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_一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简析雅斯贝斯的凡·高观

凡·高_一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简析雅斯贝斯的凡·高观
凡·高_一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简析雅斯贝斯的凡·高观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

──────────

收稿日期:2007-09-08

作者简介:孙秀昌(1970-),男,河北景县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存在主义美学

与先秦美学思想史。 - 35 -

?文学研究?

凡·高:一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

——简析雅斯贝斯的凡·高观

孙秀昌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雅斯贝斯以凡·高为范例,通过揭示其赋有显著个性的生存样态、世界观的发展以及与其作品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为破解凡·高这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天才之谜提供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阐释视角。

关键词:雅斯贝斯;凡·高;主观体验型;精神分裂症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035-04

Van Gogh: An Artist of Subjective-Delusional Schizophrenia

——An introduction to Jaspers’s attitude to Van Gogh

SUN Xiu-ch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In the book Strindberg and Van Gogh , Jaspers took Van Gogh as an example to disclos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life style of distinct characte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views and his paintings. V an Gogh, the artist of schizophrenia, and his genius was treated with a uniquely humane angle of explanation.

Key words: Jaspers; Van Gogh; subjective delusion; artist of schizophrenia

作为精神病理学家与哲学家的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在《斯特林堡与凡·高》(1922年)这部既是一份匠心独具的精神病理学研究报告又是一部探究艺术家生存气象的艺术家专论中,将精神分裂症艺术家区分为客观表现型与主观体验型两种典型样态,凡·高(Van G ·gh )则属于后者之列。

《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在方法论上的最大的特色乃在于对“比较”的运用。通过比较,雅氏指出,对斯特林堡这样的客观表现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来说,精神分裂症只具有“内容与质料”的意义。在精神分裂急性发作期间,他没有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即便在痊愈后创制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也多是对患病期间伴有的被害妄想之类体验的一种客观描述,而他的世界观说到底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相较之下,在凡?高这样的主观表现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那

里,病情的恶化则加速了其深刻的形而上学体验过程,诱发他在激烈的精神运动中创制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且喻示出一种形成独异风格并走向顶峰的趋势。可以说,斯特林堡仍在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界限之内,而凡·高则已超出了这一视域。正是在这里,雅氏从凡·高的作品中悟察到了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独特性,以及他敢于将生存所遭际的挫折内化为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的生存论意义。

一、阐释凡·高作品的生存论条件

雅氏认为,凡·高的绘画是其毕生不断自我反省的精神写照。“在所有的时期,甚至在患病期间,他都在进行自我

判断。”

[1](P167)

他关注人的生存,虽然一生创作了许多景物画,但“他说自己更喜欢画人,而不是画景”[1](P170)。即便那些景物画,其中所隐贯的仍是画家那深邃的人文眷注。凡·高留下的大量书信袒露了自己的“高尚的道德精神”、“对真理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 36 -

的无条件的爱”、“对信仰的深深的虔敬”[1](P171)。他愈为坚定地爱那无条件的真理与虔敬地瞩望那永恒的上帝,就愈发感到自己的作品还“不够好”、“未完成”。他的“自我解剖”使其保持着对过去的深刻批判。直到1889年5月,他仍谦卑地说:“我确信,我将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1](P172)有意味的是,这位声称自己不会成为伟大画家的画家最后反倒自我成全为一位伟大的画家。其中原委在于,艺术家的天职承担使他觉悟到了那“无条件”的“真理”的存在,因而调动起自己的“全部生存”不断地向之趋赴。正是在这里,雅氏发现了凡·高作品的生存论意义,并详尽申述了阐释其作品的生存论条件。

在雅氏看来,凡·高的作品是他的“整全生存”化入其中的结晶,“人”与“文”浑然一体而不可剥离。“我们必须把凡?高的人格、行为、品德、生存和艺术作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非同寻常的整体。如果孤立地考察他的艺术品,我们就不能理解这类艺术的真正意义。艺术作品根源于人的整体精神,它们作为艺术品自身只是喻示整体精神的片言只语的格言、警句而已。……如果把艺术品视为整体的一部分,那么艺术品自身所告诉我们的,就没有穷尽艺术家以整体精

神为背景而进行的创作活动的全部意蕴。”

[1](P173)

与上述生存论阐释迥异其趣,“美学偏见”则把艺术品视为一种孤立的完成品。雅氏显然无法肯认这一观点,于是指出:“在凡·高的画作中,或许没有一件单独的作品是绝对完美与完成的。除非那些在最宽泛的意味看待艺术的人,或许才会从一种技艺的或装饰的观点把艺术品误认为绝对完美与完成的。”[1](P173)

由此看来,在艺术创作世界中事实上存在着截然相对的两极:审美型与生存型。审美型的作品意指“那些尽善尽美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自成宇宙的完成品。这类作品以极乐的美给人提供一种超时间的享受,而不再以疑问来引起人对个体生存与其他作品的关切”[1](P173)。与之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不管那自我圆足的艺术品如何无可怀疑地存在以及它如何赋有美的形式,但是,作为局部的解决与通向整体之路的踪迹,艺术创作仍然在表现人格方面发挥着影响。我们在凡·高的绘画中,发现了实现后

一种可能的极端形式。”

[1](P174)

雅氏指出:“从作品自身来看,凡·高的作品无疑位列于近500年来伟大的艺术创作之列;从整体上来看,如果离开他的作品,他的生存也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不过,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正是那种艺术成全了他独一无二的伟大。深刻的内涵,遥遥的期待,现实主义的态度,浸润于宗教献身与绝对真实之中——所有这一切联合发挥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凡?高的整体形象。凡?高的作品根源于这种统一体,归功于他的宗教、道德与艺术冲动的一致。”[1](P174)

我们发现,雅氏这里的运思已与《哲学》(1932年)前后相贯。譬如,在《哲学》第三卷中,他同样以凡·高的绘画为例来阐释“神话现实”这一“密码”语言,而这里所谓“作为局部的解决与通向整体之路的踪迹”中的“踪迹”一词,其实正可视为“密码”一词的另一种说法。雅氏写道:“虽已变得客观化但仍赋有形而上学内容的语言以三种直观的形式显现,它们分别是‘特殊形态的神话’、‘彼岸的启示神话’与‘神话现实’。”[2](P115)雅氏以其匠心独具的“哲学信仰”为依据,认为“特殊形态的神话”以“内在存在”遮蔽“超越存在”,而“彼岸的启示神话”则以“彼岸存在”傲睨“内在存在”。在深刻反省上述两种“密码”形态的基础上,雅氏把期冀的目光投向“生存“在“内在存在”的“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消息的“神话现实”。雅氏指出:“如果现实本身同时就是神话,那么现实就既未失去价值,也未因客观的特殊形态而被补充。现实就在此意义上被视为现实事物,并且同时被赋予超越的意义。这既不是我们可研究的简单的经验上现实的东西——毋宁说它是涵括一切可研究的东西的现实,又非不带经验现实的超越存在。”[2](P116)也就是说,作为真正的“当下存在”,这种“神话现实”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永恒的。在雅氏看来,自我贞定的“生存”只在瞬间即永恒的当下抉择中实现自我。正因着我只能生存于不可重复的当下,并对当下抉择的一切后果负有责任,故而我并不在超然物外的任何一个什么地方让度我的自由选择;也正因着我作为不可替代的个体在世界之中刻骨铭心地感受到“生存”与“超越存在”之间的永远无法消弥的张力,我才被唤起永远无法满足的超越渴望。雅氏认为,“这种渴望并不是神经质现象。在神经质中,我不能将物作为现实之物予以把捉,也不能作为现存在而理解自我,更不能作为真正的当下存在体验永恒的瞬间。……我的渴望之苦并不在于缺乏经验现实,而在于缺乏超越存在。”[2](P117)在雅氏那里,经验现实是为“超越存在”所照亮的现实,“超越存在”是怀有烛照经验现实的“形而上学之爱”的“超越存在”,由此,“神话现实”成为“生存”解读“超越存在”语言的“密码”。可以说,雅氏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艺术的全部秘密便在于此。也正因为如此,他以凡?高为例指出:“对凡?高来说,风景、物和人既存在于实际的当下,同时又赋有神话的品性,而这就是他的绘画作品所赋有的独一无二的力量。”[2](P116-117)

再譬如,雅氏在《哲学》中集中探究了生存艺术的未完成性,这一话题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中同样是他考察凡·高作品之生存论意义的前提之一。雅氏指出:“凡·高的所有作品都充斥着一种紧张的寻找,一幅画的创作推动着另一幅画的创作,进而被卷入不停斗争的旋涡之中。……他的每一件作品,一方面是渴望着完美的碎片,另一方面又是自身完美的,这种完美达至极致可以使观赏者在瞬间忘掉那暴风雨。当观察其中的一些画作时,人们并不能忘记那些未完成的半成品给人带来的影响。”[1](P175)那么,作为“整全生存”的凡·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究竟在“遥遥的期待”着什么呢?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中,雅氏独具慧眼地看到,

孙秀昌:凡·高:一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

- 37 -

凡·高所遥遥期待的东西,即是他在画作中紧张寻找的“绝对真实”(亦即“超越存在”),而且这“绝对真实”是与他的“宗教献身”合二为一的。由此,凡·高的作品便实现了“宗教、道德与艺术冲动的一致”。应该说,雅氏的这一判断是颇为中肯的。早在凡·高脱去牧师衣衫而准备以艺术家的姿态从事绘画创作之际,他便在1880年7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坦言:“我认为人及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在道德的、精神的和崇高的美,真正的善和美的一切,均来自上帝。而人及其作品所表现出的恶和错的一切,则不属于上帝,上帝并不赞同。”[3](P68)可以说,这是凡·高一踏上绘画创作之路便自觉到了艺术家天职的证言,而且在其心灵深处,不管人在世界之中经历多少苦难,他从未怀疑过一切归根结底是善的,此乃因为“上帝”是至善的。凡·高说:“这些论点常常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支撑着我。”[3](P25)概言之,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雅氏由其尚未完全自觉的生存形而上学视域发现了凡·高作品的生存论意义,并对这种生存型作品给予充分肯认,而对那种审美型作品以及“美学偏见”则保持着足够的警省。这里所谓的“审美偏见”,其实正是雅氏在《哲学》中所批判的“审美冷淡”。

二、精神分裂症与凡·高的作品

厘清了阐释凡·高作品的生存论条件,他的作品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联就自然凸显出来。雅氏认为,凡·高的疾病在1888年出现恶化,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开始进入巅峰状态。“1888年至1890年的那些作品对我们和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一时期创制的作品多于此前那些年所有画作的总和。这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强烈而狂暴的时期,虽然还总是有所约束的。最后几周的作品给人留下多少有些无序的印象,这时他显得已进入第二个时期。色彩变得愈加狂暴。……人们从中感到美妙的情感甚至自我约

束倾覆的可能性。”

[1](P177)

雅氏在此并未纠缠于精神分裂症与画家创作风格的骤变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而是聚焦于艺术家的有个性的生存,阐发了凡?高在濒于“临界处境”而同死亡搏斗的过程中所透示出的某些契接生存哲学的人文意蕴。

就精神分裂症与凡·高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而言,雅氏的态度是一仍旧惯的。他认为,精神分裂症自身并不必然地带来艺术创造,只有对那些具有独特个性与天赋的艺术家来说,它才有可能成为敞开生存深渊的前提。雅氏最后断言:“如果凡·高没有通过近十年的艺术努力与毕生的生存斗争而获得的无限严肃的艺术能力,那么,他在精神分裂症的帮助下什么也创造不出来。精神分裂症并不绝对是引起某种新风格的原因,而是说,它起到了一种协调某种已经存在的力量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有助于从原初的人格中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如果没有精神分裂症这一诱因,它们就不能产生出来。”[1](P178)

三、凡·高留下的两点启示

1、精神分裂症是诱发某些艺术家创作天赋的一种肇因 雅氏认为,“对某些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精神分裂症是他们创作艺术品的一个条件,这使得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与精神病发展的时间进程和艺术家感觉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极其吻合成为可能。尤其当人们发现一些此类的病例,这种偶

然发生的吻合就是最大的奇迹。”

[1](P189)

这里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首先,精神分裂症在凡·高这样的伟大艺术家那里成为创作的一个条件,这是艺术史的事实。有人反驳说,像歌德这样的伟大艺术家并没有患精神分裂症,但他也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并且创作风格也有所发展,甚至可以说风格的发展是“天才的一个相当平常的素质”。针对这种观点,雅氏认为,人们只有比较患精神分裂症的天才与未患精神分裂症的天才之间的创作风格的逐步转变的过程,才有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在他看来,“就我所知,像在凡·高那里目睹到的情形(在长时期有意识的劳作之后,他的创作风格一蹴而就地发生了剧变),我们在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过。”

[1](P189)

当然,人的青春期也可能导致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剧烈

变化。不过,凡·高创作风格的剧变是在他35岁时发生的,这样一来,所谓的“青春期说”便不攻自破。有些客观心理学家试图从“脑神话学”(认为心灵即脑)的角度来寻找一种“外在的原因”。但是,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凡·高的脑组织发生了某种器质性的改变。在排除了上述完全从生理上寻找“外在的原因”的可能性之后,雅氏指出:“然而,至关重要的是,在凡·高那里,不仅超过数月而开始的骤然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其发展的曲线在接下来的时期与外在的过程继续保持其紧密关联,因此这种变化只可能被理解为精神的变化。”[1](P189-190)正是在这里,雅氏发现了两种伟大的艺术天才在生存论上的不同:“长期持续展露才华的天才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并在其中成长;患精神分裂症的天才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不过他却把自己毁灭于其中。”[1](P190)可以说,歌德就属于第一种天才。“歌德代表了与凡?高型的艺术家相对的另一极:这样的个性从来不会被他的创作彻底吸引。它总是像一种背景在保持着。荷尔德林后期的诗,凡?高的画,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对似乎能做任何事的歌德来说是陌生的。”[1](P177-178)雅氏诚然没有否认歌德的伟大,不过,“即使不去考虑来自精神病理学主题的兴趣,雅斯贝斯也在梵谷(凡·高)和荷尔德林一类艺术家那

里,比起在歌德那里受到了更深刻的感召,这是事实”

[4](P156)

。究其根源,乃在于像凡·高、荷尔德林这样的艺术家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生存化入作品,乃至于“把自己毁灭于其中”。对他们来说,作品即是生存的自然外化,生存即是作品的全部神髓。以克尔凯郭尔意趣上的“生存”为契机而走上哲学之路的雅斯贝斯,当然对艺术领域内的克尔凯郭尔——凡·高、荷尔德林——报以更多的敬意,而对虽然同样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但为了保持自己与世界的协调统一而终究回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 38 -

避了生存深渊的歌德则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并且,这一人文立场自始涵贯于雅氏一生的思想脉动中。在1947年作的题为《我们的未来和歌德》的报告中,雅氏从生存哲学的视域探究了歌德的界限。他认为,歌德虽然也预感到了毁灭性的“临界处境”,但因着厌恶自我挫折,故而在现实世界中总是躲着悲剧主人公自我毁灭的道路而前行,这也正是作为悲剧诗人的歌德与同样是悲剧诗人的埃斯库罗斯与莎士比亚的区别所在。“歌德的丰富性、有协调的统一之实现,就是由于回避了超越的东西,由于缺少这些东西而获得的。在雅斯贝斯看来,这无非就是歌德本身的限界。歌德面对生存的深渊回避了决断,因而获得了生的丰富性和协调,却停步于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中间的生存’(Zwitterexistenz)。”[4](P157)井村阳一的这一评述是切中了雅氏歌德观的神髓的。透过他的褒抑好恶和由此而喻示出来的一以贯之的人文态度,我们不仅可以体味到早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就已悄然萌生着的“生存”哲学的胎动。

其次,雅氏所谓“精神分裂症是他们创作艺术品的一个条件”,其实这里的“他们”并不是指谓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是特指那些在原初的人格中便具有艺术创造天赋且患了精神分裂症的“伟大的艺术家”。

2、精神分裂症与西方现代文化危机

精神分裂症在某种意味上正是西方现代文化颓败的寓言。雅氏坦言:“凡·高之所以令我着迷,或许主要因为他的整体的哲学和现实主义的道路,不过也是因为,而且主要因为在其全部的精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整个世界。……他的世界是相当激动人心的,不过它并不是我们的世界。疑问正是从中产生出来的,它以其有益的影响唤起我们的生存,从而使我们发生改变。……今天的问题正是从以下事实中找到答案:我们生活的根基已被动摇。时代的问题敦促我们反省终极的问题与我们即刻的体验。我们文化的整体处境已经以不同寻常的姿态把我们的灵魂暴露给那些最陌生的感觉,只要它们是真实的、生存的显示。”[1](P202)

由此可见,雅氏对凡?高等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唤起我们的生存,从而使我们发生改变”,进而敦促我们带着对时代根本问题的关切而“反省终极的问题与我们即刻的体验”。这无疑已是对时代精神处境的文化学诊断,诊断的结果是: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以精神分裂症为表征的文化危机。譬如,斯特林堡相信他的时代普遍弥漫着“魔鬼行动”,于是渴望与诸神重归于好;荷尔德林认为他的时代“神已缺席”,于是把遥远的古希腊作为自己生存的现实;在凡?高那神话现实的画作中,同样透示着一种“紧张的寻找”与对“绝对的真实”的期待。在雅氏看来,正因为这些较之“常人”更为敏锐的心灵较早地感到“我们生活的根基已被动摇”,他们才在遥望彼处的苦苦觅寻中

与日常世界图景保持着某种巨大的张力,甚至在“实存”的毁灭中,以与日常世界彻底断裂的方式透示出永远不可被毁灭的“生存”本原。可以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本真生存”与归约划一、藻饰模仿的“世界实存”之间的张力乃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文化根源。雅氏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模仿的时代,一切精神性的东西都变得喧嚣而又制度化了的时代,纯粹的意志变成某种划一的实存的时代,制度监督人的行动的时代,追求戏剧轰动效应的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不仅活着而且知道他们之所是的时代,是的,一个人们试图简单却又模仿狄俄尼索斯(酒神)经验,并满足于接受成套训练的时代,两者同时令人满意地服务于它们的目的。这种时代的精神分裂症侯所具有的东西,在愈加受限制的时代,在甚至普通人都可能被视为真实地表现的领域里,不正在成为真正的人的可能条件吗?”[1](P203)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可以在精神分裂症艺术家那里发现现代文化分裂症真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那些“生存”不在场的“大众”以与日常生活世界完全合模的方式维系着精神的“正常”,而那些遥望“超越存在”的在世生存者则以个体的精神分裂体证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分裂,并在个体生存的自燃中透示出一种生命的厚重与悲壮。譬如,像凡·高这样的生存艺术家的自燃乃是由“生存”与“实存”的巨大摩擦力而自然而然地迸射出的精神火花,并不带有任何表演与藻饰的成分。毋宁说,在一个因丧失“生存”本原而戏仿一切的喜剧化了的时代,那些“佯装狂人而实际上却过于正常的人”则正是雅氏所批判的对象。

与那些“佯装狂人而实际上却过于正常的人”的作品的“惊人的单调”不同,像凡·高这样的“不情愿做狂人却‘疯狂’了的人”倾注其全部生存而养润出来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唤起我们的生存意识,以使我们以切己的生存去谛听他们的生存呼吁。“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们的生存呼吁”,透过其作品去努力发现那“真实的本原”,并“意识到只在有限的形式中才显现自身”且“总对我们保持隐蔽的绝对的东西”,“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才会成

为有恩于我们的人”

[1](P204)

。因着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典型,故而不可被抽象化为某种类型。

[参考文献]

[1] Karl Jaspers, Strindberg and Van Gogh[M]. Arizona: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77.

[2] Karl Jaspers, Philosophy (vol.3)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3] 彼得·泰森.文森特·凡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4] 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责任编辑、校对:张东焱)

谈谈对艺术家的看法

谈谈对艺术家的看法 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 49号王云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是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是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 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艺术家,这个好听的名词,不知使多少人陶醉?也不知让多少人悲伤?更不知多少人为之付出终生的心血而没有实现为自

己身边的人得到幸福的机会,但它还是在不断的吸引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痴情浪子。 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创造艺术品的人,他们要做的是通过创造艺术品来表达人你的内心境界。艺术家往往能创造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处在欣赏的主流,不可能被遗忘,更不会被漠视。同时作品中的创造精神等因素,又能够给予效仿者许多启示。人都有本质力量,艺术通过对个别的显现,让不同时空场景的人,超越了自身经历与时空的限制,体验到了许许多多个别的生命、个别的情感,使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的美感中得到丰富。 艺术家就是通过艺术来表现人类内心的感悟或情感的人。艺术家的贡献往往在与记录了某一时期的代表性的人类意识形态,或是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或是创造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艺术家是打破社会常规的先行者,他们为我们所敬仰,在艺术家的思想里世俗的条条款款在他们眼里是阻碍自己活跃思维的绊脚石,这不得不让他们去打破沉寂已久的世俗规范,在平常人看来那正是他们想冲破思想枷锁、体味灵魂自由的最高境界,艺术家做了他们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艺术家凭借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到了常人无法感受法的人生甘苦和常人一辈子不会有的坎坷经历,这些都让艺术家的地位超越了他的时代,也是他们为

精神分裂症分类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分类及诊断标准 F20精神分裂症 F20.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F20.1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F20.2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F20.3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F20.4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F20.5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F20.6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F20.8其它精神分裂症 F20.9精神分裂症,未特定 可采用第五位编码指明症状 F20.x0持续性 xF20.1发作性,伴有进行性损害 F20.x2发作性,伴有稳定性损害 F20.x3弛张发作性 F20.x4不完全性缓解 F20.x5完全性缓解 F20.x8其它 F20.x9观察期尚不足一年。 精神分裂症 虽然无法分辨出严格地标示病理性质的症状,但出于实践的目的,有必要将上述症状分成一些对诊断有特殊意义的、并常常同时出现的症状群,例: (a)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广播;

(b)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c)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病人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它类型的听幻觉; (d)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它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e)伴有转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 的幻觉; (f)思维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g)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h)“阴性”症状,如显著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反应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的下降,但必须澄清这 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i)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诊断要点: 诊断精神分裂症通常要求在一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确实存在属于上述(a)到(d)中至少一个(如不甚明确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e)到(h)中来自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符合此症状要求但病程不足一个月的状况(无论是否经过治疗)应首先诊断为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性障碍(F23.2),如症状持续更长的时间再重新归类为精神分裂症。 回顾疾病过程可发现在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有一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听幻觉 B.视幻觉 C.触幻觉 D.嗅幻觉 E.味幻觉 2.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感不稳 B.情感不协调 C.情感高涨 D.情感低落 E.情感脆弱 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主题多为:() A.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 C.疑病妄想 D.影响妄想 E.贫穷妄想 4.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病人出现忐忑惶恐,坐力不安,精神十分紧张。这个症状为() A.易激惹 B.情绪不稳 C.恐惧 D.焦虑 E.情感低落 5.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最有意义的一组症状是:() A.思维迟缓,情绪低落,企图自杀 B.情绪高涨,思维活动加速 C.思维散漫,思维破裂 D.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症状 E.思维敏捷,动作增多 6.注意增强常见于:()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E.未分型精神分裂症 7.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幻听 B.幻视 C.幻触 D.幻嗅 E.内脏幻觉 8.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主题为() A.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 C.自罪妄想 D.疑病妄想 E.嫉妒妄想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主要是:() A.假性幻听 B.言语性幻听 C.幻视 D.内脏幻觉 E.幻嗅 10.问一女病人年龄时,病人答到:“二十二,二月初二生,二八月乱穿衣,衣服脏了没人洗,洗衣机是我买的,我属猴”你认为这个回答说明病人有下列何症状:() A.思维散漫 B.病理象征性思维 C.音联意联 D.强制性思维 E.思维破裂 11.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依据:() A.幻觉突出 B.无自知力 C.思维情感不协调 D.青壮年 E.妄想 12.引起错觉的常见因素为() A谵妄状态B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C疲劳D以上都对 13、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中,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精神因素 D 性格因素 14.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A 思维障碍 B 记忆障碍 C 意志障碍 D 行为障碍 15.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错误的是() A 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好 B 病前性格健全预后较好 C 无明显发病诱因预后较差 E 病程长、发病迟、未及时治疗效果差 16.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关的是() A 焦虑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癔症 17.有关精神分裂症,下述错误的是() A 多起病于青壮年 B 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 C 具有思维、意识等多方面障碍 D 在重性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 18.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的是() A 被控制感 B 情感障碍 C 幻听 D 智能障碍 19.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维持治疗是() A 较长时间住院 B 坚持服药 C 坚持服药并参加工作 D 渐减药并参加工作

第八章 习题集(精神分裂症)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妄想性障碍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型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精神分裂症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预后的影响因素。 3.熟悉妄想性障碍和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概念、掌握其临床特点。 4.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病因学假说。 5.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和识别精神分裂症,并能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 1.掌握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型特点。 2.掌握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熟悉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主要的流行病学特点。 4.熟悉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因素。 5.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病因学假说。 第二节妄想性障碍 1.掌握妄想性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 2.熟悉妄想性障碍的概念。

3.了解妄想性障碍的治疗。 第三节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熟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 三、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以下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哪项不正确 A.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 B.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C.慢性病人可有意识障碍 D.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且病程迁延 E.一般智能无明显损害 2.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视幻觉 B.听幻觉 C.触幻觉 D.嗅幻觉 E.本体幻觉3.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的是 A.单基因遗传 B.双基因遗传 C.多基因遗传 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E.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下列何种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最有诊断意义 A.被害妄想 B.嫉妒妄想 C.牵连观念 D.思维散漫 E.夸大妄想 5.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不协调 E.欣快6.听幻觉最常见于

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摘要: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艺术家对社会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本质,这些都要倚赖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社会生活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潜移默化,朝着一个和谐光明的方向前进着! 关键词:艺术家社会生活相互联系源泉 正文: 说到艺术,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走进艺术的园地,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一幅画、一支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当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一大批的名作,无一不是反映着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实际。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福金的独舞《天鹅之死》等等一大批外国的名作,又有那一个是创作于在生活以外的呢?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艺术,有那一个能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而存在?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列宁说过:“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所以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了。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无一不是反映当时安史之乱的苦难生活!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不是从体验生活中创作艺术的,而又是从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描绘生活的。艺术来源与生活这一规律,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艺术手段的运用,总是以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此有关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都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任何民族的最早的乐器都属于打击乐器。如我国古代的石磬,大洋洲的苏鼓。所以,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着社会生活,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无从谈起。 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他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

精神分裂症药物分类

精神分裂症药物知识简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类疾病,因发病突然、治疗过程漫长、病程多迁延而难以治愈。受病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尽折磨,十分痛苦,往往会丧失治疗信心而半途而废。 其实,患者发病期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应予以药物治疗,并力求治疗的系统化和充分化,以期获得较好的疗效。能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及其类别如下: 1.二苯氧氮平类 代表药物有:洛沙平、氯氮平、氯噻平等。 2.苯酰胺类 代表药物有:舒必利、泰必利、舒托必利等。 3.硫杂蒽类 代表药物有:泰尔登、氯噻吨、三氟噻吨等。 4.丁酰苯类 代表药物有:氟哌啶醇、氟哌啶醇葵酸酯、苯哌利多、三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司必林等。 5.吩噻嗪类 代表药物有: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奋乃静葵酸酯、甲硫达嗪、氯丙嗪、奋乃静等。 6.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代表药物有: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舍吲哚等。 总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有很多类型。根据患者症状的轻重和临床表现,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药方各有不同,而且这些药物的作用复杂,用药的技术性和技巧性很强,所以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服用,患者切勿盲目服药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氯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舍吲哚等,这些药物多数是在氯氮平的化学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通过药物对DA、5-HT二个系统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和认知障碍的目标,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减少了锥体外系反应和肝脏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患者使用后生活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催乳素水平升高的副作用又是新的医学问题,常常出现体重增加、泌乳、闭经、血糖血脂升高等,形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特点,但总体而言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其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其中阿立哌唑因为作用机制有较为特殊,无明显的催乳素水平升高问题。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浅析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 摘要: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历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中被艺术家争论不休。再现与表现不但是艺术鉴赏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再现;表现 一、名词解释 艺术中所谓的“再现”,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一般是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再现现实。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所谓“表现”,即重在“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一般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比如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绘画者的个人情感的闪光与显现,观看其作品我们似乎能够看见绘画者感情的波动轨迹,使欣赏着感情也随之被波及而动荡。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致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自我,个边课题,表达理想。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二、再现与表现的相互关系 历史上,在文艺理论的研究中,再现与表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相对立而存在,相统一而发展。而再现与表现的关系,从“再现论”与“表现论”这两种文艺理论真即可显现出来。 (一)再现论 “再现论”在艺术理论史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艺术起源说中的“模仿说”为它奠定了理论基础。古西腊哲学家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界的模

MMPI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测试分析.

MMP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测试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更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作为一特殊疾病群体,我们采用国际通用的人格测定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J探讨病人的病理心理改变及治疗后人格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工作。 1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我院1999年10月?2000年3月,符合CCMD H -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精神病人96例,入组标准为BPRS>3分、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对MMPI 中的问题能正确理解。病人入院2周做第一次MMP测查,经过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三个月后,以BPRS减分率评定疗效,治愈或显著好转61例进行第二次MMP测试(BPRS减分》80汹治愈,>60%- 79%为显著好转)。61例病人中男42人,女19人;年龄18?55岁;病程3个月?22年。诊断分型偏执型39人、未分型17人、青春型5人。文化程度初中23人,高中17人,大专以上21人。 方法:测试采用中国版“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所得数据资料 进行统计学处理。 61

△:中国常模T分 2结果 2.1 6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前后BPRS佥查,得分均值为40.63 ± 5.99和22.88 ±6.63,经统计学处理,病人治疗前后BPRS寻分有显著性差异 (PV0.001)。 2.2 6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前后MMP结果(见表)。 3讨论 3.1 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测查MMP时,都处于疾病状态 (BPRS40.63土 5.99),存在大量精神症状,如突出的幻觉、妄想、怪异离奇的思维内容等。经过三个月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疗效达 到显好水平,BPR盼值有所下降(BPRS为22.88 ± 6.63),说明患者病情有了很大转变。MMP测试结果在治疗前后也有变化,Pa Sc分下降,测在正常范围,这与BPRS的改变是一致的,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这种随着病情好转 而量表分逐渐向正常的趋势,说明在治疗前所测的MMP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病人发病时的病理心理状态,而非患者性格基础所引起的:刀。因此,治疗前后的MMP测试结果,对于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可作为评估疗效和观察病情 变化的辅助手段,可以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转归状况。 3.2 比较治疗前后MMP测试结果各因子分,可以观察到经过三个月治疗后,病人精神症状得到改善,F、Pa Sc分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并出现D分显著升高。这说明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开始真正地关心自身的健康及 生活问题,担心自己的将来,能否重新回归社会、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等,因此,会出现抑郁、悲观情绪。病人精神症状缓解后伴有抑郁,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这给我们临床康复工作者以警示,要注意病人痊愈及好转后自杀现象的发生。并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宜、因势利导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工作,减少复发率,达到康复。 3.3 MMP测试结果除症状量表发生变化外,效度量表L、F分值也有相应的变化,L分较疗前上升,提示病人精神症状改善后,掩饰心理有所上升:3:o F是病理心理学的指示度,高分者有较多的病理心理问题:幻。F分下降后,提示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所缓解,这点与临床疗效判断是相符合的。 姜肇琴(内蒙古包钢青山疗养院心理康复科014030) 王玉光(内蒙古包钢青山疗养院心理康复科014030) 王红艳(内蒙古包钢青山疗养院心理康复科014030) 参考文献 [1]陈红芳?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的MMPI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 6(5) :

精神分裂症与其它妄想性障碍考试题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妄想性障碍 【选择题】 (一)A型题 1.以下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哪项不正确 A.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 B.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C.慢性病人可有意识障碍 D.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且病程迁延 E.一般智能无明显损害 2.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视幻觉 B.听幻觉 C.触幻觉 D.嗅幻觉 E.本体幻觉 3.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的是 A.单基因遗传 B.双基因遗传 C.多基因遗传 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E.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下列何种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最有诊断意义 A.被害妄想 B.嫉妒妄想 C.牵连观念 D.思维散漫 E.夸大妄想 5.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不协调 E.欣快 6.听幻觉最常见于 A.躁狂症 B.抑郁症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E.强迫症 7.下列何种症状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A.思维破裂 B.被控制体验 C.幻觉 D.怪异行为 E.注意不集中 8.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思维联想散漫 B.片断的幻觉妄想 C.幼稚愚蠢行为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E.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9.关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常急性发病 B.可表现精神运动型兴奋 C.可出现木僵 D.对电抽搐治疗反应较好 E.发病多在中老年期10.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特征,以下哪项错误 A.起病年龄较晚,常在40岁左右 B.以妄想为主要表现

C.缓慢发病者多 D.幻觉少见 E.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11.关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多在青少年期发病 B.病程进展缓慢 C.社会退縮行为 D.幻觉妄想较为明显 E.预后较差 12.下列何种症状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A.思维贫乏 B.假性幻觉 C.动力缺乏 D.情感平淡 E.孤僻离群 13.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中,目前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生化因素 D.脑萎缩 E.精神因素 14.一青年病人,三个月前急性起病,意识清晰,表现说话难以理解,行为幼稚怪异,本能意向亢进,有片断的耳闻远方亲友声音的幻觉,觉有人跟踪。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病毒性脑炎 E.分裂样精神病 15.30岁的男性病人。近半年来觉得有人跟踪自己,有人在屋里放了窃听器而不敢大声讲话,常听见有人在议论如何对付他。因而表现闷闷不乐,闭门不出,写信到公安局请求保护。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A.青春型分裂症B.偏执型分裂症C.单纯型分裂症 D.偏执性精神病 E.紧张型分裂症 16.青年女性,家人诉其近2年来逐渐变得少语少动,不与人交往,孤僻离群,对亲友冷淡,不讲究个人卫生,有时发呆。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 品性障碍 C.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 偏执性精神病 E. 人格障碍 17.以下疾病那一种预后最好 A.偏执狂 B.偏执状态 C.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D.偏执型人格障碍 E.妄想阵发 18.有关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以下哪项不对 A.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 B.病程间歇发作,症状缓解后不留明显缺陷 C.分裂症状与情感症状消失的时间比较接近 D.分裂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时间不能少于一个月

目前我国对精神分裂症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目前我国对精神分裂症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为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一型。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也较其他各型为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这些症状也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主要方面。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这些妄想通常结构松散、内容荒谬。此外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除妄想和幻觉外,虽然也可有情感不稳定、行为异常等表现,但一般对情感意志和思维的影响较少,行为也不很奇特。 2、青春型(瓦解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起病多在18-25岁的青春期。起病缓急,常与始发年龄相关,始发年龄越早,起病就越缓慢,病情发展呈阵发性加剧;始发年龄越晚,起病就越急骤,病程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高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表现为言语杂乱、内容离奇,难以为人理解;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乐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转瞬又变得大怒,令人难以捉摸;行为障碍表现为动作幼稚、愚蠢,做鬼脸、玩弄粪便、吞食苍蝇、傻笑,使人无法接受。 3、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较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 那么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 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 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 原来勤俭节省的人,变得挥霍浪费,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等。 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语,反复重复同一内容等。 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 敏感多疑: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而进行跟踪。 精神分裂的注意事项: 忌居室不安静。喧闹、嘈杂的居住环境只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得病后,家属应给以同情,为其安排安静舒适的环境,或将患者送往幽静的农村进行治疗,以期缩短疗程。忌单独外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独外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应予避免,家属严加陪伴守护。 忌喝酒吸烟。烟酒均具有刺激性,属于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禁忌品。受精神刺激。忌看惊险、凶杀、悲剧性的小说、画报、连环画、电视、电影等等,以免增加患者的刺激,加重患者的病情。忌玩弄刀剑棍棒等体育用品,以免患者失手,造成意外。忌练气功。有多数患者练气功会出现“气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病因及病理学研究 1.1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精神疾病。基于早年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曾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包括多个微效基因突变,近几年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项GWAS研究已经从700多个基因中筛查出近百个与精神分裂症可能关联的易感基因。美国精神疾病全基因组研究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汇总了来自19个国家60个研究所的遗传学数据,发现五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共享着同样的致病基因(跨疾病易感基因)[3]。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可能包括多个常见微效基因突变和少数高效能罕见 基因变异,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占到约20%的贡献。这些发现让研究者非常兴奋,并且希望能够继续发现抗精神病药的遗传学靶点。未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而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疾病致病基因需要很大的样本量。如2013年Ripke等[4]从21,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22个变异在全基因组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将样本量扩大到35,000例精神

分裂症患者和47,000名健康对照,PGC的目标研究样本是100,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未来跨国多中心的合作非常必要。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标语:“精神分裂症:一个最后揭示的现实(Schizophrenia genetics---a reality at last)” [5],反映出未来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以解释为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适应障碍” [6]。虽然说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遗传度,但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如起病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在城市环境中成长、使用毒品或大麻、经受过早年创伤,特别是在胚胎发育期损伤或产伤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早年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发育与成年期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认知改变和精神病性症状,不仅仅涉及到个体注意、记忆、信息处理速度和推理过程,还包括社会认知领域的异常,如归因、意图、情感等[7]。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代表个体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及个体行为的基础。因此社会认知的损害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如偏执妄想可能是个体对他人行为的伤害性错误归因所致。大量研究结果提示了环境因素作用的生物学基础,早年的忽视或者生命周期中的环境伤害,使体内

精神分裂症题

A1型题 1、有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的作用机制,以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B.阻断中枢神经系统 5-羟色胺受体 C.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D.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E.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2、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幻觉是 A.幻听 B.幻视 C.幻味 D.幻触 E.幻嗅 *3、关于Ⅰ型精神分裂症,下列何种说法是错误的 A.以阳性症状为特征 B.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良好 C.认知功能损害轻 D.预后差 E.生物学基础是多巴胺功能亢进 4、关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多在青少年期起病 B.病程缓慢 C.生活疏懒 D.兴趣及活动逐渐减退 E.常伴有幻觉、妄想 5、下列抗精神病药物哪一种为非典型药物 A.氟哌啶醇 B.奋乃静 C.奥氮平 D.舒必利 E.氯丙嗪 6、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错误的是 A.多数在青壮年发病 B.自知力丧失 C.常慢性起病、病程多迁延 D.偏执型是最常见类型 E.常有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7、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A.升压 B.降压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心率不变 8、有关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特点,下列何种说法是错误的 A.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 B.可以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 C.不产生催乳素的水平的升高 D.可以产生心血管副反应 E.可以产生肝脏副反应 9、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够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B.除能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外,还能拮抗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C在治疗精神病的阳性症状方面不如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D.多数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相对较多但其他副作用较少E.主要包括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 10、不属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是 A.言语性幻听B.影响妄想 C.思维破裂D.思维贫乏 E.紧张性木僵 11、不属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是 A.急性肌张力障碍、 B.静坐不能 C.震颤麻痹综合征 D.意识障碍 E.迟发性运动障碍 12、关于幻觉,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感觉障碍 B.可分为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 C.可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D.评论性幻觉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价值 E.意识障碍的患者也可出现幻觉 13、以下有关氯氮平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非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B.一般不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C.镇静作用较强 D.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 E.锥体外系反应严重 14、原发性妄想主要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恐惧症 B.抑郁症 C.神经衰弱 D.精神分裂症 E.强迫症 15、关于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一种 B.正常人不可能出现象征 性思维 C.是思维形式障碍的表现之一 D.与文化背景有关 E.可以被人们共同理解 16、关于妄想,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B.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信 念 C.是病人坚信不移的信念 D.是一种可以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进行说服的信念 E.是 和他(她)的文化水平相符合的信念 17、关于自知力,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自知力也称为领悟力 B.病人自称自己有病,肯定有自知 C.自知力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 D.有些精神疾病患者自知力并不丧失 E.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18、妄想按起源可分为 A.原发性妄想与继发性妄想 B.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 妄想 C.被害妄想与夸大妄想 D.疑病妄想与虚无妄想E.钟情妄想与物理影响妄想 19、思维贫乏 A.是急性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B.是慢性精神分裂症 的常见症状 C.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D.是焦虑症的常见症状 E.是癔症的常见症状 20、注意增强常见于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 神分裂症 D.紧张型精神分裂症E.慢性精神分裂症 21、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感低落 B.情感不稳 C.情感高涨 D.情感不协调 E. 情感淡漠 22、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为 A. 0.1?左右 B. 0.5?左右 C. 1?左右 D. 5?左右 E. 10?左右 23、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认为 A.有智能障碍 B.无智能障碍 C.有意识障碍 D.有躯体 1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 11‰之间。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4.75‰,终身患病率为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患病比例为1.6:1。1993年,应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中7个地区进行第二次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5.31‰,终身患病率为6.55‰,总患病率城市为8.18‰,农村为5.18‰。较前次调查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城乡患病率相比较,城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982年7.11‰,1993年8.18‰)明显高于农村(1982年4.26‰,1993年5.18‰),两次调查结果一致。1991年在北京地区16个区县进行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在超过15岁的人口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7.2‰,其中城市为8.04‰,农村为6.21‰,城乡差异显著[81]。山东省(1990 ~ 1994年)对社区47万人口中精神分裂症5年发病的动态观察资

艺术家早期经历与艺术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0952883.html, 艺术家早期经历与艺术创作 作者:代靖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2期 摘要:弗里达大部分的作品描述的都是她自己的故事,画的最多的题材就是她的自画 像。在这些作品里,弗里达经常把她自己画成穿着墨西哥的传统服饰的女性,周围是她的宠物和她家乡许多葱翠的蔬菜。她的作品总是非常强烈,有时是写实的,有时是幻想的,但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和对自身命运的理解。 关键词:经历;创作;形象;色彩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60-01 一、早期经历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丰富的生活经历是艺术创作的情感依托与基石,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必须依托于对生活、人生的认知与感悟。一个艺术家对其生活经历有深刻的体会并与之建立牢固的情感关系,才会有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佛里达曾说过:“我不画梦,我画的是我的现实。”她的人生经历正是她日后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正如冈察洛夫所说:“我有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土壤,就像我有自己的祖国,自己家的空气、朋友和仇人、自己的观察、印象和回忆的世界,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这些所有的种种都说明艺术家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佛里达正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她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她画的不是梦而是她的经历。 还有很多画家画着自己的经历与生活,例如:蒙克画童年的死亡阴影,毕加索画他的情人,高更画着土著人的摇篮,梵高画着他热爱的那片土地。艺术家的创作正是其人生经历的孩子,被孕育、滋养、引导者,使其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二、弗里达早期经历 对于佛里达的经历,无论使用多么尖锐或锋利的词汇都无法描述或概括她的遭遇,换做任何一个人经历她所遭遇的经历,都将是一场万劫不复。6岁那年,她患上了小儿麻痹,使她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瘦弱很多,终身如此。但佛里达从小有着惊人的美貌,个性的一字眉下面藏着一双不羁的大眼睛,1925年9月17日,18岁的佛里达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那场车祸造成她的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八处骨折,最严重的使她被告知将永远无法生育,这将意味着她永远无法成为一名母亲,面对这样沉痛的打击,佛里达还是奇迹般的复活了,但是却要面对无数次的就医和剧烈的疼痛,在病痛的折磨下,她认识了墨西哥艺术家团体中的迭戈里维拉,并与其结为夫妻,但在这段婚姻中始终充斥着外遇、怀疑和憎恨,最让佛里达感到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总分:79.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5.00) 1.精神分裂症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 解析: 2.“4A”症状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4A”症状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包括联想障碍、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及内向性。) 解析: 3.原发性妄想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原发性妄想是突然产生的、内容与当时处境和思路无法联系的、十分明显而坚定不移的妄想体验,包括了妄想情绪、妄想知觉和突发性妄想。) 解析: 4.复写症状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复写症状常见于周期性精神病,精神症状呈周期性发病,且在同一个患者每次发病症状基本相似,故称“复写症状”。) 解析: 5.旅途性精神病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旅途性精神病指一种病前存在明显的综合性应激因素(如精神刺激、过度疲劳、过分拥挤、慢性缺氧、睡眠缺乏、营养水分缺乏等),在旅行途中(铁路、公路、水路,或空中旅行等)急性起病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片断的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病程短暂,停止旅行与充分休息后,数小时至1周内可自行缓解。) 解析: 二、选择题 (总题数:42,分数:42.00) 6.第一个提出“早发性痴呆”的精神病学家是() (分数:1.00) A.E Bleuler B.克雷丕林 C.Morel √ D.Kahlbaum E.Hecker 解析: 7.第一个提出“精神分裂”概念的是() (分数:1.00)

浅述艺术家的孤独体验

浅述艺术家的孤独体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有着深刻而持久的独孤体验。艺术家的孤独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人格特征的必然性。所谓孤独体验就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个体生命和与广泛联系的外部世界暂时中断联系而潜心考虑生命个体、生命意义问题时所意识到的与他人无法重合的个别感、特殊感,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应。 艺术一般是反传统、反世俗的。艺术家常常与世俗传统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紧张。因此,在世俗的世界里,艺术家是孤独的,是独立于世的。他们在世俗的传统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又以传统世俗作为基础。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以自己的价值作为指导去感受去体会,他们是孤独的。 俞伯牙摔琴,因为再也不会有像子期这样的人来欣赏自己的音乐了。正所谓“曲高和寡”。孤独是不被理解的,当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圆的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他不可理喻。越是超前的东西就越难被理解,而艺术家又不会为了得到世人的理解而降格以求。所以他们在创造新世界中常常感到孤独,很少有人能够与他交谈,分享创造的欢欣。如梵高、卡夫卡以及现代西方的伟大作家、艺术家生前都十分孤独。 孤独体验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家人格特征的独创性和超前意识。任何有创造性的艺术都带有探索的性质,探索前人未尝涉足的领域,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真理,因此,艺术家的创造性又和超前意识结台在一起。这样,艺术家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进行着开创性的工作,因无人理解而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人类的艺术史表明,越是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家往往越孤独,而平庸的艺术家没有或较少孤独体验。另一方面,艺术家孤独体验的产生与其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也直接相关。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是独创性,离开独创性就无真正的艺术创作可言。艺术家如果缺少自身的独立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表现出过分的从众倾向,就会导致丧失独创性,而丧失独创性等于自绝于艺术创作事业。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都自觉地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保持强烈的自我意识,忠实干自己内心的情感。 “荷戟独彷徨”,是鲁迅的一个心理自画像。鲁迅在麻木愚昧的人群中深切地感受了“众醉独醒”的精神孤独。在《故乡》中鲁迅痛切地写道:“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在黑暗的现实中,鲁迅是一个精神的孤独者。他的孤独来自对一个面临生存危机的民族的焦虑,来自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民族命运的力不从心和希望一次次变成绝望的孤寂感。 卡夫卡一生是孤独的,在他父亲的“阴影”下,浙渐成为精神压抑并极度自卑的人。这种自卑情结作为他作品主人公的精神原型,虽然在作品中衍化成不同的变体,但主人公的精神内质却有共通之处——孤独、麻木、罪恶感,在外界的挤压下走投无路且一事无成。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卡夫卡的孤独性格是一种畸变。当这种孤独体验和畸变的人格在艺术中完成某种投射时,人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正是一种生命形式的特异性和由此而造成的令人悲悯的悲剧效应。孤独作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为独立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对个体生命意志与强韧性格的考验。 每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美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独特的感受力,特别适合于敏锐地捕捉那打动了他的某一种特殊的美。这不但表现在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