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幼儿自我中心怎么办

幼儿自我中心怎么办

幼儿自我中心怎么办十多岁两个月服务中心宝宝自我为中心的原因自我中心,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懦弱,是许多外来工比较普遍的问题。

出现这个问题,固然同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相伴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尽可能和教育宽容不当。

主要竞技状态在对孩子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宠爱过度、迁就过度。

接下来,就来看看两岁六个宝宝自我为中心要怎么办吧。

两岁两个月宝宝自我为中心怎么办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

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使父母认为自己是认为世界的中心,长辈长辈们自然而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自由民主民主主义的一个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旨趣体认自己,也看到别人。

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避责的想到别人。

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双亲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

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

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

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会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

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

”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蔬果了。

可见,小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

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小孩子自比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需要价值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

在集体活动中,能使欢笑宝宝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中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小团体。

;;。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下转第121页)摘要每天我们在关心孩子是不是吃饱、营养有没有跟上、学到了什么本领的时候,却忽略了孩子懂不懂规矩、能不能遵守规则,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是不是懂礼貌、讲道理;是不是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是不是会判断对错;是否愿意帮助别人等等,这些正在被大家慢慢地忽视。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众多家人的围绕和宠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

也许有的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慢慢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

良好的行为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养成习惯。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已有能,勿自私”,说的是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到的?真的不重要吗?重要的话,我们怎么把它找回来关键词弟子规幼儿自我中心A Brief Analysis of Middle Class Children 's Self -cen 鄄teredness //Huang HongleiAbstract Every day,we only care for children's daily life,and neglect their conduct and habit.In the one-child society,chil-dren are often self-centered,but some parents and teachers think that it will be improved with children's growth,which is a wrong viewpoi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iplines in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this paper analyzes contempo-rary children's bad behaviors and discusses the writer's own re-flections.Key words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chil-dren;self-centeredness幼儿过分地以自我中心思想所引发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改掉,如何引导成为了研究的方向。

专家详解“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2015幼儿教育理论备考资料】

专家详解“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2015幼儿教育理论备考资料】

专家详解“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2015幼儿教育理论备考资料】皮亚杰作为个体发展的阶段论者,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其发展过程中依次经历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阶段年龄特征。

自我中心是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

一、自我中心论的概述中公教育提供皮亚杰在其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最早中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不能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是自己的一部分。

简而言之,就是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观点及行为上的现象。

二、验证思维发展“自我中心”特征的实验为了解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皮亚杰与其助手设计了一个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的实验,即著名的“三山实验”,如图1。

图1:三山实验实验的主要内容:在一张桌子上放置高低、大小、颜色不同的三座假山模型。

首先,让4—7岁的儿童分别站在桌子的四边从模型的四个角度对三座假山模型进行观察,其目的是让儿童看清楚不同角度三座假山模型的空间位置关系。

然后,让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在与儿童相对的模型那边放置一个玩具娃娃,出示四张不同角度的三座假山山景图片,让儿童从这四张山景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山景图。

实验结果发现,7岁以下的儿童指出的山景图片几乎都是从自身角度所观察到的山景图片。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7岁以下的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座假山模型的空间位置关系,即自己所看到的三座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自我中心”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表现1.“自我中心”在学前儿童言语上的表现中公教育提供自我中心的言语是前运算阶段儿童两大基本言语类型之一。

皮亚杰认为,这种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是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自我中心特征在言语发展上的表现。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个体行为、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探讨幼儿在自身存在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社交能力不足1. 缺乏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这导致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难以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活动。

2. 不懂得分享幼儿经常因为占有欲强烈而不愿意分享玩具或食物。

这表明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并且缺乏同理心。

解决方法:- 鼓励游戏场景中的合作与分享,例如组织团队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

- 引导幼儿通过故事书、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习帮助他人并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二、情绪管理困难1. 冲动和情绪爆发幼儿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而表现出情绪爆发的行为,例如大声喊叫、踢打他人等。

这主要是由于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尚未充分发展。

2. 情绪转换困难幼儿容易陷入特定情感状态,并且很难从中走出来。

当他们经历愤怒、沮丧或恐惧等消极情绪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

解决方法:- 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并减少外界刺激对幼儿情绪产生的影响。

- 鼓励幼儿参与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活动,如艺术手工、音乐舞蹈等有助于释放情绪和调整心态的活动。

三、自理能力不足1. 缺乏个人卫生意识幼儿在自我保健方面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洗手、不喜欢刷牙等。

这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并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2. 困难的穿脱衣服幼儿在穿脱衣服时可能遇到困难,例如系扣子、拉拉链等。

这会影响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解决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卫生教育,向幼儿灌输正确洗手、刷牙等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 鼓励幼儿自主进行穿脱衣物的练习,并提供适合他们使用的易于操作的衣物。

四、集中注意力能力不足1. 容易分心幼儿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其他事物的干扰,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项任务。

2. 短暂记忆较弱幼儿的记忆时间短暂有限,对于信息存储和回忆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导致学习困难。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着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对小班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的研究

对小班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的研究

对小班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的研究作者:汤玉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一、幼儿“自我中心”问题的提出(一)“自我中心”的含义和原因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

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

(二)幼儿“自我中心”已有相关研究1.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分为四类:(1)生理的“自我中心”。

(2)思维的“自我中心”。

(3)语言的“自我中心”。

(4)社会的“自我中心”。

2.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表现(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突然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爱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

”;(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与幼儿亲身接触,观察了解幼儿”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对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总结,真正做到将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落实《纲要》所提出的“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21世纪的儿童。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想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才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因此,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学校里,都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体会到合作带给大家成功的快乐,以及矛盾和误会带给大家失败的痛楚。

2、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注意的焦点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只有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3、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观察、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们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来帮助幼儿逐渐摆脱与克服自我中心。

4、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当她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和她进行交谈,给她提出一些交朋友的建议。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强化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快乐情感的体验,弱化对物质的占有。

5、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摘要]所谓“中心”,是指事物的核心;“自我中心”,一般是指把自己放在首位,遇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重视甚至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情绪。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由家庭的小圈子一下转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大集体,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面对周围陌生的小朋友,面对老师而不是妈妈,他们的行为及情绪常常会有过激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突出。

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中心”就越严重,但是孩子,尤其是小班孩子的“以自我中心”绝不只是成人眼中的“自私”。

本文以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为理论依据,浅析小班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这种“自我”和他的年龄、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成人的理解、帮助、引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消极、负面的“自我”也会逐渐演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观察理解小班自我中心[正文]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

所谓自我中心,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

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

对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局限,皮亚杰认为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加速其认知发展,早日解脱“自我中心”,皮亚杰先生的观点,对“自我中心”的行为研究和幼儿教育都极富启示意义,为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

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分为四类:1.生理的“自我中心”:即生物性的自我中心,例如幼儿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痛了就要哭,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对于幼儿来说有个依偎,他们就可以很快的进入自己的梦乡,这些都是幼儿生理上自我中心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
“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
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要培养幼儿优秀的性格,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问题至关重要。

现在家长也普遍认识到幼儿“自我中心”的意识将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但该怎样解决呢?
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改变错误、传统的教养方法。

在现在家庭中,一家几口围着一个孩子转,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孩子。

家长应该改变这种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

让孩子知道他只是家庭成员之一,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爸爸、妈妈要及时表扬。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当孩子把东西给你吃时,你不要说:“我不吃,给你一个人吃!”多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

可以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如果两个人都争着玩一样东西,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想一想怎么办,学习轮流玩,你玩一会我玩一会,或者说:我和你一起玩。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意见不统一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管理者,不能事事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什么都干涉,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积极存在的问题。

让幼儿体验分享以及分享的快乐。

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图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

幼儿园的春游、
秋游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孩子可以把自己带的东西分给老师和小朋友,使孩子在别人的分享中得到快乐。

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改掉幼儿的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