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
[数学家的小故事三篇]数学家故事5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三篇]数学家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da246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3.png)
[数学家的小故事三篇]数学家故事5篇数学家故事篇一: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故事篇二:名人故事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简介: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
关于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关于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迟序之数,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祖冲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一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
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
他一直治学严谨,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
在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
好的作业,则用大笔书写一个“善”字,表示满意。
他经常废寝忘食,不顾病痛地工作。
据熊庆来的夫人回忆,在东南大学第一年,过度疲劳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疮,熊庆来竟顽强地伏在床上坚持编写教义。
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
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
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二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在我国古代数学史和数学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杨辉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数学宝库,为数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辉还画了一张表示二项式展开后的系数构成的三角图形,称做“开方做法本源”,现在简称为“杨辉三角”。
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4个

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4个中国古代有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留下了许多精妙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下面是四个关于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故事一:神奇的郭守敬郭守敬是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最著名的是他的水银全象仪,这是一种高精度的天文仪器,能够准确测量太阳和其他星体的位置。
郭守敬通过观测和建模,改进了《殷礼》中的望季度章,提出了真望经,通过此等理论依据推演重建了古代浑仪。
他的工作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二:发明算盘的张丘建张丘建是中国古代发明家兼数学家。
相传,他是全球最早发明算盘的人。
算盘是一个用来计算的工具,它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
张丘建通过这个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计算的效率,他的算盘被广泛使用,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三:画地为牢的赵爽赵爽是唐代数学家和军事家。
相传,他是全球第一个利用三棱镜测量角度的人。
当时,唐玄宗希望他为东都洛阳设计一座城市。
赵爽在测量城市的方位时,没有传统的测量工具,于是他利用了一个三角木柱和一块平整的地面画出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三棱镜测量出了角度。
凭借准确、高效的测量方法,赵爽顺利地设计了一座城市,并被唐玄宗赞赏。
故事四:善于算术的刘徽刘徽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是南北朝时期学者,创立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刘徽善于应用算术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了一套解决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被称为"史生"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线性方程组解法之一。
他凭借着对数学的研究,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每个故事都设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这些数学家的背景和成就也有所不同。
然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数学的研究和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中国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中国数学家成长故事

中国数学家成长故事
中国有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成长故事丰富多彩,以下简单介绍三位:
1.苏步青:苏步青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读书时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
他通过自学继续深入学习数学,并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仍然保持了对数学的热情和勤奋学习的态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苏步青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对中国数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在年幼时便展现出了超凡的数学天赋。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通过自学不断深入学习数学,并逐渐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
华罗庚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陈景润: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因为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享誉世界。
陈景润一直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精神,他在研究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陈景润的故事鼓舞了许多年轻人在科学研究中追求卓越,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最新的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7篇

2023年最新的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7篇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1)华罗庚的故事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
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
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
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
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
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
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
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
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
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
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2)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的数学家历史故事

中国的数学家历史故事
中国数学家的历史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刘徽: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生活在三国时期。
他利用“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这项工作在当时是极其困难的,但他最终得出了精确的结果,即圆周率是3.1415926。
祖冲之:他继承了刘徽的工作,并进一步精确地计算了圆周率,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果在当时是全球领先的。
秦九韶:他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发明了“大衍求一术”,这是一种求解一次同余方程组的方法,被现代中国数论学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对于数论的重要贡献。
杨辉:他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对三角学有深入的研究。
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写成了《杨辉算法》一书,其中“贾宪三角”是一个著名的成果,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三角恒等式之一。
徐光启:他是明末清初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数学家的故事都表明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发展水平。
他们的工作成果不仅在当时是卓越的,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一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
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
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
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
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
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二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10个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10个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1.赵爽:东汉末年,赵爽发明了“勾股圆方图”,即利用该图证明勾股定理,
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
2.刘徽:魏晋时期,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3.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果领
先世界近千年。
4.王孝通:唐代数学家王孝通提出“缉古算经”,擅长天文历算,并首次提出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5.沈括:北宋时期,沈括在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军事、
经济学、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
6.贾宪:北宋数学家贾宪发明“贾宪三角”,即二项式系数表,并提出了“贾宪
求积公式”。
7.杨辉:南宋数学家杨辉发现了“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出完整表
达二项式定理的系数规律的三角形。
8.秦九韶:南宋时期,秦九韶提出“秦九韶算法”,这是一种高效计算多项式
的方法。
9.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徐
光启算法”,用于计算π的值。
10.李善兰: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创立了“李善兰恒等式”,这是第一个用中文表
述的等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
导读: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集合、结构、空间、变化。
我们中国有两个数学名人,一个是华罗庚一个是陈景润。
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报效祖国宏愿------ 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
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
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 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
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可是华
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
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
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
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华罗庚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
建设。
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
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
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
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
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
极大的荣誉。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
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
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
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
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
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
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
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
一证明就用去的 6 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