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故事简短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_孔子的真实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_孔子的真实故事在古代如果说一个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令人敬佩的。
而我们的孔圣人就是这样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供大家参考。
孔子的故事1圣者情怀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
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
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
”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
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
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
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
但说无妨”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
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
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
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
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
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
孔子的故事精选40则

孔子的故事精选40则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我们都应该熟记,下面是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和他的弟子,和他的家人,友人,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佳话向来不断被传扬,这些故事既能增长知识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孔子小故事 简洁

孔子小故事简洁
1. 孔子与门徒在树下读书,大树被砍,孔子弟子害怕。
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2. 孔子带领门徒出海游学,遇到风暴,躲进老渔翁的山洞。
老渔翁指出孔子的诗句不切实际,孔子虚心接受并与老渔翁唱起了渔歌。
3. 孔子在乡间表现得和善,但在朝廷上善于辩论,敢于说实话。
4. 孔子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因为看到官场的腐败而辞职,回到故乡开办学堂,致力于传道授业。
5.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告诉他:“君子居之,游者不可涉也。
”孔子感叹不已,决心一生致力于追求道德修养。
6.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夫子何为而至此?”孔子回答:“吾欲言之,而口不能言,欲行之,而手不能行。
”
7. 孔子曾经向子路请教学问,子路问:“君子何如而不失道?”孔子回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
8. 孔子曾经问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回答:“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1)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
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2)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__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子的智慧。
以下是一些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梦想之路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许多艰难和困苦。
有一次,他的家境非常贫困,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孔子坚持学习,努力追求知识。
他曾经说过:“年轻时,我身无分文,面对贫困,但我从未放弃学习和追求我内心的梦想。
”孔子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故事二:孔子对待学生的教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孔子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子回答说:“学习,不断地学习。
”他告诉学生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永不止步。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三:孔子的和谐家庭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和家庭和谐。
有一次,他被问到家庭的重要性。
孔子回答说:“家庭是社会基础的核心,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有道德的社会成员。
”他强调了家庭在培养品德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努力维护和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
故事四: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是他对人生的具体指导。
他强调个人应该努力修身,保持品德的完美,并将这种完美的品德贯彻到家庭、政治和社会中。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和家庭和谐了,才能将这种和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揭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仍然对今天的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追求和谐和追求自我完善。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并把这些智慧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小故事简短【篇一:孔子的小故事简短】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浅歌的空间为您精心推荐中小学作文,生活百态等精品文章。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发布时间:2014-09-29 21:34|日记本: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
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
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就是城池!”缰持了一会儿。
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
”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
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
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
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
”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
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
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
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
《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
《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
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孔子关于学习的小故事孔子拜小孩子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
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文明小故事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话说孔子,娶媳妇时间不长,有一天日头偏西,急匆匆的往家跑,撞开门就进了里屋,抬眼正看到他的媳妇正准备换衣服,衣裳刚刚脱尽,被孔子看了个满眼。
当时就急了,说“你这个贱人,一点也不懂礼义廉耻,我非休了你不可。
转身就气冲冲的就奔了上房,见到老娘把着经过说了一遍。
气愤非常,态度也很坚决,她这么不知道廉耻的妇人,非休了她不可!老娘听完以后,笑着问,“你进门的时候,敲门了吗”?孔子回答没有,“说你咳嗽一声了吗”?孔子说也没有,老娘说,不是媳妇不懂礼仪,这事怪你啊,人家儿媳在自己的房中换衣服,没什么不可以啊?“将进堂,必声扬”你这样不懂礼貌的贸然闯进,不能责怪你媳妇。
你还整天的讲说礼数,口口声声要休了人家,这算什么道理?孔子一想,老娘说的对啊,急忙向媳妇低头认错。
虽然说是个小故事,这说明一点,人就是人,总是有过错,有过必改,就是好同志。
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
礼,也就是现在的法。
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
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
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
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
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
看起来啊。
老人家没话说了。
看看现在的社会上一些现象,现在的说一套做一套,也是孔夫子留下来的呀。
孔子的故事11则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