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歧义的句子

合集下载

歧义句

歧义句

歧义句1解释说明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如: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2、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3、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另外还有许多:很搞笑!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

开刀的是他父亲。

鸡不吃了。

鸟不打了。

总之,歧义句就是一个句子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理解和意思。

2歧义句:“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乘某路公交车访友新居,称“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本人在未到达蒋王庙的前一站(蒋王庙-1)下车,结果错了,该人说的是过蒋王庙后的一站(蒋王庙+1)下车。

更正是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对一些常见的歧义,进行一些约定,应该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约定,也许本身没有太多绝对的理由,但它可以诱导人们渐渐地统一认识,形成新的语义习惯,从而重理解上消除语义。

若干年后,大家就很自然地只接受一种理解,排斥另一种边缘的理解法。

上述关于“前后”的词语,有些是时间、空间双表的,容易产生歧义,针对他们就需要约定,如:“前头、前面、往前”。

有些词语则只表示时间,或空间,一般就没有歧义问题。

表时间的如:“之前”、“先前”、“前期”等。

表空间的如:“前方”、“前进”。

他们没有歧义,不需要特别约定。

约定可以是类似这样:1)“往前翻”:指时间顺序,不指空间顺序,即时间退后(-)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说“往后翻”都是指向后面的、未来的方向(+),又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面的更精彩”等等。

歧义的病句例子

歧义的病句例子

歧义的病句例子
以下是 8 条歧义的病句例子:
1. “我要热饭。

”这到底是要加热饭呢,还是要很烫的饭呀?就像说“我要冷水”,是要凉的水还是去取冷水的动作呢,真让人迷惑。

2. “她走了半小时。

”她是已经离开了半小时呀,还是走路走了半小时呢?这差别可大了,好比有人说“他睡了半天”,到底是睡了很长时间还是刚好半天呢。

3. “咬死了猎人的狗。

”到底是狗把猎人咬死了,还是把猎人的狗给咬死了呀?这就跟说“打破了杯子的猫”一样,是猫打破了杯子呢还是杯子打破了猫呀。

4. “鸡不吃了。

”是鸡不吃东西了呢,还是人不再吃鸡呀?这多让人费解呀,就像说“菜不买了”,到底是谁不买菜呢。

5. “他的笑话讲不完。

”是他有很多笑话讲也讲不完呢,还是关于他的笑话一直都有怎么都讲不完呀?这真的很难懂,好像“她的故事说不完”,是她会说很多故事还是她自己就有很多故事呀。

6.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是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还是任何人都不认识这个人呀?哎呀,这和说“这个地方啥也不知道”一样,到底是地方不知道东西还是别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呢。

7. “开刀的是他爸爸。

”到底是他爸爸被开刀了呢,还是他爸爸给别人开刀呀?这就跟“做饭的是她妈妈”一样,是妈妈做饭还是妈妈被人做饭呀,真神奇。

8. “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会议。

”是校长加上其他学校的领导呢,还是校长和本校的其他领导呀?这真让人晕乎呀,就如同说“老师和其他班级老师参加了活动”,到底是怎样的组合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歧义的句子呀,真是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产生各种奇妙的理解呢!。

歧义句子

歧义句子

1、你为什么打他? (89全国卷) ①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不应该是你,应是他人) ②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理由是什么!) ③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 ④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89全国卷) ①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②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产太少了;重音落在 “五百台”上,则表示生产太多了。 十一、重读的字不同易产生歧义
1、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 藏的图书。 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3、开刀的是他爸爸。 (开刀的:1、病人;2、医生) 六、有“的”字的短语引起歧义。
1、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 国卷Ⅳ) 例句“数百名死难者的亲属”中的修饰语“数百名” 既可以修饰“死难者”,也可以修饰“亲属”,并 且两种情况两种意思:修饰前者是说“死难者有数 百名”,修饰后者是说“亲属有数百名”。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 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 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 3、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想起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走了一个多钟 头了。 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 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 游戏。 C有人认为把金庸小说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 么不好。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 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军圆满完成军队体制编 制调整改革方案确定的任务,如期裁减员额20万。

有歧义又幽默的句子

有歧义又幽默的句子

有歧义又幽默的句子1. 她的头发是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焰,但她却表现得像一只被豢养的温顺羔羊。

2. 这个城市的拥挤程度,就像一个蜡烛熔化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

3. 我喜欢读书,但我更喜欢翻开书后就编造故事。

4. 你的微笑就像屁股上的痔疮,无论如何都会让人不舒服。

5. 蜘蛛虽然小,但它们是天生的天使,因为它们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卧室门。

6. 他用镜子给我展示他的眼睛,但我只看到了我的油腻脸庞。

7. 这道菜就像一个小朋友,尝起来香甜可口,但它看起来非常丑陋,让你不敢相信。

8. 这个故事就像一只鱼,在不停地摇晃,我们永远不知道它会游向哪里。

9. 他的身材就像一座山,高大威猛,但随时都要准备迎接地震的来临。

10. 这个夜晚就像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每个人都在跳着自己的舞蹈,但我们都听不到对方的歌声。

11. 这部电影就像一场演出,但这场演出只有一个角色,因为其他人都在睡觉。

12. 这个房间就像一个溜冰场,我们每个人都在跌跌撞撞地磨练自己的技能。

13. 这项工作就像一个盛大的冒险,我们必须克服每一个障碍,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

14. 我们的爱情就像一场黑色幽默的表演,有时让人大笑,有时令人心碎。

15. 这个城市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拥有许多曲折和岔路,但最终都流入同一海洋。

16. 他的笑容就像一只鬣狗,有点吓人,但看起来令人愉悦。

17. 这个房间就像一个迷宫,每个墙壁都在试图引导我们到达终点,但我们总是失去方向。

18. 这个梦境就像一场疯狂的婚礼,我们在翻滚、哭泣、笑声中度过,却无法确定它的真实性。

19. 这个故事就像一只昆虫,有着许多复杂的部分,但它也可以在一瞬间被压扁。

20. 这个房间就像一个迷幻的森林,我们在其中迷失了方向,但也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1、多音产生歧义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2、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

(赠送、运送)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离开、行走)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自行车主、师傅)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写的、章太炎收藏的)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核销、报废)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

(看不到、瞧不起)他的故事讲不完。

(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他想不起来了。

(忘了、不起床)3、兼类词产生歧义我要热饭。

(形、动)这辆车没锁。

(动、名)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连、介)他爬过山没有?(助、动)4、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我去上课。

鸡吃过了。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5、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

(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学生家长都来齐了。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6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妈妈、王玲)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他、美兵)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

(两边、一边)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我、妈妈)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

(我、小明、我和小明)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

(火车里、火车外)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

(酒、喝酒)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

(进门就问、进门)7、省略不当产生歧义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

(你、我)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李大伯、孩子们)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书包。

歧义句子举例

歧义句子举例

歧义句子举例
以下是一些具有歧义的句子举例:
1. 他在那里静静地坐了一整天,几乎连手指头都没有动一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坐了一天,一动也没动,或者是他原本打算做一
些事情,但最后却什么都没做。

2. 他在比赛开始前喝了杯咖啡。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在比赛开始前一小时喝了杯咖啡,或者他在比赛
开始前五分钟喝了杯咖啡。

3. 当我走进房间时,我发现我的钥匙不见了。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找不到钥匙了,或者钥匙自己消失了。

4. 当我打开冰箱时,我发现了我的午餐。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在冰箱里找到了我的午餐,或者我的午餐在冰箱
里被发现了。

5. 我喜欢在晚上读书,因为我可以更好地放松自己。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晚上读书有助于放松自己,或者晚上读书有助于更
好地放松自己。

总之,歧义句子的意思可能会因语境、语气、语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阅读或使用句子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歧义的地方。

句子的歧义类型

句子的歧义类型

句子的歧义类型
1. 听到雷声时,我看到了闪电。

语义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的眼睛看到了闪电,也可以理解成雷声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眼前有闪电。

2. 她给了我一杯喜欢的咖啡。

结构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给了我一杯我喜欢的咖啡,也可以理解成她给了我一杯她自己喜欢的咖啡。

3. 我看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小猫。

语词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看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小猫,也可以理解成我看到了一只体型很大的老虎和一只体型较小的猫。

4. 昨天发生了一场车祸。

指称歧义:这句话无法确定是“车祸”发生在昨天,还是“发生了一场”昨天的车祸。

5. 昨天他告诉了我好消息。

语用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昨天他告诉了我一则好消息,也可以理解成我昨天得知了他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我。

6. 请你尽快和我联系。

赋格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尽快和我联系,或者请你尽快和另一个人联系。

7. 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裙子站在门口。

语义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裙子站在门口,也可以理解成她站在门口,红色的裙子是她身上穿的。

8. 请取出你的银行卡。

指令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取出你自己的银行卡,也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取出我的银行卡。

9. 她喜欢读书和写作。

结构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喜欢读书,并且也喜欢写作,也可以理解成她喜欢读书的同时也喜欢写作。

10. 请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

指令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也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别人。

引起歧义的句子

引起歧义的句子

引起歧义的句子以下是 8 条引起歧义的句子及例子:1. “我喜欢上一个人。

”例子:我跟朋友说“我喜欢上一个人”,朋友特别惊讶地问:“啊?你啥时候喜欢上一个人的啊,对方知道吗?”可我说的“上一个人”其实是指“在一个人之上”,就是说我超越了某个人呀。

2.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例子:我跟妈妈说“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妈妈一脸疑惑地说:“那你还不使劲穿啊!”但我的意思其实是冬天尽量穿少点呀,哎呀,这误会可大了。

3. “他的话可真不能信啊。

”例子:朋友跟其他人讲“他的话可真不能信啊”,大家都以为是说他经常说谎,实际上朋友想说的是他说话太夸张,根本不是字面那个意思呢。

4. “这东西不便宜啊。

”例子:我拿起一样东西说“这东西不便宜啊”,旁边的人就都以为很贵,结果我接着说“很便宜呢,才几块钱”,他们都傻眼了,哈哈,我说不便宜又没说贵呀。

5. “我差点没摔倒。

”例子:我跟人讲“我差点没摔倒”,人家担心地说“那还好没摔倒”,其实我就是没摔倒呀,这话说得有歧义吧。

6. “中国队大败日本队。

”例子:听到我说“中国队大败日本队”,有人还以为中国队输了呢,后来才反应过来是中国队赢了呀,这词用得怪有意思的。

7.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吗?”例子:我问别人“我有一个苹果,你有吗?”,人家以为我在炫耀,其实我就是单纯问问而已呀,怎么就歧义了呢。

8. “他走了半小时了。

”例子:我跟别人说“他走了半小时了”,有人就问“那他到哪了”,其实我可能是想说他离开这儿已经半小时了,也可能是说他走路走了半小时呀。

观点结论:这些句子是不是很容易引起歧义呀,生活中还真得注意说话表达清楚呢,不然容易闹笑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一、常见的歧义句式(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2)造成歧义的原因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B.过了旅社;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例如: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

(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例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3)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五、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对大家的批评。

(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②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6)“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

(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六、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同学;B.王玲的同学)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例题评析:例题: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A. 2加4乘6等于多少?B. 丁老师正在照相。

C. 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 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如前例,A中“2加4乘6”属于多义短语。

B中的“照相”和C中的“看病”都属于动词的施事受事方向不确定类型的。

只有D句没有歧义。

(3)消除歧义的方法①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②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③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

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④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⑤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二、跟踪训练下列句子都有歧义,试说出它们的不同理解。

⑴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⑵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⑸他借我一本书。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⒄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⒅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⒇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参考答案:⑴“走”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⑵“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⑷“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

⑸“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

⑹“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

⑼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⑽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

⑾“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

⑿“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

⒀“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⒁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管教不当的批评”。

⒄在“其他”后停顿,表示本市的另外一些领导;在“其他市”后停顿,表示除本市外还有另外市的领导参加。

⒅“他”不认识其他人,“许多人”还不认得他。

⒆“在屋顶上”的是他,还是我?⒇可理解为老李不高兴,也可理解为他不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