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复习重点整理
儿童文学重点理论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重点理论复习资料一、儿童文学概说一、儿童文学的定义1、我国四种典型的儿童文学观本位论、工具论、专为论、专写论2、定义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儿童文学的特征一)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相同点:1、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2、塑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3、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评价、愿望。
不同点:1、目标指向的差异。
成人文学:创作的目标具有多向性特点。
儿童文学:创作的目标定位在儿童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
2、文化底蕴的差异成人文学:强调从时代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开掘题材内容,以塑造能够世代相传的艺术典型作为创作的最高目标。
儿童文学:强调以儿童为本,表现他们的天性、心理,故不强调表现历史文化内涵。
3、社会功能侧重点的差异成人文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多种功能的聚合。
儿童文学:以娱乐为桥梁而达到认知、教育和审美的统一。
4、接受对象的差异年龄、心理、兴趣、价值取向等等。
二)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叙事性三、儿童文学的母题1、什么是母题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2、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顽童、自然3、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对把握儿童文学题材的意义三大母题所体现的三种审美眼光,构成了儿童文学作者的三种表述身份。
“爱的母题”:成人身份的表述方式,作者并不隐讳自己是成人,面对儿童,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一种亲切的爱意,一种人生的体验和感受,自然也会注入长者对幼者的期望和教诲的情感意愿。
“顽童的母题”:儿童身份的表述方式,作者以少年儿童的代言人身份出现,张扬的是一种儿童式的思维和情感,无拘无束地看待世界,看待万事万物,因而注重表达儿童的生活理想和游戏精神。
“自然的母题”:人类共同身份的表述方式,作者表现为既超成人又超儿童的身份,是一种比较客观或旁观的身份,它适宜于表述社会人生之外的故事,因而比较松闲和无功利。
儿童文学 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版)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版)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版)问题类型:填空、判断、单选、简短回答和讨论1、儿童文学的定义:儿童文学指适合于儿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阅读欣赏的文学。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3.自然阅读材料:在儿童文学出现之前,那些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但可以被儿童接受的作品。
1658年,夸美纽斯出版了《世界图》,这是人类理解儿童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5.现代儿童的成熟观:儿童和成人具有相同的个性6、卢梭著《爱弥儿》,对儿童文学的催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埃米尔》是世界上第一部将儿童描述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的作品。
7、1835年,丹麦作家安徒生《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是世界儿童文学诞生的标志。
8.凡尔纳被称为“科幻之父”,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里奇怪地漫游”。
他的科幻三部曲包括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9.儿童兴趣:指作品中反映的儿童生活的兴趣,以及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因素。
10.儿童化:指对文学的各种特征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特征”的同义词。
11.叶圣陶的稻草人集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象征。
12.寓言的发源地:希腊、印度、中国。
13、中国最早的儿歌集《演小儿语》,吕坤改编,共收录四十六首儿歌。
14、世界上最早收集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德国贝洛尔著15、儿童文学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深词浅化、规范化、民族化。
16、中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期:20世纪40―60年代17、世界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期:19世纪中下期18.关于世界儿童文学的诞生:“安徒生理论”、“五卷理论”(印度)和“贝勒理论”19、对儿童文学内容三要素的总体要求:要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益”。
具体即三点:积极的主题思想、明确的情色调感和合适的切割角度。
20、儿童文学形式的三要素:语言简明生动、结构单纯完整、体裁由少到多逐渐完备。
儿童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篇:儿童文学考试复习资料1【儿童小说、故事的区别】儿童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严格意义上的儿童小说指的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中心、以广大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散文体的叙事性儿童文学样式。
因此,它要求有以儿童形象为中心的人物形象或以儿童视角所表现的成人形象、而儿童故事则以儿童行为为中心而串连的故事情节、以儿童生活的背景和场所为主的环境描写。
但一般意义的儿童小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常指从儿童观点出发,充满儿童情趣,能充分满足儿童审美需求,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行为特征,以社会生活为内容,幻想性、故事性很强的散行的叙事文学样式。
儿童故事一般来说比较短小,通过简单的故事告诉儿童一个道理。
儿童小说则需要一些情节,需要按照儿童可接受的方式编写。
2【美术片分类】动画片英语称卡通,是以绘画表现人物形象剧情的影片,是美术片中最基础、最多的一种。
木偶片以木偶表现人物形象、剧情的影片。
剪纸片用纸片剪成各种人物形象和场景拍摄的影片。
折纸片用折叠纸片创造人物形象及场景拍摄的影片。
3【儿童戏剧对儿童教育的意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研究证明,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儿童的艺术活动直接表现了儿童生命需求。
经过表演,孩子能切身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人物命运的起浮跌宕给儿童带来丰富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促进幼儿完美人格的形成——戏剧活动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是在原创力的驱动下的直觉艺术,一种强烈的。
任意的主观想象,充满了心灵化,没有社会功利和政治功利,更多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幼儿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同化。
积极情绪得到发展,消极情绪得到疏导,促进幼儿形成完美人格。
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够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发展很快,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增强,对新鲜事物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幻想和探索,并能够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和创造表现出来,戏剧活动对他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为有很多好听的故事,优美的音乐,多变的动作,这种趣味性和活动性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喜爱,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戏剧活动的综合性的特点,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的接触不同的领域的内容,尝试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体会不同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为儿童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儿童文学复习考点[定稿]
![儿童文学复习考点[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fc0fd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a.png)
儿童文学复习考点[定稿]第一篇:儿童文学复习考点[定稿]1/儿童文学的概念:本位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杜威、朱自强)--工具论(教育功能)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鲁兵、贺宜)--专为论(认识、娱乐、审美)儿童文学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作品的总称;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3、儿童文学主要的美学特征:(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纯真:例如《青蛙和蛤蟆是朋友》中讲述了性情开朗、性格外向的青蛙和性情忧郁、性格内向的蛤蟆之间纯洁、动人的友情故事。
稚拙:例如《虎助的尾巴》作品中的小老虎虎助,活脱脱就是一个粗心而可爱的儿童的化身。
欢愉: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内容,例《长腿七和短腿八》中设置两个浑身透着喜剧味儿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两个生理差异极大的人物形象对比互动,使故事的推进一直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中。
变幻《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力大无穷,全世界的警察都比不上她,只要她高兴,她可以举起一匹马。
朴素: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青蛙卖池塘》中青蛙的本色想法,让人在平淡中获得无比趣味。
4、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与低幼孩子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
5、儿歌的艺术特性:注重音乐性,强调音韵和节奏;短小单纯,易懂易记;歌戏互补,富于情趣6、儿歌的艺术形式:摇篮歌《摇篮》、问答歌《谁会飞》、连锁调《三国刘备打草鞋》、颠倒歌《小槐树》、数数歌《一二三,三二一》、绕口令《鸭与霞》、时序歌《四季花》、对数歌《数猫猫》、物象歌《小白兔》。
7、摇篮歌摇篮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是成人哄婴幼儿入睡时所吟唱的儿歌。
摇篮曲通常表现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安慰,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祝福和希望。
儿童文学重点整合

---------------------------------------------------------------最新资料推荐------------------------------------------------------儿童文学重点整合第一章 1、儿童文学的古典意义: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
分为四种:(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牛郎织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2)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朱熹《小学》的《外篇》、卢韶《日记故事》、萧汉冲《龙文鞭影》、程允升《幼学琼林》;(3)经过专门编篡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千家诗》、《神童诗》;(4)古典文学中适合儿童特点,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
《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聊斋志异》。
2、儿童文学的现代意义: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行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分为四层意思:(1)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能和价值。
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1)纯真);(2)稚拙;(3)欢愉;(4)变幻;(5)1 / 16质朴 4、儿童文学的小学审美教育原则:(1)直觉性原则;(2)非功利性原则;(3)情感性原则;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即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又为学生四星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材料。
如:《花园、果园》中可以了解春天果树开花,秋天果树结果的常识;《陶罐和铁罐》传达给学生的是谦虚与容忍的美德;(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滴理解儿童、接近儿童,还可以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第二章 1、看《鹅妈妈故事集》、《格林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儿童语家庭故事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至少 5 篇作品)作品内容,分析童话集的特点。
儿童文学复习提纲

儿童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篇:儿童文学复习提纲儿童文学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有: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2、童话的形象类型:超人体童话形象,拟人体童话形象,常人体童话形象。
3、寓言的特征:寓意于言的教训性,连类比物的比喻性,犀利幽默的讽刺性,精练简洁的概括性。
4、儿童故事的类型:民间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谜语故事,动物故事。
5、儿童小说的构成元素:人物,故事,主题。
6、儿童散文的类型:叙事型,状物写景型,抒情型,议论型。
7、儿童科学文艺的类别: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相声,科学故事,科学寓言,科学谜语。
8、儿童影视文学的特点:视像性,趣味性,情节性,形象性,幻想性。
二、判断题1、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一部在教育史和儿童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爱弥儿》,代表着社会儿童观的转变。
2、儿童文学的构成元素有人物,故事,主题。
3、神话,故事,歌谣,这些最早出现的文学形态,也是儿童文学得以生长的最初的摇篮。
4、插图在儿童文学中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吸引儿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5、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作家试图与特定的读者群—儿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对话的产物。
6、安徒生童话的出现标志是作家专为儿童创作童话的意识的觉醒.。
7、儿童科学文艺以介绍科学知识,展现科学的世界观,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论文与科普读物。
三、名词解释1、新媒介: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它的对立面是传统媒介。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当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都可以称为新媒介。
2、故事元:任何叙事性作品首先都有一个基本故事,我们将之称为“故事元”。
它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体,而其他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故事元这个中心服务的。
3、童话:是指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充满幻想色彩的神奇故事。
4、儿童小说: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创作并为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小说。
儿童文学复习笔记(可打印修改)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美学特征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①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②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③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④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关于儿童文学含义的几种流行说法①儿童本位文学(20世纪20年代)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积极意义是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自觉提供观念上的巨大推动;不足是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②教育儿童的文学(20世纪50、60年代)贺宜鲁宾积极意义是把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强调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的社会责任感;不足是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娱乐等功能。
③解放儿童的文学(21世纪初)朱自强、王富仁积极意义:是“儿童本位”的继承和发展,是尊重、爱护、发展儿童的根本表现。
34童两种审美意识的对立统一:①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对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儿童的审美意识同样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个性的构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儿童文学是儿童与成人两种生命投射的必然结果,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就在于成人与儿童在这一特殊领域里,达到生命韵律的碰撞、契合、共振、交流。
5①欢愉:游戏精神的张扬。
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组合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徜徉其间,产生愉悦和共鸣。
——林格伦《长袜子皮皮》②变幻: 出色的荒诞美。
儿童(尤指幼儿)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思维”必然导致任意结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儿童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常将不同类别性质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因此,儿童在审美时对作品中的“荒诞”部分特别容易接受。
即荒诞正契合了儿童审美心理中任意结合的思维方式。
——卡塔耶夫《七色花》、特拉弗斯《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阿姨》③稚拙:明净的清新美。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

一、课程性质
选修课(省开课) ,3学分 主教材:《儿童文学引论》 辅助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王晓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考核说明
•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半开卷。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70%。考 试时间90分钟。题型、题量、分值,难易度,均同平时作业。
2 2
三、学习重点
• 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第一编: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年 龄阶段的划分、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文学范畴;以婴幼 儿、童年时期为侧重点)
5 5
• 同题作品,内容上很接近。主要区别在艺术特征:
– 首先,前者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后者篇 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也比较诗意化。
– 其次,前者接受者主要是婴幼儿,是靠听觉来感知作品 的;后者更适合给孩子自己来朗诵,抒发的是孩子对于 母亲的爱,因而在读者的年龄层次上,后者更适于儿童 期的孩子。
– 第三,从内容上看,前者十分简单,只有6句;主题单一 ,即哄孩子快快睡觉。后者虽然也是哄孩子入睡的主题 ,但内容丰富得多。
6 6
• 例2: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 主要区别在于读者对象不同,一是儿童,一是成 人,由此带来了如下区别:
– (1)主题,儿童小说鲜明而积极,以正面为主;成人 小说则可含蓄而隐晦些,畅的音韵。
11 11
• 例2:欣赏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分析其思想艺术特征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咪来/叽哩咕噜滚
下来。
12 12
• 首先,篇幅短小,结构简单。 • 其次,语言通俗,音乐性强。 • 第三,内容浅显。 • 第四,主题单一。
– (2)情节,儿童小说重情节,讲究故事性;成人小说 则淡化情节、弱化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
儿歌的特征(一)强调听觉,重音韵节奏(二)单纯浅显,易记易唱(三)歌戏互补,富于情趣。
儿歌特殊的艺术形式:摇篮曲,对答歌,连锁调,颠倒歌,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
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炼的语言抒写儿童心声,表现儿童情趣,与儿童所理解并喜爱的诗。
1,诗歌韵味。
2,围绕儿童。
艺术特征:(一)高度凝炼地表现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二)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三)以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抒发情感(四)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传达诗意。
类型:生活,自然,童话,科学。
童话:指符合儿童想像方式的、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
现代童话的特征:一.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构建多层次的文本形式2、多样化、个性化的趣味和风格3、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幻想和现实构造童话的逻辑性。
结合方式有,寻常结合异常结合反常结合。
传统文学特征:相对固定的叙事程式。
开头结尾的模式,类型化的故事,叙事结构的模式化。
鲜明的主题——抑恶扬善的传统主题。
现代文学特征◆呈现儿童的纯真世界◆表达成人的童年梦想◆创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文本形式。
拟人,夸张,颠倒,象征手法。
童话形象:一)超人体童话形象。
二)拟人体童话形象。
三)常人体童话形象寓言就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构成寓言的三个要素:故事、寓意、寓示。
特征:(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讽刺型/经验教训型)二)连类比物的比喻性。
三)犀利幽默的讽刺性。
四)精练简洁的概括性寓言与童话的联系性:◆都具有较强的幻想色彩,都广泛地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
◆寓言和童话相互交叉,形成特殊文体童话寓言或寓言童话。
寓言与童话的区别:◆主题设置上的重心不同。
寓意重说理,诸要素都以说理为核心而铺设。
童话超“理”而存,重在以想象性的故事表现精神性的梦想与游戏般的狂欢,营建童年的家园,对现实生活的折光反射是间接的。
◆虚构、幻想的思维方式不同。
寓言着眼于从现实事物与虚构事物中找到相同点,其虚构与幻想的展开限于理性逻辑的框架。
童话的幻想根植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在真中求幻、幻中求真,形成真幻结合、似真似幻、富有奇幻色彩的童话意境。
◆文本构造的不同。
寓言情节单纯,叙述简洁凝练,人物形象鲜明而单一,不一定个性丰满,但具有很强的现实概括性,体现出抽象化和符号化的特点。
童话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复杂多变。
注重细节的描写和童话角色的性格刻画,其人物形象相对更具典型性和多样性。
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1、目的不同。
歌浅显,主题单一,有很强的功利性,强调外在的功能(例各类儿歌所体现出来的认识、教育、语言开发的功能)。
而童诗则要有深刻的思想,生动典型的形象。
强调儿童所能理解的诗情画意。
童诗的目的在写意,抒情,强调内在的意义,更关注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2、审美风格不同。
儿歌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有“俗”味,童诗的遣词造句在晓畅明白中讲究“雅趣”3、音乐美的表现方式不同儿歌讲究音韵节奏,具有鲜明的外在形式上的音乐感,形式比较整齐(有相对稳定的音步,相对稳定的句式,相对稳定的韵脚)。
儿童诗更少拘束,更自由,音乐美体现在诗意的传达中。
林格伦及《长袜子皮皮》皮皮是一个惹人喜爱的童话人物。
她力大无穷,风趣诙谐,具有非凡能力。
她富有正义感,帮助弱小者,热情善良,助人为乐,具有可贵的品质。
作品因为塑造了皮皮这样一个有鲜活生命力的形象而拓展了童话的艺术空间和儿童心理表现的疆域。
2.为读者和理论研究者带来了“童话的陌生化”皮皮的形象不同于贵族化的童话形象对美和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求,或以荒诞夸张表现儿童的幻想,别于贫民化顽童形象的教育性。
而是借童话形象来释放儿童内心狂野,表现儿童真实天性,在这个童话人物身上激活了儿童天性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激发了儿童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为研究者提供了心的内容。
意味着具有现代品格的世界儿童诞生。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快乐王子》《枪炮与玫瑰》(一)王尔德童话中的现实批判主题(二)对美的热爱和颂扬三、精致华美的艺术形式。
四,充满诗情的童话意境、机敏智慧的语言描述、摇曳生姿的音韵节奏安徒生《买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童话创作三个阶段:1.充满奇丽的幻想和乐观精神,具有清新活泼,纯朴优美的气息。
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丑小鸭》、《夜莺》2.新童话”,其特点是浪漫气息、幻想的成份减弱,现实的成份加强,乐观的情绪减弱,忧郁的情绪滋生。
其中《卖火柴的小姑娘》、《影子的故事》、《母亲的故事》3.细心的挖掘着劳动人民和优秀品质和贫苦子弟被压抑着的天才的创造力,作品的基调以哀戚、低沉代替了欢乐和明快,显示着“沉郁”的特色。
《她是一个废物》、《柳树下的梦》、《单身汉和睡帽》《沙丘的故事》。
艺术特色:温暖的人道主义。
诗意之美。
安徒生式的幽默。
圣~艾克絮佩里《小王子》创作背景:在二战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茫茫宇宙中,目前知道只有一个星球有一个人类文明,人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这个星球上。
在这个孤单的地球上,人既坚强而又脆弱,文明既可长存又易毁灭,这取决于人的智慧。
作者提出,物质丰富弥补不了精神匮乏,人不能忘记精神实体。
目的中心思想:圣·埃克苏佩里在这部童话小说里,通过一颗小星球上的一个小王子旅行宇宙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类“童年”消逝的无限感叹。
作者以小王子的眼光,透视出这些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形象分析:飞行员,叙述者,爱幻想,讨厌世俗。
平静与小王子分离的悲哀,相遇又是一次重新振作。
玫瑰:娇媚,任性,矫情。
在爱的矛盾和痛苦中煎熬的人。
猴面包树——一种潜伏在身边的危险,任其发展,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猖獗的法西斯势力,现代文明中被扭曲了的价值观,人自身的恶习。
)蛇——恐怖而又充满诱惑的死神。
狐狸——循循善诱的最纯洁的智者形象(狐狸感悟到了生活的本质,用简单直白的话语对小王子道破了爱与责任的真谛——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责任的承担之中)象征的手法:醉心于权势的孤独的国王(政治权力的象征),贪得无厌、一味追求金钱的市侩(金融权力的象征贪婪,梦想发财),学究气十足、脱离实际的地理学家(精神权力的象征教条主义者),孤芳自赏的虚荣迷,因循守旧、缺乏独立思考,但具有实干精神的点灯人,通过提炼加工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类:蛇”、“狐狸”、“花”、“回声”、“水与井”花”是爱和幸福的象征,“回声”反映了生活在地球上感到的孤寂和惶恐心情。
“水与井”寓意深刻:“水”可以给飞行员解渴,是其生命的源泉,但对小王子来说,“水”仅仅是他的精神食粮。
水洗礼净化思想心灵。
“沙漠”则是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净土,是脱离尘世污染的人间天堂的象征。
这种环境最适合人们进行反思和遐想,从而完成现实与想象的交融和转换。
他是永保童贞的天使之化身,是智慧和真理之源泉,是作者理想之象征。
小王子,婴儿。
飞,少年。
玫瑰青春。
国王类,中年,世俗。
狐,老,智慧。
马克吐温《汤姆历险记》创作背景:作品多以密西西比河畔为背景,反映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汤姆历险经历:目睹坟地惨案、野外当“海盗”、法庭指证凶手、洞中历险.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主人公天真活泼而又调皮的聪明、勇敢、正直、真诚、乐观、具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像力和叛逆精神的形象特征。
本文描写了汤姆在历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勇敢的精神,以及他们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
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亲和与对立关系表现的十分透彻。
同时,也充分突出了人在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艰苦1、渲染了大自然的静寂,安详的气息2、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描写衬托汤姆他们摆脱成人社会禁锢以后,在享受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从传统的教育观看,汤姆索亚很显然是一个另类,喜欢“恶作剧”是他活泼本性的使然,也是他充满野趣的地方。
他用恶作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独特存在,因而他用逃学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传统繁琐却毫无价值的圣经说教教育的极度反感。
他一出场,就和蓓姬赌气,对于波莉姨妈的管教置若罔闻,还想着百法使波莉姨妈生气,到坟场去玩死猫。
所有这些,都容易使人把汤姆索亚定性为坏孩子。
但是,恰恰在这个看似“坏”的表象后面,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汤姆索亚的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真实善良深深的被掩盖了,要想发现这些闪光点,关键要为他们创造一个个性充分张场的个性空间汤姆索亚探险的历程也是一个问题少年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走向性格成熟的心理过程。
所以,这部小说的另一层隐性含义就是强化社会实践对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他们的稍带有野趣的童真不要过多的指责,不要使他们过早成人化,要多想些办法,早日促进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使自发性的探险变成有序的引导,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正确的学会与人交往和公平处世,或许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