中国古代各个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当今仍引发人们思考.无论古代和当今时代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曾经一度遭到抨击,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出现过偏激现象[1],许多学者对科举制度做了研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逐渐趋于多角度和客观,但大多学者是根据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进行阐述或评价的,对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叙述更多,或者单纯就某些方面展开[2],而系统性的评价科举制度的文献不很多见,因为研究科举制度不仅能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考试制度而且能够古为今用,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研究,试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根据科举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系统性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简述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五经博士并以儒术取仕,以察举为主,考廉科,明经科,但由于徇私现象不能避免,不能保证地方官吏所向上推荐的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别居” ,不利于巩固统治,另外,察举是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贤士,使中央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这种制度所削弱,而且为了使被察举推荐上来的贤士能更好的适应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必须完善或者改变原有的察举制度,于是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中央开始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仕的基本依据.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固定的一项教育制度且最为兴盛,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后来逐渐衰落,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制度弊病百出,使科举制度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走向衰落,最终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2科举考试制度在古代的积极作用 2.1 科举对政治的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 汉朝时期选仕采用察举制度,魏晋时期采用九 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科举制度顺应时代背景在隋朝产生.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选仕制度,使各阶层的人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就能走向仕途,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来说是很大的创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学而优则仕,而不是靠出身才能取仕,这 Vol.28No.9 Sep.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下) 2012年9月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温海明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要: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关键词:科举考试制度;评价;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213-03 213--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 一.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燕太子丹传后》,《杜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用途: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括,主要是附于书或文章之后的说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带有记叙性,如宋代陆游的《跋李庄简公家书》,就是一篇简洁生动的记叙文。 分类:跋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的短文;一类是文学性的,实际是优秀的散文小品。 现状:今人多将书后、文后的说明性文字署为后记,性质同于跋文。 2.【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历史学内部诸学科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学科。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史学评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而不是对外在的历史想象的研究。所以,史学评论属于历史学的反思学科一类,是反思学科内的一个分支。 3.【三通】 “三通”指宋代郑樵所作的《通志》,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和南宋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重编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4.【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科举制度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邹一南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关键词: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选官 摘要: 科举制度因其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奴化和禁锢知识分子、抑制学术文化的创新、阻碍自然科学的进 步和社会进步等弊端而早已寿终正寝。但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国家治理、学术发展及人才培 养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中国古代文明曾经“先于天下”、“超于亚洲”及后来的严重落伍,都不能排除科举制 度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7-03-23 作者简介: 邹一南(1986-),男,江苏徐州人,本科生。E-mai:l zouyinanscu@ 163. com。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的遮蔽,使人们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本文仍试图本 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国家治理、学术发展及人才 培养的角度,理性地考察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及其作用,认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 和负面影响相互交织,有利有弊,应当历史地、具体 地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 一、科举制度与国家治理 (一)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繁荣,封建社会开 始进入鼎盛阶段,封建制度也日臻完善。随着自身 经济力量的壮大,中小地主开始要求政治上的权 利。统治者对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三省六 部制,使官僚机构更加完备,分工也更加细密,从而 需要补充大量官吏。为迎合中小地主和统治者双 方的需要,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作为中国 传统社会治理庞大国家过程中的一种理性选择〔2〕, 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举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 基础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 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其最大的特点就在 于公平。不管科举制实际上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至 公”,但至少其制度设计是体现“至公”精神的。因 为科举考试选官制比世卿世禄制及其他选官取士 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 中正制)更先进,更公平,也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 求,所以自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皆将其作为选拔人 才的首要途径。它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 过读书入仕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 争的机会、条件和平台。过去是“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世族”,而今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 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 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

中国历史近代之最

中国历史近代之最23个 1、第一个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近代史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 4、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马关条约》 5、洋务运动中办的最早的近代兵工厂是: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 6、中国近代第一艘木壳轮船是:黄鹄”号 7、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8、洋务派创办的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福州船政局 9、洋务运动期间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 10、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1、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 12、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事件:南昌起义 1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4、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15、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6、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1月14日) 17、中国人开办的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 18、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

19、第一条电报线: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20、中国人自行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 21、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 22、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23、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海国图志》 附: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件事不可能出现在《申报申报申报申报》的版面的版面的版面的版面? A 皇家圆明园被毁 B《马关条约》签订 C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报线路架完工 D中国有了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选择:A 理由:《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A、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时候《申报》还没有创办。B、《马关条约》签订于1894年4月17日,《申报》已经创办,可以出现。C、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报线路架完工是在1881年年底,《申报》已经创办,可以出现。D、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申报》已经创办,可以出现。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种教育,一种是全民教育,一种是应试教育。其中,应试教育从过去一直延续现在,而且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中尤 其突出,几乎成了所有学校的定式教育模式。这似乎与中国从古代 就开始实施的科举选拔制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一、科举制度在古代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选拔制度能使贫苦家庭的子弟通 过读书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 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是国家在管理上更好地做到公平,公正,为广大平凡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而且一个人中 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能够从精神上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形成了良好的求学氛围,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 文化素质,加快国家的发展步伐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科举留给当代教育的弊端 科举选拔制度只适合于当时对国家实施直接管理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低的社会,而并不代表该制度的有利之处在当今社会也同 样适合。可是,当代的教育界充分肯定了科举制度在今天的教育选 拔中的作用,例如以类似于科举制度的方案实行高考制度,而文化 界则纷纷痛斥科举与高考的弊端。 无可非议,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承古代的文化,但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发展与继承相结合, 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进行生搬硬套。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 学良先生指出:“科举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都要找到先圣 的依据,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看本本”。无论是你的思考还是学 习的过程和考试方法,你在整个学习期间的表现、总的评价,它都 要靠老本本来裁决。这导致了文明的萎缩、衰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十)_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十) 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