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贸易竞争中的相互依赖与互补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近年来,中澳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货物和服务贸易增长迅速,双向投资不断扩大。

中澳是两个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两国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在经济方面有极强的互补性和发展空间。

中澳两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都非常注重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2015年6月17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

澳大利亚95%的出口中国的产品最终将免关税。

将在四年内取消澳洲奶制品行业关税。

将在九年内取消所有中国对澳洲牛肉的进口关税。

澳洲对华出口的包括铝土矿、炼焦煤、动力煤等能源和资源产品将在两年内免除关税。

本文从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合作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中澳经贸关系历史沿革l?1972年12月21日建外交关系。

l?1978年澳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

?l?1981年两国签定经济合作协定书和促进发展技术合作计划协定。

?l?1986年双方成立了部长级经济联委会,下设10个联合工作小组。

?l?1988年双方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l?1999年5月,澳副总理兼贸易部长费希尔访华,并同中国外经贸部长石广生共同主持了中澳经济联委会第九次会议。

费希尔访华前,中澳两国就“羊毛标准合同”达成协议。

?l?1999年7月,澳外长唐纳访华时,外经贸部长石广生与其就中澳正式结束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

?l?2005年5月,中澳启动首轮自贸协定谈判。

?l??2014年11月17日,双方共同宣布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性结束。

中国是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国主要从澳进口铁矿石、氧化铝、煤、羊毛、大麦等,主要对澳出口计算机、服装、箱包、玩具。

l?2015年6月17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长安德鲁·罗布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武兰玉1,2,赵方圆1(1.临沂大学,山东临沂276000;2.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国际学院,马尼拉1004)摘要:近年来,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是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

本文运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研究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之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

研究结论表明,澳大利亚与中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双边农产品贸易如羊毛、蔬菜等以互补性为主,但是部分农产品如谷物类也具有一定竞争性。

研究中国对澳大利亚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扩大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中国;澳大利亚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4)02-0039-04收稿日期:2023-06-26基金项目: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 202310452006)作者简介:武兰玉(1980-),女,山东沂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赵方圆(1998-),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前言农产品贸易是我国“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对外合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但关键要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贸易多元化战略。

2022年1月1日,R CEP 正式生效,中国和澳大利亚均为R CEP 的成员国。

“R CEP ”背景下,基于R CEP 国家农业互动的大趋势,研究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主要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相似性指数、市场相似性指数(林清泉,2021)[1]来进行研究。

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主要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葛明等,2022)[2]进行研究。

佟继英(2016)[3]认为,中澳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产品集中,且贸易强度不均衡;王晶(2015)[4]认为,虽然中澳贸易总体规模大,贸易依存度高,但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而由于两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未来贸易空间不断扩大;孙致陆(2014)认为,中澳农产品贸易是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为基础,展示出两国农产品强互补性的特点。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
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主要从澳进口铁矿石、氧化铝、煤、羊毛、大麦等, 主要对澳出口计算机、服装、箱包、玩具。 ➢ 2015年6月17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长安德鲁·罗布在澳大利亚 堪培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PART TWO
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2中澳经贸合作发展前景
(3)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目前,中国经济正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需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澳大利亚有不少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中 国汲取。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速,为澳大利亚公司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 进行合作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机会。
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1.2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3)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增加。
澳大利亚是第一个同中国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的国家。十几年来双方的技术合作成果显著,合 作范围包括农林牧业、能源采矿、建材、纺织、交通、城市改造、教育、卫生、审计等诸多领域。 中澳自建交以来所签署的大量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协议,为双边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利的 保障。2014年双边中澳“自贸区”的建立,将把双方的经济互补与战略利益推向新的高度,因为这毕竟 是发达国家与中国建立的FTA,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3.3借鉴国际合作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两国贸易水平
中澳合作可以吸取中国与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成功 经验。中国与美国的政治、外交关系会受到一些敏感问题的困扰, 但经贸关系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其基本经验就是依靠民间企业力量 的推动。
因此,中澳双方经贸合作发展,除了两国政府的努力之外,应 大力推动民间企业的交往,特别是促进澳大利亚厂商认识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市场。澳大利亚政府应鼓励和倡导民间资本的先驱精神和 前导作用。澳大利亚厂商进入中国市场,可以采取与日本、新加坡 企业合股进入的方式以降低风险,这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中也不少见。 只有当更多的澳大利亚厂商进入中国后,才能建立起生产国际化的 分工结构,从而使两国贸易从单纯的资源性互补交换,发展为既有 资源互补性质的,又有产业内中间品交换性质的多样化贸易形式 , 达到从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上的进一步密切两国经贸关系。

中澳贸易中的互补性关系分析

中澳贸易中的互补性关系分析

中澳贸易中的互补性关系分析中国与澳大利亚均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多年来两国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

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澳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两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

一、中澳两国关于FTA的现状FTA,也称“经济合作协定”,是指缔约方之间相互取消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其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于2005年4月启动,是继中韩自贸协定后,我国与亚太地区重要经济体结束的另一个全面、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根据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作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

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

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21世纪经贸议题”。

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协定的签署将实现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发展。

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洒满阳光,澳洲奶农早就渴望打开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出了“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更为澳奶进军中国提供了动力。

但是,中澳于2005年春天启动的自贸谈判却是一波三折,历经10年,21个回合,期间几次传出成功的讯息,最近的一次是传闻2013年年底就要签约,但还是因为投资和农业两大障碍而搁浅了。

11月初到北京参加APEC峰会期间,澳大利亚现总理阿博特还带着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继续和中方沟通。

恰逢中方此时有意再次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近十年的自贸协定谈判顺利收官。

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特点浅析

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关系特点浅析

592020年09期 (3月下旬)经贸论坛摘要: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政治关系良好。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经济、教育、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将不断深入。

本文研究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贸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澳大利亚;经济合作;双边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

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本文研究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经贸关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数据库(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9年10月的数据,从GDP 的角度看,排名第一的是美国,排名第二的是中国。

从第三名开始,依次是:日本、德国、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俄罗斯、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

澳大利亚的GDP 总量排名世界第14位。

澳大利亚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改变了之前自给自足的指导思想,开始逐渐建立并发展与欧美国家的贸易往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为美国,其次是欧洲国家。

美国、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与欧美国家贸易,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的要素禀赋特点及比较优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禀赋充裕、资本稀缺的国家。

美国、欧洲国家是劳动力稀缺,资本丰裕的国家。

中国与欧美经济的互补性明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中国依靠发挥自身劳动力禀赋丰裕的特点,逐渐扩大了同欧美国家的贸易规模,并在贸易中积累了经验,逐渐实现产业升级。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事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贸易规模、贸易产品种类大大提高。

同时,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大大降低。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吸引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

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重要的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澳大利亚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_澳大利亚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_澳大利亚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_澳大利亚论文导读::中国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额始终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

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深入研究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就强(于津平。

论文关键词: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澳大利亚和中国互为世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进口国,自2000年开始,中国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额始终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了333亿美元。

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逆差的主要来源国,2009年的逆差额为21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中国列为全球经贸战略的一部分。

截止至2010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已经举行了14轮FTA谈判澳大利亚,双方一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将是中国与智利和东盟之后签订的第三个自由贸易协定,也将是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1]。

从未来来看,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将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深入研究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将会有助于扩大双方农产品出口,推动双方进一步合作并走向共赢,也为提高中国农产品对澳大利亚的出口提供有积极意义的指导。

一、中澳两国间农产品贸易概况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均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分别处在第五和第六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9年澳大利亚对外出口农产品共234.4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26.78亿美元,占总出口的11.4%,是1994年的2.6倍。

中国农产品对澳出口额不大,2008年向澳出口贸易额5.92亿美元的农产品,2009年则同比略微下滑,为5.74亿美元,主要为谷物、蔬菜、动物饲料等产品,但两年向澳出口均仅占中国农产品总出口的1.4%,澳大利亚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从两国贸易总量看,中国处于绝对逆差的地位。

2009年中澳贸易逆差为21亿美元,为1994年的3.56倍。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竞争性分析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竞争性分析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摘要]通过对中澳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现状的统计分析,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分析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研究结果表明中澳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性不强,农产品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但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逆差状况很难逆转。

应进一步加强双边农业贸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解决争端协调机制,充分发掘两国贸易的应有潜力。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一、中澳两国间农产品贸易概况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均占据一定地位,分别处在第五和第六位。

2009年澳大利亚出口农产品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亿美元,占出口额的%,是1994年的倍。

中国农产品对澳出口额不大,2008年出口额为亿美元,2009年同比略微下滑,为亿美元,主要为谷物、蔬菜、动物饲料等产品,两年间对澳出口农产品均占中国农产品总出口总额的%,可见澳大利亚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从两国贸易总量看,中国处于绝对逆差地位。

2009年中澳贸易逆差达21亿美元,为1994年的倍。

(一)中澳两国间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品种较集中,主要为043类(未加工玉米)、112类(含酒精饮料)、211类(未加工兽皮)、263类(棉花)、268类(羊毛、其他动物毛)、411类(动物油、脂),这6类农产品占据了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的近80%(见表1)。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澳大利亚对我国出口的羊毛、其他动物毛产品一直牢牢占据了澳对我国出口农产品总额的近一半,但贸易额存在下降趋势。

截至2009年贸易份额为%,贸易额近11亿美元,占澳对华出口产品的第一位,其他产品份额则均较小。

除了2009年外,未加工兽皮总体呈上升态势,贸易额不断上升。

未加工兽皮的份额由2003年的%上升至2009年的%;含酒精饮料则从2003年的%上升至2009年的%。

中澳双边贸易

中澳双边贸易

中澳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我国政府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快的进步,其不但推动了国际贸易整体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其中我国同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中澳双边贸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倍受关注。

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双边贸易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又由于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众多相似,诸如不断进行的经济改革、较高经济速度增长的保持、国际分工格局中的重新定位等等,均加强了中澳双边贸易的相互竞争。

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仍然很小。

研究中澳双边贸易互补与竞争的态势,对展望中国外贸的未来趋势、制定正确的外贸政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互补性;竞争性;中澳;双边贸易一、中澳双边贸易概括(一)中澳双边贸易额1.中澳双边贸易出口额进入21世纪,中国快速的经济建设,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也为澳大利亚提供了机会。

中澳双边经贸关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从贸易额来看,本世纪中澳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每年都呈跳跃式增长。

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中澳贸易额从84.5亿美元增长到883.26亿美元,十年间贸易额增长了9倍。

在此十年间,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放大,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增加了4倍达到307亿美元,中国从澳大利亚的进口额则增加了10倍达到603亿美元,而中国从澳大利亚逆差增长了21.25倍达到了338.85亿美元。

2.中澳双边贸易进口额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中澳双边贸易额为528.7亿美元,其中,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4.2%;澳方顺差133.7亿美元,同比增长75.9%。

澳大利亚自中国进口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8.5%;预计2011年中澳贸易额将突破千亿美元。

3.中澳双边贸易总额中澳双方贸易额从两国建交时的8655万美元到第一个100亿美元用了30年的时间;从2002年第10州乙开始到2007年仅仅用了5年;中澳贸易就达到了400亿美元元;从2007年到2011年,短短的四年再次突破达到1000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中澳贸易竞争中的相互依赖与互补关系分析江南大学 徐立青 张帆摘 要:自中澳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往来日趋密切,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本文通过对两国近几年来贸易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对澳出口产品替代性较强,而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替代性也很强,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依赖脆弱性远远高于澳大利亚对中国贸易依赖脆弱性。

同时,通过对双方贸易显现比较优势指数(RCA)的研究,发现中澳贸易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澳大利亚产品具有的优势远远高于中国产品的优势,这导致贸易谈判中中国处于弱势地位。

本文还就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前景以及对中国该如何应对中澳贸易中的不对等的依赖关系、增强两国产品强互补性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澳贸易 经济相互依赖 互补性 中澳自由贸易区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a)-201-05自1972年建交以来,中澳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量不断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2008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2010 年上升到883.4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中国稳居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中国在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地位的明显上升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重要资源在中国市场的占有比率的提高都体现了中澳双边贸易对两国重要性的上升。

对中澳贸易进行分析,对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中澳贸易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分析虽然中澳双边贸易增长迅速,贸易合作的发展也充满了潜力,但是两国的贸易也存在着不对称的依赖关系。

1.1 中澳贸易存在不对称的相互依赖性近年来,两国贸易依存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0.68%上升到2010年的1.50%,上升了0.82个百分点;而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2.43%上升到2010年的6.76%,上升了4.33个百分点。

其增长速度分别超过了两国外贸的增长速度。

可见,中澳两国间贸易具有相互依赖性,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澳大利亚的支持,而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推动。

中澳贸易显示出不对称依赖的现象。

从总量上看,两国间的贸易占澳大利亚贸易总额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通常占其出口总额的10%或更多,2010年更是达到了28.77%,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要小得多,一般小于2%。

同样,2010年,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13.5%,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额仅为中国进口总额的约4.38%。

同时,中澳双方作为贸易伙伴,相对于对方的重要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还仅仅是澳大利亚的五个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但到了2011年,两国贸易总额占到了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额的23.3%,中国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相反,澳大利亚只是中国的几个重要贸易合作伙伴之一。

这些现状和趋势似乎都表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大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依赖程度。

由于双方市场规模的不对称性和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了两国贸易收支的不平衡。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多为铁矿石、羊毛等,从产品的替代性来看,很难找到替代市场。

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这些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会增加。

而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为工业制成品,容易找到替代市场,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想要通过政策和市场等方式来调整对中国的贸易依赖难度并不大。

随着两国贸易额的迅猛增长,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在不断增加[1]。

1.2 中澳贸易相互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中澳两国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会导致贸易谈判中主导权的不对称。

贸易双方对对方的依赖程度可以从敏感性和脆弱性两方面来分析。

敏感性的分析主要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在贸易总量上可以用贸易依存度来衡量,在贸易结构上可以采用战略性商品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

脆弱性的分析,则以一国对另一国进出口商品的市场替代性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进口商品的替代程度越小,则中断依赖关系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损失越大,同时国内经济的调节余地也越小,这说明进口国对出口国的依赖越大。

反之,如果进口替代程度高的话,无论进口规模的大小如何,进口国都不会对出口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依赖[2]。

对比这两项指标,可以发现国际贸易交往的规模并不完全决定中断依赖关系时的调整成本,关键还是要看进口商品的替代性大小。

所以在两国的贸易中,从表面上看依赖性较强的一方并不一定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只有从另一国进口商品的市场替代性较强,即脆弱性依赖较小的一方在贸易谈判中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在双边经济合作关系中具有更多的主导权。

我们以贸易依存度为衡量中澳贸易不对称的相互依赖的指标,从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依存关系来看,指标“两国贸易额/中国GDP”呈较快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68%上升到了2010年的1.50%,说明“中澳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增强。

但由于中国GDP基数大,两国贸易额在中国GDP中只占的很小比例,最高的2010年也才达到1.50%,所占份额非常有限。

从澳大利亚角度来看,“两国贸易/澳大利亚GDP”在2010年达到了6.76%。

虽然对双方来说,所占比例都比较小,但是它仍然表明:从整体来看,两国贸易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看到指标“两国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也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1.77%,上升到了2010年2.97%,虽然比例很小,且上升速度较慢,但仍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中澳贸易”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强。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一指数一直处于较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高的水平,且一直在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了21.34%,表明对澳大利亚来说,中国的贸易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同时也体现了在总量上中国对澳大利亚的依赖性明显小于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依赖性。

从贸易结构上看,澳大利亚从中国大量进口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为主。

如表1所示,在2009年两国的贸易结构中,机电产品、服装、玩具是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主要商品类别,合计占对澳出口总额的34.8%。

这些都不属于战略性商品。

因此,从战略性商品的角度分析,澳大利亚在进口方面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的敏感性是非常低的。

表1 2009~2010财年澳大利亚自中国进口前四位产品商品名称进口额(亿澳元)占比%服装及衣着附件37.9210.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35.2410.0通讯设备和零部件33.599.2玩具以及运动器材19.09 5.2小计125.8434.8总计363.68100数据来源:h t t p://a u.m ofc o m.g ov.c n/a a r t i cl e/z x h z/ tjsj/201011/20101107261285.html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金属矿石、天然气、石油、纺织纤维等战略性的资源型产品,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的依赖性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

如表2所示,2009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和铁精矿为251亿澳元,占进口额的54.0%,煤炭位居第二,比例为11.0%。

铜矿砂和铜精矿与羊毛和其他动物皮毛分列第三、第四位。

铁矿石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而澳大利亚又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来源地。

由此可见中国在对澳贸易上的核心经济利益集中在铁矿石贸易上。

所以,中国在战略性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上对澳大利亚的依赖性非常强,即敏感性很高。

中国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向澳大利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这类产品在很多市场上能找到替代品,澳方需要为此付出的成本也较为低廉。

所以,澳大利亚在对中国的进口市场上依赖的脆弱性很低。

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市场的脆弱性依赖程度也比较低。

澳大利亚是矿产品出口大国。

矿产品既是其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同时也是其第二大出口商品。

而矿产品中,铁矿砂在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虽然澳大利亚有一半以上的铁矿砂出口到中国市场,但这并不表明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具有很强的脆弱性依赖。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澳大利亚的铁矿需求也很大,总量占澳大利亚的铁矿产品出口份额的30%以上,加上中国周边各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很大,也是澳大利亚铁矿产品在未来的具有潜力的出口市场。

由于铁矿石特殊的战略性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出口前景乐观,不愁在全球市场上找不到买家。

所以,澳大利亚商品对中国出口市场也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依赖的脆弱性很低。

表2 2009~2010财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前四位产品商品名称进口额(亿澳元)占比%铁矿石和铁精矿251.0054.0煤炭50.6711.0铜矿砂和铜精矿17.19 3.7羊毛和其他动物皮毛15.22 3.3小计334.4372.0总计464.48100数据来源:h t t p://a u.m ofc o m.g ov.c n/a a r t i cl e/z x h z/ tjsj/201011/20101107261285.html由于澳大利亚自身市场规模的限制,中国对其出口市场的依赖性也很小,中国基本不存在对澳大利亚出口贸易依赖的脆弱性。

由于铁矿石作为战略性资源,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澳大利亚又是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最大来源地。

如中澳断绝贸易往来,中国要寻找替代方案需要多支付很高的成本。

这说明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依赖的脆弱性强。

如果不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在无法缩减国内对铁矿石需求量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寻求从别的国家进口来替代从澳大利亚进口。

除澳大利亚外,中国的主要铁矿石来源地是巴西和印度。

从铁矿石的供应量和质量而言,能与澳大利亚相提并论的惟有巴西。

但是,巴西图巴朗港至中国大约10860海里,而西澳大利亚黑德兰港至中国3240海里。

而印度矿石的品位不如澳大利亚和巴西,再加上印度本国也正加速发展钢铁业,战略上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其政府常以加征关税的方式限制对华铁矿石出口,所以中国要从印度购买更多的铁矿石,尤其是高品位的铁矿石,是很困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难的。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的市场替代性较弱,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的依赖,不仅其敏感性很高,脆弱性同样也很强。

2 中澳贸易互补性分析2.1 由于要素禀赋优势不同中澳的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澳两国各自具有极强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互不重合,大部分产业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综合贸易互补性近年来呈逐年增强之势。

通过比较两国各行业近年来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3),可以得出结论,中澳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发展是双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真实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