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合集下载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现状及进展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现状及进展

摘 要 : 间隔 缺 损 ( S 是 新 生 儿期 最 常 见 的 先 天 性 心 脏 病 。 后 天 性 V D 少 见 , 要 见 于 外 伤 室 V D) S 主
引起 的 室 间 隔破 裂 和 急 性心 肌梗 死 导致 的室 间隔 穿 孔 。传 统 的治 疗 方 法 是 外科 手 术 随 着 介 入 器 材 及 技术 的不 断 发 展 , 入 治 疗 V D 5成 为 可 行 的 治疗 方 法 。 现 就 近 年 来 V D 介 入 治疗 的 现 状 及 进 介 S S

a d v n rc lr s p a e f rto a s d b c t o a d a n ae i n T e ta i o a h r p o D s n e t u a e tlp ro a in c u e y a u e my c r ili f r t i o h r d t n l t e a y f r VS i i s r e y o e a in W i h e eo me t o ne v n i n e u p n n e h oo y ta s a h t rt e a v f u g r p r t t t e d v l p n fi t r e t q i me t a d t c n l g r n c t ee h r p o h o o VS s f a i l n f c ie T i p p r p o i e n o e ve o h t t n r g e s a o tta s ee D i e sb e a d ef t . h s a e r vd sa v r iw f t e s ae a d p o r s b u r n c e v tr t e a y fr VS h rp o D ‘ 一

1、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症及并发症

1、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症及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最大伸展直径<40mm;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分析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分析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分析张海防;吴起【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年(卷),期】2016(027)008【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心病并行介入治疗的患儿490例,收集及分析患儿术后1年内发生的并发症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490例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38/490),其中房间隔缺损患儿为8.1%(12/149)、室间隔缺损患儿为12.1% (17/140)、动脉导管未闲患儿为13.0% (7/54)、肺动脉瓣狭窄患儿为1.4% (2/14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7%(18/490),其中房间隔缺损患儿为3.4%(5/149)、室间隔缺损患儿为5.0%(7/140)、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9.3%(5/54)、肺动脉瓣狭窄患儿为0.7%(1/147).房间隔缺损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4%(8/149)、室间隔缺损患儿为9.3%(13/140)、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1.9%(1/54).死亡1例.结论介入治疗儿童先心病时,严格掌控适应症、注意操作规范、术后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及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总页数】3页(P953-955)【作者】张海防;吴起【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1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相关文献】1.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相关心律失常的分析 [J], 郭纯彬;魏欣2.小儿先心病87例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分析 [J], 周惠明;梁慧;吴璠;梁小碧3.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观察 [J], 孙玉琴4.第六届全国先心病及瓣膜病介入治疗研讨会暨第四届先心病介入治疗及超声诊断论坛——第一轮通知 [J],5.第六届全国先心病及瓣膜病介入治疗研讨会暨第四届先心病介入治疗及超声诊断论坛——第一轮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及相关研究进展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及相关研究进展

——1206—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年12月第28卷第12期J Intervent Radiol2019.Vol.28,No」2•综述General review•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及相关研究进展赵文婵,李奋【摘要】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心律失常、主动脉瓣反流和房室瓣反流等术后相关并发症。

研究这些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防范意义「随着封堵器类型及材料改进,手术方式不断进步,术后相关并发症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该文就VSD介入封堵术后相关并发症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儿童;间隔封堵器中图分类号:R5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4X(2019)-012-1206-05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al closure fo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research progress in its complicationsand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ZHA0Wenchuo,LI Fen.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hanghai Children'sMedical Center,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127,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 Fen,E・mail:lifen_88@[Abstract]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al closure has already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treating VSD in China.Unfortunately,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al closure carries som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such as arrhythmia,aorticregurgitation,atrioventricular regurgitation,etc.It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se complicationsand their related risk factors.Undoubtedly,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design of occluders togetherwith their materials and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surgical procedures,the clinical issues about thecomplications after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al closure will be solved for certain.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related risk factors oftranscatheter inteiwentional closure treatment for VSD.(J Intervent Radiol,2019,28:1206-1210)[Key words]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hild;septal defect occluder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心室间隔部分因组织缺损引起心室间血液交通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观察与护理室间隔缺损(VSD)是指两心室的间隔组织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2%~20%[1] 。

随着微创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和介入器材设计的日趋合理,目前对VSD的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已逐步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修补的方法。

介入治疗具有不需要开胸、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点,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2]。

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完成小儿VSD介入封堵术35例,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35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岁10个月~12岁,体重10-32kg。

1.2心导管检查资料左心室造影显示:VSD3~14mm,其中膜部11例,膜周部15例,膜部瘤5例,肌部4例。

2 结果本组35例全部封堵成功,均采用深圳先建公司的国产VSD封堵器,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术后发热3例。

3 护理3.1术前护理3.1.1加强护患沟通,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护理针对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恐惧心理,首先我们和患儿一起玩耍、做游戏、送患儿糖果或小玩具,与患儿拉近距离,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其次应用简单的手术图谱和宣传画册,详细的向患儿家长讲解介入封堵术的操作过程、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及优缺点,并介绍术后患儿的配合要点,从而消除家长的担忧和顾虑。

3.1.2术前准备本组患儿全部按照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入院24小时内协助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术前1日常规给阿司匹林50mg/d。

对于需要静脉全麻的患儿,予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以上。

术前半小时常规在左下肢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01mg/kg。

3.2术后护理3.2.1体位与饮食活动指导一般认为7岁以下患儿配合能力差,应采用全麻方式进行手术。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病例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病例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病例肖添,男性,14岁,49kg,汉族,家住四川省都江堰市幸福镇。

于2008年11月17日入院,于2008年11月25日出院,共计住院8天。

入院前情况:患者出生后因“感冒”到当地医院检查,听诊时发现心脏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就诊,于11年前患者到华西医院检查,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

患者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额手术费用,自动放弃手术治疗。

5。

12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所捐赠款项指定资助来自地震重灾区的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包括肖添以“天使阳光基金”于指定医院用于治疗。

入院时情况:查体: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5次/分,律齐。

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双下肢无水肿。

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直径约8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瓣少量反流。

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

治疗经过:入院后2008年11月19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直径7mm,置入直径12mm封堵器,手术成功,术后予以静脉输液预防感染,口服药物抗血小板治疗。

出院时情况:精神饮食佳,穿刺口(2mm)已结痂愈合。

心脏听诊杂音消失。

查血常规正常。

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恢复情况可。

出院注意事项:注意休息,避免受凉。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复查心脏彩超,以后每5年复查心脏彩超。

睡眠时避免左侧卧位。

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一次,持续服3个月。

备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症:膜部缺损左室成人直径3mm-15mm,儿童。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教学课件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教学课件

产生原因是由于器械型号选择不当或
者器械安置部位不当,引起右室流出道腔 狭窄所致。继发性右室流出道狭窄的远期 预后目前尚不得而知,推测随患者年龄增 大、流出道增宽可以得到缓解,但需要随 访资料证实。
随着室缺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年VSD患者采用介入方法
得以治疗,但是,众所周知流出道是右心系统最为狭窄的部位,对于具有“年 龄小、缺损大、位置高、器械大”的患者发生该并发症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的 资料中发生术后右心流出道狭窄3例(0.66%),其中1例由于合并严重溶血,经 内科治疗近两周无效后由外科手段取出封堵器。
谢谢!
挑战之二:主动脉瓣返流
对于位置较高的缺损,如果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根部距离< 1-2mm 或无边 缘,尤其是伴有右冠瓣脱垂进入缺损时,置入封堵器后容易发生主动脉瓣关闭 不全。本组有2例(0.44%)置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返流,另1例患者术后造 影显示封堵器上边缘与主动脉瓣根部间尚有间歇,但仍有中量返流。随访 3年 1 例微量返流,1例仍有少量返流且左心室轻度扩大。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病科暨 儿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 华益民
MVSD 与周边重要结构间的复杂解剖关系决定了术后并发症种类、概率及 严重程度等远高于 ASD和 PDA,尤其是难以预料的严重心律失常已经成为今天 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治疗病例增加及随访时间延长, 一些严重/迟发性并 发症如三尖瓣损伤伴重度返流、继发性右室流出道狭窄、不明原因的左室增大 伴心功能不全等已逐渐被认识,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治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究其原因,介入术后发生主动脉瓣返流的原因一方面是封堵器左室盘面直接 影响了瓣膜的运动所致;另一方面,可能与器械的置入影响了室间隔 —主动脉 根部结构的顺应性有关,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浅析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现状

浅析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现状

浅析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现状室间隔缺损即VSD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先天心脏病之一,一般情况下后天性的这种病状比较少见,主要见于由急性心肌梗或外伤造成的室间隔破裂受损造成的室间隔穿孔。

VSD主要使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当然在介入技术与器材进步的同时,如今VSD也出现了介入治疗。

下面以介入治疗在VSD中的现状应用展开综述。

标签: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VS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心脏畸形病症,其出现的原因多是因为左右心室出现了异常通道导致。

利用传统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造成的外表创伤较大,且需要长时间的术后恢复。

另外在手术疤痕与手术并发症的影响下,患者的很容易受到身心双重因素的影响。

而借助介入治疗的方式,则并不需要进行体外循环以及开胸手术,具有恢复快、疗效好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医患一致的认同。

自VSD首次使用介入治疗以来,随着介入技术发展,介入封堵也成为又一项VSD治疗的有效方式。

1 介入治疗法在VSD治疗中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当前国内在VSD的临床治疗上,主要使用的方式为封堵介入治疗,其中先天性VSD是封堵介入治疗涉及的主要领域。

VSD的周围大多是三尖瓣、房室结、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重要组织,且由于VSD治疗模式与病理解剖存在多样化特征,所以人们往往很难用固定一种封堵装置或导管途径封堵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介入技术应用难度。

从目前资料来看,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为:患者的年龄应≥2岁,且体重大于等于10斤,VSD直径范围为3~12 mm,缺损部位距离主动脉瓣应大于2 mm,且距离右房室瓣超过3 mm。

介入治疗的禁忌症为:患有VSD问题的患者膜部出现自然愈合趋向,肺动脉重度高压,VSD直径超过治疗标准即大于14毫米,嵴上型VSD,以及VSD 与其他畸形问题并发必须使用外科手术的病者。

2 VSD介入封堵设备与技术研发2.1 Rashkind双伞形闭合器这种设备是由海绵片与钢丝弹簧夹两部分组成的。

在它的前伞与后伞均有三根弹簧臂作为支架支撑,由内向外的固定在中央弹簧区,从而使前伞与后伞具有相反的弹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挑战之二:主动脉瓣返流
对于位置较高的缺损,如果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根部距离<1-2mm或无边缘, 尤其是伴有右冠瓣脱垂进入缺损时,置入封堵器后容易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本组有2例(0.44%)置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返流,另1例患者术后造影显示 封堵器上边缘与主动脉瓣根部间尚有间歇,但仍有中量返流。随访3年1例微量返 流,1例仍有少量返流且左心室轻度扩大。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CRBBB
外科手术 (文献综述)
25-44%
介入治疗 (我院资料)
3.51%
RBBB+LABBB
3.5%
3.95%
RBBB+LABBB+pPR <3.5%
t Ⅲ°AVB
1.10%(0.63%)
Ⅲ°AVB
<1.0%
(0.09%)
LABBB
3.07%
CLBBB
0.88%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07年全国21家医疗中心9311例(年龄12.2岁)VSD封堵术统计资料显示,成 功率96.4%,死亡率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60%,Ⅲ度AVB并安装临时起 搏器或经药物治疗者0.63%、植入永久起搏器0.09%,轻度以上TR0.64%,轻度 以上RVOTSteno/O0.15%,轻度以上AR0.10%,轻度MR 0.01%,封堵器移位 0.17%,不明原因心脏扩大0.06%,心包填塞0.05%,脑梗塞0.02%,6个月以上 残余分流0.40%,其它严重并发症0.02%。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①解剖因素:传导束距膜周流入部型缺损 后下缘、膜周肌小梁型缺损前上缘最近,穿 支部距缺损边缘仅2-4mm,分支部及左、右 束支甚至可以包裹在缺损边缘的残余纤维组 织内,这样的解剖关系决定了膜周流入部型、 膜周肌小梁型以及肌部流入部型为传导阻滞 易发生的解剖类型;
——难以预料的因素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因此术中造影应仔细测量缺损上缘距主动脉 瓣距离,严格选用适当型号、适当形状的封堵器。 由于本组资料中该并发症发生率低,我们还不能 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一旦发生,恢复正常 的概率似乎很小,值得关注。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究其原因,介入术后发生主动脉瓣返流的原因一方面是封堵器左室盘面直接 影响了瓣膜的运动所致;另一方面,可能与器械的置入影响了室间隔—主动脉根 部结构的顺应性有关,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如 果 Ⅲ°AVB 是 让 每 一 位 术 者 目 前 深 感 忧 虑 的 问 题 , 那 么 余 下 的
RBBB+LABBB、CRBBB、 LABBB、CLBBB、Ⅱ°二型AVB在未来会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VSD介入治疗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近期预后似 乎良好,但是其远期预后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应当谨慎对待之。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 挑战
MVSD与周边重要结构间的复杂解剖关系决定了术后并发症种类、概率及严 重程度等远高于ASD和PDA,尤其是难以预料的严重心律失常已经成为今天我 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治疗病例增加及随访时间延长, 一些严重/迟发性并发症 如三尖瓣损伤伴重度返流、继发性右室流出道狭窄、不明原因的左室增大伴心功 能不全等已逐渐被认识,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治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一 组 486 例 次 VSD 介 入 封 堵 的 研 究 表 明 , 术 后 14 天 内 发 生 Ⅲ 度 AVB5 例 (1.10%),其中4例出现在7天内,1例出现在术后10天,所有患者均采用内科 治疗(3例安装临时起搏器),最长时间5天。其他传导阻滞类型还包括 RBBB+LABBB18 例 ( 3.95% ) 、 CRBBB16 例 ( 3.51% ) 、 LABBB14 例 (3.07%)、CLBBB4例(0.88%)、Ⅱ°二型AVB3例(0.66%),上述六种心 律失常总的发病率13.16%。
——可通过改进操作技术加以 克服的因素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②技术因素: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手术 过程包括寻找左室面破口、建立动—静脉导 丝轨道以及置入穿过缺损口的输送长鞘等, 此过程中穿隔方法不当、输送长鞘直径过大、 或输送长鞘递送方法粗暴以及牵拉动—静脉 导丝轨道张力过高等均会造成缺损口扩大、
甚至造成缺损口边缘撕裂而伤及传导束;
——第四届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学术沙龙. 2007.北京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成功率 死亡率 Ⅲ度AVB 残余分流 AR1982-2002
年673例外科手术)
100%
介入治疗
(资料来源:中国21 家医学中心2002-2007 年9311例介入治疗)
96.40%
0.6%
0.05%
1.0%
0.72%
5.0%
0.40%
0.10%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挑战之一:严重心律失常
关于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中及术后发生的 传导阻滞,我们于2004年初首次进行了报道,以后 各家医院报道逐渐增多,并且成为关注的热点。普 遍的观点认为,术中或术后发生传导阻滞可能与三 方面因素有关——解剖部位、操作技术、器械因素
③器械因素:封堵器直径过大,可能 导致缺损边缘组织张力过高,直接地或者 缺损边缘组织水肿间接地压迫传导束或其 分支,引起传导阻滞。
—— 应 当 加 以 改 进 的 因素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挑战
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器械设计本身的因素。从AGA的非对称形器械过渡到 国产对称形器械,使操作技术变得简单,但并未从本质上消除传导阻滞的发生。 生产企业在对膜周部室间隔解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改变封堵器的设计思想—如缩 小右室盘面积、增加腰部长度、降低张力、改变器械硬度等—对于从根本上降低 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