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1、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症及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最大伸展直径<40mm;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 摘要】 目的 : 探 讨嵴 内型 室间 隔缺 损 ( I V S D) 介 入 治 疗 的安 全 性 和 有 效 性 。方 法 : 5 0例 室 间 隔缺 损 ( VS D) 介入 治疗 患者 中, 有 l O 例 术 前 经 胸 超 声心 动 图 ( TT E ) 确定为 I VS D, 其 中男 8例 , 女 2例 , 年龄 4 ~4 4岁 ( 平均 2 1岁 ) 。 术 中 常规 左
心 室造 影 , 以明确 I VS D的诊断 ; 符 合 通 过 VS D建 立 股 动 静 脉 轨 道 , 应用 7 ~9 F输 送 鞘 释 放 封 堵 器 。8例 采 用 国产 动脉 导 管 未 闭封 堵 器 , 型号为 6 ~8 mm 或 1 4 ~1 6 mm, 2例 采 用 国 产 对 称 性 室 间 隔缺 损 封 堵 器 , 型号 为 7 ~1 0 mm。 分 别 于 术 后
维普资讯 7 5 O 源自放 射学 实践 2 0 0 7 年7 月第 2 2 卷第 7 期 R a d i o l P 望c c i c e ! l
! ! ! : : !
介 入 放 射 学
嵴 内型 室 间 隔缺 损 的介 入 治 疗
3 、 6 和 1 2个 月 时心 电 图和 超 声 心 动 图 。 结 果 : 1 0例 患 者 左 心 室造 影 显 示 右 后 向 左 前 分 流 束 , 均 封 堵 成 功 。术 后 1 例 出现 微 量 主 动 脉 瓣 返 流 。术 后 随 访 1 0 例 患 者 均 无 异 常 改 变 。结 论 : 嵴 内型 室 间 隔缺 损 介 入 治 疗 安 全 、 手术 成功率 高, 长期 疗
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

介人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
吴 铁 军 汤服 民 熊 健 罗运 成 王 留 江 (152医院心胸外科 ,河南平顶 山 467000)
临床 研 究
【关键词】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残余分流
【中图分类号】 R654.2
f文献标识码 I B
室 间隔缺损 (Ventrieular septM defects,VSD)是常见 的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是室问隔缺损修补 术的常见并发症『lI。由于采用封堵伞介入方法治疗 VSD具有 创伤小 、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患者所选择 。笔者采 用此方 法治疗 4例 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 ,现总结报 告 如下 。 1 临 床 资料 1.1 一般 资料 2003—08~2007—08介入治疗 4例 VSD修补 术后残余分流患者。男 3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6、7、11、l8 岁 。全部为膜 部 VSD修补术后 ,均可在胸骨左缘第 3、4肋问 闻及收缩期杂音 ,心功能 Ⅱ级 3例 ,Ⅲ级 1例 ,因术后再度出 现心脏杂音并行 超声 检查确诊 ,封堵治疗距 VSD修补术刚 间 为 05—2年 1.2 介入方法 在静脉基础麻醉或局麻下行经导管 残余分 流 的封堵治疗 。穿刺股动 、静脉 ,左心室造影测量 VSD残余 漏 口大小和漏 1 3上缘距主动脉瓣 的距离 .通过漏 口建立动静 脉轨道 ,沿轨道送入输送鞘管到左心室 ,封堵伞沿鞘管运送 到左心室 .释放左心室面伞 ,同撤输送系统 ,当左心室面伞 帖 紧 室 间隔 时 释 放 右心 室 面 伞 。超 声 检 杏 和左 心 室 造影 证 实 封 堵 伞位置 良好 .无 心室水平 左向右分 流 .主动脉瓣 和三尖瓣 功能未受影响 。表 明封 堵成功 ,术后均应用 多巴胺和硝普钠 等 药物 以及抗凝 治疗 。 1.3 结果 残余分流 的发生部位 2例位于缺损的后下角 。2 例位于缺损后上缘 ,其 中 1例室 间隔补 片成瘤 样突向右心 室 ,4例残余漏 1 3直径分别为 4、5、8、8ram,其中 3例分别选 用 6、8、10mm对称型膜部 VSD封堵伞 ,1例漏 LJ位于缺损后 上缘 ,直径 8mm。漏 口上缘距 主动脉右冠瓣距 离为 0,选用了 10mm偏心型封堵伞。4例患者均封堵成功 ,手术时问分别为 165、70、95、88min,1例后下缘 残余分 流患者 术巾出现一 过 性Ⅲ度 房室传导阻滞 ,给予静脉注射阿托品及地寒米松后传 导阻滞消失 ,超声检查显示术后无残余分流 ,主动脉瓣和三 尖瓣无反流,无机械性溶血和感染性心 内膜炎等并发症 。术 后随访 3个月复查显示 4例均无残余分 流,无封堵伞移位 , 心功能恢复至 I级。 2 讨 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超声观察要点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通过封堵心脏室间隔缺损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减轻症状。
超声观察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选择合适的封堵装置,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情况,以及评估手术后的疗效。
下面将从超声观察的要点出发,对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方法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超声检查,以确定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和形态,评估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检查动脉导管和肺动脉的情况,以及排除其他伴随畸形。
常用的超声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经食管心脏超声、三维超声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二、评估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在超声检查中,需要准确地测量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包括室间隔缺损的口径、长度和面积等参数。
这些数据对于选择合适的封堵装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还需要评估室间隔缺损的形态特点,如有无突出的膜状结构、有无附壁动脉导管等,这些能够影响封堵装置的选择和放置位置。
三、评估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室间隔缺损会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的增加和右心室的容量负荷的增加,长期存在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在超声检查中,需要对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左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等指标,以及右心室的舒张功能和肺动脉压力等参数。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的影响,以及手术后的疗效。
四、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情况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超声检查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情况。
可以引导封堵装置的放置,确保在正确的位置和方向。
可以观察手术过程中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
还可以评估封堵装置的位置和密合度,保证封堵效果。
五、评估手术后的疗效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需要进行定期的超声检查,评估手术后的疗效。
主要包括评估封堵装置的位置、稳定性和功能,观察左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的变化,检查有无残余室间隔通道和影响心脏功能的并发症等。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律失常观察

心 电项 目复查 , 心 电 图 、 电监 护 、4 如 心 2 h动 态 心 电 图等 。所有 患者 出院后 继续 门诊 随访 1 月 。 个 1 2 方法 . 均 根 据患 者 病 情 需 要 行 多 次 心 电图 检
应证标准 , 但分 流量仍较大 、 在多处缺 损 的患者 , 存 术后 1 —
查 。多数 术后 存在 心律 失常 的患 者一 份 心 电图可 合 并有 多种 心 律失 常诊 断 , 一类 型 的 心律 失 常诊 断 同 亦 可在 同一 个患 者 的 多 次 心 电 图检 查 中反 复 出 现 。 为 避免 心律 失 常 的重 复 统 计 和 尽 可 能 的不 丢 失 数 据 , 文所统 计 的数 据均 遵循 以下 原则 : 本 同一个 患者 的 同一 种心 律 失常 诊 断 仅 以其 首 次发 生 时 间为 准 ,
统 计 为 “ 后某 天 发生某 种 心 律 失 常 1人 次 ”, 后 术 其 该患 者 的心 电 图 检 查 中如 再 出现 此 种 心 律 失 常诊
要表现 为传 导阻滞 ( 包括 束 支传 导阻滞 和 房室 传导 阻滞 ) 、
室性及室上性 心律 失常 、 左心室高 电压 。传 导阻滞为术后最
常见 的心律 失常类 型 , 中束支传 导阻滞 多发生 于术后 3~ 其 7d 以 R B , B B为 主 ; 房室 传导 阻滞 多发生 于术后 5—7d 以 ,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个人经验与观点

自然闭合可发生在胎儿时期,出生前未闭合者, 76%在出生第一年内闭合
通常在3岁以内自然闭合发生较多,年长儿或成人 闭合少
膜部及小梁部室缺自然闭合多,流出道部、靠近肺 动脉瓣及对位不良的室缺很少自然闭合。
小型室缺自然闭合机会多,但大于10mm的膜周室 缺,或曾有心功能不全者也有自然闭合的机会
缺损
膜周型(曾称主动脉下室缺、室上嵴下室缺):占所有
室缺的60-70%。左室观:缺损在左室流出道内,上缘位于 主动脉右冠和无冠瓣环下方,其他边缘均为肌肉。右室观: 缺损位于右室流入道和流出道交界处,根据延伸部位再分为:
膜周流入道:膜部室缺,向流入道部室间隔延伸,在三尖瓣膈瓣后。后缘
为二尖瓣与三尖瓣连接部,前下缘为肌部室间隔嵴,上缘为圆锥间隔
4 recovered
♥ EKG changes = 48 10.8%
Within 1 week: RVCD, CRBBB, LAHB, CLBBB, NJRT, PVCs & V-A dissociation
Long term = 18/48
4.1%
RVCD, CRBBB, LAHB, CLBBB
通常一个造成肺动脉压力超过体循环压力50%的缺 损明显是大室缺,其自发性闭合的概率可能很低
室缺自然闭合的机理
三尖瓣组织粘附于缺损边缘,或形成假性膜部室隔 瘤,多见于膜部室缺
纤维组织块堵塞缺损,多见于肌部小室缺 室间隔肌小梁出现肥厚闭合缺损,多见于小梁部室
缺 主动脉瓣叶脱垂嵌入缺损可致缺损变小,但不会闭
合
小型缺损(>0.5cm2):缺损小于主动脉口径的50%, 常为限制性分流
中型缺损(0.5-1.0cm2 ) :缺损在主动脉口径的50100%,Qp/Qs1.5-2
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室缺 。由于肌部室缺尤其接近心尖部 , 右心室途径 难以进 经 行修补术 , 而左心室切开进行 手术 , 术后 由 于并 发左心室功 能不全 , 造成 较高死亡率 , 另外 , 多发性 室缺 手术治疗 困难 ,
流。
继应用于临床并 获得成 功 , V D的介人 治疗 获得 了突破 使 S
性 的进 展 。 m lzr 堵 装 置 避 免 了 双 伞 法 及 Sdr s 的 A pa e 封 t iei 法 e 缺 点 , 腰 部 直径 与缺 损 大 小 一 致 , 利 于 缺 损 的 封 堵 和 装 其 有
第2 第1 9卷 期 20 0 9年 2月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 Z 2 Ⅳ D. .9 1
J OUR NAL OF GANN AN DI AL UN V S T ME C I ER I Y
FEB. ( 21 Q9
室 间 隔 缺 损 的 介 入 治 疗
谢 东明
( 赣南 医学 院第 一附属医院心 血管内科 , 江西
中 图分 类 号 : 5 11 R 4 . 文献标识码 : A
赣州
3 10 ) 40 0
文章 编号 :0 1— 7 9 20 ) 1— 10— 6 10 57 ( 09 0 0 4 0
1 概
述
室 间 隔 缺 损 ( etcl e t e c, S 是 常 见 的 先 vnr ua spa df tV D) i r l e
广 泛推 广 。 19 9 9年 , G A A公 司研 制 出 A pa e 肌 部 V D封 m l zr t S 堵 装 置 ;0 2年 , 研 制 出 A pa e 膜 部 V D 封 堵 装 置 , 20 又 m lzr t S 相 膜 部 室 缺 在 大 部 分 情 况 下 被 三 尖 瓣 或 其 他 纤 维 组 织 覆 盖 、 裹 、 连 在 膜 部 室 缺 的 缺 损 处 , 成 凸 向右 心 室 侧 的囊 包 粘 形
室间隔缺损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V D 患者应用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 D O)介入治疗及护理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S MV
与护理 效果 满意 。结论
【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护理 【 中图分类号】R4 35 【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10 — 9 1(0 1 2 29 — 2 08 57 2 1)1 — 卧于导管室手术床 上 ,连 接好 . 心电监护仪 ,建立静脉通路 ,遵 医嘱用药 ,观察患者 的面色表 情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 、血压及呼 吸的变化 ,做好术 中护 理记 录。及早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处理 。本组 l O例患者术 中无不适主诉 。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12 1 治疗方法 采用 M V . . D O,直径 4~1 m 4 m,常规 皮肤消 毒 、铺 巾,采取局麻或全麻 ( 不配合 的患儿 ) ,静脉注射 肝素
率 、心律、血压 的变化 ,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注意听 诊心脏杂 音 ,若 出现心脏杂音或原有 心音改变时 ,应及时报告 医生 ,协助药物治疗 ,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 3 2 出血或栓塞 严密 观察患者生命体 征变化 ,注意穿刺 .. 点部位敷料有无渗血 ,局部有无进行性肿胀、包块、剧痛等皮 下活动性 内出血现象 ,发现出血 、皮下血肿时要及 时用手压迫 止血 ,穿刺部 位用 加压 绷 带包 扎 ,穿刺侧 肢体 伸直 制动 8 , h 卧床 2 h 0 ,观察足背 动脉搏动及末 梢循环状况。 呛咳、打喷 嚏、用力排便 、憋尿等会引起 动脉压 、腹压增高而致穿刺点出 血 ,事先教会患者按住穿刺点 ,然后在进行以上 动作 。本组患 者术后未发生牙龈、 口腔黏膜及皮肤穿刺点等部位 出血。若 出 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 肢体皮肤颜色发绀或苍 白,两侧 肢体温度不一 致 ,感觉 麻木 或疼痛 ,提 示下肢 动脉 或静脉柱 塞 ,要及时汇报给医生 给予积极 的溶栓、抗凝治疗 。 2 3 3 MD O移位或脱落 当 MD O移位或脱 落可造成分流 . . V V 和残余分流 ,血液 经过分流处在物理作用下可造成细胞机械性 溶血。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发生烦躁不安 ,面色紫绀 ,皮肤黏膜 出血 ,肉眼血尿等 。若发生 M V D O移位或脱 落,应尽 早取出, 若不成功应 紧急外科手术 。 2 34 溶血 溶血与 MD O位置不好 、脱 落、残余 分流量大 .. V 有关 ,国外一组报道溶血的发生率为 0 7 . %。可 给予 肾上腺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专科情况
听诊1
心前区无隆起,未见异常搏 动,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 左锁骨中线处,无弥散,
未及细震颤。
听诊2
心相对浊音不大,心率100/ 分,律齐,胸骨左缘3-4肋 间可闻及3/6级粗糙收缩期 杂音,无传导。
材料
05
Contents
01 穿刺针 02 手术刀片 03 鞘管
04 260mm长导引钢丝,面条钢丝
05 右冠造影导管、多功能导管、猪尾导管 06 圈套器、血管钳(2把) 07 输送鞘管、推送杆 08 封堵器
膜部室缺封堵器的研制和应用
封堵器的类型和应用
Rashkind封堵器 Sideris补片 Cardio-seal封堵器 弹簧圈
漏斗部室缺 • 干下型 • 嵴内型
肌部
各型室间隔缺损显示切面及部位示意图
目录
1 室间隔缺损概述
室缺封堵 术围手术 期护理
2 室间隔缺损分型 3 室间隔缺损手术 4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及治疗
5 病例查房
室间隔缺的手术类型
心内科: 介入封堵术
室间隔缺 的手术
心外 科手术
VSD 修补术
胸腔镜下 修补术
并发症
造影剂反应
穿刺处血肿
溶血、血栓 心脏血管穿孔导致 急性心包填塞
并 发 症---传导阻滞改善传导功能
临时起搏
封堵术后疗效
国外于2001年底开始临床 试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术后疗效
我院于2007年9月开始应用膜部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已成功治疗 膜部室间隔缺损200余例,操作简单, 疗效佳,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目录
1 室间隔缺损的概述
室缺封堵 术的围手 术期护理
2 室缺的分型 3 室间隔缺损的手术 4 室间隔缺损的术并发症及治疗
5 病例查房
Diagram
诊断
CHD VSD(膜部瘤形成),心功能一级
患者情况简介
患者张瑜,女,4岁 床号:+1,住院号:3294 安徽省临泉县人 于2009年8月27日上午步行入院。 3年前因感冒就诊时发现有心脏杂 音,当时未治疗。平时易感冒,活 动后无胸闷呼吸困难,无紫绀,无 蹲踞现象。
临床应用较少
镍钛合金封堵器 非对称型封堵器 对称型封堵器
已近10000例
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
国产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穿刺及造影过程
室缺封堵手术入路
上腔静脉
室缺封堵术示意图
主动脉
下腔静脉
缺损部位
手术入路说明:
右侧股动静脉,选 两根动脉鞘,行左心室 造影示VSD膜周部缺损。 经股A→主A →左心室→ 室间隔孔→右心室→ 肺A或腔V,建立左心室— 右心室轨道,用输送鞘送 伞,封堵一次成功,再行 左心室造影,术中心超监 测封堵器位置良好无分流 ,拔出输送系统及鞘管。
1岁内闭合率最高, 90%发生在6岁前
室缺的危害
心力衰竭
B
呼吸系统感染 A
危害
C 感染性心内膜炎
影响生长发育
E
D 肺动脉高压
目录
1 室间隔缺损概述
室缺封堵 术围手术 期护理
2 室间隔缺损分型 3 室间隔缺损手术 4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及治疗
5 病例查房
室缺的分型
膜部室缺 • 单纯膜部 • 三尖瓣隔瓣下 型 • 膜周型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围手术期护理
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
09.12.2009
目录
1 室间隔缺损概述
室缺封堵 术围手术 期护理
2 室间隔缺损分型 3 室间隔缺损手术 4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及治疗
5 病例查房
室间隔缺损的概述
定义
室间隔在胚胎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 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它可单独在,也可是某种 复杂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 性心脏病
体征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 下移位,心界向左下 扩大,典型体征为胸 骨左缘Ⅲ-Ⅳ肋间有 4-5级粗糙收缩期杂 音,向心前区传导, 伴收缩期细震颤。若 分流量大时,心尖部
可有功能性舒张期杂 音。
临床过程
小室缺约占50%, 70%自行闭合
肌部室缺的愈合 率高于膜部,流出道室 缺自行闭合率低
缺损小, 临床上可长期无症状、 无肺动脉高压
小室缺封堵前后造影图
封堵前
封堵后
目录
1 室间隔缺损概述
室缺封堵 术的围手 术期护理
2 室间隔缺损分型 3 室间隔缺损手术 4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及治疗
5 病例查房
术后处理
CCU监护 观察血运 药物 抗生素应用 复查
并发症
动静脉瘘 心律失常 主动脉瓣、 三尖瓣关闭不全 封堵器脱落 感染性心内膜炎
室缺病例
生命体征
体温:36. 2度 心率:120次/分 呼吸:20次/分 身高:101cm,体重:14.5kg
四肢血氧血压
右上肢血压:108/63mmHg,血氧98% 右下肢血压:122/64mmHg,血氧99% 左上肢血压:97 / 61mmHg,血氧99% 左下肢血压:111 /64mmHg,血氧97%
(5)超声在大血管短轴 五腔心切面9-12点位 置 肌部室缺>3mm 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心肌梗死或外伤后VSD
禁忌证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 物,或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 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 管插入径路中有静脉血栓形成 巨大VSD,缺损解剖位置不良, 封堵器放置后可能影响主动脉瓣 或房室瓣功能 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合并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 合并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 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操作
术前准备
D 常规准备
A 药物使用
B 足背动脉
术前一天使用抗
生素,服阿司匹 林
检查足背动脉
搏动并做好记 号
C 静脉通路
建立左下肢静 脉通路
其他同介入手术 常规术前准备
膜部室隔间的解剖
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手术前后对比
室缺修补手术前
室缺修补手术后
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
明确适应证
膜周部VSD (1)年龄≥3岁、体重>5kg (3)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 单纯性VSD,直径>3mm,<14mm (4)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 ≥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 及主动脉瓣返流
发病率
出生婴儿中先心患儿为0.7%一0.8% 室缺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
病因
遗传 环境 病毒 感染 药物
室间隔缺症状与体征
室间隔缺 症状与体征
症状
• 缺损小,可无症状。 • 缺损大者,症状出 现早且明显,以致影 响发育。有心悸气喘、 乏力和易肺部感染。 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 竭。有明显肺动脉高 压时,可出现紫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