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水墨人物画原理初探
“画人物是件苦差事” ――方增先访谈

“画人物是件苦差事” ――方增先访谈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县,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院长。
他长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卓有成效的水墨人物画实践在中国画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10月中旬,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受到美术界高度好评,我的采访也就约在了方先生在北京的家中。
方先生给人的感觉谦和淡泊,与人交谈时,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
他看上去十分瘦小,那些天北京的天气还没有转冷,但他早已裹上了厚厚的毛衣和羽绒背心。
胃病又犯了,午睡后就着热水吃了一小块面包。
他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我也就能吃点这个了,这个软和,吃别的胃都受不了。
”我们的采访就这样聊家常一样漫谈开来。
采访结束后来了几拨儿青年画家,都是听说方先生在北京,通过各种途径找上门来,希望能聆听先生的教诲。
对于这些画界晚辈,方增先很热情也很认真,他仔细地翻看来访者带来的作品或画册,中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乃至什么地方应该增几分墨、减一两道线等提出很具体的建议,就像熟识已久的良师益友。
记者:从《粒粒皆辛苦》到《艳阳天》和《母亲》,再到近些年许多藏民肖像及西藏题材作品,您的画中农民形象最多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评价您“始终在为农民塑魂”。
您为什么对农民形象、农村题材那么感兴趣?方增先:可能因为我本人就是农村出身吧,我生在浙江浦江县西塘下村,那是一个小山村。
那时候的农民非常淳朴、敦厚,他们身上很多品质都很吸引我、打动我,那种生活状态也是我非常熟悉的,所以不由自主就画的是这类题材。
前些年还曾特意回到家乡,希望再去找当地的农民来画,去了以后发现真正的农民已经没有了,只有在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人身上,还能依稀看到从前农民的影子。
方增先意笔人物画浅析

方增先意笔人物画浅析作者:于聪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6期摘要: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顺应了历史的要求,并且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有了新的发展。
这个新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意义,是值得继续关注研究的。
本文的切入点就是意象油画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绘画语言特征。
关键字:意象油画;物象;心象就意笔人物画而言,被誉为“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的著名画家方增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国意笔人物画的变革、创新之大成者。
他在继承传统,又如何实践传统,创造新的适应新时代审美所需求的笔墨语言方面,建立了“新国画”的审美语言和美学体系,实践了他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的理念。
方增先早年系统地接受了学院派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造型能力。
他早期在中国意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借鉴西方素描造型的特点,巧妙地与中国水墨画传统绘画相结合,在研究花鸟画的笔墨技法中汲取营养,将西方的写实造型观转化为中国画的意笔造型观,为中国意笔人物画在造型与水墨关系的处理上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方增先意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笔墨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是在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下转化的。
他早期的作品如《说红书》(图1)、《粒粒皆辛苦》等等,以线为主造型,用线的粗细、墨的强弱、块面与线条的交错运用,体现中国画水墨写意的笔法和墨韵,而人物形象和手的处理,是从解剖的角度去塑造,并且为更好地表现结构施加了色、淡墨加以皴染。
这种笔墨结构代表了时代特征,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方增先作为浙派中国意笔人物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按照时代的需求而进行变革、创新的。
八十年代,在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中,他力求在笔墨形式和语言表达上,通过实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
他用时代的笔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帐蓬里的笑声》(图2),《祈祷的老人》等等反映藏民生活的水墨作品。
从中我们看到他为实践新的笔墨语言而不倦求索的身影。
传承与创新——新浙派人物画大家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探究

方增 先《 怎样 画水 墨人 物 画》 这 本 书最早 出版 于 2 0 世纪6 0
年代 , 它是后来 琳琅 满 目的人物 画教材 的最 早原 型。该 书的 出 版, 对 以后 的人 物画的研 究和教 学起 了很好 的示范性作用 , 它第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次 系统 、 科 学地 把人 物 画学 习中应注意 的事项和 作者 已经 总
有诗 的韵味 、 情景 交融 , 这 一点在方增 先的 画中有 很好 的体 现。
用文人 的情怀作 画, 这也是 与西画拉开距 离的一种 需要。 进入 2 1世纪 以来 , 8 0 岁高龄 的方增先先生百尺竿头更进 一 步, 他的水 墨人物 画创 作更加从写实走 向写意, 开始 尝试层叠 的 表达技法。我们看到他探 索的雄心和脚步 , 为之钦佩和感动。
所有新 浙派 人物 画的笔 墨方法技巧 。虽然今 人对《 艳 阳天》 小说 “ 高、 大、 全” 的样 式 多有质 疑 , 但方增 先创作 的《 艳 阳天》 系列插
图值得每一位 当下 国画人 物画家反 复品读和钻研 学 习。 2 . 《 怎样 画水墨 人物 画》 : 第一本系统的水墨人物画教材
结 语
方增先 在水 墨人物 画上取得 的 巨大成 就 , 是后来 人应 当珍 惜 的宝贵财 富和资源 。他 的笔 墨立足 于民族和 时代 需要 , 在中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文潘公凯展览报道.女*方增先先生是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代。
新浙派”面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浙派人物画的旗手.他对于中国人物画在技法观念、教学改革上的思考与实践,为现代中国人物画开一代新风做出r卓越的贡献。
方先生在早年求学舯代便练就了两方面的坚实基本功.一是准确生动、刘画深人的素描造型能力.二是来自于写意花岛画.山水画的笔墨抒情功夫。
其后他又在创作实践中把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井开创了造型严谨而兼富笔墨意趣的个人风格。
方先生画^物时,^物脸上的面的转折是用笔一撇.选“一撇”是从花鸟画。
勾花点叶”撤叶子的笔i击借鉴而来.井经过思考研习的成果。
将花舟的笔墨引入^物画.既有线又有大笔触,稠化痕迹明显而且痛快酣畅、水墨淋漓.笔墨韵味十足。
充分发挥了宣纸和写意笔墨的静致。
画中^物的脸部与衣垃简洁概括.以墨线为丹,兼镡明暗结构.又富有蚌活意趣。
这种技法启迪了吴山明、周思聪.聂鸥等一大批画家。
在已经取得的成就面前,方先生并没有抱定原有的风格一成不变,而是以令人敬佩的勇气与开拓意识,重新审视中国人物画的中西结合问膊.审视自己的过去,继续探索,以求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方先生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自己学素描持反省阻至否定的态度.对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的素描基础进行了擦刺舶反恩,这种反息源直于方先生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
他所思考的问题是:素描(包括经过改造的结构素描)作为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究竟台适不台适,这样做的利弊究竟如何?这是方先生在深刻领悟中国画传统之后进行的潦屡攻反思.在中国画的理代转型时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参照意义。
方先生对于将素描作为中酱人物画造型基础的反思,从蕈种意义上来说,是绘画界多年以来对于以中西融合改造中国画的无数回合的讨论中最有深度的思考之一。
我曾跟方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作为浙派人勃画的总结,不能简单否定素描。
水墨人物画的全局观——记方增先晚年的教学思想

广益2008年底,我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作。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希望父亲过多过问我的课堂教学。
但没想到,父亲非常关注,一来因为当时系里人物画教授都是他的学生,他担心我胜任不了这个工作,给大家添麻烦。
二来我刚开始当老师,有个成熟过程,而我教的本科一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搞砸了,学生这辈子的职业生涯都会蒙上阴影。
父亲规定我把学生作业都拍成照片带回家给他看。
几乎每一件作业,他都仔细看,并追问学生问我的问题,还教育我说有疑问才能开始学习,哪怕学生提不出问题,老师也要启发学生发问。
我在课上让学生罗列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带给他,我记下他的回答并在下一节课一一答复。
我刚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很大一部分是父亲在间接讲授。
他一直参与我的教学,直到2012年生病为止。
我教的是新生,他们的绘画基础是西式训练,而对什么是国画,甚至什么是绘画和美术都没概念。
我的课有水墨人物画、素描和一些选修课如书法等,专业性比较强,我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学生基本没有回应,我比较沮丧。
父亲问清原委后,建议我在教学时要先建立一个绘画概念,再在此基础上搭建国画人物画概念和其他专业概念。
在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看很多优秀作品。
如何搭建这一绘画概念,他给了我很多意见,包括让我带学生去美术馆,让学生多看画册等。
因为专业课课时少,上课参观美术馆比较耗时,所以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去参观,而我也会到美术馆为学生讲解。
课堂时间主要用在画画实践上,上课的“多看”主要靠画册。
画册很重,我上课就像出门旅行一样,要带一个拉杆箱。
每次上课前一天,父亲就在我们家收藏的画册里挑选,他对这些很熟悉,有些画册都被他翻烂了,里面哪一张画比较重要,为什么重要他都要一一跟我讲清楚。
教室有画册就有了很好的气氛,我也能经常跟学生讲解这些画家和作品。
刚开始很多新生基本上不知道美术行业是干什么的,更不会知道国油版雕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国画和水墨人物画的具体常识就更不知道。
国画名家?方增先:画水墨人物要“大胆入笔,小心收拾”

国画名家方增先:画水墨人物要“大胆入笔,小心收拾”方增先: 我觉得画水墨人物要“大胆入笔,小心收拾”。
“大胆入笔”——下笔的时候用笔要肯定,要大胆地画,那么画完以后修改的时候呢,是小心收拾。
方增先,男,汉族,1931年生,2019年12月3日浙江浦江现代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其实,方增先最初是画油画的,因为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领导找到他,告诉他不要画油画了,画我们中国的国画,之后方增先就开始了国画的创作。
那个时候方增先单纯的不去想个人爱好就是去完成国家的任务。
进入当时的浙江美院国画系后,方增先也曾有过迷茫。
他在一篇自述中写道:“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个早被边缘化了的'物种’,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使命。
人物画创作,人人都希望走出一条新路,但怎么走,谁心里也没有底。
”就是在这种“使命感”与“心里没底”的状态下,方增先开始了对人物画创作的探索。
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奠定美术界地位方增先被人熟知,是靠着《粒粒皆辛苦》和《说红书》。
在创作《粒粒皆辛苦》时他年仅24岁,在那个时候的发行量是空前的,火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当时全国居民没有自来水要到一个集中接水的地方去,淘米洗菜。
那个时候每一个供水的地方都有一张《粒粒皆辛苦》。
中国画的基本功,第一是线条。
至于人物画,还要加上人物造型,包括人的结构,需要研究人的解剖,框架有了就容易画好。
方增先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造型问题。
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方增先的中国人物画基础是“线性人体结构素描”,它的形成是从法国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国伯里曼结构学,进而到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实现了潘天寿有关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是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外的另辟蹊径之举,成功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物画表达的迫切现实需要。
浅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画大变革与大讨论的 2 0 世纪 8 0年代 ,不但继 将众多的人物 、宏大的场景融合成一个单元 , 承 了我 国优 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而且巧妙地借 取 得 既统一 又 不失 精微 细 节 的艺术 效 果 。远观 鉴 了西方绘 画 的某 些构 成 因素 ,具有 很 强 的时 舞龙队伍浑然不可分割 ,近看则层次井然 ,人 代感和代表性 ,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创新 物形 象和表情刻 画深入 ,每个人 物衣着 的质
1 2 8
传统绘画形式的继承 ,又是大胆的创新 。 形象朴实厚重 、浑然一体。 第二个艺术特点表现在 :具有很强的时代 积 墨法 最大 的特 点是可 以塑造 出古 朴厚 重 、雄浑博大的艺术形象 。反复积染、逐层加 感。具体说是将积墨法和笔墨 、用色和人物形 象结合起来 ,创造 出属于 自己的表现语言 ,从 深 的积墨将画面 的不同部分联系成一个更单纯 中体现 出时代感 。一幅画必须整体来看 ,单独 的整体 ,与传统一遍成 型的人物画相 比,从细 抽出一部分是为 了分析研究 ,被一 幅画打动和 节上说是更丰富 , 从整体看则更完整。具体说 震撼 的时候 是感觉不 到局部 存在 的 。不难 看 就是增加了画面的明暗层次 ,在阴阳、黑 白的 出,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并不是单一技法 的展 基础上增加 了微妙 的灰调子 ,极大地丰富了画 示 ,而是笔 、墨、形、色等因素和谐交融 的统 面的层次感 ,从而创造出浑厚苍茫 、大气磅礴 整 体 。 墨 块 的反 复 叠 加 ,达 到 笔 墨 浑 然 一 的意象 。这一创新增加了所画人物 的厚重感和
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有 所启发 。 关键词 :方增先 ;积墨人物 画;艺术特点 ;笔墨浑然
方增 先是 中国 当代写意 人物 画的代表 画 力 。这 是 由于作 者将 画面 中不 同的人 物 和场 景
当代水墨人物笔墨新形式初探

开始 进 入 了复 兴变 革 的 时期 。此 时 , 涌现 出一 大 批 上 术的手法彰显了现实景物中客观的内在生命力 。 他把人在 化 ,
创作之 中能够进行“ 依法但不逾法 , 随意但不随便” 放在重 过美术院校并且学习西方先进理论训练的画家 ,他们在 心, 从而使得他在创作时能尽情地抒发 自己的情感 。
一
调 心 图》 , 画面 中既有用 笔非 常粗 矿 , 又有 极 为细致 的水 墨 吸 收西 方 的理 论 知识 和技 法 知识 ,并在 日常 的创 作 与 学
技法 。 梁楷的《 泼墨仙人图》 、 《 六祖图》 等, 画面之中都注重 习中运 用 这些 有 利于 中国 画发展 的 东西 创作 出一 些 具有
道 路。
[ 关键 词 ] 水 墨人 物 ; 笔 墨精 神 ; 笔 墨意 蕴
[ 中图分 类号 ] J 2 3 2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2 2 - 0 0 6 2 - 0 2
一
、
追溯传 统笔墨精 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增先水墨人物画原理初探
水墨 人 物 画教 学 .主 要 有 民国 时代 的徐 悲鸿 蒋 兆 和体 系 . 上 世 纪 五十 年 代 出现 的方 增 先教 学 体 系 和上 世 纪 七 十年 代 出现
文 方 子 虹
人物 画专 业 的 中推 广 应 用 .影 响 至今 。方 增 先 结构 造 型理 论 的
把 大体 块 分 成 互相 联 结 的 .处 在 各透 视 角 中的各 个 小 面 。根 据 法 的 点 画 .绘 画 的勾 勒 和 骨 法 。西 方 造型 的线 条和 中国 笔 墨 的 光 在 这 些小 面 上 的 变化 分 出很 多 层 次 的 明暗 调 子 。用 苏 联 式 点画 .勾勒和骨法 .意思比较接近 。民国时期西风渐进 ,中国 素 描 技 法来 忠 实 描绘 对 象 .在 五 六 十 年代 的政 治 环境 里 的 优 势 传 统 绘 画被 定 名 为 国 画 ,解 放后 被 定 名 为 中 国画 ,线条 被 国 画 无可 争议 . 国画 界沿 用 徐 悲鸿 ” 描 是一 切 绘 画 的造 型 基 础 ” 素
阐述 .分 别发 表 在 1 6 年 出版 的 小册 子 《 3 9 怎样 画水 墨人 物 画 》
的卢 沉 .周思 聪 教 学体 系 。方 增先 在 上 世纪 五 十 年 代率 先在 水 和 1 7 刊 登 在 《 术从 刊 》 上 的 题 为 《 国人 物 画 的 造 型 问 9 9 美 中 墨人 物 画 的基 础 教 学 中 ,实 验 用人 物 画 专业 特 殊 的 结 构 素描 取 题》 的文 章 里 。 《 样 画水 墨 人 物 画》 是 第 一本 系 统 介 绍现 代 怎
用 来 更 新 ” 画 点 勾 勒 ” 和 骨 法 用 笔 ”这 些 传统 概 念 ,
理 论 .全 国各 地 的 中 国画 的基 础 教 学 都 以苏 联 式 素描 作 为造 型 这 种 国 画线 条 不 再单 纯 是 素 描意 义 的 线 条 ,而 概 括 了古 代 画论
手 段 .它 的理 论依 据 是 自然科 学 的 光 学原 理 :物体 由光 线 的 反 六 法 的 “ 骨法 用 笔 的 内容 .包 括 “ 画 ”和 “ 点 勾勒 “两 个层
视 觉 杂谈 一曼
孩童
年 代全 国范 围 内学 习 水墨 人 物 画 的必 读 教 材 。 书 中他提 出一 套 密逻 辑 排 斥 了线 的存 在 ,与传 统 中国 画的 表现 形式 形 成 尖锐 矛 水 墨 融 合 素 描 造 型 的思 路 。 1 7 : 登 在 《 术 从 刊 》 上 的 题 盾 。 9t 9 : 1 J 美 为 《 国人 物画 的 造 型 问题 》 的文 章 ,成 稿 于 1 6 年 .因文 革 中 5 9 推 迟发 表 。 又进 一 步 总结 了他 对 中 国 画人 物造 型 的 发 现 .提 出 团块接 榫 ”的概 念 。
线 条是 一 个外 来 概念 ,古 代 中 国画论 中没 有线 条 .它是 西
方绘 画标 识 和界 定 形 体 的基 本 要 素 。 画苏 联 式 素描 一 开 始还 是 用 线打 轮 廓 的 .虽 然 线 条最 后 被 擦 去 .形 体 的边 缘 没 有 消 失 . 虽 然没 有 明显 的线 条 .却 隐蔽 在 形体 的边 缘 .线 的 标 识 和界 定
水墨人物画 的线条
的特 点 依 然 保 留 。况 且 西 方绘 画 史 上 有不 少使 用线 条 的 作 品 , 不说 毕 加 索 .马 蒂斯 ,即便 是 写 实绘 画如 米 开 朗其 诺 .伦 勃朗
1 5 年 .契 斯 恰 科 夫 素 描 教 学通 过一 本 人 民 美 术 出版 社 和 安格 尔的 作 品 都 不 同程 度 应 用 线 条来 造 型 和掌 握 形体 ,拼 3 9 出版 的教 材 《 联 中等 美术 学 校 素 描教 程 》 .开 始 传 入 中 国 . 苏
代 当时通 行 的 苏 联式 素 描 。通 过 多年 的 教学 实 践 在全 国水 墨 水墨 人 物 画技 法 的 教科 书 .因 而成 为二 + 世纪 六 十 年代 到 八 十
参
厶
l
宣
主
量
藏 民
老 翁
64
F rm O i aAt●一 ou n s l r V u
写 一个 英语 单 词 d wi .就 看到 素 描就 是 画线 的 家 马 可 西 莫 夫 来 华 办 训 练班 ,示 范 苏 联 社 用 线 画 的 , 明暗是 在 线 的基 础 上 加 的 。西 方 写 实绘 画 的 线被 理 4 9 会 主义 现 实 主义 创 作 和教 学 。对 当 时整 个 美 术界 都 起 到 了示 范 解 成对 象边 缘在 透 视 中是 缩 小 的面 .线 是 由或 大或 小 的 面 构成 作 用 .全 国各 大 美 术 院 校 都 开 始 采 用 苏 联 契 斯 恰 科 夫 素 描 体 的 。 用这 样 的线 所 构 成 的 形体 .会 产 生光 和 面 的联 想 ,预 示一 系 作 为各 系 科 的基 础 教 育 ,中国 画 系也 不 例 外 。 当 时的 素描 的 种 在一 个 空 间 里 的形 体 幻 象 。 比如 伦 勃 朗用 线 画 的素 描 使 用 画 法 .基 本 上按 两 个 步骤 :就 是 开 始 用线 打轮 廓 ,把 形体 分 析 了 对象边 缘 在透 视 中缩 小的面 ,使 人产 生 他油 画 的联想 。 成 大体 块 。然后 在 用 线 条界 定 的 整体 造 型 的 基础 上 .再 进一 步 在 中 国 画论 中 与 西 方 的 线 条 在 形 式 上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有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