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取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1.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责任论)

第十章社会责任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责任论答: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问世,它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的。
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①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
2.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西南大学2010年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
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3.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2007、2005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
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4.更正与答辩原则[北大2007年研]答: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
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
答辩(又译为答复),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客观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第十一章客观主义理论及其实践一、名词解释1.客观主义理论答:客观主义理论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②客观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
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②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公平原则的含义: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二、简答题1.客观主义理论是如何产生的?答:客观主义理论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实”的推崇与极端信赖。
(1)“信息模式”的推动①“信息模式”从新闻实践方面给客观主义理论强大推动力,使其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报业作为信息行业,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来维持生存,获得利润;报纸提供的商品是新闻,报纸要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读者就必须提高产品的通用性。
而读者又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报道手法是最佳手段。
②市场竞争中的利润原则在新闻市场上同样起作用,客观主义理论之所以能为新闻业接受,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
(2)保护新闻业自身的有效方法①硬新闻大多涉及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极为敏感,报纸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政治团体及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要详尽、深入地报道各种重大事件,而又须避免卷入集团纷争,客观报道手法是最佳选择。
②软新闻对性及犯罪等黄色新闻的过分关注,可能使报纸触犯某些法律,如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妨碍司法公正等。
客观报道成了最具说服力的挡箭牌。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英国新闻业)

第三章英国新闻业一、名词解释1.《泰晤士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答:《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威、消息灵通可靠的报纸,创办于1785年1月1日。
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Daily Universal Register),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
该报自称办报方针为“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
但在政治倾向上,它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的喉舌,在重大的国内外问题上,反映官方意图。
《泰晤士报》报道严肃,内容详尽。
它重视国际国内大事报道,对重要文件刊登详尽。
它也重视言论,社论版一边刊登社论,一边刊登读者评论。
该报每天40版左右,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二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
版面比较清晰、紧凑,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2.《北极星报》[华中师大2007年研;北大2005年研]答:《北极星报》是英国宪章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工人报纸,1837年11月11日创刊于英国北方城市利兹,英文,创办人和主编是菲·奥康瑙尔。
最初是一家地方性的宪章派周报,但很快发展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工人报纸,最高销数达到1.09万份。
1844年11月,该报从利兹迁到伦敦出版,成为宪章派左翼实际上的中央机关报。
该报报道面很宽,注重时效,文字激昂。
40年代起,宪章运动新一代的左翼领袖乔·哈尼、厄·琼斯亦成为该报的编辑。
从1843年起,恩格斯是该报的通讯员。
1847年,《北极星报》和马克思、恩格斯编辑的《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以及法国的《改革报》,结成了进步报刊同盟。
随着英国宪章运动的衰落,1852年,该报在困境中被卖给了一个资本家,从而结束了它15年轰轰烈烈的生命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欧洲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概念题1.党报理论核心(宁波大学2019年研)答: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报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传2008年研)答:《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文章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新闻思想教育做了基本总结,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著名文献。
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对什么是新闻的本源、什么是新闻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文章指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事实;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该文从哲学观点上根本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
对新闻如何才能真实的回答是,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3.跨学科新闻学答:跨学科新闻学,又称交叉新闻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是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对象的新闻学。
运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这些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开辟了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
交叉研究打破了就新闻论新闻的局面,开阔了人们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视野,产生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
4.发展新闻学(华南理工2018年研)答: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①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一、概念题1.受众答: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为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众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2.现实受众答:现实受众是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是指凡是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与现实受众相对应的是潜在受众,即指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是开放的大众传媒,从理论上说,全社会的成员都可成为其受众,即任何媒介的受众群都有潜在的、可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这是媒介得以不断拓展受众面的基础。
3.核心受众答:核心受众是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
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就是媒体和媒体特定栏目的核心受众。
核心受众是媒体需要稳定和竭力争取的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
媒体的内容选择、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行筹划、设计和编排。
所以说,新闻媒介各自的传播内容和风格特色的确立,争取了各自的核心受众,而核心受众的兴趣爱好、信息欲求反过来又在不断强化着媒体自身的传播个性。
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4.受众定位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即时(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即时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指立即得到结果。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即时信息是相对较新的交流方式,它通过即时工具发送,广泛应用的包括腾讯QQ、微信、飞信等。
2.互联网电视(人大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互联网电视(NTV,Network Television)又称网络电视,是指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等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
互联网电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3.IPTV(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QoS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IP电视可以分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两种,前者通过电信网进行节目传输,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
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扩展了“看电视”的概念。
它是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
二、简答题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西方新闻媒介的体制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西方新闻媒介的体制和管理一、名词解释1.私营媒介答:私营媒介是指完全由私人(资本家)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
以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NBC、CBS)、英国独立广播公司(IBA)、日本民间放送联盟为代表。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托财团;以盈利为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答: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的电台、电视台为代表。
公营台都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并受政府保护。
以播放社会教育和少儿节目为主。
公营台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答:以法国为代表,由政府直接控制。
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完全依赖政府。
国营媒介的领导由政府任命,工作方针由政府决定;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提供。
②政府的宣传机构。
国营媒介自觉地站在政府立场上,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方针政策。
③节目严肃但呆板。
国营媒介以新闻节目、言论、教育节目为主,娱乐节目强调健康。
4.诽谤答:美国法律研究会编辑的《法律的重述》所下的定义为:“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对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
”“传播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使其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或有碍其与第三人的往来。
诽谤的对象一般有三种:个人、某个特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
诽谤的确认一般有四个条件:①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②歪曲、夸大、捏造事实;③必须含有恶意;④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5.隐私权答:隐私权是“不被干涉的权利;免于被不正当地公开的权利。
个人(或组织)如果愿意,有使他本人和他的财产不受公众监视的权利。
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分为四类:①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②公开私人物件,使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③在公众面前将原告置于错误位置;④未得本人同意,利用原告的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活动。
6.核心竞争力[西南大学2008年研]答: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监视环境
答:监视环境是指新闻媒介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的功能。
社会犹如一个生物有机体,必须时刻监视周围的环境以确保生存的需要。
新闻媒介经常向受众发出某些即将到来的危险的预告,向我们提供有关经济、公众与社会的重要新闻等,帮助受众确定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
监视环境要求准确、客观、及时。
2.“魔弹论”或“靶子论”
答: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信息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这一理论直接产生于受众的“恐惧遗传”,其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大众社会”的假设是“魔弹论”产生的前提。
3.舆论领袖
答:舆论领袖是指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的人。
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4.二级传播
答:“二级传播”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194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的关于总统竞选宣传调查而取得的意外收获。
它是指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5.议题设置理论
答: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有几个因素对新闻媒介实现议题设置具有重大影响:议题本身的重要性;媒介报道时间的长短;地理的临近性;意见、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6.沉默的螺旋模式
答:沉默的螺旋模式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旨在探讨和论述舆论的形成。
构成这一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
因此,认为自己属于持非主导观点的人由于害怕孤立而保持沉默。
沉默的人越多,另一派就越占优势。
而事实上,在大众传播的压力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持非主导观点的人数量会逐渐减少。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
7.使用与满足
答: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
理论。
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8.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9.创新扩散理论[西安交大2008年研]
答:创新扩散理论是指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论。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①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
②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③决策——个体从事于导致对采纳或拒绝创新作出选择的行动。
④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的影响力很小。
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10.文化霸权理论
答:文化霸权理论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任何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有两种霸权,即政治社会的政治霸权,包括军队、法庭、警察,通过暴力实施统治;另一个是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即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通过它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等各种样式,建构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1.拟态环境[暨南大学2010年研]
答: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12.新闻建构理论
答:新闻建构理论是从“拟态环境”的概念中转化过来的。
新闻建构理论认为,受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就是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建构出来的。
这种建构出来的现实世界并不是虚构的,在微观层面上,每一条新闻可能都是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
但新闻报道把某些事实凸显出来,遮蔽某些事实,从而来完成建构。
新闻建构是各种力量和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
与拟态环境理论相比,新闻建构理论更强调新闻建构者的自觉意识。
13.含义论
答: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
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
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
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
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14.模式示范论
答:模式示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
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方式之一部分。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15.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复旦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上财2007年研;北大2006年研)
答:“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
养”的过程。
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16.框架理论(framing)(北大2013、2009年研)
答: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指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其双重含义包括: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